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

”(丹纳《艺术哲学》)在世界古典园林类型中,有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平地园、英国的牧园、日本的水石庭,育化在中华文化的肥壤沃土中的中国园林则是以“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园为基本类型。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明·张潮《幽梦影》)“文人园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

”(汪菊渊《中国园林》)中国人这种深沉的山水自然意识,使中国园林成为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自然山水园中国的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与美学意念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纯任自然与天地共融的世界观的反映。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天”的认识并不一致,殷周时代的“天”有时指超自然的至上神(人格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天”,已经由至上神过渡到自然之天,即自然界的苍苍天空。

宋明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以“气”讲天,指物质世界之总体;唯心主义思想家以“理”讲天,指最高原理、最高理念。

对“天人合一”的内容所指也不同,如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含牵强附会内容;宋·张载的“天人合一”,主要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天地犹如父母,天地与人都是气所构成,天地的本性与我的本性也是统一的,人民都是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

“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体现[论文关键词]天人合一;吉祥图案;题材美;意境美[论文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观的主导思想,渗透到传统吉祥图案设计的多方位、多层次中,它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鸳鸯戏水”、“吉祥如意”、“鹤寿延年”、“年年有余”等,充分展示了传统吉祥图案回归自然的题材美、意境美、造型关,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关,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即视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演变为“天人感应”论,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的是宋代哲学家张载,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同样强调天人以类相合。

张载提出“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惑,所谓性即天道也。

”中国先贤们多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合一观点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充分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第二,自然界有其普遍的规律,人类应当服从这一规律;第三,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相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即是天人协调和有机统一。

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与协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审美层面上来讲,它启示与人的至真、至善、至美,追求人与自然相互渗透、融合、完美合一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幸福美满,专门为营造吉祥氛围而创造的装饰造型艺术;它源于远古图腾,始于商周,发展完善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以求生、趋利、避害为主题,表达了人们驱除邪恶、灾害,追求吉祥、幸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愿望,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

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研究

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研究

而人们的思想言行都在逐渐受其影 响,我 国的传统古典 园林 便是一个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例子 。 例如在布局的构思上 , 在建 筑的排序上
及整个园林 的小景布置上 , 即山 、 水、 植物, 都尽可能的不破坏 整体的协调性与美观 。 因此在我国园林艺术设计 中, 出现 了一 个最明显的特点 即依山傍水 。
三、 “ 天人合一” 审美思想的在我国的地位
自古 以来 , 我 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 “ 天人合一 ” 审美 思 总之 , “ 天人合一 ” 的思想观是一种 历史 文化 , 也是一种审 想 ,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思想 中缺一不可。儒家 学 美理念 , 所 以我们最好的解决 方法就是 : 不断改 良和吸收好 的 说、 道 家学说和佛 家学说从本质上说都脱离不 了它。 因为我 国 文化。 而不是偏激的抛弃全部传统文化 。 只要始终保持着对大 传统 的理论是建立在“ 天人合一” 基础上的 。它又是我国主要

想 。就佛家而言 , 世间万物都来源于人心 。 一切万事万物该 怎
我们所处环境 , 只是按部就班地套用“ 天人合一” 设计 思想 , 我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未被人们深刻感悟到 。 因此 , 在是否需要 继续发扬传 统 , 这个问题 至今存在疑问。
么去正确的看待 , 最终都取决于人 内心最真实 的想法。
要。 这不仅体现 了“ 天人合一 ” 的审美思想 , 也符合 了我 国人们
心 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 因此 , 我 国的古典 园林为 了追求一种 意境美 , 在园林 的选址及 布局上 , 都极力顺应 大 自然。最终 我 国园林对美 的追求便是一种 富含天然淳朴而又含蓄 的意境 。
系。从此 “ 天人合一”便成为了人们最终 的生活理想与追求。

略论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略论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略论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艺术母体,体现在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人类作为连接天地的关键,需要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心,才能切实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精华所在。

古往今来,人们都怀着这种赤诚之心,去践行着“天人合一” 思想。

一、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美学在西方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由一系列美学观点和看法组成。

而就中国古典美学来说,却没有条理清晰的代表人物和具体观点,因为先人对于美学的感知,都零散地存在于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把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这足以证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人的价值在于上承天、下接地,以一种顶天立地的身姿屹立于天地之间。

“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善和谐,强调以自我对世界的感悟来寻求自然之道,做到自然与人能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士子身体力行的处事原则,自然影响了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各方面的体现(一)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大抵所有的士子都是怀有经世济国的雄心,想要建功立业。

但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常常不如他们所愿,所以很多仁人志士在见证了官场人情和世间百态后,最终选择回归自然山水。

他们不在乎世俗的评价标准,而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徜徉于山水间,与天地齐一。

这样,他们开阔了自我的眼界,用豪迈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生死和自我的得失,形成一种逍遥处世的人生观。

(二)处世态度方面相对于天空、大海、荒漠这些大自然的奇观来说,人类渺小如尘埃。

但是,我们的心灵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自由地穿梭在宇宙的任何一处角落。

只要心里装着整个世界,我们便可以与天地融为一体。

只要有“诗意的生活”的态度,我们就能超越自我,摆脱生活的枷锁,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三)古代建筑方面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也暗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_考工记_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

_考工记_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

2010/3・文艺争鸣・艺术史《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作为《周礼》中的一篇而保存下来的,它上承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之作。

从它的内容来看,此书根基于多门学科,记述和分析“百工”之事,虽然文字只有7000字左右,但篇章明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论述得当。

除总论外,分攻木之工(治木)、攻金之工(青铜铸造)、攻皮之工(靴皮制革)、设色之工(调色、绘画、染羽)、刮摩之工(治玉、石)、传埴之工(制陶器)六大部分,又详分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分别对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皮革、染色、建筑等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规范化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记录,《考工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和设计原则,特别是对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阐发,使《考工记》不仅在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理论价值,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顺应天时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

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有二: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有分。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于是天人难免各据一端,交争交胜。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源于孟子。

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

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

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

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

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

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

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换句话说,人与自然虽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则是一体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广泛,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凝聚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对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的追求。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观念、文化艺术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思想观念1. 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秉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一种哲学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是密切相连的,人类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追求内心的平衡和生活的幸福。

2. 中庸之道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主张“一切事物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即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认为过度和极端都不可取,追求一种平衡和稳定的生活方式,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3. 仁爱和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同时,传统文化中倡导仁爱之心,对他人要有关爱之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文化艺术1. 书法与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与绘画被视为独特、卓越的艺术形式。

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艺术,它追求笔墨的神韵和意境的表达。

绘画则以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为主,注重表达出自然界的美景和情感。

2. 音乐与舞蹈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以琴、瑟、筝等乐器演奏为主,旋律悠扬、细腻动人。

舞蹈以古典舞为代表,通过舞姿、手势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故事。

3. 建筑与园林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设计而闻名。

传统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借景利用,同时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

传统园林则强调塑造空间的美,通过布局、景物等手法,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感觉。

三、社会道德1. 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师长和遵循道德规范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尊敬老师和长者,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学生要竭尽全力向老师学习,并且对老师和他人保持尊敬和感恩的心态。

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现代主义建筑功能至上的原则使得现代人为了居住的便利而舍弃了个性,失去了与自然的连接。在大家看来,建筑的空间动线必须是连续流畅的,但是这栋建筑完全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使得建筑和居住证与自然更加的亲近,同时也给了居住者更多选择,让居住者去思考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
(二)、与社会的共生
东方文化在人与自然的交变中形成了天人统一的思想,东方文化在天人统一的思想中建立起了共生和谐的机制。“天人合一”的理念中,不仅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的设计是共生思想最有力的体现,他设计的东京中银大楼实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共生,虽然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吗,但大楼就像用积木堆积出来的,具有强烈的新奇感。在主体支架的支撑下,144个单元组成了类似太空舱的舱体,每个舱体都可以移动拆卸,移动性的空间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体。黑川纪章认为建筑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活的机体,这种建筑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人的情感互动无不体现着共生机制的意义。在人与社会的共生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的不仅仅是人的实际需要,更应该考虑的是人的精神需求。就如同设计师三宅一生所提出的“设计在于推动大众对更高精神的探索”。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人的情感需要,通过设计体现人的价值,从而实现设计的社会价值。
(三)、与自己精神的共生
钢铁,玻璃,混凝土这都是随处可遇见的最普通不过的材料。但是安藤忠雄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却创造了一种在全世界各地都找不到的独特空间。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使用的是最纯粹的清水混凝土没有任何的装饰。灰色的混凝土和简单的几何造型,冷峻到极致。
从住吉的长屋开始安藤忠雄就开始设计一种能在都市中感受到自然的住宅,但是选择了一种与自然最不相融的材料混凝土。他打断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空间动线,引进了自然和光,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黑暗冷清的空间在光的引导下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当自然光线在墙上推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流动,人与自然情景交融。在为日本时装设计师小筱弘子设计的住宅中,业主认为正是清一色的灰色空间,反而可以体会到各种各样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内容摘要】中国古书《尚书》中的“天工人其代之”推广到设计就是指人的设计行为。

文章运用历史学、图像学、情景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影响,思考了关于当今“天人合一”设计思想的一些设计现象。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象征性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思想观念上的一个特征。

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

原始陶器、战国秦汉的漆器、宋代的瓷器、明式家具等,都是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作品。

一、“天人合一”设计思想之源流及演变
设计古已有之。

关于设计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人的思考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设计具有不同的方向。

王家树先生根据工艺美术自身本质特征把工艺美术发展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把隋唐以后工艺领域称作“天人合一”时期。

中国古代对自然,即对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简而言之,是从对自然的崇拜、神化到主张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即天人合一。

(一)对自然的崇拜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农业生产。

①李泽厚先生认为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决定了这一观念形成,并不断发展。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昼夜交替。

人从大自然中看到难以解释的伟大力量,深感自身的渺小并且感激自然的恩赐。

例如,在史前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型花纹具有特色,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

(二)儒家自然的人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是将自然人化。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肯定了人的价值,并把“天人合一”思想看成儒家思想的中心。

②《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其中包括设计要适应自然材料的性能特点等。

(三)道家自然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与儒家的自然的人化相比,则主张人的自然化。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道家思想是以效法自然、无为作为其思想核心。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主张,强调了对自然的崇敬。

二、“天人合一”设计思想的象征性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以彼此同化的形式表现,就必须借助象征,从而形成上层社会,其表现是以帝王的祭服、礼服
等来象征天的特点。

一方面是天子、诸侯的形象尽量与天道相应;另一方面是祭天器物尽可能表现出天“尚质”的本性。

明代皇帝服装的“礼服”继承传统样式。

“常服”用“乌纱折上巾”和“龙袍”,“乌纱折上斤”的圆领高领后双角向上竖起,袍为黄色绫罗制作,盘领窄袖,襟间绣团龙纹,袖绣翟纹,裙左右绣十二章纹。

从另一方面看,“天人合一”还表现为朴素的形式,原因是天的本性是“尚质”。

质就是质朴无华,保持本性不加装饰。

《礼记・效特性》“郊之祭也,扫地而祭,於其质也;器用陶匏,以像天地之性也。

”敬畏天神,并使自己与天相暗暗吻合,祭天的器物和祭品的朴实与天子的天之服的精美暗暗相合。

三、“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影响是具体的。

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产品,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化载体。

在中国古代工艺品设计中,工匠们将自然物质的性质与人的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自然赋予了原材料自然物性。

比如屏风,古时建筑物内部的一种家具,具有古朴雅致的情趣。

屏风经过发展,从宫廷普及到民间。

屏风起到分隔、美化等作用。

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和谐,是天工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产物。

又如,砚亦称
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是古人书案上不可缺少之文具。

自然是设计的“巧思”之源,探究中国砚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研磨器,研的材料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也有不同。

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浓缩了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信息。

四、“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设计中的发展
绿色设计、生态设计是“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的拓展。

对于具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而言,过度的工业化会给城市带来很多压力。

在笔者看来,“设计”作为连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桥梁,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理想的社会环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在现代和未来将走向民众,它必将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

结语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主张的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富有东方特色的设计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②赵克理.顺天造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54.
参考文献:
[1]高丰.美的造物 [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