论_红楼梦_所蕴涵的大乘佛教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情缘 ,各有分定 ,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
谁 ?’”这里“各人各得眼泪”暗合了“还泪之说”。这是他勘
破情缘 、了悟红尘的一个重要契机 。因为宝玉的“情缘”之
根在黛玉 ,故而黛玉之死是宝玉觉悟的另一个重要契机 。
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中 ,救度的结果并不是死亡 ,而是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脱生死 ,到达彼岸 。所以站在超世俗的角度看 、站在《红楼
《红楼梦》的关系 。
《红楼梦》第八十八回写道 “: 鸳鸯道 ‘: 老太太因明年八
十一岁 ,是个暗九 。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发心要写三千
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这已发出外面人写了 。但是俗
说《金刚经》就像那道家的符壳《, 心经》才算是符胆 。故此
《金刚经》内必要插着《心经》,更有功德 。老太太因《心经》
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场所如“太虚幻境”、“大观园”等也蕴涵
了大乘佛教的“性空幻有”思想 。
有人认为“太虚幻境”是道教的概念 ,其实不然 。佛经
中常常以“太虚”“、太虚空”及“幻境”为喻说法 。如“太虚空
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如太虚空无来无去无
作无住 ,无所安立无生无灭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太虚空 不可尽故 。”λζ“如是所说幻境自性都无所有 。”λ{“成就普贤
经》。“般若”意即“智慧”“, 波罗蜜”意即“度”,指由此岸世
界过度到彼岸世界 。“金刚”是指大力 ,即具有大能力之义 。
所以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的意义是“用金刚般无坚不
摧的般若智慧使众生脱离轮回了脱生死而到达彼岸”。“般
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名意义是“使众生了悟无上的般若智
二 零
慧而脱离轮回到达彼岸的心要经典”。这两部经典阐述了大

道 ‘: 也该还我了 。’”
第一二 ○回写道 “: 雨村心中恍恍惚惚 ,就在这急流津
觉迷渡口草庵中睡着了 。
再次 ,还表现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的运用上 ,诸
如迷津 、渡口 、彼岸 、渡头等 。
113
如第五回写道 “: 警幻道 ‘: 此即迷津也 。深有万丈 ,遥
亘千里 ,中无舟楫可通 ,只有一个木筏 ,乃木居士掌舵 ,灰侍
无碍行智 ,观察无量广大幻境 ,犹如影像 ,无增减故 。”“我王 知幻境 ,利物以忘身”λ| 等 。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只
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 。它是《红楼梦》众女儿的初始源地和
最终归宿 。从幻中来归幻中去 。“太虚幻境”两边的对联
二 零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既是对开篇所云的“此
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µ| 只
蕴 涵
神秘主义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深厚而博大 ,各

种文化元素交融其中 。佛教的大乘思想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教 思
之一 。大乘佛教中的救度思想 、性空幻有 、般若智慧 、“大

乐”思想 、神秘主义等思想元素始终贯穿在《红楼梦》的情节
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之中 。关于《红楼梦》的佛道思
零 九
乘佛教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般若智慧”的重要性。其中 ,只有

两百多字的《心经》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要 、精华 。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佛 ,在大乘般若类经典中 ,成佛的

标志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即真正的觉悟 。《心经》云 “: 三

甘露良药 。”“菩萨摩诃萨以精进波罗蜜多而为船筏 。 ……

与诸有情同乘此船 。超越生死大海彼岸”⑦等 。

大乘佛教的救度讲究因缘而度 。如《维摩诘所说经》

云 “: 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
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
或有清 净 佛 土 寂 寞 无 言 无 说 无 示 无 识 无 作 无 为 而 作 佛
者撑篙 ,不受金银之谢 ,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 ,设
如堕落其中 ,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话犹未了 ,只
听迷津内水响如雷 ,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
又第一 ○三回写道 “: 且说贾雨村 ……到了急流津 。正
要渡过彼岸 ,因待人夫 ,暂且停轿 。 ……那道人道 ‘: 请尊官
速登彼岸 ,见面有期 ,迟则风浪顿起 。果蒙不弃 ,贫道他日
事 。”⑧意思是说众生应该以何种缘才能得渡 ,则诸佛就以
此缘渡之 。“佛事”即指佛的渡生事业 。在《红楼梦》中 ,警
幻仙子先以灵酒 、仙茗 、妙曲及情欲声色度宝玉 ,但未能使
114
之觉悟 ,因为宝玉的缘是“情缘”。只有当他在大观园众女
儿的情爱中历练一番之后才能大彻大悟 。第三十六回“识
分定情悟梨香院”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贾宝玉在亲眼目睹

脱的过程 。如第一回写道 “: 那道人道 ‘: 趁此何不你我也去

下世度脱几个 ,岂不是一场功德 ?’那僧道 ‘: 正合吾意 。你

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 ,将蠢物交割清楚 ,待这一干风流孽

鬼下世已完 ,你我再去 。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 ,然犹未全
集 。’”⑤又第一二 ○回写道 “: 士隐道 ‘: 老先生有所不知 ,小
二仙笑道‘: 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 ,便
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 ,便迎上来道 ‘: 你满口说些什
么 ? 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 ‘: 你若果听
见“好”“了”二字 ,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 ,好便是了 ,了
便是好。若不了 ,便不好 ;若要好 ,须是了。我这歌儿 ,便名
论《红楼梦》所蕴涵的 大乘佛教思想
杨志贤
内容提要《: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各种

文化元素交融其中 。大乘佛教一些重要的思想元素 ,如救
︽红
度思想 、性空幻有 、般若智慧 、大乐思想 、神秘主义等始终贯
楼 梦
穿在《红楼梦》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之中 。
︾所
关键词 :大乘佛教 救度 性空幻有 般若 大乐
115
“诸法亦尔 。都无自性 。”⑩“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 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λϖ“一切诸法假有实无 。 ……是故
当知一切诸法 ,本性不生从缘幻有 。”λω“是一切法皆从因缘 和合生 。”λξ
《红楼梦》所蕴涵的“性空”思想 ,前人早有很精彩的论 述λψ ,此不赘述 。本文要谈的是《红楼梦》所设置的一些具
清楚了么 ?’”
其次是表现在情节发展上 。如甄士隐的出家 、柳湘莲
的出家 、贾宝玉的出家 、贾雨村觉迷渡口悟道等情节都与僧
道下世度脱有关 。
如第一回写道 “: 士隐因说道 ‘: 适闻仙师所谈因果 ,实
人世罕闻者 。但弟子愚浊 ,不能洞悉明白 ,若蒙大开痴顽 ,
备细一闻 ,弟子则洗耳谛听 ,稍能警省 ,亦可免沉沦之苦 。’
想 ,前人已多有论述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谈几点粗浅
的看法 ,以就教于大家 。
111
一 、救度思想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他认为佛教徒
应该积极入世 ,随顺世法 ,深入一切众生 ,度脱他们 。小乘
偏重于个人解脱 ,大乘则致力于普度众生 。“大乘的基本特
征是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的世俗生活 ,要求深入众生 ,救度 众生 。”①“菩萨行是大乘教的特征之一 ,它将大乘和小乘的 理想区别开来 。”②“菩萨行”就是指寓自我解脱于救度众生
了贾蔷和龄官的痴情之后才开始有所觉悟 。书中写道 “: 那
宝玉一心裁夺盘算 ,痴痴的回至怡红院中 ,正值林黛玉和袭
人坐着说话儿呢 。宝玉一进来 ,就和袭人长叹 ,说道 ‘: 我昨
晚上的话竟说错了 ,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
你们的眼泪单葬我 ,这就错了 。我竟不能全得了 。从此后
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 。’……宝玉默默不对 ,自此深悟人
睡着一个人 ,因想他必是闲人 ,便要将这抄录的《石头记》给
他看看 。”
这里“觉迷渡口”出现了好几次 ,显然是有象征意义的 。
若在渡口的此岸 ,则尚未解脱 ,只有过渡到彼岸才是正果 。
二 零
佛经常以舟筏渡河为喻 。如“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
零 九
说法如筏喻者 。”⑥“以於生死大苦海中能为船筏 ,能作有情
尚在渡头候教 。’说毕 ,仍合眼打坐 。”这里道人所说的“登彼
岸”“、渡头”显然是有所指 。
第一二 ○回写道 “: 雨村 ……来到急流津觉迷渡口 。只
见一个道者从那渡头草棚里出来 ,执手相迎 。雨村认得是
甄士隐 ,也连忙打恭 。”“雨村心中恍恍惚惚 ,就在这急流津
觉迷渡口草庵中睡着了 。”“直寻到急流津觉迷渡口 ,草庵中
是更要紧的 ,观自在又是女菩萨 ,所以要几个亲丁奶奶姑娘
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 ,如此又虔诚 ,又洁净 。’”这段话至关
重要 ,可以说 ,它是作者借鸳鸯之口阐明了对大乘佛教这两
部经典的理解 。
《金刚经》和《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 。它们的全
名分别是《能 断 金 刚 般 若 波 罗 蜜 经 》和《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救度一切众生 。菩萨作是念 。我 不 成 就 众 生 。谁 当 成 就 。
我不调伏众生 。谁当调伏 。我不寂静众生谁当寂静 。我不
令众生欢喜谁当令欢喜 。我不清净众生谁当令清净”④等 。
二 零
救度思想始终贯穿在《红楼梦》全书之中 。首先 ,在故
零 九
事的缘起上 ,就明确表明了这是一个从下世历劫到救度解

梦》文本寓意的角度看 ,秦可卿 、尤三姐 、尤二姐 、晴雯及林
︽红
黛玉等人的死 ,并不是世俗所谓的死亡 ,而是解脱 ,是了脱
楼 梦
生死 ,反归幻境 ,是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 。这些在书中也都
︾所
有或明或暗的说明 。



二 “、性空幻有”思想



大乘佛教另一个基本思想是“性空幻有”思想 。认为一
教 思
《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 ,一闻此言 ,心中早已彻悟。”
第六十六回写柳湘莲入空门 “: 湘莲警觉 ,似梦非梦 ,睁

眼看时 ,那里有薛家小童 ,也非新室 ,竟是一座破庙 ,旁边坐
︽红
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 。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 ‘: 此系何方 ?
楼 梦
仙师仙名法号 ?’道士笑道 ‘: 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 ,我系
女英莲幼遭尘劫 ,老先生初任之时曾经判断 。今归薛姓 ,产
难完劫 ,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 。此时正是尘缘脱尽之时 ,
只好接引接引 。’”“这士隐自去度脱了香菱 ,送到太虚幻境 ,
交那警幻仙子对册 。刚过牌坊 ,见那一僧一道 ,缥渺而来 。
112
士隐接着说道 ‘: 大士 、真人 ,恭喜 ,贺喜 ! 情缘完结 ,都交割
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 ,本身并不存在固有的“自性”“, 无

自性”就是“空”。这里的“空”并不是空无所有 ,而是指世俗
世界的一切现象 (法相) 均属虚妄 ;不是非存在 ,但这种“存
在”却是虚幻不实的 ,因此只能称为“幻有”“、假有”。如《小
品般若波罗蜜经》云 “: 何等是诸法实相 。 ……一切法性空 。 一切法无我无众生 。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 。”⑨
零 九
书立意本旨”———“梦幻”的回应 ,也是对“太虚幻境”本身的

注释 ,它表达的正是大乘佛教的“性空幻有”思想 。

“大观园”也具有象征意义 。“大观园”的得名 ,书中借

元妃之口道出是因为“天上人间诸景备”。这个齐集天上人

间诸多美景的芳园是《红楼梦》中众多主要人物活动的场
所 。书中对大观园景致的描写所费笔墨颇多 。而且其景致
的变化往往与贾府的荣衰 、人物命运的变迁相映衬 。初写
其繁花艳柳之盛 ,后极尽鸟栖兽走之衰 。“大观园”春荣秋
残的庭园景观就是人生过程 、世事沧桑的象征 。
佛经中就常常出现对“观园”或“园观”的华美景色及僧
116
论 ︽红 楼 梦 ︾所 蕴 涵 的 大 乘 佛 教 思 想
117
般若智慧 。要谈这点 ,就必须先谈谈《金刚经》、《心经》与
︾所
何人 ,不过暂来歇足而已 。’柳湘莲听了 ,不觉冷然如寒冰侵

骨 ,掣出那股雄剑 ,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 ,便随那道士 ,不
涵 的
知往那里去了 。”


第一一七回写道 “: 宝玉本来颖悟 ,又经点化 ,早把红尘

看破 ,只是自己的底里未知 ;一闻那僧问起玉来 ,好像当头
教 思
一棒 ,便说道 ‘: 你也不用银子了 ,我把那玉还你罢 。’那僧笑
的践行 。所谓“救度”,是指使众生脱离苦难 、了脱生死 ,由
此岸世界过渡到彼岸世界 。
大乘佛教的思想很早就传入了中国 。2 世纪下半叶开
始 ,就陆续地译介了大量的大乘经典 。几乎所有的大乘经 典都宣扬了救度思想 。如“为普救度诸有情故 。”③“有情”
意即“众生”。又“不舍教化众生心 。增长大慈大悲心 。悉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