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新闻的道德思考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冷漠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时期,社会上各种利益格局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在此期间,小悦悦事件频频发生,此类事件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对于他人失去信任,失去同情心。
可以说,道德冷漠严重地阻碍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道德冷漠现象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解决道德冷漠问题对于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探求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推动我国改革活动的进程。
本文的主体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探析道德冷漠的相关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传文化道德观的研究。
在总结了以往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阐述道德、道德冷漠、道德失范的内涵,并且辨析道德冷漠与道德失范之间的关系,力图更为深入地界定道德冷漠这一概念。
同时,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为道德冷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对当代道德冷漠现状进行分析。
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道德冷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认为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道德勇气缺乏、道德信任感降低、受助者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以及对于冷漠行为的麻木。
这一现象导致出现道德主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无序不良行为增多等消极后果。
在此基础上,探求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第三部分主要为消除道德冷漠现象提出可行性建议。
矫治道德冷漠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应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第二,应完善道德建设机制。
本文所调查的群体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得到的数据不能够完整地体现整个社会的真实现状,不能完全适用于各个地区。
并且,受个人知识水平的匮乏所影响,对于当代社会道德冷漠的问题研究从整体上的研究分析存在不足与简陋,有待继续不断地探析与完善。
“冷漠新闻”与媒体责任浅析

“冷漠新闻”与媒体责任浅析作者:张晓明来源:《活力》2015年第07期日前,新闻媒体的“冷漠”现象在泛娱乐化的时代显得日益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冷漠对待部分弱势群体的疾苦,对某些个体缺少必要的尊重,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文章的处理上较少体现应有的“人情味”。
主要是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造成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各种“负能量”。
媒体报道的“冷漠”,主要指记者或编辑在进行采访和新闻报道活动中,违背社会良知和人性的基本原则、或将人类灾难和当事人的痛苦用于商业目的、或为了商业目的恶炒名人隐私、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等新闻报道行为。
上述冷漠行为极其冷漠化报道方式,不仅是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及其家人的二次伤害,同样是对人性恶的张扬、是对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扭曲,更是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集中体现。
新闻报道对个体缺乏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之一。
然而在很多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性报道之中,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
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在物质和精神上其实早已遭受巨大的伤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此刻一味唤起其痛苦回忆的采访报道,很可能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打击,干扰他们生理和心理恢复健康。
这不仅是缺乏对个体的最基本尊重,更是一种非人道的行为。
毫无疑问,媒体在上演所谓客观报道的同时,其冷漠化的价值取向也显露无遗。
媒体作为社会文化工具,理应担负起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社会职责。
其中除应有的前瞻性正确引导外,对不良现象的理性批判更是其责无旁贷。
但在当前诸多冷漠化的社会新闻报道中,常常只见一个个激情冲动的看客,或是推波助澜的好事者,真正具有应有的批判精神者却不多见。
就媒体报道而言,其本质追求无非是服务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人文精神理应是新闻报道的内在追求。
遗憾的是,很多媒体只是一味关注所谓的热点事件本身,而无视传播对象应被尊重和帮扶的真正需求,媒体的哗众取宠和献媚低俗,产生的根本原因无非是有些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
道德冷漠现象的解析与建议

X X X X论文题目: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 20XX年XX月道德冷漠现象的解析与建议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一、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一)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
可以肯定地说,不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都会有见死不救的人,也都会有见义勇为者。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由于思想境界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道德修养的水准不同,他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
所以,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怪。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东西,就对社会失去信心,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失去信心。
应当说,社会的正义力量是主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的现象更是多见的。
青年民工魏青刚三次下海抢救落水女青年;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两弹”元勋朱光亚100万奖金捐科技;妇产科医生江庆霖,一边是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的父亲,一边是手术台上等待剖腹产的孕妇,她毅然选择了先救病人。
他们用一颗滚烫的爱心,践行着社会公德,坚守着职业公德,承传着家庭美德。
(二)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
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践行基本社会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现令人失望的现象。
面对现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消极悲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社会公德缺失。
当前出现社会公德缺失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改革时期,生产关系处在发展完善时期,原有的社会公德中一些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很好地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从。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一定时期出现公德规范的部分“真空”,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社会公德的某些缺失现象。
彭宇案摧毁国人本已脆弱的助人之心——佛山女童被碾,目击路人冷漠事件拷问国人道德

彭宇案摧毁国人本已脆弱的助人之心——佛山女童被碾,目击路人冷漠事件拷问国人道德灯芯草佛山小悦悦,希望你对人间的冷漠没有怨恨!记住的只是人们事后对你的迟来的自责和愧疚,和事后如潮的爱心。
第一个司机是始作俑者,为什么没下来看让法律去裁判吧!路人冷漠其根源是人性的自私和丑陋,是社会的物欲横流,典型的南京彭宇案,无天良的徐老太及其玩弄权势的警察儿子(所谓的法律守卫者)和无良法官的一纸可成为中国乃世界判例经典的判决书,把中国人追名逐利后疲累但尚存一些良知和爱心的心彻底粉碎!而这些最后还仅是庭外和解,法官调离,为什么不是诬告罪及接受法律的制裁?如何体现法律的神圣?他们是罪恶的推手!还多少人有美丽的梦?愿悦悦在美丽的天堂天天可以有好梦!“南京高院院长公丕祥说,“在各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人民法院二审的时候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依法组织调解,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
南京中院依法裁定准予双方当事人撤诉。
最后案件的结果是以和解撤诉而结案的。
而且双方当事人对案件的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
”南京彭宇案在所谓的“和谐江苏”口号下,真相不重要了,在官方压力下“调解”,彭宇仍赔偿了。
所谓的网上发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南京彭宇案最新进展据南京中院和市检察院以及市公安局的综合消息(本消息是由在市检察院的一位资深检察官透露):涉案的鼓楼法院年轻法官,法学硕士王浩已被停职检查,其问题交由司法机关侦查和处理;涉案的市某区公安分局的高级警官(一级警督、徐老太之子),已被开除公职,其涉案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涉案的市某区的公安派出所的所长和一办案民警涉嫌作伪证和刑讯逼供,同样交由司法机关处理,据悉此案让江苏领导十分恼火,指示必须严肃从重处理司法腐败,为建设法治江苏、诚信江苏、和谐公平和正义,而努力,并指示省、市有关部门看望和慰问彭宇,此案的二审结果和对涉案人员的处理,将在所有案件审结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布。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道德冷漠现象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度,也是一个以道德为中心的国家。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许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开始漠视道德和价值观念,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的日益严重。
一、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道德冷漠是指个人不再关心、不再尊重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忽视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道德冷漠现象不仅对个人、家庭影响深远,还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1.社会环境变化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和观念。
比如,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物质至上等等。
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副作用,但同时也是当代道德问题的重要缘由。
2.教育问题教育事业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忽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制度从以往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导致了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的严重出现。
3.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也是道德冷漠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政治问题不敢多说甚少。
这导致了很多人对于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失去了信心,不再重视道德的作用和价值。
三、道德冷漠现象的危害道德冷漠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危害都很大。
在个人层面,它会破坏人们的道德性格,导致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发生变异。
在社会层面,它会破坏公共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的热点问题和利益化的问题。
四、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对策1.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要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纠正一些歪曲的道德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2.完善法律制度法律是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但是,法律也需要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来保障公共利益。
只有以法律为依据,严格管理和控制社会各方面的行为,才能使社会规范化、有序化,从而保持其合法、公正的面貌。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1. 引言1.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不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网络媒体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
记者采访中的不实报道、编辑部门的舛错编发、新闻媒体的不客观报道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也使得公众对新闻信任度大幅下降。
在商业利益和职业道德之间的选择上,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往往选择了前者,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失真和不客观。
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导致了一些不端行为的出现,比如利用新闻报道谋求不正当利益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声誉,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媒体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于其作为新闻行业的灵魂和基石,不仅关乎新闻从业者自身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更关乎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和期待。
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独立、公正、中立的立场,以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只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有效地履行新闻传播的职责,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公众创造一个公正、平等、开放的信息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进步。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到新闻从业者个人的职业荣誉和社会声誉,更关系到整个新闻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对于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原因分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竞争激烈,新闻界也不例外,为了抢占头条和吸引眼球,一些新闻工作者可能会选择违反职业道德标准,编造虚假报道或夸大事实。
一些媒体面临着经济压力,需要依赖广告和点击量来获取收入,这也会导致一些媒体追求眼球效应,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第一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1.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
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和本专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这里所说的职业道德指新闻人的道德责任与职业素养。
2.体现新闻职业道德的条约或文件国际社会1945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新闻及道德公约》;1954年国际工作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基本原则宣言》;1999年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媒介伦理和自律》美国比较著名的是《纽约时报新闻伦理》;2000年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者协会伦理规范和职业操守》加拿大有加拿大广播公司联合会(CBA)道德规范、日报联合会关于原则的陈述(1995);加拿大发行量最多的报纸《多伦多星报》的原则自述》英国这方面的文件很多,比较有名的有:1994年《英国记者联合会规范》、1998年的广播标准委员会《新闻公正和保密的规范》、《BBC约章》。
其他国家,如德、法、俄,韩国、日本也有类似的法律文件或公认章程。
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1991年全国记协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1997年第二次修改时其准则由原本的八条变为六条。
2007年曾着手第三次修订,但至今没有出台。
中国香港在2000年的“陈健康事件”(1998年10月19日香港上水天平邨发生一宗伦常命案,事件主角陈健康因在深圳另结新欢、令妻子不悦,妻子其后将两名儿子从上水天平邨住所抛落地下,然后跳楼自杀身亡。
香港传媒争相报道事件,追访陈健康的下落及包二奶的细节,其中《苹果日报》记者向陈健康提供5000港元召妓,拍下独家照片,事件引起公众哗然,该案件亦成为探讨香港传媒专业操守的案例及教材。
)后,原本互相对立的四个新闻工作者组织联合起来制定了《记者协会道德准则》。
台湾有《台湾报业道德规范》、《台湾电视道德规范》,以及台湾记者协会指定的《台湾记者协会伦理规范》3.我国职业新闻从业者道德意识现状根据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舆论研究所和2002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等人所做的有关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对比发现五年里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处在停滞不前的地步.对于记者与被采访方发生利益交换的问题,为数不少的记者是持赞同态度的.而这种态度所造就的中国传媒界的种种问题,社会也都有目共睹.这一现状令人难堪与担忧.4.我国新闻界职业道德缺失典型表现1.假新闻。
浅析物质社会的产物—冷漠新闻

浅析物质社会的产物—冷漠新闻目录摘要 (3)英文摘要 (4)第一章前言 (5)1.1课题研究背景 (5)1.2课题来源及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5)第二章冷漠新闻的界定 (6)2.1冷漠的界定 (6)2.2冷漠新闻的界定 (6)第三章冷漠新闻的行为表现与语言表现 (7)3.1、冷漠新闻的行为表现 (7)3.1.1无人性的新闻采访 (7)3.1.2救死扶伤与新闻报道间的选择失误 (7)3.2冷漠新闻的语言表现 (8)3.2.1新闻标题中的冷漠语言 (8)3.2.2新闻报道中的冷漠措辞 (8)3.3从语言特色方面来剖析无人性的冷漠新闻 (8)3.3.1调侃 (8)3.3.2夸张、渲染 (9)第四章冷漠新闻泛滥的原因 (9)4.1媒体大战 (10)4.2道德的缺失 (10)第五章、冷漠新闻的遏制措施 (11)5.1他律方面 (11)5.2自律方面 (12)总结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摘要“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精神文明日益匮乏。
”这似乎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产物。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切想不通的问题都上升到利益层面”等等一些曾经被视为龌龊的言论在当今的社会甚至成为社会个人,各行各业的座右铭。
在传媒行业中,冷漠新闻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为占有市场,醒目刺眼的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相悖的文字内容,在报纸、网络,甚至电视上随处可见。
本文将“冷漠”作为切入点,提出冷漠新闻的界定和冷漠新闻的行为表现及语言表现,并结合事实分析冷漠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其中的伦理道德,同时提出一些遏制新闻“冷漠化”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冷漠新闻媒体大战道德缺失自律他律On the material product of the society - the indifferenceNewsAbsteact:"The growing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scarcity." This seems to be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Every man for himself to destroy", "all figure out the problem rose to the level" of interest and so was once considered dirty words in today's society and even become the motto of the society individuals of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media industry, the cold press is the product of this era! Market share, eye-catching the glare of news headlines, news and the facts contrary to the text in newspapers, Internet, and even on television everywhere. "Indifference" as an entry point, the proposed definition of the news of indifference and apathy news behavior and language performance, combined with the fact that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ld press and its ethics, and proposed some containment News "cold"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Keywords:Indifferencenews Media war Moralfailure Self-discipline第一章前言1.1课题研究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社会的进步,传媒行业在被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之后出现的冷漠化现象,不仅损害了行业自身作为政府喉舌的社会公信力,更加引导了错误的舆论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漠新闻的道德思考广播电视史张立军摘要冷漠新闻是近年来学术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揭示了新闻记者报道新闻的冷漠心态而涉及到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问题。
冷漠新闻的产生有新闻管理体制、新闻媒介以及记者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只要在报道新闻时把握好几个原则就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关键词:冷漠新闻原因原则一、解读冷漠新闻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记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话题引起了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这些话题涉及了有偿新闻、制造事实、新闻敲诈、媒介审判和自我推销等等诸多方面。
而“冷漠新闻”因其涉及更高层面的人本精神和人性道德,成为最近一段时间里人们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
只要浏览一下近年来的媒体,很容易找到像下面这样的冷漠报道:——2005年5月9日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某记者明知路上有大坑而在路边守候,抓拍路人摔跤的惨照,以引起路人和有关部门注意。
这些照片虽然忠实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视觉冲击力强,也达到了警示的效果,但记者的冷漠心态也暴露无遗。
——2004年9月4日,某电视台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
有奖问答竟然是猜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还列出具体的死亡人数让观众去选择。
无独有偶,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某电视台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字幕:发送短信竞猜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是基地组织还是东突分子或是当地势力。
在这里别人的苦难成了媒体的游戏资料,其冷漠的态度令人难以接受。
——2003年1月,长沙等地记者以漠视人性的角度来报道人乳宴的事件,在报道中抛开人性与道德大论题不理,倒去反复追问“经过食品检疫了吗?”极具讽刺意味。
——2004年9月6日,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今日“中头彩”》的标题,题目是够鲜活,但媒体的人性何在,怜悯何存?——03年11月3日上午,一外省男子站在广州市广园西路通通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毙命。
而记者关注的是,“幸好铁路职工对事故处理及时,没有对在京广铁路上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影响。
”记者把一条因意外而逝去的生命说成是“烧焦的烤鸭”。
记者的冷漠之心可谓毫不掩饰,直抒胸臆。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的冷漠新闻是指记者或编辑在采访或报道中,无视被采访报道对象的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采用冷漠的和不尊重的方式进行传播报道的新闻。
这种新闻从对社会冷漠心态的揭示上,不同于我们似乎司空见惯“冷漠”的新闻。
“冷漠”的新闻是对社会冷漠事件或冷漠人格的直接报道,诸如“冷血医生见死不救”,和“流浪汉冻死在救助站门前”等。
在这些报道中,记者编辑以批判报道的形式揭露社会丑恶,倡导道德正义,扮演了媒体作为道德的卫士和人性的倡导者的正确角色。
这种新闻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揭示和批评也是显性的和直截了当的。
而冷漠新闻或冷血报道恰恰相反,通过新闻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正是记者、编辑在报道中所表露出的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泯灭。
这种冷漠表现是隐性的,需要读者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和解读才能感受到。
“冷漠”的新闻是对道德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的维护和宣扬,冷漠新闻恰恰是对社会公德和人性道德的诋毁和挑战,是和公民正常的道德体验所格格不入的。
也就是说冷漠新闻已经扭曲了新闻媒介“社会守望者”和“公众良心”的角色形象,从而对公民道德建设和舆论导向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对正常的社会生活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冷漠新闻的原因探讨新闻媒介种种的“冷血”表现引起读者受众的愤慨,也令业内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和遗憾。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冷漠新闻屡屡出现呢?(一)社会意识中对个体利益的认识偏差是造成冷漠新闻的社会心理基础一直以来人们在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理解上就有所偏差,往往认为群体利益是至上的,只要是为了群体利益就可以牺牲个体利益,个人利益任何时候都要服从整体利益。
而这一似是而非的社会心理,为一些冷漠新闻的产生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使得记者编辑往往会在警示大众的“高尚”理由下,毫无忌讳地报道个人的灾难和不幸。
有些记者甚至在不幸与灾难即将来临之际“守株待兔”、“乐观其成”。
例如厦门骑车人雨中摔跤连续动作的新闻照片,记者和编辑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后来者不再摔跤为了路上的坑尽快能够填平,而通过几张精彩照片来警示其他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即是典型的以牺牲个别利益来维护整体利益的思想。
这里有一个概念的涵盖问题,整体利益的实现必须是正当的、公正的不以个体利益为代价的,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整体利益。
如果这个所谓的整体利益必须要以损害个体利益为手段而实现,那从长远来看这必然是不符合整体利益的,因为它会引起每个群体中的个体的感情排斥和道德审判而不会被社会接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应该维持一种公平和正义的平衡,不能牺牲受众一方的利益来满足第三方、第四方的利益,那怕看起来这个利益要远远大于牺牲的。
不应该故意或不作为来使本可避免的事故成为鲜活的反面教材,而去教益其他大多数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要通过不神圣手段才能达到的目的,就必然不是神圣的目的。
警示大众的冷漠新闻正是违背了这一规律,才受到社会公众的抨击,最终吃力不讨好。
(二)业界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力,使冷漠新闻缺少了制度约束新闻道德的培养和形成显然并非仅仅是记者或编辑个人的事,整个新闻界在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监督上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任何人都是潜在制度中的人,任何道德都是制度环境中的道德。
道德的基本主题是恒定的,但是道德制约和规范必定受制度环境的影响。
①当前的新闻道德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发达、不配套、不到位、不彻底所造成的。
②对整个新闻界来说虽然有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显然没有得到认真的学习和有效的贯彻。
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全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过一次职业道德意识的调查。
2003年,再次进行了同类调查。
结果发现,六年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意识竟然没有任何进步!③道德水准的建立当然离不开劝导和教育,但如果把道德的建设和规范的工作仅仅停留在规劝上,而没有规范化的学习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和处罚措施,在竞争压力和经济利益的双重作用下,新闻媒介出现种种道德偏失和冷漠无聊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三)新闻媒介只要新闻价值而忽略了新闻的社会价值社会伦理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④一些冷漠新闻的出现恰恰是道德让位于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记者和编辑对新闻价值有了全新的、积极的理解,记者对新闻价值积极地追求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不要忘记在新闻价值更高层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性原则。
不能片面追求新闻的刺激度和轰动效应而忽视了对被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
因为社会公众通过接触新闻,不仅仅是要了解真相,还要从中验证自己的感情体验,完善各自的道德情操。
也就是说在新闻报道中必须首先符合社会价值而后才有新闻价值。
而一些报道之所以被斥为冷血,恰恰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把新闻价值置于道德与人性之上了。
例如1997年台湾媒体对影星白冰冰女儿白晓燕遭绑架后的追踪报道,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严重错误,媒介为了抢第一时间也为了满足一些受众的“兴趣”而置女孩的生死安危于不顾,将一些重要信息过早披露出来,使犯罪分子掌握了重要情报。
一些记者还不计后果地追踪绑架犯罪嫌疑人,引起犯罪嫌疑人的惶恐,与白晓燕最终被“撕票”有很大的责任关系。
最后白的尸体被找到后,媒体还将其双手反缚,全身赤裸的照片发表出来,不仅无视死者的尊严,而且对死者家属造成再次伤害。
这样为了追求新闻的感官冲击力和所谓现场感而对采访对象,甚至是死者极其不尊重。
甚至由于记者的鲁莽介入造成新闻当事者或采访对象陷入更大困境,最终造成死亡,而从始至终记者对可能的危险置之不顾,显示了媒介令人恐怖的极端冷漠。
媒介这样做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却因违反了道德标准而与受众的感情和人生体验格格不入,从而引起受众的反感,影响其感召力和信誉度,不利于媒介的长期发展。
(四)记者编辑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的不足记者本人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严重不足,致使在对灾难性新闻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中不能自觉从人性的角度和道德的高度来审视新闻现象,用令人信服的报道思想来指导报道行为和价值取舍。
例如在对一些地方新出现的“人乳宴”,记者的敏感使其知道新事物的新闻价值,却无法挖掘事实真正的内涵和最重要的价值,表现出在道德观念上令人遗憾的缺失。
而另一些记者在这方面缺陷尤为不足,甚至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
例如把黑的死者形容为“烤鸭”的报道,和“中头彩”的报道,和另外一则车祸报道中强调一女乘客被甩出车外时仅穿内衣等。
⑤暴露出的不仅仅是记者的冷漠,更是一种无视生命尊严的无聊调侃和兴灾乐祸。
新闻从业者从事新闻传播时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职责,需要有基本的职业精神的底线。
但由于诱惑太多,以及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一些记者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想干什么,缺少职业意识,发生冷漠和调侃也只不过是“厚积而薄发”而已。
三、避免出现冷漠新闻的几条原则先来看一篇广受业界人士关注的文章:《一名新记者的困惑》,作者是上海《新闻晚报》的记者李宁源。
文中叙述了他采访一位在阿富汗牺牲的某民工家属时遇到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从而在良心上受到了拷问。
牺牲民工的老母亲已经88岁,家里人为了不让老人知道儿子的噩耗,拒绝了该记者的采访,正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却发现村主任陪同某一上级领导和一群记者声势浩大地闯进民工家中,并粗暴突破家里人的一再阻拦,让老人知道了真相,记者们一哄而上抢抓老太太哭天喊地的镜头,并在得到满意的新闻素材后扬长而去,显示出记者为了新闻而不惜手段的残忍与冷血。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疑问:职业与道德面前,我们记者应当如何选择?其实这也是许多有良心记者经常要自问的问题。
应该说,道德是新闻的立足之本,整个新闻行业蕴含着丰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属性,记者和编辑并非全是麻木不仁者,相反他们往往正是道德和人性的富有者,只是因为种种的原因使他们一时迷失在一些利益表象中。
道德思想的提高和道德制度的建立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前人的失误却正为后人的行程照亮了道路,从这些反面事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报道原则,用以指导后者的实践却相对快捷有效。
(一)救人第一、新闻第二的原则对于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来说,当新闻当事人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应该自觉地要求自己首先应该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救助责任,再去履行自己作为记者的职责,去拍照、摄像和去访问。
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这一原则逐渐深入到新闻从业者的内心,许多记者在实际中也都是这么做的。
例如江西电视台五套新闻栏目《第五社区》两名记者采访一起火灾事故现场过程中,看到受灾者的女儿因为损失惨重一时想不开,爬上了窗台,想要跳楼,紧急情况下记者抛下摄像机冲上去把人救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