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个角度理解: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PPT精选文档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PPT精选文档
广义说:人的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 “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 值标准,学习角色扮演,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贯穿人生的始终。
2
• 2、单向说与双向说
• 单向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
能与社会文化,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 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 双向说: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以社会
是人类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 。
• 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则
是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 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的。
7
狼孩的故事
•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
度发现的两个。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 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 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 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 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 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 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 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 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 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 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 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 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 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 社会性表现为:人是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有着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如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有一套超越生物性 本能的行为模式,并受一定的伦理规范所指导。
6
• 人特有的生理特征为社会化提供可能 • 人的生理状况制约着社会化的程度与水平

社会学概论(5)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5)人的社会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活 到 老 , 学 到

社会化中的问题
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价值观多样化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社会变迁(时间压缩) 代沟
社会化的过程
(美)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人生 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性理论”:
将个体心理成长划分为八个阶段,如书。 阶段前后相连,前者影响后来,后者也可以补偿。
前沿概念
死亡社会化(临终关怀)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人格/稳定的心理特征) 社会个性 民族性 国民性 阅读:林语堂《吾土吾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存技能4、社会行为规范 5、明确生活目标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关于社会化的机制的三种观点 1、教化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的对象 实施教化的过程,社会化对象是被动接受。 2、学习论--社会化的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强调对象的主动性。 3、互动论--施事者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一)内涵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 强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 过程。
教化(强制性) + 调适(能动性)
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
1、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 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从社会文化角度: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 向个体传输社会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 文化的过程。 3、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 更有社会性、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仿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本我(id)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人的社会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人的社会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这种社会化的任务主要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任务是为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成果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化,对象是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现实社会中的成年人。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等。

5、再社会化——指个人改变以前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分析: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其次,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最后,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个人生物基础▪人有语言的能力▪人有思维的能力▪人有学习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外界社会环境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首先,我们察觉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第五章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以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①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

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对个人而言,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统一体。

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与其它的动物物种相比,人类是以不成熟或者说未完成的个体形式进入这个世界的。

人一出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在复杂丰富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成了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具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人。

归根到底,人正是在与周围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态度、价值观以及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产物。

试想,一个从小在与世隔绝环境中长大的人,他能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吗?他能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保持与整体社会的一致性吗?本章将讨论这些问题,分析个人进入社会的条件、过程和特点,以此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一 社会化的含义在诸多社会科学研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化一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生产社会化、教育社会化、家务劳动社会化、养老保险社会化等。

这是指人们某方面活动的集中化、统一化与标准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与此不同,在社会学中,社会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有着特定的内涵。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她)的社会化过程。

许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准备好了两个名字:一个男孩名与一个女孩名,名字的差异体现了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刚出生的婴儿就背负着各种期望开始了他(她)的生物和社会成长过程。

从咿呀学语到确立理想抱负,从不谙世事到人情练达,从家庭到学校到走向社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不同的生命历程,不同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接受塑造和影响,学习生存技能并学会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

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化这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个概念。

齐美尔把社会化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并把社会化看作群体形成的过程;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认为社会化是外在社会事实的强制性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过程;1950年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把“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个体社会角色的承担,从而将社会化的概念从童年期扩展到一切角色学习;帕森斯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角色要求并使之成为社会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成员的过程,他不仅论述了童年期的社会化,而且还论述了成年期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

一般来说,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形成个性,获得社会生活能力,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限制自身的生物属性,不断学习自身所处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社会规范,形成自我观念和个性心理,认同社会文化,增强社会属性,独立有效地参与各种群体和社会生活,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的过程。

从狭义上,人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指的是人从出生到获得职业、走向社会的青年期这一阶段,儿童青少年是主要的社会化对象。

从广义上,人的社会化过程指人学习、适应社会的终身过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社会化研究的社会结构模式,人们对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一切角色学习的过程都是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一生当中要扮演多种角色,如子女、夫妻、父母、同学、同事、下属或领导、退休者等等,所以人的一辈子要不停地去学习关于各种角色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不停地去修正自己对该角色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

所以,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终身性的特点。

在学科研究中,研究人的社会化越来越从狭义的社会化向广义的社会化转化,研究的社会化对象、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二 社会化的意义 社会化是将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必要环节。

正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人们得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又使得社会能够在社会的和生物学的意义上世代延续下去。

从个人角度来看,一方面,社会化是把人由“生物人”塑造成社会人的过程。

人刚出生时仅只是个生物个体或者是自然人,其生活的环境除了动物所单纯面对S o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的自然环境外,更有复杂的社会环境。

人不能仅凭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生物本能在社会中生存,他必须要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认识并接受人类世代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物,包括各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人具有“乐群性”,个人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的。

正是通过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等群体中的生活,个体逐渐克服单纯的动物性,掌握了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熟悉了社会的风俗、习惯、礼节、传统,懂得了社会规范,了解了处世态度、价值观念,形成了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同;同时也正是在与他人和群体的频繁互动中,人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个人所特有的、十分稳定的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即个性或人格,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认同。

完成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个体,才能够顺利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正式社会成员资格。

另一方面,社会化也是个体适应社会变迁的有效途径。

随着技术进步的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特别在我国社会面临全面转型的今天,人们能否更新观念,转换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适应新环境,能否与时俱进,能否跟得上历史时代发展的节拍而不落伍,这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任务。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前提。

任何社会都有一个新陈代谢、世代更替的过程,为了保证本社会或集团的目标得以延续,形成、保存和发展本社会或集团的文化特征,实现生物和社会意义上的繁殖,就必须对其新生代进行系统的社会化过程,培养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成员,使之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否则,社会将无法保持正常秩序,社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三 社会化的特点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与各种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辨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多方面的辨证统一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受动和能动的统一。

人类社会要延续发展,就要使其新增人口接受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实现社会化。

那么社会就需要将个人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培养和教育,使新一代的个体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保持一致。

在此意义上,个人是受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动的客体,个人社会化具有受动的、强制的方面,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逃避,尤其是在人的社会化的初期。

另一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又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教化,还会主动地根据个体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自身成为社会化的主体,从而体现出积极的、能动的方面,并且这种能动性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

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社会对个人的教化,社会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传递和延伸,最终是通过个体的内化实现的。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环境作用于自身的种种信息有选择地接收、消化、加工处理,并通过行为模仿、角色扮演、自我奖赏等方式强化,将社会文化内化为自身观念,这种内化能力是人社会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并在社会化过程中进一步增强。

内化并不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个体还需要将内化的观念和认识外化出来,作为个体行动的指导,进一步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实现和增强个体的社会性,修正并发展内化了的社会文化,如此循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社会化。

内化是前提、手段,外化是实现方式和目的,二者不可分割。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人的社会化过程,又是社会共性和人的个性发展的统一过程。

一方面,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个人学习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接受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说明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特性在个体身上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体对个体实施教化的基本方面。

另一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具体社会环境是不同的,个人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个人的素质状况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社会化造就的个人具有不同的个性,体现了社会共同本质具体实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社会共性存在于个体个性之中,只有通过个性的发展才能实现共性的发展;个体个性也一定与社会共性相联结而存在,也只有通过共性发展才能实现个性的发展。

四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社会化是一个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学所共同关注的领域,与之相应,出现了三种研究人的社会化的角度,即个性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与社会结构的角度。

随着社会学对社会化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社会化概念由狭义向广义的扩展,三个角度的理论探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融为一体的社会化理论。

1 个性发展角度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心理学从个体社会化过程本身出发,考察个体如何从“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把社会化过程的机制和遗传、环境、榜样、认知因素对社会化的作用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对象。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对社会生活起破坏作用的冲动或内驱力,社会化的目标就在于“驯服冲动”,并将它纳入社会可接受的轨道。

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的学说,成为上述思想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遗传下来的本能冲动,是满足个人肉体和感情需要的内驱力,它不受任何约束;自我是本我的对立面,它调节本我,在社会环境的要求与本我的自然驱动力之间求得平衡,使人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超我则是在与环境的交往中,把社会认可的行为与价值准则内化,使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人达到“超我”境界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会不断地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其中一些社会行为被强化,成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的逐渐积累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个人认知、环境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其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人的习得活动,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完成的。

榜样的特征不同,人的行为特征也不同,在榜样的影响下,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模式得以建立,进而形成人的个性,实现人的社会化。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从认识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的个性形成,其创立人物让.皮亚杰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指出儿童的智力发展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2岁),在此阶段,儿童对世界的了解,完全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前操作阶段(2—7岁),儿童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不能领悟他人的角色并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即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儿童形成了事物之间联系的概念,开始发展起了从他人的位置来想象自我的能力;形式操作阶段(12—15岁),这时的青少年发展起了高度抽象思考的能力,能够对现实进行思考,对未来建构并推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