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心理

ICU病人心理
ICU病人心理

ICU病人心理护理

ICU病人心理变化阶段住进ICU的病人,因病情危重,所以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估计50—60%,他们的心理变化常见4个阶段:

初期的恐惧心理最突出的表现在入病房的1~2天,主要是因为对死亡恐惧,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心理反应,是原始的心理抗衡机制的反应。医护人员一般可以用简单的心理安慰,适当的保证,使之减轻这种恐惧心理,以尽快适应监护环境。

心理否认反应约50%的病人产生心理否认反应。多数病人在入室后第二天始出现,第3~4天达到高峰。由于急性症状略有控制,病人心理上否认自己有病或认为虽有病但并不需要住进监护病房,这是一种保护心理防御反应。心理否认反应可以防止过度恐惧的心理。一般持续2~3天,可能有1~2天反复。

中期忧郁忧郁症状一般在第5天以后出现,可见于30%的病人,这是一种心理损失感的反应。病人感到失去工作能力和自理生活能力,忧虑家庭,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过低,消极意念增强,这时医护人员应向病人说明进入监护室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有利于忧郁的消除。

撤离ICU的焦虑许多病人由于对离开监护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或已对监护病人室产生,在离开监护室时怕不安全产生焦虑反应。医护人员应作好说明,对一些治疗项目不要停用,以解除后顾之忧,减轻病人的焦虑。

临终病人的心理问题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过程,大致可分6个阶段:

回避期是指病人已知患了致命性病症,而医护人员和家属采取保护措施,不把实情告诉病人的阶段。家属与病人之间不谈论病情,也不谈论死亡,病人为了避免引起亲人的悲伤而佯作不知病情,掩饰痛苦。

否认期知道自己患了致命性疾病之后,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冲击,病人不承认自己病情变化,认为别人搞错了,但是又总想在医务人员那得到证实,并在护士面前打听医生对自己病情的预后判断。否认期长短不一,但大多数短暂,少数永久地否认。

愤怒期当病情加重,否定的感情无法保持下去时,病人就会出现愤怒、怨恨、羡慕他人不得病,敌视周围的人,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情绪。

协议要求期病人有愤怒转入协议期,表现为部分承认疾病的存在,内心显得平静,并期待医护人员设法治疗,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恢复健康。

抑郁期随着病情日益变化,症状逐渐加重,知道自己垂危无望,在心理上做好了死的准备,表现为极度的伤感。此时可能有安排后事的考虑,或留遗言、遗嘱,或有急切会见自己亲友的愿望。

接受期在心理上完全接受了死亡的结果,是临终的最后一段心理表现。此期病人多为既虚弱又衰竭,处于平静、安然的状态。

大部分病人的疾病经过治疗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重危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和多变的。有人将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否认期

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存有侥幸心理,一旦确诊,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

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并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和治疗,而对可能发生的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奇迹的出现以起死回生。有的病人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的事实,而且为怕别人悲痛,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态,以掩饰内心的极度痛苦。对这样的病人,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现出难过,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 愤怒期

度过否认期,病人知道自己生命岌岌可危,但又禁不住怨自己命不好。表现的悲愤、绝望、烦躁,拒绝治疗,如有的老人由于耳朵背,听不清别人的正常讲话而变得多疑,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有的病人拿家人和医护人员出气,以此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病人失助自怜的心理表现。护士要谅解宽容病人,要在病人面前说话声音大一点,尽量避免病人的猜疑。以真诚相待,安慰和鼓励病人,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并说服家人不要同病人计较。要同情和体谅并关心病人,要与医护人员合作,尽快帮助病人渡过愤怒期。

3 妥协期

病人由愤怒期转入此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友善、沉默不语。这时能顺从地接受治疗,要求生理上有舒适、周到的护理,能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和最好的治疗。希望能尽量延长生命。护士应尽量地安慰和关心体贴病人,尽量为病人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病人身心舒适。

4 抑郁期

病人已知道自己面临生命垂危,表现了极度伤感,并急于安排后事。大多数病人在这个时候不愿说话,但又不愿孤独,希望多见些亲朋好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关心。护士要同情和理解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5 接受期

这是垂危病人的最后阶段。病人心里十分平静,对死亡已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也存在着临终前因疼痛难忍而希望速死念头。但是有些病人病情虽很严重,意识十分清醒,表现出对人生的留恋,不愿死去。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虽然难以忍受病情的折磨,但也不愿离开这美好的世界。护士应协助病人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使病人和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的崇高职责,是情操高尚的表现。护士应一直守护在临终病人的身旁,要帮助病人整容。病人听觉是人体最后的丧失知觉的器官。故不可议论不利病人心情的话,不可耳语。有的病人来不及等到亲属来就离开了人世,应由护士代替亲人接受并保存遗物或记录遗言。

心理护理

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理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病势危急,护士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重症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

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急重症患者,年龄20~70岁;文化程度:小学6例,中学78例,大专以上36例。其中,急腹症20例,脑血管意外38例,外伤62例。

2心理特点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针对急重症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舒缓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

3临床护理

由于急重症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3.1使患者有亲切感急重症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3.2使患者有信任感护士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3使患者有安全感护士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护士对患者要高度同情,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周到、热情、谨慎地服务于患者。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家属的不同心态。通过安慰、鼓励、解释、疏导,使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消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与紧张状态,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对急重症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地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总之,做好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要全方面的观察了解其心理,及早发现患者的心理异常,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恢复正常

ICU中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而ICU中患者病情具有危重、复杂、变化快以及多样化的特点,更加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我们十分注意危重患者的特殊性,

加强了对危重患者的健康教育,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满意率由2002年的88%上升至96%,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

明确目的,提高认识。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康复。作为护士,首先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使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加强业务学习,扩大护士自身的知识面。ICU内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涉及学科多,要求ICU护士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而且要具备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业务学习,知识讲谈、外出培训、继续教育、订阅科技报刊等形式,不断给自身充电,巩固新学知识,以满足日益广泛的健康教育的需求。

选择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把握教育时机,健康教育的渠道包括交谈、咨询、讲座、示范操作、个别指导、读书、看录像等形式。护士在掌握沟通技巧的同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有效渠道。最常用、最简便的方式是语言教育。护士感情要丰富,态度要和蔼,沉着稳重,平易近人,按照保护性医疗原则,谈话要有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通俗性,掌握分寸,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和反应,掌握心理变化,把握教育时机。一旦患者病情稍有缓解,各方面的需求迅速浮现,护士要善于把握这个心理变化的良机开展健康教育。ICU患者病情危重,常威胁生命,对病情及治疗的信息需求高过其他信息的需求。护士要灵活,突出重点,着重进述当前患者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例如对大手术后转入ICU的患者,神志不清醒后要先讲明在ICU内观察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留陪护的原因,适当解释病情,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然后再把握时机介绍环境、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等,不要一味急于灌输知识,填鸭式教育,以免增加危重病人的焦虑、厌烦心理,产生情绪对立,影响教育效果,要时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观。

灵活运用护理程序。护理程序的步骤为评估,诊断,计划,确立目标,实施和评价。ICU内护士24小时在患者床前守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够及时地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出评估,明确护理诊断,制定计划,并选择最佳时机进行健康教育和随时评价。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及时发现新问题,适时实施健康教育,循序渐进树立健康行为观念。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护士科学地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发挥护士在医一护一患关系中桥梁作用

ICU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有的需要长时间连续监护治疗,费用较高且不留陪护,家属及清醒患者精神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情绪,对医务人员不信任心理,影响治疗护理。因此,医护人员之间需要经常沟通,护患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尤其对昏迷患者的家属加强沟通,发挥护士的桥梁作用,既增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护理过程的了解,又让患者及家属,有对治疗结果的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及时消除冲突的潜在因素。

在ICU内开展健康教育,是现代重症护理的新尝试,一方面护士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寻求多种渠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提高对健康的认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院也因此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