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人工湿地处理(资料整理版)

合集下载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及其环境效益评价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及其环境效益评价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及其环境效益评价一、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概述人工湿地技术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人工构建的湿地处理系统,将废水引入湿地,依靠湿地系统的生物、物理与化学功能进行废水的净化过程。

目前,人工湿地技术已成为城市污水处理、畜禽养殖及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去除有机物、氨氮、总磷等的高效能力。

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处理工艺,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成本低、运行费用低、除污效果好等优势。

二、人工湿地技术的分类1. 人工湿地分为自由水面湿地和底泥湿地两个类型。

根据底泥层的存在与否分为自由水面湿地和底泥湿地两大类。

自由水面湿地是指没有对湿地底泥进行封闭的湿地系统,在这种湿地中,水体与氧气之间的交换极为便捷,容易促进水体中的氧化作用,并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与污染源固定的重金属等。

底泥湿地是将湿地底部封闭,以降低湿地系统的水固比。

因为湿地系统的水固比越高,水头的下降就越快,那么水体的氧化就不利于后续的水体在运行中,底泥湿地则更加适合于稳定的化学反应。

2. 人工湿地按照水体型式和规模,分为削面水体、渠道式水体和深水水体等。

削面水体是指采用人工策略控制的一定水深的自由水面湿地,通常应用于牧区、林地和草地等区域。

渠道式水体常用于城镇和集镇的污水处理,应用于城市雨水的灌溉。

深水式水体是指通过湿地深水和微正渗流的方式,达到水栽种压力水处理的方法,常用于农业、牧业、城市轮廓和大型工商业区的污水处理中。

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环境效益评价1. 需要定期更新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技术需要定期进行保养和更新,以保持较高的净化效率。

设立人工湿地系统的效益的初始投入成本较高,包括设计、建设、操作和调整等方式的成本,但在使用期内,每年的污染物清除量超过了每年的支出量,这相当于能够自行回收,并能够产生清洁自然的效益。

2. 湿地系统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此技术不仅具有净化污水的效益,而且迅速恢复浑浊混沌的土地层,拥有工业复合生态功能,提供自然景观,也是城市废弃地的重要资源。

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农村污水处理
农村地区污水处理一直是难题,人工湿地处理技 术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建 设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和农业废水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方法主要包括稳定塘和 垂直流湿地。稳定塘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净化废水 ,而垂直流湿地则通过植物、微生物等净化废水 中的污染物。
应用领域的拓展
农村污水处理
针对农村地区分散性、规模小的特点,开发适用于农村的人工湿 地处理系统,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工业废水处理
针对不同工业废水特点,研发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技术 ,降低废水排放标准。
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净化与利用,减轻城市排 水压力,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技术创新与改进
高效藻类水处理技术
01
通过优化藻种和环境条件,提高藻类对污染物的吸收效率,降
低处理成本。
纳米技术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02
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提高湿地填料的吸附性能和微生物活
性,增强污水处理效果。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人工湿地的实
时监测与智能控制,提高运行效率。
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处理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 一。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和工
业废水,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水环境。
输标02入题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优势在 于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同时还能美化城市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
01
03
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去除 COD、BOD、SS、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水质,满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1. 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构造,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水平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和后处理等步骤。

2. 预处理预处理是为了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和悬浮物,保护后续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

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2.1 进水调节根据进水水质变化和处理要求,通过调节阀门控制进水流量和浓度。

2.2 格栅除渣将进水通过格栅,去除大颗粒杂质,如塑料袋、树叶等。

2.3 砂沉池将经过格栅除渣后的水通过砂沉池,使较小颗粒的悬浮物沉淀到底部。

3. 水平流湿地水平流湿地是指将经过预处理的污水均匀地流经湿地表面,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水平流湿地包括以下步骤:3.1 原水分配将经过预处理的污水通过管道均匀分配到湿地表面。

3.2 植物栽培在湿地表面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快、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湿地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3.3 水质净化污水在湿地表面缓慢流动,经过植物根系和湿地底部的沉积层,被植物吸收和降解,去除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3.4 水体收集经过水平流湿地处理后的水体收集到下方的集水井中,用于后续处理或回用。

4. 垂直流湿地垂直流湿地是指将经过预处理的污水从上方向下方垂直渗透过滤,通过填料层和湿地植物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垂直流湿地包括以下步骤:4.1 污水进水经过预处理的污水从上方进入垂直流湿地。

4.2 填料层处理污水经过填料层,填料层由粗颗粒、中颗粒和细颗粒依次排列,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

4.3 湿地植物栽培在填料层上栽培适应性强的湿地植物,增加植物根系对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降解。

4.4 水体收集经过垂直流湿地处理后的水体收集到下方的集水井中,用于后续处理或回用。

5. 后处理后处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出水质量,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人工湿地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工湿地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工湿地知识点总结大全人工湿地是指人类利用人工手段在特定地点构筑的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通常是为了处理污水、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质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而建立的。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定义、分类、功能、构建、维护、保护等方面。

一、人工湿地的定义人工湿地是指人类利用人工手段在特定地点构筑的湿地生态系统。

它可以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并实现类似的水文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可以是生态工法的一种,主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农村污水等,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

二、人工湿地的分类根据功能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生态纯化湿地和景观湿地。

生态纯化湿地主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农村污水,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

景观湿地则主要用于城市景观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根据水流方式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自然流湿地和人工流湿地。

自然流湿地是通过天然水流方式进行水质净化,而人工流湿地则是通过人工控制水流方式进行水质净化。

根据湿地类型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湿地植被和非植被湿地。

湿地植被是指在湿地中种植各种水生植物,以促进水质净化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非植被湿地是指在湿地中通过人工构建物质材料进行水质净化。

三、人工湿地的功能1. 水质净化: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减少重金属、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生态保护:人工湿地可以为鸟类、昆虫、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3. 防洪排涝:人工湿地可以通过蓄水和吸水的作用,缓解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并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减少土地排涝。

4. 增加景观功能:景观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开阔的绿色空间,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5. 农田灌溉:人工湿地可用于灌溉农田,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人工湿地的构建1. 地点选择:人工湿地的建设地点应当选在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土壤适宜的地区,便于水的收集和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人工湿地是一种自然的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市区污水、农村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其他一些废水。

相对于传统的排放方式,人工湿地的处理方式具有成本低、无污染、运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同时,人工湿地还可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周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人工湿地的种类人工湿地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根据运行方式可以分为流经湿地和淹没式湿地,根据运行机制可以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自然湿地是通过自然过滤和吸收水体中的废物物质,形成的一种人造湿地,被誉为“自然化粪池”。

而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运行机制,采用人工材料和设施来实现湿地的处理和净化,分为流经水体的湿地(Wetland wastewaterflow-through system)和淹没式湿地(Wetland wastewater submerged system)两大类。

流经式湿地通过水流的动力,将废水由人工设施流入自然的湿地植物区域,根据植物吸收水质的不同特性进行处理,最后由流出水体流入排放口。

流经式湿地通常由一到两个浅沟和塑料材料所构建而成,使废水能够顺畅地在湿地区域中流动。

对于淹没式湿地,我们常用的植物根系会在水体底部形成一层类似“管道”的过滤器,水体从淹没式湿地进入后,被过滤器分解、氧化、降解,最后去除大部分的废物水质。

淹没式湿地的建筑工程量较大,但废品处理效果较好。

淹没式湿地可以由水塘、植物厚度、底部物质和氧化剂等构成。

二、人工湿地的处理原理人工湿地的主要处理原理乃是通过湿地植物生长与根系吸附,湿地生态系统依靠种植的湿地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进行水体的净化、过滤、增氧,最后达到废水亚类排放标准。

人工湿地根据湿地类型的不同,处理原理也不尽相同。

其中,由于流经式湿地水流快、浸水时间短,其主要污染物质去除过程主要摆脱靠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执行,但在淹没式湿地中,由于水流较弱,湿地植物的根系会长成一条分支状的小型生态系统,像小型过滤器一样在水中进行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工艺路线及工艺流程简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以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物理的、化学的和生化的净化过程,使用废水的水质得到净化和改善:并通过系统的营养物质、水分的利用,使绿色植物生长繁殖。

因此,可被生化的、生化性能好的有机废水是湿地处理的理想污水。

利用污水中水、营养物为目标的土地处理系统,主要有养殖、屠宰、食品加工、生活废水等,还有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某些工业废水如炼油厂的废水等等,此外,还能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废水中含有丰富的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营养物质及水分。

水质来决定污水在湿地停留的时间,少的2~3天,多的10~20天。

用人工湿地来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效果很好,一般出水的COD能达到30mg/l以下,BOD能达到10mg/l以下,远远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可以达到地面水三级标准。

据了解,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泛采用人工湿地来处理污水。

如美国有1万多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丹麦有800多座。

污水湿地处理系统的组成,通常可分为污水的预处理、湿地田、水质水量监控三个部分组成。

预处理:污水人工湿地预处理一般包括沉砂池、提升泵、配水井、沉淀池或酸化水解等,其作用是保证后续工艺的正常运行,即通过预处理,使污水达到植物生长及不造成次污染等水质要求。

湿地田:湿地田一般由一些具有缓坡的长方形单元组合而成。

湿地包括订基层、水层、植物、动物、微生物五个基本部分。

水质水量监控:可设监控井,定期监测水质情况。

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有以下优点:需要的构筑物和设备较少,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一般只需常规处理的1/2-1/5左右。

处理工艺有效可靠,不仅能去除常规的污染物,而且对营养物质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可间接地产生其它效益,如绿化、收割植物、生物保护等,其湿地效应对环境影响是任何治理措施不可比拟的。

人工湿地处理的上述优点对污水处理系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如此,近20年来受到科技界和工程界的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

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五篇范例)

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五篇范例)

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五篇范例)第一篇: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技术概述(一)基本概念人工湿地实质是一个综合生态系统,主要应用生态系统中各个共生物种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再生作用,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生产潜力,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防止污水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二)技术原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人工建造和控制来运行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湿地上,使污水在湿地土壤缝隙和表面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其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氧化还原、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其他作用等。

(三)系统分类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潜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等。

系统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N、P、SS、有机物、病原体等。

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出水中BOD5的浓度在10mg/L,SS小于20mg/L。

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异样微生物的养分,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有机体、CO2和H2O。

(四)技术特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同时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非常适合中、小型村庄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

(五)适用范围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易受气候条件影响,南北差异较大,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温度较低,难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或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因此在选用该技术时,要选取合适的植物,并且要充分考虑项目地植物过冬问题。

2.该处理技术适用于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根据各地土地充裕情况、居住方式和经济状况而定。

对于居住较为分散、土地宽裕的村庄,可选用分散式处理方式,以户为单位,充分利用农村零星空地,建设小规模湿地处理系统,可同时满足净化污水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植被和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的人工水处理系统。

它通过植物的生物吸附、生物降解和物理过滤等作用,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悬浮物和营养物质去除,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首先是污水进水与初期沉淀处理。

将污水通过通水系统引入人工湿地系统,在进入湿地之前,需要经过初期沉淀处理,将较大的颗粒物、悬浮物和重金属等沉淀到底部。

这一步骤主要利用污水的停留和静置时间,使污水中的较大颗粒物沉淀下来,减少进入湿地的悬浮物负荷。

其次是水流平衡与水平过滤。

经过初期沉淀处理后,污水进入浅层湿地。

湿地中设有水平过滤带或湿地植被,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湿地介质,不仅可以实现物理过滤,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泥沙,还能通过植被的吸收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

同时,水流在湿地中的慢速通过,也能使污水中的微生物得到一个生长繁殖的环境,起到生物降解的作用。

然后是湿地植物的生物吸附与降解作用。

湿地植被是人工湿地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还可以通过植物根系释放的物质刺激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建立。

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可以有效地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和营养物质,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同时,湿地植被根系分泌的根际物质和植被腐殖质等还能刺激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加速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最后是浸渍滞留与细菌降解。

在经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降解作用之后,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已经大大减少。

此时,水流进入深层湿地,通过湿地介质的浸渍滞留作用,进一步去除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和细菌。

湿地介质中的细菌能够利用有机物为能源进行降解,使水体得到进一步净化。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污水初期沉淀处理、水流平衡与水平过滤、湿地植物的生物吸附与降解作用以及浸渍滞留与细菌降解等环节。

这些处理过程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降解和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悬浮物和营养物质,使水质得到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SF)是各类型湿地中最接近自然湿地的一种。绝大部分有机物的去除是由长在植物水下茎、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填料及丰富的植物根系
目前国内较少采用,具体到应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这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
2.2 潜流人工湿地
潜流人工湿地常用的植物有香蒲、芦苇、风车草、再力花、灯芯草等。在美国,大约40%的潜流型湿地只种植香蒲一种植物。欧洲国家多数种植芦苇,也有一些是种植多种植物的系统。我国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多采用多种植物交叉栽种。
三、总结
复合人工湿地不同结构单元是影响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重要因素,且因不同去除机理而去除效果不同,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对高锰酸盐指数、TN、TP的去除率达到23.5%、13.3%和14.2%,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对高锰酸盐指数、TN、TP的去除率达到24.5%、23.1%和23.3%。总体上看,上、下层人工湿地单元对高锰酸盐指数去除效果相近;对TN去除效果,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比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高50%;对TP的去除效果,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比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高40%。
夏季氨氮去除率可达70%左右,但冬季水温降低到15℃以下时,氨氮去除率降低到30%以下,而温度对人工湿地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很小。
针对冬季运行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可以在湿地表面覆盖一层地膜。研究表明,在湿地表面覆盖塑料地膜后,氨氮平均去除率由29.4%上升到 67.6%,COD的平均去除率由29.0%提高到 46.6%,证明覆盖地膜能有效地提高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此外,除了采用塑料膜,还可以考虑覆盖秋季收割的湿地植物保温(因为植物被水浸泡会释放一定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所以该种方法只适用于正常运行的水平潜流湿地,不适用于表面有积水的表面流和垂直潜流湿地)或通过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来适当弥补。
人工湿地处理抽取的紫阳湖污水流程如下:富营养湖水→进水配水渠→表面流人工湿地→中间配水池→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集水池→出水管排出。见图1。
二、污染物去除机制及效果
2.1 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主要通过系统内部微生物吸附降解、
植物吸收及填料的物理化学作用去除。
采用低溶解氧接触氧化与微曝气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解决了人工湿地在高负荷下运行时易堵塞和效率低的问题。增设预处理设备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出水水质,但是相应的也会增加处理费用,因此,实际工程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城富营养水体的应用研究黄新等
(例1.表面流人工湿地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相结合)
2.2 对 TN 的去除效果
有研究表明:氮是靠湿地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去除的。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TN去除效果较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要高50%。(这是因为在本复合人工湿地系统中,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床层填料中的反硝化细菌比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植物根系的微生物丰富同时水流在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滞留时间比上层表面流要长4 h,因而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床层中的微生物分解代谢TN的效果要比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对TN的去除效果好。)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的设计方法及净化效果
吴振斌等2003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地气候条件、水生植物特点等因素,最好经过小试取得一定的设计参数后进行设计.而水力负荷、有机物负荷、工艺流程选择、配水集水系统、基质类型以及栽种植物等诸多因素均影响到IVCW合理设计。
2.1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的选址
(2)在整个试验阶段,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效果高于潜流人工湿地,主要由于它的结构设计为各类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水流沿程经过好氧、缺氧和厌氧环境,有利于硝化菌、反硝化菌的生长繁殖及磷菌的大量吸磷。
2.2.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F)系统污水在填料床内部流动,水位较深,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
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生物膜和丰富的植物根系、表土层以及填料的截留等作用,处理效果较好。同时,该种系统的保温性较好、处理能力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好,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人工湿地系统。
香蒲根系发达,植株较矮,去污能力强,特别是应用在人工湿地系统中时对氮和磷去除能力较强,适合用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处理低浓度废水,而其处理高浓度废水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2 IVCW的工艺组合与运行方式
根据需要,IVCW可以建设成单系统、串联系统、并联系统以及IVCW与氧化塘以及推流床等的组合形式.单池系统设计简单,建造经济,但是运行灵活性差;串联系统可以用在污水的深度处理以及出水修饰;并联系统运行灵活,是最主要的形式.污水根据水力负荷按比例分配到各池中,当某一池需要维修时,其他各池仍可正常工作。
2.2.2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F)系统的水流运行综合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特点,例如下行垂直流湿地,水流在填料床中基本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动,水流流经床体后被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处理系统。这种湿地系统节约建设面积,利于脱氮、除磷,而且处理效果稳定,单位面积处理效率高,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湿地,但其建造要求较高,较易滋生蚊蝇,目前应用不多。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潜流湿地系统净化效果也有重要影响。HRT 较小时,随着HRT 的延长,COD、TN、TP 的去除率均不断增加,当HRT 超过一定时间之后,去除率变化不再明显。这种变化是因为一定量的植物和一定体积填料上的生物膜能处理的有机物负荷等有一定的限值,同时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和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SS的去除基本不受HRT的影响。填料的选择是构建人工湿地系统时应该认真考虑的一方面内容。相对于其他污染物质来说,由于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填料对不溶性磷的吸附和沉积作用,不同填料对磷的去除有较大影响,因此若待处理的污染河水中磷的含量较高,人工湿地最好选择飞灰或页岩为填料,其次是铝矾土、石灰石、膨润土。另外,填料的堵塞问题是影响人工湿地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填料的孔隙堵塞现象主要发生在系统的前段,堵塞物质主要为无机颗粒物。在低负荷运行的系统中,植物对填料堵塞问题的改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为防止低负荷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填料堵塞,需增加能够有效去除无机颗粒物的预处理工艺。
在TN 的去除中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占据重要作用,并且这两种菌对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而有机物的去除主要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转化,填料介质对磷的物理截流占总除磷量的70%左右,SS 的去除主要是植物根系和填料的吸附和截流作用,所以,温度的变化对氨氮的去除有较明显的影响,对COD、TP、SS 的影响不明显。
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进展
关艳艳等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人工湿地类型主要有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以及组合人工湿地系统3 类。其中潜流人工湿地根据水流形态又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两类。Dongqing Zhang 等人比较了国内表面流、水平潜流、垂直潜流和组合系统的人工湿地运行数据,指出组合系统对TSS,BOD5,COD 和TP 的去除率是最高的。相对于垂直潜流系统,水平潜流湿地对BOD5和TP 的去除率较高,对TN 的去除则呈现出明显的优势,而垂直潜流系统对TSS 有较高的去除率。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既可以连续运行,又可以间歇式运行.但是间歇运行便于在较低水力负荷时的均匀布水,充分地利用湿地的表面积;同时间歇式进水更有利于氧气进入湿地基质层中,促进微生物生长,加快有机物的降解,因此推荐采用间歇式运行。
2.3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的预处理
对于悬浮物或者有害物质含量高的污水,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预处理设计不当而造成湿地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并不鲜见[16].通常可以采用格栅(筛)、沉砂池、初沉池、除油池以及氧化塘或者水解池等作为IVCW的预处理.在有条件时,采用投加絮凝剂的方法来强化预处理对于湿地系统运行是有利的。
2.3 对 TP 的去除效果
人工湿地除磷机理包括:基质的吸附沉淀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及微生物的转化作用,且有研究表明,基质的吸附是磷去除的主要过程,其次是植物和微生物本实验结果表明,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TP去除效果较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要高40%。这是因为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填料(含钙、铁、钴)对磷有较强的吸附沉淀作用,另外,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是随水流从基质表面漫流而过停留时间较短。因此,相对于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而言,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更为明显。
一、武汉紫阳湖公园复合人工地湿地系统的组成
复合人工地湿地系统位于武汉市紫阳湖公园湖心岛西侧,面积2190 m2,水力表面负荷为1m3/(m2·d)。根据地形特点,同时为保证对湖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设计成在垂直方向表面流人工湿地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复合的人工湿地系统。由集水池、进水配水渠、表面流人工湿地及其正下方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间配水池等五大部分组成。
考虑到除污效率,在以往的研究中,单独采用上行或下行垂直潜流系统的研究应用较少,多数采用复合垂直流方式(IVF)。近几年,对于复合垂直流的研究日益兴起,其中应用于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也越来越普遍。通常该种类型湿地由下行流和上行流两池组成,两池中间设有隔墙,底部连通。下行池和上行池中均填有不同粒径的砂和砾石作为填料,为了保证水流的顺畅,下行池填料层比上行池的填料层要高10~20 cm,两池底部均设颗粒较大的砾石层连通。
确定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的建设地址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同时应符合有关的法律规定.虽然作为潜流型构建湿地的一种,IVCW能有效地控制蚊蝇的滋生和臭味的传播,但在选址时仍然应该尽量避免选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及其他公众暴露的场合。
IVCW应尽量建设在平地或者坡度较小的地方以减小土方开挖量,降低投资.在坡度很大的地方,可以将下行池和上行池分别建设在不同的高程,中间通过跌水相连,以增加上行池中的溶解氧,促进硝化作用。
结论:
(1)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COD、NH+4-N、TN和TP都有很好的去除能力,夏季的去除率分别为71.63%、38.87%、50.17%、93.56%,比潜流人工湿地高出8.33%、7.41%、13.13%、9.41%。冬季2种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大幅下降,COD和TP的去除多依靠填料的吸附作用,微生物活性减弱使2种人工湿地对NH+4-N、TN的去除能力非常有限。冬季试验表明,潜流人工湿地具有更好的保温能力,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较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下降缓慢,COD的去除率比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高出1.06%,2者对TP和NH+4-N的去除能力相当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