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造物的设计思想--l设计论文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意。
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国家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被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创意产品。
本文将探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创造出有价值、有市场的创新产品。
我们来看一些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案例。
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可以被运用到家居用品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在花瓶、灯笼等器物上加工剪纸图案,使得这些日常用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中国的传统绘画、传统建筑等元素也可以被融入到产品设计中。
设计师可以通过在家具上加入中国风的纹样,或者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的织染工艺,使得产品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家居用品和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可以融入到通讯产品、文具用品、玩具等各个领域的产品设计中,创造出更加有特色和富有中国传统气息的产品。
要实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设计师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建筑、服饰、器物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设计师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并且使得这些产品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个性。
鉴于此,为了加强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讲座,让设计师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组织考察活动,邀请设计师们参观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包括宫殿、古建筑、博物馆等,让设计师们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强设计师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为他们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提供更加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传统文化。
这种古老的文化中,有一种叫做“设计思想”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历过时间流变而形成的设计思维。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带来
平衡,进而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古代的设计者们采用了遵循“五行”原则的设计思想来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五行”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宇宙生命
力学的共振规律的观念,有它的指导精神。
“五行”的概念将宇宙声动,时间流逝和四季
变换,以及对太极和立体空间的认识等等,作为基本参照,将它们作为设计思维的基础。
“五行”理论将建筑作品与宇宙、人类、自然三大类别有机联系,强调自然界与人类
心灵状态的相容性及建筑设计与自然结合的和谐共生。
古代建筑设计旨在使设施在自然环
境中协调一致,与其他景观共存,发挥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
此外,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还强调“简洁易用”为原则,着重提高建筑机械和空间设
计的使用效率,使其符合人类使用习惯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结合基本概念,如“五行”理论、“和谐与共生”思
想以及“简洁易用”原则,在进行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上,具有独特的通用性与无穷的创
造性,具有历史意义。
它为当今广大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有效的积极的灵感。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其中包括丰富的造物观念。
造物观念指的是对于创造和造物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造物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理念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这一影响。
一、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强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这一哲学观念对产品设计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更注重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谐调,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在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中体现出来,比如在材料的选择上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更加倡导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
还可以在产品的整体造型设计与环境的协调、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及资源的节约等方面发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可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刻影响着我国企业产品设计。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起到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很多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汉服、传统绘画、传统工艺等,以此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魅力的产品。
在产品创新上,传统造物观念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意。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优势。
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被看作是人们生存的依托,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产品设计上,企业也会受到这种生态观的影响,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顺应。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会选择符合自然环境的材料,遵循自然规律,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种与中国文化相伴随的思想,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们对于工艺制造的独特见解和认识。
传统造物观念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内在联系,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提倡和谐完美。
在现代社会,中国积极将传统造物观念融入到企业产品设计之中,这对于提高中国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造物观念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注重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企业产品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产品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制造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
而传统造物观念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注重和谐共生,也能为中国企业的产品设计提供灵感,进一步加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其次,传统造物观念崇尚完美,追求美的境界。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产品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更要追求美学上的完美。
中国企业可以从传统造物观念中汲取灵感,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艺术性、美感和审美价值。
这不仅能够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也能为产品增加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传统造物观念还注重手工工艺,追求细节的完美。
中国企业可以从传统造物观念中获取灵感,提高产品的手工工艺水平,通过细节上的完美表现,塑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同时,这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总之,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于中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
传统造物观念从给人的利益出发,强调尊重自然,注重人性化设计,追求完美境界和注重手工工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品质和出众之处。
因此,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传统造物观念的应用和发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美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中国传统造型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2011/5论中国传统造型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启示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设计,一种造物的设计,亦是一种用物的设计。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深深植根于传统的造物文化中,这种传统的造物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现代设计的理念、原则。
不论情愿与否,我们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继承着传统造物思想中先进的、超现实的造物思想。
本文就传统造物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崇尚自然的生态设计观、实用、节俭、惜用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天一和人”的设计哲学观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核心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哲们就十分重视造物的天人合一性。
《考工记》在第一段就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
《髹饰录·乾集》开篇就提出了“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百物生焉,四善合,五彩备而工巧成焉”,强调了达到利器、美材要注重天时条件的重要性。
宋应星所写的《天工开物》,四字本身就诠释了著作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性。
只有在人的工巧和天然物质条件相协调、适应和相互配合作用下,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都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观的影响。
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也处处流露出中国“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观。
如1982年落成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思想融合其中,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北京的四合院、江南古典园林照搬照抄地安置在现代建筑中,而是追求一种神韵、一种精神理念、一个片断、一种元素。
北京香山饭店,将苏州园林的许多装饰元素、格调、气质与现代形式融为一体。
讲究阴阳开合,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将人、建筑、自然有机的统一在环境中。
“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也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
俗话讲,没有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气短的民族,是一个无根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
古典家具设计的研究论文(大全5篇)

古典家具设计的研究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古典家具设计的研究论文一、古典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搭配原则倡导绿色生活。
古典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讲究功能与结构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建立联系,实现环保、节能、生态、古典气息等多方面的功能,设计更符合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茶几不同于市面上普通的规则式茶几类型,它在造型装饰上更别致更突出。
四块菱形顶面构成了茶几的主体结构,菱形面可组合易拆解,既可以组合成单面菱形的超小型茶几,又可组合成两面菱形小型茶几,还可组合成普通规格的三面菱形,以及四面菱形的大型茶几。
茶几四角可收缩和折叠,不占用空间面积,整体线条流畅,功能简约而不简单,菱形面的手工油彩图案使得它多了几丝艺术的气息。
主材采用北美白橡木与高密度板的组合,木材表面贴木皮和涂绿色环保的NC硝基漆。
简洁中蕴含中国味。
古典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把设计回归到它本质,以最质朴的形态展示出来,强调它内在的文化魅力,突出中国古典情结。
把现代生活倡导的简约融入到设计之中,褪去中式风格中的繁琐,提炼设计精华,展现高深的创意,简而不空。
追求自然视觉效果。
古典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引自然之象,就是将自然元素直接引进室内,使室内空间可以分享自然视觉环境。
比如原木纹、天然雕花等。
电视柜主体材料采用实木框架与高密度板,表面贴木皮,用LS-3668白胶粘合剂粘合,辅材是高分子材料运用在茶几的顶面。
油漆工艺采用绿色环保的NC硝基漆,经过复杂的擦色工艺保留橡木材料本身的纹理与质感。
饰面喷漆使表面光滑,易清洁和美感。
木材是北美白橡木通板直拼,而非下脚料碎块拼接,白橡木色差小,防腐耐侵蚀。
最引人注目的是电视柜的造的设计少了色彩上的单一和沉闷,多了很多亮丽明快的色彩,在色彩的选择上不再有太大的局限性。
古典家具运用空间色彩来降低中式风格中沉重颜色的比重,用一些不饱和色来为空间做大面积的铺垫,也可以利用亮丽色彩来打破中式家具的单调氛围,比如利用一些饱和度高的颜色,这样会让人情绪高涨,充满激情。
传统造物理念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造物理念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而在人们生活不断改变中,对人情的疏远与情感的失衡慢慢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推广,西方文明及物质方式的渗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和内涵的消亡,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不能无动于衷。
地方戏、泥人、年画、雕塑、民歌等传统元素文化在今天的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唤起了人们重新来审视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设计的本土化已成为当今设计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的共识,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也已被认可为是实现“中国设计”的必经之路。
尤其是中国传统造物中的积极理念,在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上,其淳朴的风格,独特的个性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将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思路,更为现代设计师的成长带来更多启发。
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一)中国传统造物观与儒家思想的渊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论语·雍也篇》中对文化与形式的阐述,将“文”与“质”作为辩证统一的关系。
荀子言“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也是从对立统一的视角来阐述“内”与“外”的关系。
中国的儒家思想所阐述的美学观,更是从人对实用和审美的两者的融合。
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在传统造物观念中的影响是深刻的。
(二)中国传统造物观与道家思想的渊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对自然的造物观也给予了全面阐释。
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为日,故去彼取此”。
从五色、五音来作为对审美活动的意指,并从对生活层次的感官上来洞见真正的价值,从而可以得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道的境界。
由此得出的不违背自然,而顺应自然的自然观,在中国传统造物理念里也是深刻的。
(三)传统造物观与其他思想的渊源韩非是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虽然未成为治国兴邦的理论武器,但其对传统工艺的发展做出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Vol 42/No 04/Westleather-121㊀-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 天人合一齐彦之作者简介:齐彦之(1991-)ꎬ女ꎬ汉族ꎬ湖南永州人ꎬ在读研究生ꎬ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ꎬ研究方向:包装设计ꎮ(湖南工业大学ꎬ湖南株洲412000)摘㊀要: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作品投入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ꎮ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ꎬ即哲学观ꎮ本文从造型㊁纹饰㊁陶器㊁家具和园林这几个方面浅析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思想在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中的体现ꎮ关键词:设计思想ꎻ造物观念ꎻ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5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4-0121-01㊀㊀中国古代造物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历史内涵ꎬ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类著作ꎬ以及文人的笔记史料㊁工匠的口述和各种图说绘本ꎬ这些著作的主题思想阐述了我国传统设计的发展ꎬ总结了各类设计成就ꎬ展示了造物思想和设计认知ꎬ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ꎮ古代造物者的设计思想从整体来看ꎬ造物设计始终围绕着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ꎬ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㊀造型艺术㊁纹饰与 天人合一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 曲生吉ꎬ直生煞 ꎬ所以造物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懂得造型要遵循的规律了ꎮ曲线给人流动和优美的感觉ꎬ充满了生气ꎬ容易在大环境之下很好的融合ꎮ而以直线构成的图形ꎬ往往给人带来坚硬和尖锐的感觉ꎬ不能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ꎮ在中国艺术史上ꎬ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皿造型设计遵循简洁形象的艺术表达方式ꎮ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ꎬ流畅的曲线贯穿在整个器型上ꎬ匀称又富有艺术感美感ꎻ青铜器时代的鼎ꎬ造型独特ꎬ在原有曲线的造型上融入直线元素ꎬ带来坚实凝重的感觉ꎮ正是这种方圆互佐的造型变化ꎬ让其成为权势和财产的象征ꎻ宋代的瓷器中的官窑贯耳瓶ꎬ整个瓶身造型在方圆中不断寻求变化ꎬ整体造型庄重而优美ꎻ明清的家具中的坐凳ꎬ整体造型圆润流畅ꎬ作为家具能完美地融合于室内ꎮ造物者正是以曲线为主的设计观念ꎬ使得器物十分自然地融入生活中ꎬ为人民生活所用ꎮ中国传统纹饰种类繁多ꎬ大多都取之于自然之物ꎬ如:彩陶上的人面纹㊁卷草纹和漩涡纹等纹饰ꎻ青铜器时代ꎬ鼎的四周刻有兽纹ꎻ明式家具上刻有精致的云纹和花卉等ꎮ由此可见ꎬ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器物装饰上很少使用纯几何图案ꎬ而采用自然中的花卉㊁禽兽㊁山水㊁树木ꎬ提取它们的突出特征就形成了器物上的装饰ꎮ曲线纹饰带来流动的视错觉ꎬ游走之气充满在宇宙大地之间ꎬ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ꎮ2㊀陶器㊁家具与 天人合一自然界中的陶土或者黏土便是彩陶的原材料ꎬ经手工制作成型后经高温烧制ꎬ便成为一种生活用品ꎮ最初原始人在陶器的表面进行绘画ꎬ随着原始人对彩陶泥料的认识提高ꎬ对烧制技术的改进ꎬ便产生了黑陶ꎮ黑陶不注重外表装饰ꎬ而注重造型的奇特多变和设计合理ꎮ陶器与原始人的 天人合一 就表现在自然泥料的开发利用ꎬ随着对自然泥料的物性慢慢熟悉ꎬ结合人工手艺和技术方法ꎬ从而达到土与火的完美交融ꎮ在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程中ꎬ所有材质家具中为木质家具最常见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ꎬ工匠们对木料和制作技术的认识提高ꎬ使得漆木家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提高ꎮ唐代以后 垂足而坐 的起居方式使家具的设计观念有了改变ꎬ垂足式的坐具慢慢兴起ꎬ随后就完全取代原来的席地而坐ꎮ到了宋代ꎬ其艺术设计风格低调脱俗ꎬ清新淡雅ꎬ漆木家具渐渐被纯木家具替代ꎮ在明代的家具制作中高品质的原材料有着优美的木纹肌理ꎬ后期稍加雕琢便是一件极具美感的作品ꎮ制作明式家具除了考虑木材ꎬ还注重了家具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ꎮ能工巧匠根据不同木料的不同肌理进行加工塑造ꎬ从而变得像藤条般流动富有韧性ꎮ明式家具设计和制作充分体现了材料与技术的完美融合ꎮ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和美学观点已经被人们接受ꎮ 大象无形 大匠不雕 的天然之境ꎬ早已把古代器物设计带入最高境界ꎮ3㊀园林与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根据拥有者分为两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ꎮ皇家园林多见于北方ꎬ有着气魄雄伟的特点ꎮ私家园林多见于南方ꎬ其细腻精致ꎬ能在园景中体会出园林主人特有的品质ꎮ中国园林擅长于用景ꎬ把美景融入设计的园林中ꎬ如北京的颐和园就是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作为基础景物的ꎮ中国园林也善于造景ꎬ根据不同的环境ꎬ巧妙的设置一些人为景观ꎬ例如ꎻ园林中可造假山㊁亭台㊁瀑布和溪流等景象ꎮ古代园林的设计来自于大自然给的灵感ꎬ进行人为刻意堆叠改造ꎬ最终呈现出另一番园中美景ꎬ同时与大自然毫无违和感ꎮ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一向注重园林自然天成的境界ꎬ所谓 虽由人作ꎬ宛如天开ꎮ在中国园林的设计艺术上ꎬ再一次体现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审美观ꎮ结语古代造物设计除了要考虑造物的使用功能ꎬ还要明确使用者的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ꎬ在人㊁物㊁自然以及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ꎮ天时㊁地气㊁材美㊁工巧是造物过程所需要配合的要素ꎬ天时指的是季节气候ꎬ地气指的是地理环境的特性ꎬ材美指的是造物材料上的选择ꎬ工巧指的是造物者自身的设计理念和专业技术ꎮ造物设计的客观条件与造物者的主观能动性即造物者的主观设计思想和技艺的结合ꎬ才能达到物美质优ꎮ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其实就是顺物应然㊁合乎天道的思想观念ꎬ综合考虑材美工巧深刻能体现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ꎮ参考文献:[1]㊀杨先艺.论中国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J].江汉论坛ꎬ2003ꎬ(06):22-24.[2]㊀何佳.中国古代造物的人文观[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先进思想考工记天工开物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
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
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
“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
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病人、残疾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
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造物的含义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
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
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1)经由人综合而成的;(2)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3)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
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证实文化的生成。
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2]。
2《考工记》中的先进设计思想《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又名《冬官考工记》,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和一些具体的工艺制造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流[3-4]。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古代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奴隶社会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交之际的剧烈社会变革,为知识分子和工匠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自由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为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
更可贵的是《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学术地位,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说:“凡是从事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考工记》。
它不仅记录了2500年前的一些主要的造物活动,并且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智慧,显示出一种科学与人文精神,能够给人以启迪,至今仍发出璀璨的光辉。
”他归纳出《考工记》具有以下10个方面的“启示”: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智慧和经验;论述了“创物”与“造物”的关系;给出了“工艺”的完整定义;为工艺规定了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具体体现出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强调制造物品,要分析其机制,发挥其功能,以收到最佳的效益;体现了美学原则;具有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记录了当时科学技术成就;是工艺技术的综合运用[5]。
事实上,《考工记》就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就能挖掘出不同的珍宝。
就拿“设计思想”来说,其内容也是特别深厚,下面仅以笔者的粗浅理解介绍其中的几个对现代设计仍然有价值的思想观念。
2.1强调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性“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3]。
这是《考工记》的开篇部分,意思是说“百工”是国家6种分工(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之一,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创作产品,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
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
它强调“百工”——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
设计者(“知者”)的成果(“创物”)通过“巧者”述守,使其在整个手工艺生产活动中得以传承。
2.2强调设计分工《考工记》记载六大门类30个工种的手工艺技术,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包括木工7种、金工6种、皮革5种、染色5种、刮磨5种、陶瓷是2种。
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工艺往往就对应于一个工种,每一个工种有相应的称谓,例如:“木工”中包含了木制工艺的各项工种:制轮、造车厢(盖)、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有“轮人”、“舆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
除上述这些专业分工外,书中还列举了各种交叉或更精细的分工;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
事实证明:分工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而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6]。
2.3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考工记》对设计的“规范”思想是贯穿始终的。
首先,在设计指导思想上,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的礼器制度和“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膜拜,这使得我国传统造物从一开始就重视规范。
其次,从设计和技术上来说,《考工记》本身就是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而成书的。
《考工记》中强调“设计规范”的例子处处可见,例如:它用规范而统一的方式标示出产品及部件的名称用语;各种工艺规范里强化了标准的度量衡设计观的运用;从产品的制作生产到检验都有相应的工艺参数、要求和标准。
《考工记》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运用参数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的思想。
《考工记》中的实例很多,如:古钟、古车的设计制造[7-8]。
《考工记》所载古代的参数设计方法,一般是选择器物的一个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几何尺寸作为参数尺寸的基准。
然后再按不同的比例常数确定相应的尺寸。
2.4强调“和谐”设计观[1-2,9-12]普遍认为,《考工记》对中国造物思想的卓越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或审美价值标准,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亦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华的扼要表述。
所谓“天时”和“地气”,《考工记》有专门的解释,书中写道:“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桔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
这些都为天时。
而“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
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
“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造物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将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的重要内容,便是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的造物观念。
《考工记》强调一切工艺制作都要以符合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先决条件,并且认为这些条件制约或决定着工艺制品质量的优劣。
“材美”与“工巧”的原则,是在强调人适应于自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改造自然的原则。
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地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
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
它要求造物主体对“美材”予以“巧”治,即古人常谓的“因材施艺”、“适材加工”。
也就是说,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进一步说,这其中包含三层设计与造物思想:首先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是设计的首要条件;其二,设计者应主动辨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及用材;第三,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则也是整体思维在传统造物中的具体体现。
这四项原则中每一项都是制约整体效能的关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构于造物的整体观念。
也就是在观察上从整体出发,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
民间的建筑木作、石雕、砖雕都是采用这种表现方法的,从选择材料到制作过程,采用以大取小,以方取圆,以粗取平的原则,这种减法的设计原则对后世颇有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造物原则的4个基本要素最终都归结到“天人合一”与“和谐”的统一性基础上。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的“合”字,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工艺造物的最高价值准则,唯有符合“合”之要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物。
古代中国传统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无不体现着“合此四者”的原则。
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统一上。
如“车舟人为车舟”篇中,强调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保证马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