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投射
古代冷兵器大全

古代冷兵器大全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统和现代技术杀伤手段,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按材质可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种;按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中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器械、兵车、战船等。
许多冷兵器是复合材料制成并兼有两种以上的用途、性质的。
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质划分类别。
冷兵器出现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猎等劳动工具演变而成,随着战争及生产水平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庞杂到统一的发展完善过程。
世界各国、各地R冷兵器的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但基本可归结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和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
其中石木兵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最长。
铜兵器时代和铁兵器时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时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是冷兵器逐渐衰落的时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冷兵器更为精良,使用更为合理。
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战杀伤为主,在冷兵器时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没有质的突变。
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由世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石器]用行头制作的工具或兵器。
主要娃指锋刃器。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百器,新石器时代流行磨制百器,也使用一定数量的打制百器,百器在青镐器时代仍继续使用,到铁器时代才被工具所代替。
百器时代是兵器与工具合一的时代·一殷百器均有兵工双重作用,至原始时代后朗兵器才从工具中分离出来。
石器是兵器之源。
[石片石器]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经过加工而或的石器。
如刮削器、尖状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双重作用。
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和作战的主要器具。
悲与喜的矛盾——浅析中国古代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

097一、引言中国古代戏曲源远流长,从上古的巫戏到宋戏文再到元杂剧、明清传奇,不断地发展繁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戏曲在结局上存在普遍的共通之处:“大团圆”。
从“大团圆”结局的起源来看,这一名词在古代的曲学理论中并没有被明确提及,只有一个类似的曲学理念叫“大收煞”。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这样描述“大收煞”:“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
”[1]“大收煞”要求对剧中的人物、涉及的事件、情节在全剧收场时必须做出妥切交代,即所谓有“团圆之趣”,这为“大团圆”结局提供了一个理论概念。
二、“大团圆”结局的形式“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大量地出现在中国古代戏曲中。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戏曲作品,“大团圆”结局的形式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清官、明君助团圆借助清官、明君之力实现团圆。
这类剧的主要模式为主人公蒙受不白之冤,受尽酷刑。
后来出现清官不畏势要权豪,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勘破冤案,惩恶扬善。
明君则是智慧和道德的代表,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使故事结局圆满。
前者在公案戏中最为明显,如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马均卿的正妻为夺得家产,联合她的奸夫赵令史杀害了丈夫,将杀人之罪嫁祸给小妾海棠,并谎称海棠的孩子是自己的。
他们利用手中的钱财和权力将海棠屈打成招,判处死罪。
后来包拯察觉案情有冤屈之处,利用母亲疼爱孩子的心理,巧施“灰栏计”,证明了海棠为孩子的亲生母亲。
马均卿的正妻和赵令史的奸计被揭露,受到严惩,海棠的冤屈得以洗刷。
剧中海棠的遭遇十分悲惨,甚至性命不保,却借助包拯之力得以沉冤昭雪,实现了善恶得报的“大团圆”结局。
(二)鬼神、梦境助团圆借助鬼神、梦境的手段来实现团圆。
这类剧借助鬼神、梦境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它可以跳出规则的约束,达到作者的目的,实现美满结局。
在明代周朝俊的《红梅记》中,李慧娘死后,鬼魂与裴舜卿欢会,不但救其脱险,还现行怒斥贾似道的无耻残暴。
《三国演义》中的数学

《三国演义》中的数学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传世经典,其中提及了很多数学问题。
数学在三国演义中的叙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文化与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在“蜀中传奇”一章中叙述了刘备“吴邪之间利用数学预测天气”的故事,这是中国古代数学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个例子。
据《史记》记载:“吴邪之间谓‘自今而后六日,则天下无雨,九日方见云雨’,而果如其言”,这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天文数学的应用,它提出的“吴邪之间”的六九法,就是指“在一特别的日子后六日内没有雨,九日后会出现云雨”。
书中的这个故事说明,中国古代从预测天气到赢得战争,从解决实际困难到解读社会现象,数学都投射了出无限的可能。
此外,在三国演义中,“文聘”一章叙述了“用绳量营寨”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精湛技艺。
据记载:“用绳量得其营寨四十九步,安营曲汉,谓之孔曰:‘营已量,无数以用,当称几多仞’”。
这是一个有关衡量面积的实际应用,说明中国古代对地理特征的把握,对数学计算应用的把握,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十分了得。
再比如,在记载孙权迁都江东的“定东史”一章中,孙权利用一种叫“一法定六”的算法,来测量江东的空间尺寸,从而推算出江东的面积,以及定都的最佳位置。
在“文聘”一章中记载众多建筑物的高度,也体现出对几何空间的把握和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数学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出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精湛技艺,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投射出无限可能性。
古代中国人在各种实际问题中,广泛运用数学,无论是测量实物,预测天气,还是预测战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独特的思路和视角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篇章,它可以激励当今的人们不断学习,探索,创新,勇于创造人类新的精彩篇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概念,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更是广袤无垠,既有“大雅之堂”的宫廷文化,也有“小洒之间”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之广、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它蕴含了一种审美方式和审美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古代艺术、传统音乐、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领域。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艺术包括了器物、雕塑、壁画和绘画等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的审美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国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理念。
比如,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里的重头戏,精美的瓷器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审美的体验。
其瑰丽精美的图案,妙趣横生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让人心灵愉悦。
其次,传统音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传统音乐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
古人形容音乐有“凝神朗耳”、“扶摇直上”等,说明传统音乐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心灵感受紧密相关。
传统音乐强调以情感和理性为基础,音乐中传递的不仅是音乐自身的美,更是音乐家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抒发和表达。
比如古琴音乐和京剧音乐就是被广泛传传颂的音乐形式,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除了艺术和音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其它文化和艺术中无法替代的独立存在,因为这些领域蕴藏着浩瀚的文化资源,传递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积淀。
书法与绘画的定向性和功能性各有不同,但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不变——“以简为美”、“以平淡不凡”、“以自然为背景”等。
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情感、美感,早已超越了人体本身,获得了一种之上的升华和典雅。
中国古代力学

中国古代力学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
一、杠杆与平衡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庄周(369-286BC)在《庄子·外篇·天地》中有一则故事:“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
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呼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呼?’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在《庄子·天运篇》中又说:“颜渊问师金曰:‘子独不见夫桔槔呼?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从这些描述,可见到庄子时代已普遍用一种类似杠杆的提水工具桔槔了。
大约在同一时期大思想家墨翟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记载了杠杆平衡的定量原理。
他的理论简述如下:在《经下》一章中说:“天(衡)而必正,说在得。
”在《经说下》一章中说:“衡,加重于其旁,必捶。
权、重,相若也相衡。
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在这几句话中,“衡”是秤杆;“权”是秤锤;“捶”字通“垂”字;“标”即“末”,亦即秤杆细小的一端。
二、做功的应用滑轮,古代人称它“滑车”。
应用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一组适当配合的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的另一种形式是辘轳。
把一根短圆木固定于井旁木架上,圆木上缠绕绳索,索的一端固定在圆木上,另一端悬吊水桶,转动圆木就可提水。
只要绳子缠绕得当,绳索两端都可悬吊木桶,一桶提水上升,另一桶往下降落,这就可以使辘轳总是在做功。
三、惯性原理在春秋末年的著作《考工记》有“马力既竭,輈犹能取也”的描述。
意思是说,在马拉车时,马不走了,即马对车不施力了,车子还有前进的趋势,或即车子还可以前进一小段路。
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引言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与音乐一直紧密相连。
古人通过将优美的诗集成歌曲,创造了许多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
这种结合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影响以及具体示例。
一、结合方式1.歌谣传播:古人常将流传于民间或自己创作的诗词集成歌谣。
这些歌谣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广为流传,使得优秀的诗作被更多人熟知和传唱。
2.诗仙作曲:有些古代文人士大夫本身就是音乐家,他们将自己所写的佳作进行曲调设置、配器编排,并演奏出来。
这种方式使得原本已经优美动人的文字进一步融入音符之中,增添了韵律感和魅力。
3.舞蹈表演:在一些重要场合或节日庆典上,人们会将诗词的内容通过舞蹈形式表现出来,并配以音乐演奏。
这种结合方式不仅强调了美感,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影响1.促进文化传承:通过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使得古代文化能够以更直观、易于传播的方式流传至今。
这种结合方式大大提升了古代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得后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2.提升艺术价值:将优秀的诗作与音乐相结合,不仅为文学作品增添了魅力,也给音乐注入了美妙的歌词。
这样的结合使得艺术价值得到提升,并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3.塑造审美观念:通过诗词与音乐相互映衬,人们对于美感、旋律和韵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这种影响塑造着人们对于美学欣赏的理解和趣味,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三、具体示例1.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被搬上歌谣,以古典音乐的形式演奏出来。
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共同勾勒出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中郁结出的深重思绪。
2.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融入民间曲调,通过舞蹈演绎出音乐与身体的完美统一。
场景再现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描绘和情感抒发。
3.辛弃疾《破阵子》:这是一首以文人自嘲为主题的词曲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音乐元素,加深了主题表达与情感投射。
结论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多样而独特,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承,也提升了艺术价值。
中秋赏月古代与现代人们对月亮的寄托与赞美

中秋赏月古代与现代人们对月亮的寄托与赞美中秋赏月:古代与现代人们对月亮的寄托与赞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一同赏月,品尝月饼,共享团圆。
月亮在中秋节的意义非常特殊,它被人们视为团聚和亲情的象征,在古代和现代都得到了人们的寄托和赞美。
本文将探讨古代和现代人们对月亮的情感投射以及其中的差异。
古代人们对月亮的寄托和赞美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月亮常常被描述为令人陶醉和思念的对象。
例如《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写道:“皎皎白驹,在宇宙之中;穆穆四月,照临人之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明亮的月亮的赞美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月亮是一种象征着高洁和清雅的存在。
他们经常以月亮为题材创作诗歌和画作。
诗人苏轼曾经写道:“一轮明月上青天,飞流直下三千尺。
”他的这首《水调歌头》抒发了他对月亮的赞叹之情和对世间万物的体察之心。
古代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特别喜欢赏月,这是一种以月亮为媒介的追思和祈福的方式。
人们希望借着赏月,能够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希望,也能够祈求好运和幸福。
中秋节晚上,人们会在庭院或者屋顶上摆放桌椅,互相邀请亲友,围坐在一起赏月,品尝美味的月饼。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加深了亲情和友谊,也将对月亮的赞美和寄托融入到了现实的生活当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们对月亮的寄托与赞美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尽管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秋节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且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
现代人们在中秋节仍然热衷于赏月,只是方式更加多样化。
他们可以通过户外活动、集体观赏、电视直播等方式来参与到赏月的行动中。
现代的科技手段也为人们赏月提供了便利。
通过卫星传输、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人们能够实时观看到全球不同地区的月亮景象。
即使身处异地,人们也能够通过远程祝福和视频通话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月亮的寄托和赞美更多地融入到艺术创作和商业传媒中。
由于科技的发展,摄影师可以用高清相机捕捉到月亮的壮美景色,艺术家可以利用电子画笔和数字绘图板绘制出瑰丽多彩的月亮图案。
[宝典]中国古代力学
![[宝典]中国古代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8206b33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6.png)
中国古代力学摘要:在古代中古,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力学原理来解决生活军事当中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古代书籍、诗歌、谚语,以及古代的杠杆原理,火炮、磨、地动仪建筑等方面对力学的应用。
关键词:杠杆原理引力作功惯性张力杠杆原理应用杠杆的使用或许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时期。
当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和野兽搏斗,或用它撬动一块巨石,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杠杆。
石器时代人们所用的石刃、石斧,都用天然绳索把它们和木柄捆束在一起;或者在石器上凿孔,装上木柄。
这表明他们在实践中懂得了杠杆的经验法则:延长力臂可以增大力量。
杠杆在中国的典型发展是秤的发明和它的广泛应用。
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
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
“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
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
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
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
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
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也表明中国人在实践中完全掌握了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墨经》一书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
《墨经》把秤的支点到重物一端的距离称作“本”(今天通常称“重臂”),把支点到权一端的距离称作“标”(今天称“力臂”)。
《墨经·经下》中说:第一,当重物和权相等而衡器平衡时,如果加重物在衡器的一端,重物端必定下垂,第二,如果因为加上重物而衡器平衡,那是本短标长的缘故:第三,如果在本短标长的衡器两端加上重量相等的物体,那么标端必下垂。
引力的应用中国人早在汉代就注意到月亮运行同潮汐的关系。
宋代燕肃指出,当月在子时或午时经过子午线,潮最高;当月在卯时或酉时经过子午线,潮最低。
余靖指出,春夏日潮大,秋冬夜潮大。
沈括提出潮汐时间与具体观察地点有关,指明“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投射
现在,人们提到投射一词,通常把它看成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测验技术,这是对投射的狭义理解。
其实,投射还是一种心理学理论,饱含着丰富的心理分析思想。
早在中国古代就已有文献阐述了这方面的思想。
如《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汩其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不难看出,此人运用的就是投射。
当怀疑邻居家的儿子偷了自己的斧子时,这种心理就投射到被怀疑者的一言一行上,此时怎么看那人都像小偷。
而当斧子找到了,排除了对邻家儿子怀疑时,邻家儿子却怎么看也不像小偷,这形象的说明了心理投射的作用。
译文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家
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
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
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
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
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