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启迪

浅析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启迪
设计 理 论 。但 是发 展过 程 引 出了一 系列 的问题 ,如 环 境污 染 、全 统 ,规 定 但 凡有 立 柱 都 具 备 侧 角 和 柱 的 升起 ;叙 述 了砖 和
球 变 暖 、臭 氧层 漏 洞等 。本 文 即着 重对 中国 的传统 造 物 思想对 现 瓦 ,釉 成分 烘 烤 的方 法和 各种 颜 料和 颜 色 的制作 工 艺和 配色 方 法 当代产 品设计 所带 来 的启迪 来进 行探 究 。

等。 二 、 当代产 品设 计概 况

中 国传统 的造 物思 想
( 一 )传 统 的造物 思想 概述 造 物 者 ,即 是 为 人 之 所 作 而 为 动 , 目的 是满 足 人 们 各 种 生
( 一 )当代 产 品设计 的现 状 在 我 国 ,优秀 的企业 正在 通 过产 品 设计 ,赢 得 所 生产 商 品的
在我 国五千 年 的文 明进 程 中 ,流传 了许 多记载 着 古代 造 物思 深 刻 的改变 。未 来工 业设 计发 展 的方 向体现 在如 下几 个方 面 : 想 和 工 艺 的文献 ,如 《 考 工记 》 《 营造 法 式 》 《 天 工 开物 》 等 。
通 过 对 这些 文 献 的研究 可 以发 现 ,我们 可 以发 现 ,我 国传 统 设计 对现 代设 计 的积极 意义 。 1 .《 考工 记 》 中所 体现 的 中 国传 统 的造物 思想 《 考 工 记 》 中记载 的 “ 天 有 时 ,地 有 气 ,材 有美 ,工有 巧 。 合 此 四者 ,然 后可 以为 良。 ”成 为 了一个 极 为深 刻 的造 物原 则或 审 美价值 标准 ,它对 中 国造物 思想 贡献 是 巨大 的。
测。
2 . 从功 能 设计 到情感 设计 的转 变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总结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总结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总结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人类创造力、智慧和艺术的思考和理论。

它包括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对美和审美的追求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为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它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来改变和发展物质世界,但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传统中国人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融合视为一种最高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与制作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表达个体心灵和创造力的方式。

通过艺术和制作,人们可以创造出各种美好的物品和艺术品,并且通过这些作品,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情感。

另外,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强调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伟大而神圣的存在,人们对自然界的景色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观察,并试图模仿自然界的美来创作艺术作品。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被认为是最高境界的艺术形式,因为它通过精细的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美的境界。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也注重道德和伦理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观念被视为一种行为的准则,影响着人们的创造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强调个体行为应该符合人情义理和社会规范,创造出来的物品应该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

因此,当人们创造东西时,不仅要追求美的形式和技巧,还要注重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追求的是人类的智慧、美感和道德品质的完美融合。

通过传统造物思想的指导,中国古代文化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作品和制作技艺,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其中包括丰富的造物观念。

造物观念指的是对于创造和造物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造物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理念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这一影响。

一、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强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这一哲学观念对产品设计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更注重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谐调,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在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中体现出来,比如在材料的选择上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更加倡导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

还可以在产品的整体造型设计与环境的协调、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及资源的节约等方面发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可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刻影响着我国企业产品设计。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起到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很多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汉服、传统绘画、传统工艺等,以此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魅力的产品。

在产品创新上,传统造物观念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意。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优势。

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被看作是人们生存的依托,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产品设计上,企业也会受到这种生态观的影响,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顺应。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会选择符合自然环境的材料,遵循自然规律,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种与中国文化相伴随的思想,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们对于工艺制造的独特见解和认识。

传统造物观念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内在联系,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提倡和谐完美。

在现代社会,中国积极将传统造物观念融入到企业产品设计之中,这对于提高中国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造物观念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注重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企业产品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产品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制造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

而传统造物观念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注重和谐共生,也能为中国企业的产品设计提供灵感,进一步加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其次,传统造物观念崇尚完美,追求美的境界。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产品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更要追求美学上的完美。

中国企业可以从传统造物观念中汲取灵感,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艺术性、美感和审美价值。

这不仅能够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也能为产品增加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传统造物观念还注重手工工艺,追求细节的完美。

中国企业可以从传统造物观念中获取灵感,提高产品的手工工艺水平,通过细节上的完美表现,塑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同时,这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总之,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于中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

传统造物观念从给人的利益出发,强调尊重自然,注重人性化设计,追求完美境界和注重手工工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品质和出众之处。

因此,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传统造物观念的应用和发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美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传统造物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造物观念的内涵和特点、对产品设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注重"天人合一"和"物我双全"的理念。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共荣。

"物我双全"则强调物品与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物品应该符合人类需要,既能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具有美感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整体性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思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强调事物之间的协调和和谐。

在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中,产品设计需要考虑整体效果和协调性,要求不仅要注重产品的个体特征,还要注重产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传统文化中重视"物我双全"的理念,要求产品不仅要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还要具有美感和审美价值。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功能性,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注重产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使产品具有美观的形态和独特的风格,能够引发消费者的审美情感。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强调承传创新。

传统文化视创新为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产品设计中,企业需要在继承传统韵味的注入现代元素,使产品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

结语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对我国企业产品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注重实用性、美感和审美价值、整体性和协调性以及承传创新等,这些观念对于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首先,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强调物与人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先进造物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倡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人为干涉和破坏。

这一思想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减少资源的浪费,创造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同时又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其次,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的先进造物思想非常实用,追求功能性和寿命的延长,尊重物品的使用价值。

这与现代设计中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吻合。

现代设计应该关注产品的寿命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一次性”使用的文化,追求产品的耐用性,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的负担。

第三,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注重审美和品质。

中国古代的先进造物思想不仅追求实用性,更注重审美的表达和作品的品质。

现代设计也强调审美价值,注重作品的设计感和品位。

受到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的启发,现代设计应该更加关注审美的追求,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最后,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鼓励创新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先进造物思想不仅整合了先进的制造技术,还融入了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想对现代设计具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设计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跳出传统的束缚,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和创造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具创造力的设计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物与人的和谐,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审美和品质,鼓励创新和发展。

这些思想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推动现代设计走向更加可持续和有价值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2篇)

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2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工艺丰富多彩。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造物观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的内涵、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的内涵1. 顺应自然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古代工匠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注重观察自然、模仿自然,力求使作品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陶瓷、丝绸、玉器等传统工艺,都体现了这一造物观。

2. 强调实用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强调实用,注重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古代工匠们认为,一件物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外观,更在于其实用性。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美观性,使作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价值。

3. 注重意境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注重意境,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古代工匠们认为,一件物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实用性和美观性,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意境。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注重挖掘物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赋予作品丰富的意境。

4. 追求和谐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追求和谐,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

古代工匠们认为,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达到和谐的状态,才能体现出事物的本质。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注重协调各种元素,使作品呈现出和谐之美。

三、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的特点1. 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古代工匠们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2. 综合性与包容性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具有综合性,融合了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同时,它还具有包容性,吸纳了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精细入微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观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

古代工匠们在创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完美,使作品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Vol 42/No 04/Westleather-121㊀-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 天人合一齐彦之作者简介:齐彦之(1991-)ꎬ女ꎬ汉族ꎬ湖南永州人ꎬ在读研究生ꎬ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ꎬ研究方向:包装设计ꎮ(湖南工业大学ꎬ湖南株洲412000)摘㊀要: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作品投入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ꎮ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ꎬ即哲学观ꎮ本文从造型㊁纹饰㊁陶器㊁家具和园林这几个方面浅析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思想在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中的体现ꎮ关键词:设计思想ꎻ造物观念ꎻ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5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4-0121-01㊀㊀中国古代造物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历史内涵ꎬ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类著作ꎬ以及文人的笔记史料㊁工匠的口述和各种图说绘本ꎬ这些著作的主题思想阐述了我国传统设计的发展ꎬ总结了各类设计成就ꎬ展示了造物思想和设计认知ꎬ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ꎮ古代造物者的设计思想从整体来看ꎬ造物设计始终围绕着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ꎬ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㊀造型艺术㊁纹饰与 天人合一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 曲生吉ꎬ直生煞 ꎬ所以造物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懂得造型要遵循的规律了ꎮ曲线给人流动和优美的感觉ꎬ充满了生气ꎬ容易在大环境之下很好的融合ꎮ而以直线构成的图形ꎬ往往给人带来坚硬和尖锐的感觉ꎬ不能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ꎮ在中国艺术史上ꎬ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皿造型设计遵循简洁形象的艺术表达方式ꎮ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ꎬ流畅的曲线贯穿在整个器型上ꎬ匀称又富有艺术感美感ꎻ青铜器时代的鼎ꎬ造型独特ꎬ在原有曲线的造型上融入直线元素ꎬ带来坚实凝重的感觉ꎮ正是这种方圆互佐的造型变化ꎬ让其成为权势和财产的象征ꎻ宋代的瓷器中的官窑贯耳瓶ꎬ整个瓶身造型在方圆中不断寻求变化ꎬ整体造型庄重而优美ꎻ明清的家具中的坐凳ꎬ整体造型圆润流畅ꎬ作为家具能完美地融合于室内ꎮ造物者正是以曲线为主的设计观念ꎬ使得器物十分自然地融入生活中ꎬ为人民生活所用ꎮ中国传统纹饰种类繁多ꎬ大多都取之于自然之物ꎬ如:彩陶上的人面纹㊁卷草纹和漩涡纹等纹饰ꎻ青铜器时代ꎬ鼎的四周刻有兽纹ꎻ明式家具上刻有精致的云纹和花卉等ꎮ由此可见ꎬ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器物装饰上很少使用纯几何图案ꎬ而采用自然中的花卉㊁禽兽㊁山水㊁树木ꎬ提取它们的突出特征就形成了器物上的装饰ꎮ曲线纹饰带来流动的视错觉ꎬ游走之气充满在宇宙大地之间ꎬ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ꎮ2㊀陶器㊁家具与 天人合一自然界中的陶土或者黏土便是彩陶的原材料ꎬ经手工制作成型后经高温烧制ꎬ便成为一种生活用品ꎮ最初原始人在陶器的表面进行绘画ꎬ随着原始人对彩陶泥料的认识提高ꎬ对烧制技术的改进ꎬ便产生了黑陶ꎮ黑陶不注重外表装饰ꎬ而注重造型的奇特多变和设计合理ꎮ陶器与原始人的 天人合一 就表现在自然泥料的开发利用ꎬ随着对自然泥料的物性慢慢熟悉ꎬ结合人工手艺和技术方法ꎬ从而达到土与火的完美交融ꎮ在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程中ꎬ所有材质家具中为木质家具最常见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ꎬ工匠们对木料和制作技术的认识提高ꎬ使得漆木家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提高ꎮ唐代以后 垂足而坐 的起居方式使家具的设计观念有了改变ꎬ垂足式的坐具慢慢兴起ꎬ随后就完全取代原来的席地而坐ꎮ到了宋代ꎬ其艺术设计风格低调脱俗ꎬ清新淡雅ꎬ漆木家具渐渐被纯木家具替代ꎮ在明代的家具制作中高品质的原材料有着优美的木纹肌理ꎬ后期稍加雕琢便是一件极具美感的作品ꎮ制作明式家具除了考虑木材ꎬ还注重了家具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ꎮ能工巧匠根据不同木料的不同肌理进行加工塑造ꎬ从而变得像藤条般流动富有韧性ꎮ明式家具设计和制作充分体现了材料与技术的完美融合ꎮ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和美学观点已经被人们接受ꎮ 大象无形 大匠不雕 的天然之境ꎬ早已把古代器物设计带入最高境界ꎮ3㊀园林与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根据拥有者分为两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ꎮ皇家园林多见于北方ꎬ有着气魄雄伟的特点ꎮ私家园林多见于南方ꎬ其细腻精致ꎬ能在园景中体会出园林主人特有的品质ꎮ中国园林擅长于用景ꎬ把美景融入设计的园林中ꎬ如北京的颐和园就是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作为基础景物的ꎮ中国园林也善于造景ꎬ根据不同的环境ꎬ巧妙的设置一些人为景观ꎬ例如ꎻ园林中可造假山㊁亭台㊁瀑布和溪流等景象ꎮ古代园林的设计来自于大自然给的灵感ꎬ进行人为刻意堆叠改造ꎬ最终呈现出另一番园中美景ꎬ同时与大自然毫无违和感ꎮ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一向注重园林自然天成的境界ꎬ所谓 虽由人作ꎬ宛如天开ꎮ在中国园林的设计艺术上ꎬ再一次体现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审美观ꎮ结语古代造物设计除了要考虑造物的使用功能ꎬ还要明确使用者的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ꎬ在人㊁物㊁自然以及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ꎮ天时㊁地气㊁材美㊁工巧是造物过程所需要配合的要素ꎬ天时指的是季节气候ꎬ地气指的是地理环境的特性ꎬ材美指的是造物材料上的选择ꎬ工巧指的是造物者自身的设计理念和专业技术ꎮ造物设计的客观条件与造物者的主观能动性即造物者的主观设计思想和技艺的结合ꎬ才能达到物美质优ꎮ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其实就是顺物应然㊁合乎天道的思想观念ꎬ综合考虑材美工巧深刻能体现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ꎮ参考文献:[1]㊀杨先艺.论中国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J].江汉论坛ꎬ2003ꎬ(06):22-24.[2]㊀何佳.中国古代造物的人文观[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散见于古代贤人的文化思想中.尽管不成体系.但它却对中国古代工匠的造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规范着古代工匠的造物形制。

因此,通过对古代器物的形制以及材料的使用等形而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其形而上的造物思想与观念,比如形成了~器’与。

道’的关系“、”整体意识”、”亲和力”、”活性”、…有’与‘无‘的关系”等造物意识与观念。

这种“器”、”道”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特征与造物风格。

一、“器”与“道”《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

”庄子阐明了”造物”的主体是人本身。

既然是人的行为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所以“造物”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显现的是单纯的”器”.它隐藏了中国古代对“道”的认同。

晋代的司马彪注《庄子》云”造物谓道也。

”就是说通过造物的”器”体现“道”的观念.把造物的行为体升到对“道”的意识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意识中体现了十分普遍的造物观念,有的十分突出。

《老子》仅五千言总结了宇宙万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道“与“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老子以”道”来概括宇宙的根本规律与原理.以“名”来归纳世界的所有创造之器物。

“道”是宇宙的总体规律,“名”是宗教与巫术等相关的盛物之“神器”,是通往“天”与”神”的神器,因此不是一般的器物。

所以”名”的自身意义就是指”器”。

《庄子·天运》引老聃对孔丘所言.其云:“名.公器也,不可多取……”郭象注日:“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

”《管子·枢言》云:“国有宝、有器、有用。

城郭、险阻、畜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

”房玄龄注日:“全无不通,智无遗策.二者可操以成事.故日’器…。

又《心术上》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

”则”器”与”名”皆可言“圣”.而“名“与”器”在其本源意义上就是可以相通的。

《老子》书中.所谓“圣人”者.就是合“道”也,而“名”与”器”正离“道”不远也。

o”道”与“器”这两个概念虽不相同.却是相辅相成的。

道,理也。

是事物一定之理。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

“也就是说.“理”体现了具体某种事物的一般规律。

“器”正是体现了造物的一般原“理”.从而由“器”进“道”。

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观念是以“道“这一观念为基础也是为目的的.所以中国的”造物”观念总是围绕”道”、“器“这两个理念展开.又以”道”为核心。

即以“道”为内在规定性.以”器”为外在规定性。

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那么.从“器“与“道”的关系中,我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造物观念。

二、整体意识的体现首先.中国造物观念体现在造物的整体意识上。

道家思想中对“道”与“器”的解说.显示了造物的整体观念。

传统造物观念在整体观念上以自身生命体验去感悟客观世界.不但受老子关于“道”与“器”的影响,也受到庄子的影响。

关注“生”之前的“未生”.而非“创生”。

这就引发了老子对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解说.即“未生”状态下的“混沌”。

因为”混沌”存在着最多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庄子讲到的“未生“一词。

《庄子·杂篇t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

”王先谦集解:”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

”在老子看来,”浑沌”是在“生“之前有“生”的”可能”的时刻.其重要性远大于”创生”这个”生”的行为和”生”的过程。

因而在”生”这个动作之前的行为是老子所关注与赞美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f《老子·第一章》)有现代学者解释说:”初始之完美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并不体现出刨世之后的时期.而体现为创世之前的混杂纯一状态。

”。

此种解说颇有道理.因为在老子看来.”创世之前“.是“未定形”的状态.”未定形”,则存在多种“可能”.而非已创世之后的一种“定形“的既成的状态。

老子对“未生”的解释还有一点与生相关.《老子·五十二章》云:“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意识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源,可以把这个始源看着万事万物的根本。

”母”为“道”,《老子·二十五》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老子认为混沌为是可以成为“天下母”的.母即能孕者.是始.但只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能“。

可见老子关注的不是“生“,而是生的“可能”。

老子说的“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更进一步说明”道”有成就天下万物的可能。

这个“可能“最重要.是创造新事物的前提.因此,作为始与母的“道”.具有了一种潜在地对”天下万物“的规定与滋养.同时也是造物之母。

最重要的是老子后面的话:“既得其母.已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老子·五十二章》j意识是既然知道了认识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与特性,就要回来坚守这一根本。

从母体中“创生”的事物,又必须回到“道”这个规定性中。

实际就是要创生的事物再回到混沌的整体之中.这才是老子最为关心的问题。

说明了“道”、“器”不单是一个“始”与“生”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再由”生”回到“始“的整体关系中去,即完成由”器”进”道”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道“与“器”的关系中.看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个.”既得其母.已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整体造物观念。

三、亲和力的体现其次,是造物观念具有亲和力的特征。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以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为基础,人与自然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

所以.传统造物观念注重自然界性能与特质.与自然界保持融洽的亲租力。

中国古人似乎与生俱来地讲究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融合。

这种亲和自然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造物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在造物的主体材料选择上.常用具有“生性”的再生物质材料。

例如.中国传统喜爱用木质材料作为造物的基本元素。

木材品种不但丰富、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又有地域的土质、风水、气候所造就木质的密度、韧性、色泽各不相同等特点。

而且,木材在造物实践活动的运用中.还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的普遍情结。

《诗经》中就有”其桐其椅“的诗句.@显现了这种亲和的情结。

”椅”即”梓”.以及“桐“都是一种树木的名称。

中国古人尚木的情结.1可能与传统哲学思考的”金、木、水、火、土”等观念的文化因素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再生系统。

《白虎通义·五行大义·论相生》疏证:”木生火者.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

择木的传统造物观念显露了,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木材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质与人的生命内在相同,它与人之间显示了一种隐喻性的结构.因而具有与人的亲和力的种种性质.奠定了造物的物质基础。

这种观念与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精神相弥合.使古代工匠对木的感情偏好情有独钟。

漫长的耕作实践,又使得人们对木的品质有了更深刻、更细化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独特的审美评价。

将木质在自然中形成的特殊质地等品性.如肌理、木纹、密度、韧性、色泽、气味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的取向,建立起了对事 万方数据⑧物普遍性的审美认识。

不仅仅如此.进而以木的特殊性质.理性地构造了造物审美哲学高度。

中国传统的阴与阳的观念.在木质材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在以木材的造物结构中.传统造物技术不用一钉一铁,而是运用”榫9旷结构固定与连接。

“榫卯”的结构就是阴阳关系.一阴一阳相互抱,使得造物在阴阳的关系中完成。

暗合了中国传统的“道”的思想。

《老子·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

”“榫卯”结构显现了”万物负阴抱阳”的文化思想观念。

四、“活性”的体现第三,强调造物的“活性”,即生命。

老子对“生成“的物体解释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

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微.过分求强求壮是不符“道”的规律的.不符合”道”这个规律.就会很快衰亡。

老子强调的是“柔“。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老子·七十八章》)水的特点是老子最为欣赏的.因为“水”最能体现老子所认为的”道”。

《老子·八章》云:”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明确地讲到了“水“与”道”的关系,水善于施利与万物而不育万物相争,安居与众人所讨厌的的低洼之地.所以说它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德的原则。

《庄子·天道》亦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些”水“是与“道”联系在~起的。

这仅仅是以水言“道”,更重要的是水具有流动性、无限性、能退能攻的灵活性。

这正是老子和庄子的“活性”。

水的活性,都与”创生”、“生命”、“活“等”活性”的观念密切联系。

古人认为在自然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情感活动部属于自然中的一部分.是”理”的体现,但“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的这个大系统运行,即“道”的运行。

各个事物的”理”的整合就是”道”的这个大系统。

所以人的造物实践活动“理”与其它事物的”理“在“道”的大系统中相类动。

《礼记·乐记》云:”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

”说明自然界各个“理”在这个大系统中运行。

《庄子·渔父》云:“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也是这个”道”与”理”。

因此古代的“衣”.”食“.“住”、”行”.“书”.”画”的材料取向的造物观念,反映了自然界中的共生体系。

传统中国的衣着是绵与丝绸,食物以谷物为主.建筑上多用木材,在文字书写和绘画以竹、木、帛、纸为书写材料。

使用的都是”再生”之物,体现了万物相生相存的“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的道理。

正因为宇宙万物的生命流动与人类的生命“以类相动”.构成自然界”活性”生命的整体,所以,古代工匠取材基本都是以能够再生的物质造物的材料。

这样的造物的选材思维同构了古代圣人的思考方式与哲学思维。

造物者创造的器物是活物.具有水的活性与柔性,强调曲线性的流动感、回旋感与柔润感.而不是方硬强壮的“死”物。

我们看到了,造物者将重自然、重心性的认知融合于活性的意识中。

这种选择态度.体现了造物者总是能动地把外部世界的生命材料注入到主体的生命意愿的结构中,让客观自然接通与造物者的意志来揉和人与自然之物,创造一种自然物我和谐的生命的理想状态。

五、“有”与“无”的内在规定性第四.造物观念内在规定性体现了“有”与”无”道家思想。

老子对创造的可能性从“无”探求到“始”.“始”既“有”。

从“无”到”有”之创生.蕴藏着从“有”转化为”无“的深刻意义。

如果从老子思想更深处的”无“这个观念去体会“道”,就可能依着”无”这一思路观造物的深处、远处、最根本处和最原创处之玄妙意蕴。

王弼《道德真经注》:“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