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Hale Waihona Puke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生物基础知识,但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分类和特征了解有限,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学习。
(2)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生物进化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
2.教学新课:
(1)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
(2)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3)结合生物图鉴、实物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类群,讨论其分类特征、代表性生物等。
(2)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
(3)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巩固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分类特征、主要类群以及代表性生物等。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多样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4.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4.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02
对上级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和不足之处,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整改和提升,确保整改措施 得到全面落实。
03
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和协调,及 时反馈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和 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对整改措施进行评估,确保整改效果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预期目标
01
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 进行调整和改进。
工作态度不够端正
工作作风不扎实
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对待工作不够严谨细致,存在 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现象。
缺乏担当精神
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和担当,遇到矛盾和问题时,避重就轻 ,推诿扯皮。
缺乏创新意识
思想观念保守
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和应用不够积极。
03
具体实施方案
制定学习计划,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总结词
提高理论素养
VS
详细描述
干部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 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等,并严格按照 计划执行。通过学习,干部要深入理解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掌握先 进的政治理论和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理 论素养和思想水平。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培养创新思维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提升专业技能
详细描述
加强团队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
总结词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详细描述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促进 信息共享和意见交流,消除内部矛盾和隔阂。
总结词
增强团队凝聚力
详细描述
通过团队建设活动、集体旅游、聚餐等形式,增强团队成 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4254.济南初中生物七上《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4)

4254.济南初中生物七上《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4)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点拨建构13分钟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展示: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3页图2.2-4几种腔肠动物)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 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总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2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2课时(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的代表动物。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认识下列动物吗?你能说出它们所属的类群吗?【蛔虫、涡虫、丝虫、沙蚕、沙蚕、蛭】努力识别引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扁形动物视频: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

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营自由生活;它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物涡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它是两侧对称的动物,体长有1到1.5厘米。

涡虫的的前端三角形,背脊部隆起,具黑色素斑、颜色较深;身体前端,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涡虫的腹面颜色浅,有口、密生着纤毛;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无肛门。

涡虫的口内有一个管着的咽。

咽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观看视频对扁形动物有初步了解口排出。

观察可以发现,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想一想,涡虫的这种体型有什么好处?【绝大多数动物的身体都呈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到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这样的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运动、捕食和防御。

】猪肉绦虫是人体的寄生虫之一,我们常说的米猪肉就是寄生有绦虫幼虫的肉。

肠道寄生虫,身体长达2~4米,依靠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固着在宿主体内,通过体壁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

它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依靠体表直接吸收小肠中已经消化好的养料。

所以我们要预防绦虫病,对米猪肉严加管理,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济南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3)

济南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3)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2.学科:初中生物学3.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4.课时:2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鱼和家鸽骨骼标本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2.能力目标(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2)通过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学科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四、教学方法: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在自学结合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其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群动物特征的比较,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观看课件中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图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试着说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差异。

师生总结: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4.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济南版七年级上)

4.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济南版七年级上)

动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叫做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蛔虫等;一类身体里有脊椎 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如鱼、兔等。

A 、 无脊椎动物:①原生动物;②腔肠动物;③扁形动物; ④ 线形动物; ⑤环节动物;⑥软体动物;⑦节肢动物; ⑧棘皮动物。

B 、 脊椎动物:①鱼类;②两栖类;③爬行类;④鸟类; ⑤ 哺乳类。

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⑴原生动物(3万多种):(动物界最古老、最原始、 结构最简单的动物)
代表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绿眼虫等 主要特征: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由一个细
胞构成。

作用:(1)净化水质(眼虫等鞭毛虫能吸收水体中的 有机物) (2)
引起赤潮(如腰鞭毛虫和夜光 虫)
(3) 病原体(阿米巴变形虫----痢疾) ⑵腔肠动物:
代表动物:水螅、水母、海葵、海蛰、珊瑚虫等。

主要特征:①生活在水中;②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 中胶层构成;③体内有消化腔;④有口无肛门。

珊瑚虫是生物,其死亡虫体的骨骼积累形成美丽的珊瑚, 则是非生物。

⑶扁形动物: 代表动物: 猪带绦虫(“米猪肉”囊尾蚴)、血吸
虫、涡虫等。

①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②有口无
合 作 探 究
主要特征: 10 分 钟。

1. 2 无脊椎动物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

1. 2 无脊椎动物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

动物行为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授课内容《动物的行为》包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等等。

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课标要求是能区别动物的先天、后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能举例说出动物的行为,目的就是要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强化认识,能比较熟练地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随后具体认识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做好感性铺垫与科学方法训练。

教材在课后增加了部分阅读内容,目的是丰富动物行为内容,是教材内容得到延伸与拓展。

二、教学目标制定1、学会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动物的行为,掌握动物行为的概念;2、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协作,学会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根据学习任务熟练使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技能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4、在明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利用网络途径进行超媒体的文本查阅与交流,进而完成自我评价。

5、养成良好的网上浏览的习惯;体验网络交流的乐趣等。

三、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动物行为的概念、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

由此设计的课件主要由这部分内容展开,并通过相关知识点的网址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这是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要求。

满足了那些求知欲旺盛的学生需求。

因为学生过去只对动物的行为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他们对先天与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常常认识不清,过去的经验经常干扰学生的判断,所以把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作为难点,在课件上不但增加了大量图片,部分视频文件,而且设臵了一系列讨论的课题以便学生合作交流。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与科学性动物行为有一定差距,往往是能说出大致含义却不能清楚辨析,这就需教师在网络课件上设计一系列富有针对性讨论课题供学生有效地分析、思考、辩论,对重难点内容应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手段来强化感性认识,纠正以往认知的缺陷。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导学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导学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学习目标:
1. 概述腔肠、扁形、线形、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自主学习一:
阅读课本7273页内容,完成:
1.水螅的身体呈色,形。

,填写并记忆各部分结构。

动物。

,身体,体壁仅由细胞构成,消化腔。

5.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少数生活在。

6、其他腔肠动物:、、、。

自主学习二:
阅读课本7476页内容,完成:
1、扁形动物是一类的多细胞动物,因身体而得名。

扁形动物可生活在淡水、海水中和潮湿的陆地上,多数营
生活。

常见的扁形动物有、、。

2、线形动物的身体一般为或,两头尖,有口。

常见的线形动物有和。

3、环节动物生活在和的陆地环境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构成,使它们的更加灵活。

4、填图:
5、常见的环节动物有、、。

6、科学家林耐把一些身体细长、、、
的动物,统称为,包括、、,它们的体壁内有肌肉,主要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缓慢的蠕动。

合作交流:
观看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
(3)蚯蚓的运动是依靠什么结构?
(4)蚯蚓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吗?如果没有,那它是依靠什么进行呼吸的?
(5)如何区别蚯蚓的背面和腹面?
当堂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学案
课题:动物的主要类群——环节动物
学习目标:1、学会识别蚯蚓身体的前后端。

2、认识生活中的其他环节动物。

3、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学法指导:本节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因为蚯蚓在生活中是较易看到的,取材容易便于学生对环节动物的认识。

在课堂中可结合实物及插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探究:
(一)问题探析:
1、阅读课本P80-P81,并观察课本插图2.2-1,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
(2) 通过观察,你知道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
(3) 通过阅读,你认为蚯蚓的运动是依靠什么结构?
(4) 通过阅读,你认为蚯蚓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吗?
(5)小实验:将蚯蚓放在干燥的沙土中,过一会儿发现蚯蚓会出现什么现象?从而证实它的呼吸器官。

(6)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在雨天过后会在地面上看到许多的蚯蚓出现?
(7)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蚯蚓在生活中常有哪些用处?
(8)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属于环节动物?请列举出来.
(9)通过阅读,你认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知识归纳:
自我检测:
1.蚯蚓在干燥的泥土中很快会死去,这是因为
A、皮肤干燥,无法呼吸
B、体内水分大量蒸发
C、干燥的泥土中氧气少
D、土壤中缺乏食物
2.区分蚯蚓的前端与后端,通常的依据是
A、体节的大小
B、口的位置
C、肛门的位置
D、环带的位置
3.用手指在蚯蚓身上轻轻地来回抚摸,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

原因是蚯蚓的体表具有
A、体节
B、刚毛
C、环带
D、角质层
4.夏天大雨过后,大量的蚯蚓钻出地面,是因为
A、土中水温太低
B、接受阳光照射
C、土中氧气缺乏,无法呼吸
D、土中食物减少-
附自我测评答案:
1、A
2、D
3、B
4、C
视野拓展:
蚯蚓介绍
蚯蚓是一种软体多汁、蛋白质含量达70%的软体动物,蚯蚓喜食腐质的有机废弃物成为优质的生物有机肥,有机废弃物通过蚯蚓的消化系统在蚯蚓肠道中的蛋白酶、脂肪分解酶、纤维酶、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为自身或其他生物易于利用的活性物质,同时产生蚯蚓蛋白和氨基酸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

蚯蚓体含多种氨基酸、酶类和活性物质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蚯蚓在环保、饲料、肥料、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的深入开发和应用。

(1)药用:利用蚯蚓提取抗癌新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地龙糖浆、地龙酒、地龙接骨丹等。

(2)蛋白饲料:蚯蚓含蛋白质(70%左右干品)是蓄禽兽的蛋白饲料,可用来喂鸡、鸭类、牛蛙、甲鱼、珍禽等,发展我国蓄禽、水产事业。

(3)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化废为肥,世界各国都在开展利用蚯蚓处理生活垃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改良土壤:蚯蚓粪是优质肥料可以用它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养殖蚯蚓的场地三年后能变为高产农田。

(5)蚯蚓粪的利用:它是优质有机肥料是园林绿化、草坪花卉、生产绿色无公害的蔬菜食品首选肥料。

(6)提炼SOD:江西省科技工作者利用蚯蚓生产SOD替猪血。

海淀区农科所与农业大学合作生产SOD特芽和SOD大米受到市民的欢迎是一种保健食品。

蚯蚓(earthworm, potworm, or freshwater ringed wor m)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可以分为陆生的及水生的两种类型。

大多数的种类属于陆生蚯蚓,体型较大,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俗称「红虫」的水生丝蚯蚓,主要分布在各种淡水水域,一般体型较小,以水中的有机物质为食物来源;寡毛类也有极少数为海产性的。

环节动物门,顾名思义,就是身体呈环状分节,一般而言,蚯蚓的分节多在80节以上。

外观上除了分节之外,成熟的蚯蚓在靠近头部的地方,有体节会愈合成环带。

以环毛蚓为例,环带上有雌孔,是蚯蚓排出卵子的地方。

在环带的后方则有两个雄孔,是蚯蚓排出精子的地方;雄孔四周常有乳头状突起,称为乳突,雄孔与乳突是分辨蚯蚓种
类的重要依据。

然而,大多数的蚯蚓仅由外观是无法判定其种类的,需要解剖,以其内部构造如受精囊、摄护腺及肠盲囊等的数量、大小、形状与位置来鉴定其种类。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与植物的嫩茎叶为食,在进食大量的土壤后排出的土壤称为粪土,常堆积于地表洞口或洞穴中;当蚯蚓数量多、活动频繁时,土壤因被翻动而松弛,有利于植物生长。

蚯蚓也是一些哺乳类(如鼬獾)、鸟类(如鸡、鸭)、青蛙、蛇(如青蛇)或鱼虾蟹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由以上种种,皆显示蚯蚓在生态环境中无法取代的角色与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