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汉字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汉字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汉字设计的启示1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弘扬汉字文化中国汉字文化从古至今是一片瑰宝大家庭,其特殊的传统思想与造物习惯塑造出传承了千百年典籍精髓的汉字世界。

汉字文化在贯通中国历史发展经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弘扬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乃是华夏家园的强大生命力。

从古至今,中国的造物思想都伴随着压缩思想、把握先机和以保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即在比较细微的变动中把握先机,把握视觉暗示、增减符号语义,包括加减、模糊、展开汉字词汇和结构中这几个概念。

另外在字体设计上,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体现出的对对比、环境、字形调研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汉字特殊的构][][][][][][][][][][]所有的比例的完整、完美的要求,以及更历史深远的设计理念。

当汉字深入社会、语言博大精深,这一思想观念在文化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现代汉字设计而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无疑是传承历史积淀,坚持创新、拓展发展的强大动力。

2现代汉字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现代字体设计既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又遵循了现代设计技术的规范,为汉字设计现代样式和技术手段。

无论是字体的构成形式,还是字体的色彩组合,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彰显出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特质。

针对现代汉字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赋予了其浓郁的文化内涵,为字体细微之处增添了语气和情怀,体现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统气息。

比如,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的变中寻常的精神,可以帮助现代汉字设计者研究字形的弯曲和包容度,控制字形的细微度,使之在尺寸和比例变化时,仍然保持准确和优美;传统有节奏的结构让设计增加一种表现力;而且变换字形、调节比例也是造物思想的体现,可以丰富不同长度和形式的汉字,这对于汉字设计也是一种创新。

3结论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赋予汉字设计独特的灵魂,使中国传统汉字文化融入当代环境中得以保存,当代汉字设计也可藉此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根据。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其中包括丰富的造物观念。

造物观念指的是对于创造和造物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造物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理念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这一影响。

一、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强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这一哲学观念对产品设计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更注重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谐调,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在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中体现出来,比如在材料的选择上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更加倡导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

还可以在产品的整体造型设计与环境的协调、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及资源的节约等方面发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可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刻影响着我国企业产品设计。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起到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很多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汉服、传统绘画、传统工艺等,以此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魅力的产品。

在产品创新上,传统造物观念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意。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优势。

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被看作是人们生存的依托,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产品设计上,企业也会受到这种生态观的影响,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顺应。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会选择符合自然环境的材料,遵循自然规律,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种与中国文化相伴随的思想,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们对于工艺制造的独特见解和认识。

传统造物观念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内在联系,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提倡和谐完美。

在现代社会,中国积极将传统造物观念融入到企业产品设计之中,这对于提高中国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造物观念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注重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企业产品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产品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制造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

而传统造物观念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注重和谐共生,也能为中国企业的产品设计提供灵感,进一步加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其次,传统造物观念崇尚完美,追求美的境界。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产品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更要追求美学上的完美。

中国企业可以从传统造物观念中汲取灵感,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艺术性、美感和审美价值。

这不仅能够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也能为产品增加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传统造物观念还注重手工工艺,追求细节的完美。

中国企业可以从传统造物观念中获取灵感,提高产品的手工工艺水平,通过细节上的完美表现,塑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同时,这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总之,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于中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

传统造物观念从给人的利益出发,强调尊重自然,注重人性化设计,追求完美境界和注重手工工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品质和出众之处。

因此,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传统造物观念的应用和发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美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传统造物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造物观念的内涵和特点、对产品设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注重"天人合一"和"物我双全"的理念。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共荣。

"物我双全"则强调物品与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物品应该符合人类需要,既能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具有美感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整体性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思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强调事物之间的协调和和谐。

在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中,产品设计需要考虑整体效果和协调性,要求不仅要注重产品的个体特征,还要注重产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传统文化中重视"物我双全"的理念,要求产品不仅要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还要具有美感和审美价值。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功能性,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注重产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使产品具有美观的形态和独特的风格,能够引发消费者的审美情感。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强调承传创新。

传统文化视创新为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需要在继承传统韵味的注入现代元素,使产品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

结语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注重实用性、美感和审美价值、整体性和协调性以及承传创新等,这些观念对于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总结怎么写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总结怎么写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总结怎么写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是一个广阔而深厚的领域,经过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设计方式和哲学背景。

这些思想与设计实践紧密相连,影响了建筑、工艺美术、绘画等领域。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调和和谐。

在古代设计中,追求和谐和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宫殿、庭院,还是器物和绘画作品,都追求构图的平衡和色彩的和谐。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创造出一种舒适、平静、美好的艺术氛围。

其次,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意蕴和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很多设计都寓意深远,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曲线、图案和色彩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例如,龙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性生物,常常出现在建筑、绘画等设计中,代表着权威和祥瑞。

这种意蕴和象征性的设计思想,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再次,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融合和创新。

中国古代设计倡导与自然融合,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建筑设计中,常常使用木材、石材等自然材料,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同时,古代设计也注重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挑战。

例如,中国古代的木工技术在世界上一直被认为是独特而高超的,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最后,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艺术和实用性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设计中,艺术性和实用性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设计师既要追求美感,又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和实际功能。

这种注重实用性的设计思想,使古代的设计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总之,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领域,其内涵包括和谐、意蕴、融合和实用性等方面。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等领域,使其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通过对古代设计思想的总结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精髓,丰富我们对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在建筑、工艺、服饰等各个领域,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都体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注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建筑师们注重结构的稳固和美学的表达,追求“气韵生动”的设计风格,通过对建筑形式、色彩和装饰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工艺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工匠精神”,强调工艺品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细腻的装饰。

中国古代的工艺品以瓷器、丝绸、漆器等为代表,这些工艺品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展现出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独特魅力。

工艺品的设计追求“天人合一”,融合了自然界的灵感和人类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服饰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礼仪之邦”,服饰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礼仪和文化传统。

传统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设计,以及面料的选择和剪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服饰设计追求“天人合一”,融合了自然界的灵感和人类的审美情趣,展现出中国古代服饰设计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这些设计理念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最新中国古代设计中的实用思想

最新中国古代设计中的实用思想

一、实用思想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天然的石器――根据石器与手握时的感觉来进行选择。

对这种石器尽管今天的人多从形式方面考查,但原始人却把它牢牢地锁定在了“实用”的要求之下。

可以说设计就是应“使用”而发生,是一种满足实际需要的实用行为。

有学者将其称为“原始功能主义”,它在人类过渡到新石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延续。

我们将这种思想称之为“实用”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实用为主”、“朴素装饰”、“致用利人”三个方面。

二、古代设计中实用思想概述(一)实用为主实用为主,就是指设计产品首先着眼于功能的实现,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的满足。

原始社会时期的“谦益瓶”,又称尖底瓶,就是一种实用为主的器皿,瓶两面的耳钮保证了汲水的方便,而尖底也利于将装满水的瓶子放置在柔软的河滩上的。

到了诸子百家那里则共同表现为对“质”的推崇,重于对“文”的推崇。

墨子并不片面否定美和装饰,而是考虑当时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人们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强调必须先“质”后“文”。

其“实用”观其实是人生的最低生活观,他指出“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为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就是说墨子还是承认“美”也是人正常的追求,但首先是满足实用的前提下。

孔子主张的是“文质彬彬”,形式符合内容的要求,孔子是很现实的一个人,他从来不孤立地追求“文”,尤其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得到两者统一的情况下,他宁可要求内容而强调重视“质”而不以“文”为然。

在六朝时期,高度强调审美及后代不复见的独特生活方式形成的造型和装饰在门阀士族阶层流行,但这些并构不成社会生活的主流。

当时的傅玄著有《傅子》,其思想是反对奢侈,提倡俭仆,某些地方接近墨子的学说,他说:“天下之害莫甚于女饰,上之人不节,其耳目之欲,殚生民之巧,以极天下之变。

”这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为了恢复生产,工艺美术领域追求朴素,讲究功能的思想。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

PURPLE CLAY紫砂专题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与“天人分”说相对应。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关系所特的基本思想,在中国统统造物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观点和文化精神。

传统造物设计是“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物化载体。

传统造物设计典型代表是器皿设计和家具设计,它们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造物是人类自觉意识启蒙的结果。

自然界有不少动物,特别是类人猿和猴子,常常使用自然界偶然得到的物体。

据说人类早期对工具的使用也开始于同样阶段,而且只有在无立即找到一件合适的自然物时,才对一件不甚合适的物体进行粗略加工,以应对紧急情况,只是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转入一个有目的制造工具时期,但那时几乎没有所谓的标准可言,原始时期人们根据现实要求选择硬度不同的石块,并设计打造出形态各异的器形、石斧、石锛。

由于它的工作性质,选择的石料必须硬度很高,器物形态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而石镞的硬度可以较低,镞头必须犀利尖锐。

为了方便打造,要考虑韧性和脆性要求,还需依据器型选取合适形状和纹理的石料以便成型,石斧宜选择长形石料,石刃宜选用片石岩石等石材,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自由,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四季气候,地形水利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奴隶制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两个方面大概是产生“天人合一”观点的现实历史基础,“天人合一”的观念成熟在先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 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 设计 先进思想 考工记 天工开物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证实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2]。 2 《考工记》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又名《冬官考工记》,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之中。 《考工记》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和一些具体的工艺制造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流[3-4]。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古代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奴隶社会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交之际的剧烈社会变革,为知识分子和工匠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自由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为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更可贵的是《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学术地位,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说:“凡是从事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考工记》。它不仅记录了2500年前的一些主要的造物活动,并且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智慧,显示出一种科学与人文精神,能够给人以启迪,至今仍发出璀璨的光辉。”他归纳出《考工记》具有以下10个方面的“启示”: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智慧和经验;论述了“创物”与“造物”的关系;给出了“工艺”的完整定义;为工艺规定了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具体体现出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强调制造物品,要分析其机制,发挥其功能,以收到最佳的效益;体现了美学原则;具有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记录了当时科学技术成就;是工艺技术的综合运用[5]。事实上,《考工记》就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就能挖掘出不同的珍宝。就拿“设计思想”来说,其内容也是特别深厚,下面仅以笔者的粗浅理解介绍其中的几个对现代设计仍然有价值的思想观念。 强调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性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3]。这是《考工记》的开篇部分,意思是说“百工”是国家6种分工之一,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创作产品,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它强调“百工”——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设计者的成果通过“巧者”述守,使其在整个手工艺生产活动中得以传承。 强调设计分工 《考工记》记载六大门类30个工种的手工艺技术,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包括木工7种、金工6种、皮革5种、染色5种、刮磨5种、陶瓷是2种。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工艺往往就对应于一个工种,每一个工种有相应的称谓,例如:“木工”中包含了木制工艺的各项工种:制轮、造车厢、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有“轮人”、“舆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除上述这些专业分工外,书中还列举了各种交叉或更精细的分工;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事实证明:分工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而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6]。 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 《考工记》对设计的“规范”思想是贯穿始终的。首先,在设计指导思想上,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的礼器制度和“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膜拜,这使得我国传统造物从一开始就重视规范。其次,从设计和技术上来说,《考工记》本身就是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而成书的。 《考工记》中强调“设计规范”的例子处处可见,例如:它用规范而统一的方式标示出产品及部件的名称用语;各种工艺规范里强化了标准的度量衡设计观的运用;从产品的制作生产到检验都有相应的工艺参数、要求和标准。 《考工记》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运用参数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的思想。《考工记》中的实例很多,如:古钟、古车的设计制造[7-8]。《考工记》所载古代的参数设计方法,一般是选择器物的一个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几何尺寸作为参数尺寸的基准。然后再按不同的比例常数确定相应的尺寸。 强调“和谐”设计观[1-2,9-12] 普遍认为,《考工记》对中国造物思想的卓越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或审美价值标准,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亦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华的扼要表述。 所谓“天时”和“地气”,《考工记》有专门的解释,书中写道:“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桔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这些都为天时。而“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造物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将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的重要内容,便是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的造物观念。 《考工记》强调一切工艺制作都要以符合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先决条件,并且认为这些条件制约或决定着工艺制品质量的优劣。“材美”与“工巧”的原则,是在强调人适应于自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改造自然的原则。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地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它要求造物主体对“美材”予以“巧”治,即古人常谓的“因材施艺”、“适材加工”。也就是说,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进一步说,这其中包含三层设计与造物思想:首先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是设计的首要条件;其二,设计者应主动辨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及用材;第三,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则也是整体思维在传统造物中的具体体现。这四项原则中每一项都是制约整体效能的关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构于造物的整体观念。也就是在观察上从整体出发,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民间的建筑木作、石雕、砖雕都是采用这种表现方法的,从选择材料到制作过程,采用以大取小,以方取圆,以粗取平的原则,这种减法的设计原则对后世颇有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造物原则的4个基本要素最终都归结到“天人合一”与“和谐”的统一性基础上。“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的“合”字,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工艺造物的最高价值准则,唯有符合“合”之要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物。古代中国传统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无不体现着“合此四者”的原则。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