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造物的统一思想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先进思想考工记天工开物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

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

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

“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

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

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造物的含义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

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

传统器物的造物思想在文旅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器物的造物思想在文旅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天工|2021年第11期[摘 要]中国的传统器物历经几千年岁月,无一不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传统器物自古至今在功能和器型方面不断变迁,蕴含的造物思想也随之进一步完善。

传统器物的造物思想映射着时代的观念、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

探究传统器物造物思想的目的是服务于当代,将它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期望能对现今的文旅产品设计有所启迪,在分析造物思想变化的同时反思文旅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器物;造物思想;文旅产品;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1-0018-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晶晶,王晋平,王静.传统器物的造物思想在文旅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天工,2021(11):18-19.传统器物的造物思想在文旅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杨晶晶 王晋平 王 静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作者简介:杨晶晶(1979.07—),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创设计、产品设计。

王晋平(1965.10—),男,汉族,山西原平人,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王静(1980.04—),女,汉族,山西侯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创设计、产品设计。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器物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文化魅力被中外人士所喜爱。

器物设计一定要同当代的审美风格、文化内涵相适应,每个时代的器物形态都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综合体,是该时代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物质文化内涵背景下的产物。

传统器物的造物思想的传承在丰富精神内涵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极大地影响着现今中国文旅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器物的造物思想 传统器物是一个特别宽泛的称谓。

从历史层面上探究,它的发展历程从上古时代延续到近现代;从种类层面上探究,它则包含了与衣、食、住、行、用相关的所有器物用具。

这些器物从形态、功能、纹样的设计以及材料加工制造等诸多领域,均将先辈们传承下来的造物思想在器物之中物化地体现,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独具中国风范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国产手机设计的启示中期报告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国产手机设计的启示中期报告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国产手机设计的启示中期报告中期报告: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国产手机设计的启示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产手机作为中国科技行业的代表,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但是,当前国产手机普遍存在设计单一、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国产手机设计的启示,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二、研究方法和途径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其次,选取几款具有代表性的国产手机,进行案例研究,探究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最后,将传统造物思想与现代手机设计相结合,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进展和初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传统造物思想,提出了以下几点设计方法和策略:1. 强调功能与美感的统一。

传统造物倡导“形随功能”,即设计应以产品实际使用为出发点,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

同时也要注重美感,让产品在外观和使用功能方面兼具美感与实用性。

2. 建立文化自信,融入本土元素。

传统造物思想倡导物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中和”理念。

在手机设计中应该在保证符合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加入一些本土元素,体现文化自信和民族特色。

3. 以用户为中心,注重差异化设计。

传统造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设计,手机作为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需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使用习惯,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设计。

四、未来工作计划本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未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 扩大案例研究范围,增加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国产手机进行分析,以更全面地展现国产手机设计的现状和趋势。

2. 进一步细化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在手机设计中的应用和发挥,提出更具体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为国产手机设计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3. 结合用户对于手机功能和美感需求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设计理念和策略,挖掘手机设计领域的更多创新点,为国产手机的发展和壮大做出贡献。

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详细内容

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详细内容

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详细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正文】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

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

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

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

为此我在1989年发表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述评》一文中明确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并从7个方面对其重要内容作了简要述评。

继续这一研究,本文将进一步对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评和探讨。

一、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范畴是理论构建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体系“网结”的支点和要素。

范畴系统,是概念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

因此,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寻求和建构传统工艺美学基本范畴的理论框架,是建立科学、系统理论的首要前提。

但是,要想从传世的有限几本工艺著述中找到这样的理论范畴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

《周易·系辞》更是一部阐释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构和百科全书,其中就包括了工艺文化“开物成务”的丰富内容。

例如制器尚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道寓于器、载礼释道的教化功能;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等等。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和谐意境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和谐意境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和谐意境
中国传统造物具有独特的和谐意境,这种和谐包涵了对周围环境,情感的平衡、追求优美、舒适、符合人类天性的过程。

我认为,中国传统造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建筑艺术了。

在古
代中国,建筑艺术被认为是一种极其崇高的艺术形式,很多建筑都被
视为神圣的存在。

这样的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即通过建筑来达到天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例如,从著名的长
城和故宫到普普通通的村庄建筑,古代中国人都试图通过建筑来营造
一种让人感到温馨、舒适、和睦的环境。

此外,中国人常常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以此来增强建筑的
美感和和谐。

比如在严寒的北方,传统建筑通常都会有暖壁,这样就
可以通过太阳来提供额外的暖气。

而在南方则会通过设计将建筑与自
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水乡景观。

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虽然
看似迥异,却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自然、崇尚和谐的传统观念。

除了建筑艺术之外,中国传统造物中还有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体现
了和谐的精神。

例如中国传统画,它在表现自然景观时讲究的是“气
韵生动”,即将绘画中的元素融入到自然界中,为人们创造出一种自然、优美、和谐的境界。

此外,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瓷器、剪纸等等,也都充满了和谐的意味。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造物的和谐意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它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创造出让人舒适、灵活、充满
喜悦的生活环境。

这种和谐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值得探索的世界。

天工与人工的意匠--中国传统家具造物的“天人合一”

天工与人工的意匠--中国传统家具造物的“天人合一”

天工与人工的意匠--中国传统家具造物的“天人合一”
程艳萍
【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是崇尚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思想又是中国传统家具造物文化的精神内核。

造物中,工匠们因材致用,因材取形,无论家具是简洁大方还是精致典雅,都是材质美感的真实反映和工匠们意匠的表达,把自然的物性与能工巧匠的独具匠心融为一体,使传统家具充分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天作人合”的美妙境界。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程艳萍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解读中国传统家具造物的自然观 [J],
2.中国传统家具造物的科技伦理内涵 [J], 程艳萍
3.造物的传承与进化——论自然造物和人工造物之间的传承性与发展 [J], 李珂
4.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J], 齐彦之
5.诗情画意,天人合一:韩国潇洒园理水意匠研究 [J], 于东明;刘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传统造物观和造型体系素材

中华传统造物观和造型体系素材

中华传统造物观和造型体系素材
中华传统造物观
“天人合一”的哲学造物观强调的是“器”与“道”之间的关系。

“器”是所造之物,“道”为所传达的观念,对某个概念进行视觉形象的转换即是造物活动中“以器载道”的直观方式。

在今天,“造物”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实用之物的范畴,艺术家希望通过更纯粹的方式来呈现人与所造之物、所处环境间的关系。

在这个部分,刘政德以寓繁于简的雕塑语言赋予寓言故事新的叙事张力;夏兴和与汪天亮则以不同的媒介阐释“器”与“道”;李伦、程向君回归到漆语言本体,呈现出人与漆这一自然媒介间的共生关系;刘吾香、林栋则成功转变了对传统“山水”和“五行”的认知;周剑石打破了“器物”的概念,以新的观看方式使观众、作品、空间形成了更紧密的链接;张海东则“织”出了遥不可及的“天网”。

艺术家们选择以新的图示、媒介、观看方式来呈现他们对某个传统概念或语汇的理解,使这些概念以全新的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赋予“造物”这一概念新的涵义。

中华传统造物造型体系素材
“格物致用”的人本造物观强调造物的功能性,中国传统造物活动留下的许多经典的造型与结构都是基于这一观念,然而,今天这些造型与结构出现在艺术创作中,其实用功能被弱化,但却更加强调所造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这个部分,我们看到傅中望使榫卯成为雕塑本身,陈融以榫卯塑造雕塑;谢荪、范扬存、林岗探从乐器造
型的角度出发,线性地呈现了乐器在本质、功能与造型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乔加的屏风抛弃“遮蔽”功能,演绎平面语言的立体化;白明则对瓶的器型进行了挤压与扭曲,探讨器的形成过程。

本质上,这些作品都尝试赋予“格物致用”以新的理解——超越物用功能本身,关注“物”与当代社会的深度结合,折射造物之人、所造之物与其所处时代、所处文化的内核关系。

变与不变: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器与道

变与不变: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器与道

变与不变: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器与道作者:刘芳宇徐磊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1期摘要:道与器,从古至今一直以来是中国学人在阐述哲学问题时经常提及的概念性词汇,两个词既有其各自相对独立的含义,又具有在相关联下生发出的意思。

道器统一的造物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思想理论的源头。

本文试图对道器统一的造物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以阐释在不变与变的对立统一中体现出的古代伟大的造物思想。

关键词:道与器不变与变造物哲学一、中国的元范畴:道我们研究任何的文化现象或者艺术现象,都非常有必要去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找出一种元视角、元范畴或者叫做元理论。

这种元视角、元范畴或者元理论就是在任何一个宏大的命题中,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的宏大命题或宏大叙事之中的。

比方我们在谈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出几个主要的概念。

其中首先的一个概念就是“道”。

像“道”这样的一个元命题或者元范畴,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主要概念。

多年以来,我们的文艺理论、文艺体系都是沿袭西方的文艺理论体系。

在当下这样一个构建文化自信的一个新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创建一些元范畴或者元命题用来构建中国的文艺理论,尤其是艺术理论建构体系。

我们在进行理论构架的时候或者命题阐述的时候,应该找一些主要的理论范畴或者概念来贯穿我们整个的研究体系之中。

“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元范畴之一。

道,是中国独有的东西,中国特有的概念,中国特有的哲学范畴。

二、何之为“道”在提到“道”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道”是外延无穷大、内涵几乎等于零是不科学的。

道,首先是这个世界的元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世界的元起是由阴和阳这两种不同的原动力相互作用生成万物的。

伏羲氏将一阴一阳用阴爻和阳爻来表示,创建了八卦。

第二,道,应该是一种道路,是人的道路,是万事万物的道路。

道分为先天之道和后天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造物的统一思想
摘 要:中国传统造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代表着中华文
明的精神与意境,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风貌及审美观。中国追求天
人合一的思想,在造物上也遵循着整体意识这个核心理念,在天、
地、人、物、文、道间寻找平衡点,并将这些因素都完美统一到一
起。
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思想;统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6-0092-01
中华文明有着5000年的灿烂历史,并在世界文明之林中保持着
自己的特色,也留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财富。在造物方面,先人也
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传统理念,值得我们对其探讨并运用。
一、中国传统造物的原则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
良”,春秋战国的《考工记》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设计造物的基本原
则。其归纳了两个方面,即自然与人为。中国人讲究天意,而从古
至今都在说“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艺术上的创
造就是要从自然中吸取灵感,来指导创造者的思想,模仿出自然的
意境与形态;同时还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将它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造物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
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的重要内容,便是受中华民族文化精
神深刻影响的造物观念。
(一)造物原则的自然方面
所谓“天时”和“地气”,“天”兼有自然天象的时序和人类社
会的时代这双重意义。单就造物而言,既要顺应自然时间的变化对
造物的影响,又要满足社会时代更迭对各种物品的不同要求,抓住
时间与时代的契机。“地”包含着地理环境、物质资源以及伴随其
而产生的人文环境。所以对造物来说,既要受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
境和人文环境的限制,又要充分利用地理资源并符合人文特性。
《考工记》还提到“审曲面势”,就是指明造物要认识、顺应材
料的特点,以便适当选材用材。中国式的造物就是“相物而赋形,
范质而施采”,重视材料的自然美,并尊重其自然特性,处处体现
着自然情趣与意境。
(二)造物原则的人为方面
“工巧”代表着人的主观行动,自然赋予的天、地、材要与人
合而为一,这既尊重自然,又对技术提出了要求。器物要制作地美
观、实用、精致,不同的材料及环境就需要不同的工艺技术。而不
管这些技术如何变,其目的就是顺应天、地、物的制约,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又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各种因素中的
制约力转化为创造所需的动力,将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设计出让人
感到舒适又能让人在美感上对其评论、赞赏的物品。
二、传统造物所蕴含的统一思想
既然要讲究天时、地气、材美、工巧,那么就表明中国古代设
计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整体统一。因此设计就不是单纯的处理材料
让其成型,而是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设计思维。
“天地一体”、“万物皆一”、“天人合一”,造物设计强调的是统一,
器物作为一个实体,除了自我本身,与周围的一切都存在着联系,
并构成一个系统。
(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
造物这个整体包含着天、地、材、工这几个特定的部分,当然
还少不了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部分的
含义及差异都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确定,并认识到了其中特定的
连结方式。由此,天时地利材美工巧成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思维
中的一种固定模式。这一点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当属中国古代的园
林设计,借景而作的思想,还有“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
界,都将天人合一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什么器物,天、地、人、物也同样都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并且存在时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消失时也不会让人觉得空荡,追求
淡淡的意境,不张扬,具有亲和力,能与人跟环境协调相融。
(二)人与人的统一
统一也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作为一个主体,在造物活动中
又分为设计者和使用者,二者之间是以生产相连。设计者扮演规划
的角色,使用者是接收方又是评判方,起到检验的作用。抛开天地
等诸多因素,造物最重要的是满足人的需求,在人与人这个系统中,
要让人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
中国传统瓷器始终体现着圆满、和谐、淡雅与含蓄,或是朴素
宜美,或是清新明净亦或是典雅深沉,都在遵循中国人独有的文人
风范,因此文人骚客不惜笔墨,平常百姓家也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从宋代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到元代景德镇窑
的釉里红,再到明清的“斗彩”,陶瓷制作工艺不断进步是改变的
一主要原因,但也要认识到人的变化也是一大因素。朝代的更迭带
来的是世风、环境、审美的改变,在这期间,使用者的需求变了,
设计者的观念也变了,造物也要随之改变并与之相协调。
(三)精神与现实的统一
对于任何一个古老文明来说,神话、传说等构成的精神世界都
是极其重要的。传统思想以天和地带指代环境,明显带有对世间万
物的崇敬,也带有象征性及寓意性。因此,在中国传统中,精神世
界和现实世界是必须要统一的。
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以载道”,告诉文人要借文章来
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引申而来就是要抛弃华丽轻浮的
辞藻,体现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描绘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造物者
同样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先驱,他们再创造造物文化之时,都是以
中国传统的精神世界为背景。比如曾侯乙的编钟,首先钟就是礼乐
文化的代表,而礼乐文化实际又是等级划分的载体,礼和乐被结合
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和伦理体系。编钟作为这种背
景下的产物,不只是精美且宏大的乐器,更是不可动摇的威严的象
征,同时也是当时的精神世界的体现。
在中国,任何事物都是质和文,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
体,在造物方面,质既是实体,又是这个实体的属性,文是社会的
一种特质,这两方面组成的整体深深影响着造物活动。
三、统一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的是evolution(进化),而西方追求的是
revolution(革命)。所以中国更多的是循序渐进,在国家层面无
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以和为先,不求激进,做到稳妥,是中庸的绝
佳代表。设计上也是变化于无形之中,将多个方面统一在一起,人
的行为也要与整体利益相统一。西方强调个体,其文化更具侵略性,
因为人是高高在上俯视大自然的的,对于其它国家也是这种态度。
西方也有整体意识,但还是要主客观分离。
如今,单纯说设计这个词,中国起步较晚,而我们传统的艺术
精髓也没有得到继承。现在很多打着中国风的东西完全是功利心的
产物,只是贩卖一些中国的标志性元素,从中捞取利润,而在设计
意识上没有理解统一的精髓,最终为西方淘汰的产品披上了伪中国
的外衣,让人唏嘘。
中国的设计,要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及“中国化”的审美意象,
表现中国式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造物的统一思想以及对自然的崇
敬是设计师创造中国风格的设计时所必须掌握并理解的,否则设计
就会流于形式。对于设计而言,所谓中国风格只是一种归纳,中国
意识才是具有指导意义且需要我们看清的。
四、结语
中国传统造物的统一思想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创造了灿烂的
历史,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个性。这些不该只存在于过去,还
需要新一代的创造者继续深化,并运用到新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创
造出紧跟时代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
[2]杨先艺.艺术设计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6]郑凌.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j].郑
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6):8-10.
[7]王琦.《考工记》中的和谐设计思想与现代产品设计[j].科
技咨询导报,2007,(10):128-130.
[8]肖屏.《考工记》设计思想深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7):4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