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利 用 为 核 心 , “ 量 化 、 利 用 、 源 以 减 再 资 化 ” 原则 . 为 以低 消耗 、 排 放 、 低 高效 率 为
基 本 特 征 ,符合 可 持 续发 展 理 念 .是 对
用 和 循 环 利用 .努 力 提 高 资源 的 产 出 效
益。 电动机、 汽车 、 计算机 、 家电等机械制
耦合 。 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 加快城市
生 活 污 水 再 生 利 用 设 施 建 设 和 垃 圾 资 源 化 利 f 。充 分 发 挥 建 材 、 铁 、 } = } j 钢 电力 等 行 业 废 弃 物 消 纳 功 能 . 降低 废弃 物 最 终 处
置 量
工 , 现 出的 “ 资 源 投 入 . 污 染 排 放 ” 表 高 高
减 少 一 次 性 用 品 的使 用 逐 步 变 成 每 个 公
民 的 自觉行 动
2 加 快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主 要 措 施
合 开 发 和 回 收 利 用 率 .对 矿 产 资 源 开 发 要 统 筹 规 划 , 强 共 生 、 生 矿 产 资 源 的 加 伴
综 合 开 发 和利 用 , 现 综 合 勘 查 、 合 开 实 综
尽 量 采 用 小 型 或 重 量 轻 、 可再 生 的 零 部
件 或 材 料 . 高 设 备 制 造 技 术 水 平 。 装 提 包
效 益 。 极推 进 循 环 经 济 发展 . 是 落 实 积 既
科学发展观的有 效载体 .也 是落实科 学
发 展 观 的生 动 体 现
1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 基本 途径 和 重 点
造 企 业 . 从 产 品设 计人 手 . 先采 用 资 要 优
源 利 用 率 高 、 污 染 物 产 生 量 少 以 及 有 利 于产品废 弃后 回收利用 的技 术和 工艺 .
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记

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记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班级:103班姓名:沈云学号:10211313阅读了胡锦涛同志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的感触颇深。
我认为,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中心,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抓好经济发展。
因此,必须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仅仅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会使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
因此,既要抓好经济建设不放松,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我国的全方面发展。
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
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上述事 实表明 . 发展循环经 济弊 在必行 。循环经 济是现 代 经济发 展的模式 . 率质 足生 态经 济 .l 的 是人 与 自然 的 i: J 求 和谐 统一 , 是与传统 的线型经 济截然 不 的 线 型经济是传
为美 国的18 / 。也就是说 , 较高 的增速 , 立在 照高的资源 能 建
源消耗之 上。
当前 ,我 圊生态环 境总 体恶 化的 趋势 尚 采得 到帐本 扭
元, 开始 向中低收入 国家迈进 国际经验 表明 。 低收人 国 从 家步人 中低收入 国家行列 的阶段 .对任何 国家 的成长 来说
和幽家 的最要 n栏 .这 是实珧22 q 全面建 设小康 社会发 00  ̄
展 F标 和任务的 必然选择 . J - 也是建 设资 锕 节约 型 、 c 环境 友好 删衬会 的必 然选抒 煨近 召开的党的 卜六届五 中全会指出 : “ 要加快 建设 资源 约 , 环境 友 好型社 会 , 力发展 循环 大
问题 .在全社 会形成资源 节约 的增长 方式和健 康 文I 的 消 j I j 赀模式 ” 为我们 火力发展循 环经济 , |资源 节约型 、 这 建殳 环
胁 到农产 品品质安 全 ; 生态 环境 恶化 . 草地退 化 、 土流失 、 水 森林 生态 系统质 量下降 , 物 多样性 锐减 . 态 安全受 到严 生
5%. 有60万 吨未经任何 处理 测结果 表明 , 4 仍 20 监 垃圾 无害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 技术经 济》
第1 ( 期 总第 2 7期 ) 1
2 0 矩 06
落实科学发展观 , 发展循环经济
北 京航 空航 天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 吴 季松
[ 要] 阶段 , 摘 现 面对人 口剧增 、 资源短缺 、 环境 污染和生态蜕 变 的严 峻现实 , 循环经 济的提 出和实施显 得尤 为 迫不及待 。本文对循 环经 济的 由来 、 发展 和创新方面进行 了深入浅 出的分析 , 并在 此基础上 提 出了一 门新 的 经济学——新循 环经济学。笔者用新循环经济学 的指导思想分析 了我 国重化 工业 化的利弊 , 出了重化 工业 提 的出路 , 阐述 了新循环经济学 在企 业生产 、 乡建 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 的应用 。 并 城 [ 关键词 ] 环经 济 新 循环经济学 5 3 重化工业化 循 R R 20 0 3年 3月 9H, 胡锦涛 总书记 在中央人 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 会上指出 :要 加快 转变经 济增长方 式 , “ 将 循环经济 的发展 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 发展 、 乡建设 和产 品生产 中 , 资源 得到 最有 效 的利 用” 0 4年 3 城 使 。2 0 月 1 0H温家宝总理提 出 :重点抓好节约 利用资源 , “ 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 ” 。由此可见 , 在我 国发展循环 经济 的
重 要 性 和 必 要性 。
一
、
循环 经济 的Biblioteka 展历 史 循 环经济的理念是与“ 可持 续发展” “ 、 知识 经济” 密切相关 的。 1“ 、循环经济” 由来。“ 的 循环经 济” 一词是美 国经济学家 K ?波尔 丁在 2 0世 纪 6 0年代提 出生态 经济 时 谈 到的 , 他受 当时发射 的宇宙飞船启发来分析地球经 济发展 。他认 为宇 宙飞船是 一个孤立无 援 、 与世隔绝 的 独立系统 , 靠不断 消耗 自身资源存在 , 最终将 耗尽而毁灭 。唯 一使之延 长寿命 的方 法就 是实现宇 宙飞船 内的 资源循 环如分解呼 出的 C 2为氧气 , 0 分解出 尚存营养成分 的排 泄物为营养物再利用 , 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 尽 波尔丁做 了一个很好 的比喻 , 但没有进一 步深 入而使之成 为一种经 济学说 。尽 管如此 , 这种新 经济思 想 还是起了巨大 的作用 。循环经济 的提 出启 发 了 2 0世纪 6 0年代末开始 的关 于资源和环境 的国际经济研究 。 17 9 2年成立于意大利 罗马的科学家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 出人类经济增 长的极 限问题 , 增 长的 提 即“ 极限, 是指 以获取 最大利润为生产 目的 , 以传统工业为第一支柱 的工业 经济 , 靠不 可再 生的能源与其他矿产资 源消耗的线 性增长为发展生 产的前提 , 在人 口增 长、 资源 耗竭和环 境污染 的重压下 , 不可 能持续发展 , 长是 增 有极限的 , 最终将 出现“ 零增长 ” 。 2 可持续发展。“ 、 可持 续发展” 一词来 自拉 丁语“utn ee , ss nr” 上个 世纪 7 e 0年代 , 者的 同事联 合 国教科 笔 文组织的创意者第一次提 出可持续 发展的“ 续” ss i) 持 (ut n 用的是法文 , “ a 是 撑得住 ” “ 、 垮不 了” “ 以维持 ” 、得 的 意思 , 具有很 强的警世含意 。英文“ 持续” ss i) 支持 ” “ (ut n 是“ a 、承受得住” 继续 ” 和“ 的意思 , 世的意义 大为减 警 弱, 译成 中文 , 这种警世 的意思就更 弱 了。1 8 9 0年 国际 自然 保护 同盟 (U N) 订 的《 IC 制 世界 自然 资源保 护大 纲》 T eWo dC nevt nSrtg ) ( h d osrai t ey 文件 中最早出现该词 , o a 笔者于 18 年将这 一概念介绍到 国内, 最早将 92 是 这一概念介绍 到国内的学者之一 。18 年 1 月 , 93 1 联合 国成立 了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 ( D ) 以挪威首相 WE C , 布伦特兰 ( H.rnln ) G. Bu d d 夫人 为主席 , a 成员包括科学 、 教育 、 经济 、 社会 和政 治方 面的代表 , 出了“ 提 可持续发 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 4年的工作 , 1 8 向联 合 国提 交 了题 为《 们共 同的未来》 O rC m— 于 9 7年 我 ( u o m BF tr) O uue 的研究报告 , 正式提 出了可持续 发展 的新 设想 。它进一步 明确 了可持续 发展 的概 念 , 明确 了以下 几个原则 : () 1 发展 的原则 , 和平与发展是 当代人类 进步 的两大 主题 ; 2 经济 、 会 、 境与 生态协 调发 展 的原则 ; () 社 环 () 3 资源利用代 际均衡 的原则 ;4 区域问协调发展 的原则 ;5 社会各 阶层 问公平分配 的原则 ;6 现代生态 型 () () () 生产的原 则 ;7 消除贫 困的原则 。 () 循环经济则拓宽 了 2 0世纪 8 0年代 的“ 可持续发展 ” 研究 , 把经 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联 系。 3 知 识 经 济 、 ( )知识 经济” 由来。上个世纪 7 1“ 的 0年代 以来 , 关于 知识 经济有各种说法 : 17 年美 国社会学家 丹尼尔?贝尔 ( ai e) 93 D n l u把它称 为“ 工业社 会” 美 国经济 学家和 未来 学家 奈斯 eB 后 ; 比特 18 9 2年在《 大趋势》 中提 出“ 信息经济” 笔者 18 - 18 ; 9 5 9 6年主持联 合 国教科 文组 织“ 多学科 综合研 究应 用于经济发展 ” 专题研究 , 国际上对知识经济 首次科 学 的、 是 系统 的研究 , 由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 出版独著考 并 察报 告英 文单 行本 。1 9 9 2年在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 国际社会科学 》 志 ( 、 、 杂 英 法 西班牙 文版 )3 12期撰 文提 出 “ 智力经济” 的概念。《 民 H报》 19 年 3 2 人 于 98 月 4 H发文称 “ 参与 了‘ 知识 经济 ’ 概念 的创意 ”并被 世界 同行 , 认 可。19 9 6年经合组织明确定义 “ 以知识为基础 的经济 ” k o l g ae oo ) (n we ebsde nmy 。 d c 笔者 出版 的《 知识经 济》 是我 国第 一本 同类著作 , 2 0 中国图书奖” 独著第 二名 ) 曾被 中央党校 和 获“0 0年 ( , 全国各地多种培训班用为教材 , 该书论述 了知识经济 的概念 : 人类正 在步入一 个 以智 力资源 的 占有 、 配置 , 知 识的生产 、 分配 、 使用 ( 消费) 为最 重要 因素 的经济 时代——“ 学技 术是第 一生 产力” 科 的时代 。所谓 “ 知识 经 济” 是指 区别于 以前 的、 , 以传统工业为 产业支柱 , 以稀缺 自然资源 为主要 依托经济 的新型经济 , 它以高技术产 业为第一 产业 支柱 ; 以智力资源为 首要依托 , 因此是可持续 发展 的经济。 显然 , 当高技术产业 尚不 能成 为第 一支柱时 , 首先要优 化配置 自然资源 , 使发展 可持续到 知识经济 阶段 , 而最优 化配置就是逐步实现 自然资源 的利用循环 。因此 ,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 的第一 阶段 。 () 2 知识 经济的创新。传 统的生产函数 : Y=fK, G)改进 的生产 函数 : ( L, , Y=fA, L G) ( K, ,
践行科学发展观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环境 破 坏 严重 迫 切要 求我 国发展 循 环 经济 .
济 则 是 将单 向直 线 发展 尽 量 转 变 为循 环 发 展 ,尽 量 以最 小 的 消耗 换 取 最 大 的经 济效 益 ,其遵 循 “ R 3 ”原 则一 “ 量 化 、再 利 用 、 减
目前 我 国 很 多地 区的 GD 增长 是 以损害 环 境 为代 价 造 成 的 。 P 科 学发 展 观 的 本质 是 以人 为 本 ,强 调 发 展 的最 终 目的是 落 脚 是 人
放 ,减 少 单位 产 生 所 消耗 的 自然 资源 ,保 护 环 境 ,实现 发 展 与环 消耗 ,获 取 最 大 的产 品产 出 ,实现 环 境 发展 与生 态 发展 的和 谐 统
境 保 护 的协 调 。
一
。
只 有 发展 循 环 经 济 , 才 能 改 变 我 国 自然 环 境 继 续 恶 化 的 现
新 的高 度 ,标 志 着 马 克思 主 义 的 中 国化 ,标 志 着 马克 思 主 义 和新 的 中国 国情 相结 合 达到 了新 的高 度和 阶段 。
3两者 的 联 系
首 先是 在 立 法 层 次 ,日本 将 以立 法 的形 式 将 循 环 经济 强 制 推 进 ,立法 不 仅 包 括 基本 法 ,还 包含 了两 层 次 的法 规 ,对不 同行 业 的循 环经 济 发 展 制定 了具 体 的 执行 细 则 ,法律 体 系环 经 济 即物 质 闭 环 流 动型 经 济 ,是指 在 人 、 自然 资源 和 科 产 出所 消 耗 的 资源 是 日本 的 1 倍 ,如 果我 们 还 是 走 目前 的 发展 学 技 术 的 大 系统 内 ,在资 源 投 入 、企 业 生 产 、产 品消 费 及其 废 弃 道路 ,走 粗放 型 的发 展 道 路 ,我 国的 资源 以及 社 会环 境 将 没 有办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水 平 低 、 生 资 源 回收 和 循 环 利 用 率 低 。 实 践 证 明 , 再 较低 的资 源利 用水 平 , 已经 成 为企 业 降 低 生 产 成 本 、
提 高经 济 效 益 和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障 碍 ; 力 发 展 循 环 大 经 济 , 高 资 源 的 利 用 效 率 , 强 国 际 竞 争 力 , 经 提 增 已 成 为我们 面 临的一 项重 要而 紧迫 的任 务 。
2.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是 以 人 为 本 、 4 实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本 质 要 求
源的大量 消耗 实现 工业化 和现 代化 , 难 以 为继 的 。 是 为 了减 轻 经 济 增 长 对 资 源 供 给 的 压 力 , 须 大 力 发 必
展循环 经济 , 现 资源 的高效利 用 和循 环利用 。 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目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人 口、 前, 资源、 环境等瓶颈的严重约束。要实现建立全面的高水平
小康社会的 目标 ,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 坚定地 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 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 走循
【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 中图分类号】 146 F2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8 90 (060 — 0 8 0 10 — 1120 )3 02 — 2
GDP翻 两 番 。 如 果 继 续 沿 袭 传 统 的 发 展 模 式 , 资 以
开发 、 产到包 装 、 输 、 用 、 环利 用 等各 环节 都 生 运 使 循
要 符 合 环 保 要 求 , 我 国 发 展 对 外 贸 易 特 别 是 扩 大 对 出 口产 生 了 日益 严 重 的 影 响 。 我 们 要 积 极 应 对 , 尤 其 是 要 全 面 推 进 清 洁 生 产 , 力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 步 大 逐 使 我 国产 品 符 合 资 源 、 保 等 方 面 的 国 际 标 准 。 环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 南 理 工 大 学经 济 管 理学 院 , 作 4 4 0 ) 河 焦 5 0 0
(co lf cnmi M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e e tH n nP lt h i U i ri ,i zo4 4 0 ,hn ) S ho oo c n gm n, e a o e nc nv s yJ ou 5 0 0 C ia oE yc e t a
用 ( e s)尽 可能 延长 产品 使用 周期 。 在 多种 场合 R ue 。 并
使用 ; ③废 弃 物再 循 环 ( eyl)最 大 限度 地 减 少废 R cce 。 弃 物排放 , 力争排放无 害化 , 实现资 源再循环 。一方 面 使 生产合理地依托在 自然生态循环 之上 .如 利用太 阳 能 、风能和农家肥等 :另 一方面应 尽可能 地利用高 科
关 键 词 : 环 经 济 ; 济 发 展 方 式 ; 境 ; 态 经 济 循 经 环 生
K e r s cruaine o o ; cn m c l e eo me t y n i n n ; c lg c n my y wo d : i lt c n my eo o a v lp n c o i d wa ;e vr me teoo ye o o o
技, 以知识投入来替代 物质投入 . 到经济 、 达 社会 、 态 生
1 循 环 经 济 孕 育 着 新 型 经 济 型 态
循 环经 济是美 国经 济 学家 K- 波尔 丁在 2 O世 纪
的和谐统 一 , 使人 类在 良好 的环 境 中生产 、 活 。 正 生 真
全 面 地 提 高 人 民生 活 质 量 。
摘 要: 目前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 。 从 分析 了循 环经济的特征 , 出了转 变经济增 长方式。 展循环经济 的具体模 式。 提 发
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
为了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增强全局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统一。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再次,要推动创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最后,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决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要严格环境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总之,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目标。
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循环经济之路,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循环经济这样一个理念,搞好
我们的建设,搞好我们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可见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纵览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路径,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
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总量达到35—3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5万元(3000美元),经济年均增长约7.2%,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
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我们还面临着很多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今后我们面临两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与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能耗、物耗高,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已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有效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要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一)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简称3r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充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二)循环经济框架
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
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模式):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
小量化。
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模式):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三)循环经济特点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1.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环保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
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
因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一)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
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
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
地方经济核算制度,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同时,要在全社会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树立全民循环经济
意识,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
(二)通过加快制定法规制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清洁生产法》已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而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环境保护
行政管理体制,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环境管理的效率。
(三)通过政府引导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
一是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政府鼓励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
二是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政府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
经济的发展。
三是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采购计划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并影响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