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

合集下载

“器道合一”造物思想下陶瓷形制的解读

“器道合一”造物思想下陶瓷形制的解读

1前言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出现应晚于陶器的发明,作为日常生活器皿而出现的陶器是最初创烧的目的,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古代手工业中的重要分支的陶瓷行业,无论是在器物本体的功能性和艺术性,还是意识形态方面均深受其影响。

道教是依托中国本土文化和思想产生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大约在东汉晚期具备了完整的形态[1],而老子将道教文化精髓与陶瓷造物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作为自然万物的本质和宇宙运行的总规律,使得陶瓷形制变化成为一种特殊符号。

陶瓷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与艺术思想的重要载体,传统道教文化与艺术思想赋予了中国古陶瓷独特的灵魂和品格。

“器道合一”的造物思想、“大象无形”的美学范畴等观念对陶瓷形制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承载了中国古陶瓷的精神寄托和美学情趣。

2造物思想源流遥远的石器时代就有了造物行为,它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相抗争期间的活动产生的,早期的造物行为目的明确,特征鲜明。

随着生产水平和思维认识的提高,宗教色彩乃至审美思想开始逐渐影响造物活动,有熊露,唐敏,袁枫,方涛,吴琳(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镇333403)它不仅是一类实用器,同时也是具有高级意识形态的衍生物,蕴含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

本文将从“器道合一”的角度解读古陶瓷器物的形制演变及其影响,对具有特质的形制变化探寻艺术与精神的创造真谛,从中总结出先民审美风格的物化形态由陶瓷形制演变的体现,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符号传达出先民的造物思想,并承载其精神寄托与美学情趣。

器道合一;造物思想;形制演变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KG162001“寓于古陶瓷中的器道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支持、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支持。

(1986~),男,硕士研究生,讲师。

Ceramic Art陶瓷艺术的器物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带上了神秘的元素,甚至因原始崇拜而制作的实用器也开始出现。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指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宇宙观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循环的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生活和发展。

二、人生观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综合素质。

三、伦理观中国古人的伦理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亲和力,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关系;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由发展。

中国古人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命运观中国古人的命运观认为命运是一种因果律的体现,强调人的努力和个人的选择能够改变命运。

中国古代人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追求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宗教观中国古人的宗教观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导。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由发展,强调个人修炼和自我超越。

中国古代人对宗教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信仰和不同宗教的存在。

六、时间观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强调循环和变化。

中国古代人认为时间是循环的,存在着不断的变化和变迁。

他们注重把握当下,重视人生的瞬间和当下的价值,追求人生的平衡和和谐。

七、知识观中国古人的知识观强调实践和经验。

中国古代人注重实际经验和实践知识的积累,强调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获得真知和智慧。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雅”——文震亨《长物志》造物思想

“雅”——文震亨《长物志》造物思想

作 解事 者所 得轻 义矣 ” u 1 3 2 。文 氏所 表达 的设 计
思 想和审 美观念 ,对现代 园林艺术 设计既有 重要
现 了 晚明文 人清居 的物态生 活 ,体 现 了晚明文人 士大夫 独特 的审美趣 味和人 格追求 。此 著不仅是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5 — 1 1
d i g n i t y a nd t h e c o nc e p t i o n o f g a r d e n de s i n . g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me t ho d o l o g y o f d e s i g n a n d a r t ,t h e pa pe r p r o f o u n d l y a n a l yz e s i n t e r i o r
Ke y wo r d s :T r e a t i s e o l i S u p e lu f r o u s T h i n g s ;e l e g a n c e ;c r e a t i o n
中图分 类号:J 0 1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1 0 . 3 9 6 3 / j . i s s n . 2 0 9 5 — 0 7 0 5 . 2 0 1 7 . 0 4 . 0 1 9 l 0 1 0 4 — 0 5)
1 I U D


雅 设
“ 清 供 ”是指 清 雅 的供 品 ,如 竹 、松 、梅 、
f u r n i s hi n g s ,c u l t ur e d c o l l e c t i o ns a n d p iv r a t e g a t h e ing r s wh i c h r e le f c t i n g t h e r e f i n e d l i f e s yl t e o f l i t e r a t i .By a d v o c a t i n g t h e e l e g a n c e a n d

汉代铜牛灯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代铜牛灯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工|2021年第1期文 张 愐[摘 要]汉代灯具十分发达,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灯具。

从这些灯具中可以一探汉代的思想理念,有着一定的人文关怀,这和当时所流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汉代的造物,比如铜牛灯中,可以观察出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汉代铜牛灯;“天人合一”;造型[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0028-02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愐.汉代铜牛灯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天工,2021(1):28-29.汉代铜牛灯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我国两汉时期的灯具造型非常精美,设计精巧,是中国古代灯具的代表之作。

一、汉代铜牛灯汉代是大一统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日常必需品,对灯具做了一定的改进,出现了集环保、美观、实用于一体的灯具,蕴含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汉代的灯具种类繁多,数量与前代相比显著增加,材料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汉代很多工艺品都表现为动物的形象,如牛、羊和狮子等,而由于牛这种动物在农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牛的形象出现得最多。

因此,以牛为造型的灯具也非常多。

汉代铜牛灯在江苏、湖南等地都有出土,形制相近,都呈现出站立的姿态。

二、汉代铜牛灯的设计构造(一)铜牛灯的结构出土于江苏扬州的错银铜牛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灯座、灯罩、灯盘和灯盖。

最下方是灯座,为一头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雄浑壮硕的黄牛造型,牛腹中空。

灯座上方是灯盘,为双层凹槽、带柄的圈足圆盘,灯盘中有用来固定蜡烛的烛扦,可以接住烛泪。

两片弧形铜罩板组成了灯罩,这两片灯罩在灯盘的凹槽上。

灯盖扣在灯罩之上,为覆碗形,有弧形的烟管,和灯座牛头上面部分伸出的短管套接。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套接,设计得十分精妙。

而且这个铜牛灯是可以拆卸的,方便更换被污染的水,这样就保持了各个部位的清洁和照明的亮度。

这样的设计结构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不仅实现了实用性,也实现了美观性,并实现了人们所需要的首要功能——照明,更加符合人们的观赏性,并且有巧妙的环保功能,体现了汉代灯具设计的先进性和人文性。

变与不变: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器与道

变与不变: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器与道

变与不变: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器与道作者:刘芳宇徐磊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1期摘要:道与器,从古至今一直以来是中国学人在阐述哲学问题时经常提及的概念性词汇,两个词既有其各自相对独立的含义,又具有在相关联下生发出的意思。

道器统一的造物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思想理论的源头。

本文试图对道器统一的造物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以阐释在不变与变的对立统一中体现出的古代伟大的造物思想。

关键词:道与器不变与变造物哲学一、中国的元范畴:道我们研究任何的文化现象或者艺术现象,都非常有必要去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找出一种元视角、元范畴或者叫做元理论。

这种元视角、元范畴或者元理论就是在任何一个宏大的命题中,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的宏大命题或宏大叙事之中的。

比方我们在谈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出几个主要的概念。

其中首先的一个概念就是“道”。

像“道”这样的一个元命题或者元范畴,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主要概念。

多年以来,我们的文艺理论、文艺体系都是沿袭西方的文艺理论体系。

在当下这样一个构建文化自信的一个新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创建一些元范畴或者元命题用来构建中国的文艺理论,尤其是艺术理论建构体系。

我们在进行理论构架的时候或者命题阐述的时候,应该找一些主要的理论范畴或者概念来贯穿我们整个的研究体系之中。

“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元范畴之一。

道,是中国独有的东西,中国特有的概念,中国特有的哲学范畴。

二、何之为“道”在提到“道”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道”是外延无穷大、内涵几乎等于零是不科学的。

道,首先是这个世界的元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世界的元起是由阴和阳这两种不同的原动力相互作用生成万物的。

伏羲氏将一阴一阳用阴爻和阳爻来表示,创建了八卦。

第二,道,应该是一种道路,是人的道路,是万事万物的道路。

道分为先天之道和后天之道。

“道器合一”造物思想下书籍形制的变化

“道器合一”造物思想下书籍形制的变化

品位·经典文化纵横“道器合一”造物思想下书籍形制的变化○罗 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摘 要】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传统造物思想的基础。

中国传统造书活动把“道器合一”作为造物行为的至高境界。

“道器合一”的造物思想在书籍形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表现为“天人合一”“道技合一”“物尽其用”等哲学思想,影响并规范着书籍装订、版式、材料、技术、工艺等具体行为。

同时,传统书籍形制演变的过程,通过产生、变化、发展等各个环节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的造物精神。

【关键词】 道器合一;……造物;……书籍形制;……天人合一;……道技合一【基金项目】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东西方书籍装订术的传播与 适应”(16YJA760024)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 资助项目(2019GRFX096)。

【作者简介】 罗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研究方向:平 面设计及理论。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指自然规律,“器”指具体有形的器物。

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下,道与器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

既有重道而轻器的观点,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主张“器以载道”;也有“器亦道,道亦器”…的观点,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主张“道器合一”的至高境界。

我国的书籍制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杉浦康平说:“书籍,不仅仅是容纳文字、承载信息的工具,更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物品’。

”[1]它本身就具有“道”和“器”两种属性,作为一件有形的器物,中国书籍的形态经历过竹木形成的简策制度、丝帛形成的卷轴制度、纸张形成的册页制度三个不同的阶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特殊的装帧形式。

书籍形制即书籍装帧的形式和制度,从道与器关系来说,“道”是“制”,“器”是“形”,“道器合一”也即“形制合一”。

事实上,中国书籍形制演变的过程,也是“道器合一”造物思想物化的过程,它在产生、变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髓。

试论传统造物文化对工业设计的启示

试论传统造物文化对工业设计的启示

2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
中国道家学主张“ 天人合一” 提出“ 生一 , 。 道 一生二 , 二生三 , 生 三 万物 ” 的见解 , 这里 的“ 即是 自然 。 天” 自然是 天地 的本性 , 应顺天 而 人 行 人和 自然的关系不是对 立的 . 亲密无 间 . 融互通 的。 而是 互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 在为人 们创 造现代生活方式和生 活 设计 环境 的同时 . 加速资源和能 源的消耗 , 也 并对 地球的生态平 衡造成 巨 大的破坏 现 在人 们开始逐 渐认 识到设计对 环保起着非 常重要 的作 用. 如何进行可持 续发展 的设计 已成为人类关 注的焦点 , 们反观 中 我 国传统造物文化 . 中“ 其 天人相参 ” 的设计主 张给现代设计 提供 了“ 共 生” 的设计 守则
◇高 教论述◇
科技 圈向导
21 年第3 期 01 2
试论传统造物文化对工业设计的启示
黄 曦 (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 艺术 学院 湖南
湘潭
4 1 1 1 O ) 1
【 要】 摘 工业设计实质上是物 的人化设计 , 可称为物 的文化设计 。 也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是 以“ ” 和谐 思想为 中心 , 了造物艺术的“ 反映 和谐”
割 的整体 。 因此 ,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 , 都主张美与善合壁 ” 所以 , 。 中 国传统造物观不仅强调造物要满足人的生 理需求 还要兼 顾人 的意志 、 情感等精神需要 , 从而达到“ 体舒 神怡” “ 、 形神兼养 ” 的双重功能。 当今社会 , 产品在功能上已能充分满足人们 的基 本需要 人 们更 加强烈地希望得到和 自己“ 贴心” 的产品 所 以当代产品设计一方面要 充分考虑“ 人的因素” 在形态 上力求使产 品美观悦 目, , 让人爱不 释手 ; 功能上方便 、 舒适 、 安全 、 高效 , 给人快乐 的使用感受 。另一方 面 , 带 更 要注重人的精神需求 , 注人 的情感 . 关 使设计符合不 同人 的文化 品味, 宣扬人的独特个性 , 使人性更加完美 , 真正达到 “ 物我相忘 ”人与物 和 . 谐统一的美 妙的境界 32产 品与社会环境 . 产品与社会环境关 系。 要求把社会环境 中的各种要素作为产 品设 计的约束条件 。 社会环 境要素包括政府部 门相关的政策法令 、 法规 , 国 际性 , 民族性 , 社会心理及社会伦理等 。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非常重视产品的社会属 性 传统工艺造物多含 寓意 . 往借助形制体量 、 往 尺寸色彩和 文饰来喻示典章制度 和哲学思 想. 强调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意识。 这种观念可以追溯 到原始社会 , 比 如原始彩 陶上 的鱼纹就具有原始崇拜的意义。《 礼》 周 规定 , 乐器钟的 使用 , 天子挂 四面 , 诸侯挂三面 , 挂二面。《 大夫 礼记》 记载厅堂以高为 贵 .天子之堂九尺 . “ 诸侯七尺 , 大夫五尺 . 三尺。” 开消极 的一面 , 士 抛 我们可 以从 中看出古代造物充满着 丰富的观念 文化的内容 . 适应 高度 于 当时统治阶级的社会 目的性需求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社会 环境已经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但是 产 品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一直存在 追求产 品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也一直是造物活动的 目 之一 标 当代产 品设计一方面要符合当今社会 环境 . 另一方 面要以创造合理 的生活方式为 己任 . 正确引领流行趋势 和社会风尚 . 提高民族 文化素养 . 创造新 的、 进步的文化。 33产 品与 自然环境 . 产品与 自然环境 的关 系体现 了人与 自 的关 系. 然 因为人是物 的创 造者和使用者 . 物是沟通人 与 自 的中介 。产 品与 自 然 然关系 的和谐与 否. 取决于人的造物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从 先秦 的《 考工 记》 明代 的《 到 天工 开物》 等技术著 作 , 们可看 我 出. 中国传统造物 观强调人与 自 的和谐 . 然 把造物 的概念视为一种从 自然到人工的过程 和结果 . 它取材 于 自然物 . 技艺 的实施也以不违背 自然法 则为准则. 始终与 自 然保持亲和 中国古代 这种符合 自 然规律与 自 然互融互通 、 和谐发展 的造物思 想对于当代 的产 品设 计无疑具有 重大的启示 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 人们 在为 自己创造 了现代生活方式 和生 活环境 的同时 . 加速消 也 耗 了大量 的资源和能源 . 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 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 我 国.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生态面f 临危机的矛盾也 日益突出。所以当 代 的产 品设 计要充分考 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 期 中对 自然资源 和生态 环境影 响 在产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应尽量 节约资源和能源 , 减少对 生态环境 的污染破坏 . 品废 弃后要方便 回收 、 产 再生循环或重新再 利 用. 从而 以实现人类和 自然环境的和谐 . 促进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

基于“本元文化”民艺造物思想

基于“本元文化”民艺造物思想

基于“本元文化”的民艺造物思想研究摘要造物是一种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作为一种从自然物到人工物的过程和结果,其经历了从原始人类开始的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一体的本元文化,发展到现代的多元文化阶段,造物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现代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本文从本元性的民艺造物精神出发,对民艺造物思想进行研究,可以拨开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现象,探寻中国现代设计的造物方法之源。

关键词:民艺本元文化造物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一关于民艺民艺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是相对于上层宫廷艺术和贵族艺而言的。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文化艺术的主体,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他们的艺术才智虽然不被重视和认可,但民间工艺具有为生活的秉性,艺术上的纯真性,审美上的广泛性,从而具有艺术母体的性质,更能从本质上体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造物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及其造物思想,拨开中国传统上层艺术华美的表象,追溯最质朴的民艺造物本原之美的内涵,使现代设计从本质上回归价值理性。

民艺运动的开展,绝不是源自西方的莫里斯,而是基于东方人的直观与智慧。

日本柳宗悦先生于1932年首建民艺学,把民艺解释为“民众的工艺”,是与“贵族工艺美术”相对立的工艺。

国内首先提出民艺概念的是张道一先生,作为中国民艺运动的倡导者,张道一先生主张以民艺代替民间美术,认为民艺是建立在以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为基础的民间美术的基础上的,并增强其文化及生活内涵,将民艺看作是民众阶层的艺术创造,紧密依托生活本身,回归其本元性特征。

中国民艺学理论,大多来源于民间艺人对工艺本身的经验总结,或出自记录民艺思想的历史典籍或艺诀,如先秦典籍《考工记》,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有关中国手工艺方面的资料,都是中国民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参照,这些记录中国古代传统造物工艺和思想的典籍正反映了民艺造物思想。

因此,中国民艺造物思想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造物理论的基础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
众所周知,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下,古代的中国民众创造了灿烂瞩目文明。

那时的劳动实践与原始信仰、巫术活动、审美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常常是混沌统一的,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造物活动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

然而,不知何时,物质技术的成熟进步和迅速发展将原始劳动中的巫术、信仰,连同审美化的人文精神一同抛弃了。

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具备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物质产品生产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也被唤醒,严重地扭曲和扼杀着人性,吞噬着人的心灵。

出现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价值崩溃、道德沦丧等诸多社会现象,相应之下的人也变得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机械片面、枯燥无味。

当今的世界,到处矗立钢铁、水泥的森林,山野已被城市的碉堡所吞噬,大自然受到严重污染,美好的环境遭到人为的灾难性破坏。

对自然环境、大地母亲的破坏践踏,是对美的践踏,也是人对自身人性的践踏和破坏。

大工业劳动过程中对高技术和高效率无限追求变成了对身心愉悦的桎梏,而人的本质——自身的肉体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却无法实现。

于是人们重新呼唤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也是对人类本性的回归。

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即将忽视对人类心灵世界和丰富多彩生活的研究,也即停止了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的追求。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高扬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然而在高度的科学理性之下,想要追寻这种人文情感关怀是十分不易的,对此从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活动中或许能得到些启示。

本文把造物艺术与人的精神观念、与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力图探索潜藏于造物艺术深层的人文精神,力图寻找出本民族艺术背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性要素,使造物艺术的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得到更深刻的解释。

文章的研究思路从礼制人文、信仰人文、情理人文、科技人文四个方向展开论述,分别研究其对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作用:藏礼于器是造物艺术的人文环境,多元信仰是造物丰富性的内在趋动力,情理相和是造物人文的审美情思,顺天致用是造物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紧扣红线,即由需求——功能——审美——人文。

人类几百万年的造物历史证明,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因而新的人造物无限地被发明制造出来,以满足这种无限的需求。

不断地超越,追求完美,是造物艺术发展的趋动力。

人文精神再提高也不能取代物质的第一性,对于造物艺术而言它的从属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人们在制造或使用各种器物时总是将功能之外的许多观念都加进去,如礼制、信仰、情理、科技,就好像一棵树的主干上生出了许多旁枝,这些旁枝与主干互生互长,互相吸取养料,从而形成了古代造物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