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_百度百科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名词解释 科学发展观

名词解释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人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
它是中国共产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和坚持的的基本思想和指导原则,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总基调。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创新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发展中注重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路径,旨在解决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意思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意思1.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为指导,科学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超越了唯物主义发展观,又弥补了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足。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关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
在政治建设中,要注重民主制度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保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避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上,要注重经济与民生的协调,确保经济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在自然与人与的关系上,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具备可持续性,即能够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破坏和耗尽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类健康的前提下,也能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优化资源配置。
在生态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
在社会建设中,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科学发展观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富有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充分考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于推动我国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它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意味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人民的需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不仅要注重经济指标的增长,还要关注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
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这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要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统筹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则要求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社会问题。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而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要求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它强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简述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主要内容。

简述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统筹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主要内容: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但同时也要求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注重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3.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此,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
5.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为此,需要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统筹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
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发展为根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要实现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能出现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情况。
可持续发展是指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牺牲未来的发展空间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关注人的精神文明需求,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人的生存和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指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分配,关注社会的公正法治,关注社会的公平机会,关注社会的公平福利。
不能出现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不能出现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是指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社会的和谐关系,关注社会的和谐环境,关注社会的和谐氛围。
不能出现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不能出现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总纲。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建设。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核心要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一种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优先位置。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还要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要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要求各个方面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要求当前的发展不应损害后代的利益,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利益,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利益。
要实现协调发展,就要注重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要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发展。
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坚持和谐共赢,促进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和谐共赢,促进发展。
要注重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共同富裕。
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要注重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实现各方面的共赢。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和谐共赢、促进发展等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发展为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保障人民权利,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全面协调。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在经济建设中,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统筹人民利益,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统筹资源利用,协调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全面协调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注重长远利益,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保障人民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状况,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经济建设中,要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建设中,要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创新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效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加强管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态效益。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
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75-1980年 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
• 1980-1982年 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 记
• 1982-1984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 1984-1985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 1985-1988年 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简历
胡锦涛,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 1964年4月入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 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现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 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第二阶段——1969-1973年,由罗马俱 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批判“经济中心主义”,提出资源、生态 的极限论点。
“ 经济增长 + 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发展 ”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 初到8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研究,提 出了“综合发展观”。
“ 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 =发展 ”
200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08年春节团拜 会。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首都各界人士 亲切交谈,祝贺新春。
2008年春节期间,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 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先后到南宁、百色等地, 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基层干部职工和武警官兵,看望受灾村民, 并同广西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过年。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 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1.理论背景——当代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政治学 家提出,由发展经济学(法兰克福学派)形成 的“工业文明观”(经济增长论)。因受“二 战”影响,视军力为国力,视GDP为发展。
“ 发展 =工业 /经济增长”
第一,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第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第三,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
3、现实背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高速增长背后掩盖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 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进而影响或制 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突出问题有:
第四阶段——20世纪80末90年代初, 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成为全世界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这 一发展观加入了人的因素,但并没有把人 放在第一位。
“ 经济 + 自然 + 社会 + 人 =发展 ”
第五阶段——以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人 口与发展会议为重要标志,着重提出了 “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 体人民”的口号,即“以人为中心”的发 展观。
2007年6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德国海利根 达姆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布什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2007年11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南海会见 来京述职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香港特 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 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 电视台,发表题为《共同推进人类和平 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新年贺词。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2)城乡二元结构失衡 (3)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失衡
突城 出乡 的居 社民 会认 问为 题最
城乡教育:令人 警醒的巨大反差
松花江污染
恐怖沙尘暴袭击村落
淮河出现白色泡沫
吐鲁番早沙尘暴袭击 2006.4.10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 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 1959-1965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 ,并任政治辅 导员
• 1965-1968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参加科研作,并 任政治辅导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终止)
• 1968-1969年 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
• 1969-1974年 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术员、 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
➢ 发展的目的:强国。 ➢ 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 (1)国情:一穷二白; ➢ (2)历史:落后挨打; ➢ (3)人民愿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 发展的战略目标:
➢ (1)过渡时期提出“一化三改造”; ➢ (2)59年-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发展的战略重点:重工业。
毛泽东的发展观
➢ 发展的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仅指农
• 1988-1992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 1992-199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 1993-199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 校长
• 1998-1999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 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 1999-2002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 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 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 人 + 经济 + 自然 + 社会 =发展 ”
第六阶段——2003年,中国共产党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发展观, 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旧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旧)发展观——线性 新发展观——多样性
2、国际背景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阶段的新任务、新 环境和新条件提出来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发展 中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观察世界大势、吸 取国际经验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发展观 江泽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
毛泽东的发展观
毛泽东和以他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发展观可 概括为:以“强国”为目标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