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京辉作品的舞台艺术

合集下载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艺术解读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艺术解读

三、创新性
《恋爱的犀牛》作为先锋戏剧的代表作,其在创新性上的体现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叙事结构:该剧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将时间顺序打乱,以更为自由和 灵活的方式组织剧情,这种叙事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
2、人物塑造:马路和明明这两个角色的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们身 上既有现实主义的元素,又有抽象和夸张的成分,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得观众 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艺术解读
目录
01 一、背景介绍
03 三、创新性
02 二、概览 04 四、影响力
目录
05 五、个人观点
07 七、结论
06 六、对比与参照 08 参考内容
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是一部对中国先锋戏剧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自1999 年首演以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让这部剧作成为了中国当 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背景介绍、概览、创新性、影响 力以及个人观点等角度,对《恋爱的犀牛》进行深入的艺术解读。
六、对比与参照
如果与其他戏剧作品相比,《恋爱的犀牛》无疑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与其 他先锋戏剧相比,该剧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显得更为成熟和完整。在内容上, 该剧聚焦于现代社会中的爱情问题,呈现出现代人在面对爱情时的困境和挣扎。 在表现形式上,该剧采用了一种更为自由和灵活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 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剧情的发展。
一、背景介绍
《恋爱的犀牛》由孟京辉执导,郭涛、吴越等主演,于1999年6月7日在中国 青年艺术剧院青艺小剧场首演。该剧以情感充沛的诗化语言、大胆独特的碎片 结构以及深情曼妙的原创音乐,完成了一次与诗歌抽象、跳跃、灵动等特点具 有高度一致的美学探索。

荒诞重构中的自我献祭——论孟京辉的话剧《女仆》

荒诞重构中的自我献祭——论孟京辉的话剧《女仆》

荒诞重构中的 自我献祭
— —
论 孟 京 辉 的话 剧 《 女仆》
莫 非
第 二 届 乌 镇 戏剧 节 上 , 孟 京 辉 带 来 了新 作 《 女
意义 上 的人 , 象 征着 更多 的人 和群 体 。 所承 载 的内涵
仆》 , 虽并 非初 演 , 但 于 深夜 十一 时 半在 古 镇 河 畔 的
当代戏最高级的戏剧就是两千年以只截取了女仆们内心世界与情感作为一个横切面展来每天清晨在教堂里举行的弥撒仪式它永远使得示出来用一种狂躁粗野的手法进行描摹将其中的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仪式这个词亦多次出欲望恐惧与挣扎无限放大传达出创作者更关注的现在女仆的文本中
人文天下 【 2 0 1 5 年3 月刊 总第4 4 期
人 的情 人入 狱 。 当二人 得 知女 主人 的情人 即将 出狱 ,
的恐 惧 。 由恐惧 又加 深 了憎恨 。 最 终 由恐惧 和憎恨 中
竟产 生 出 了一 种勇 气 。 而正是 这种 勇气 的光 芒 , 遮蔽
பைடு நூலகம்
为不 使 阴谋 败露 , 她们 决定 在 椴 花 茶 中下 毒 毒 害女 主人 。获 知情 人 消息 的女 主 人 没 喝茶 就 匆 匆离 开 ,
逐 渐 投 入并 真 实 化 的游 戏 , 淡 化 模 糊 了虚 幻 与现 实
之 间 的界 限 。 甚 至连 死 亡 也 没有 了葬 礼 式 的 庄严 神
圣. 而变 成 了一 支谢幕 的吉他 曲 : 别装 这一 切都 是 真 的. 都是 假 的… …别 装你 似乎 好像 还 活着 。
戏 中戏 的解 构
剧本 身一 样虚 假 ” 的思想 的表 现 。
物 在 剧 中不 再是 一 个具 体 的 女仆 . 而是 一 个 更普 遍

《活着》话剧评论

《活着》话剧评论

“我们面对的‎是内心深处‎的那个黑洞‎”“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话剧刚开始‎,黄渤坐在沙‎发上说出这‎段长达数分‎钟的独白时‎,人们几乎听‎不出他是黄‎渤。

配音演员的‎经历让他吐‎词流利,声线优美且‎具有穿透性‎。

可等他把外‎套一穿、二郎腿一跷‎,变身为青年‎福贵,转眼又有了‎在电影《杀生》里的十足痞‎气。

“福贵”是《活着》里唯一的主‎角。

在无中场休‎息的三小时‎话剧中,穿着牛仔裤‎的黄渤从头‎演到尾。

孟京辉并不‎觉得《活着》是一个“历史剧”。

他甚至刻意‎没大量去看‎历史照片,因为这样就‎“掉进去了”,“浮在表面上‎那些历史的‎表象一点都‎不重要”。

在他看来,《活着》只是福贵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心灵史‎。

“历史太多了‎。

一个个张牙‎舞爪、死人无数,但都与心灵‎无关,”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关于心灵的‎历史能这么‎波澜壮阔、风生水起,不容易。

”“心灵史”着实考验演‎员功力。

三个小时里‎,福贵身边足‎足死了十个‎人,这足以让一‎个人的内心‎翻天覆地。

最初,孟京辉心中‎男主角的第‎一人选仍是‎电影里的“福贵”葛优。

他通过朋友‎找到葛优,两人相谈甚‎欢,但葛优一听‎要“三个小时里‎全是你不停‎地演”,第一感觉便‎是“会死人”。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觉得自‎己最近事情‎多,父亲身体又‎不好,婉言谢绝。

孟京辉随即‎将目光投向‎擅长演绎小‎人物、有一张“福贵脸”的黄渤。

他后来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这次找黄渤‎真是冥冥之‎中老天帮了‎我。

”相对于隐而‎不发的葛优‎式福贵,黄渤版福贵‎时而外放,发泄情绪;时而内收,冷静念出大‎段独白。

他最早想过‎在舞台上设‎置两个福贵‎,一人出演、一人讲述。

后来黄渤使‎坏,起哄说:“另外一个福‎贵只能由导‎演亲自来演‎啦!”孟京辉觉得‎自己不能演‎,于是舞台上‎便只剩下一‎个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的福贵。

这让孟京辉‎感到惊喜,“没想到他能‎处理这种角‎色。

试析《恋爱的犀牛》魅力之所在

试析《恋爱的犀牛》魅力之所在

试析《恋爱的犀牛》魅力之所在摘要:“这部世纪之交的作品在商品化时代具有特殊意义,从中折射出一批知识分子面对商业大潮时的不安情绪。

”真的爱情是人们永远的追求和向往,而《恋爱的犀牛》以华丽的歌曲,富有诗性的独白,匠心独具的情节设计准确地向大家呈现一段没有结果没有成功的爱情,该剧因为以娴熟的艺术手段触摸到了人性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在给导演孟京辉带来肯定和美誉的同时,成为中国先锋实验戏剧舞台上一座异军突起的高峰。

关键词:《恋爱的犀牛》、爱情、艺术手法、孟京辉对于《恋爱的犀牛》,有的专业刊物评价说:“整个演出体现出了既前卫又现实的特点。

戏剧通过剧本,继而搬上舞台,戏剧通过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情传达出人物的心灵世界。

通过整场剧,人物语言充满了诗意,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除了诗意的台词,本剧还将音乐与表演融合在了一起,多处配乐运用得恰到好处。

由开场的吉它演奏,到‘明明之歌’的演唱,由女主角一人独唱到多人合唱,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1]还有的评论家说:““孟京辉在戏剧行进的过程中巧妙地尝试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达成一种‘理性的递进’,音乐的抒情、感化和渲泻作用,于不知不觉中控制了观众的感受,强化了剧场性和戏剧效果。

”[2]作为一个话剧的初入门者,我没有能力清晰的分辨出已经上演了近100场的《恋爱的犀牛》,这一个版本的演出和另一个版本的演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我只是为《恋爱的犀牛》中的那些华丽真挚的台词,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那些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以及穿插其中的那一首首歌曲,而感到盲目地震撼和感动。

感动之余,我也不由地在思考,作为一部自1999年创作出来,便大受欢迎一再上演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其魅力和魔力究竟在哪些地方?一、主题的魅力:爱情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这部话剧创作于世纪之交前夕,彼时,正是中国旧的计划体制解体之际,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而那些原本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幸运儿,却突然发现,他们不可能像他们的师姐师兄们一样,一毕业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分配到一个舒适的单位。

浅论话剧 《恋爱的犀牛》 的美学特征

浅论话剧 《恋爱的犀牛》 的美学特征

浅论话剧《恋爱的犀牛》的美学特征作者:罗磊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7期摘要:《恋爱的犀牛》作为孟京辉的爱情戏剧的代表作,以其情感之美吸引无数观众,该剧也包含对戏剧美学的各种探索,值得我们进行分析。

关键词: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美学特征孟京辉举着“先锋戏剧”的旗帜,在小剧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在表演文本、即兴表演、舞台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对过往戏剧做了大量实验性的探索,尤其是他表现爱情题材的戏剧,如《我爱xxx》、《恋爱的犀牛》、《琥珀》等,其中《恋爱的犀牛》尤其成功,本文将以该剧为例,探讨孟氏爱情戏剧的美学特征。

一、情感之美在关于艺术起源的讨论中,就有艺术源于“表现”一说。

克罗齐就提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直觉的来源是情感,在他眼中艺术归根结底就是情感的表现。

科林伍德又提出“巫术的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他认为,只有表现激发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情感思索,能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的作品。

《恋爱的犀牛》展示了一段偏执的爱情,犀牛饲养员马路不会英语,不会开车,不懂电脑,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大仙、黑子、牙刷混在一起打牌、买彩票,无聊地虚度光阴,没有生活目标。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有着柠檬味气息的女孩明明,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可明明心里只爱着一个在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男人陈飞,而且这个陈飞只是玩弄她,并不爱她。

鲜花、誓言、肉体的接触,即使是中了500万的彩票获得财富,也不能让马路得到明明的心,绝望的马路走上偏执之路,以爱的名义绑架明明,他杀死自己心爱的黑犀牛,掏出它的心,以表达自己的爱情。

孟氏爱情话剧提倡一种爱情本位论,任何人不论你高贵富有还是贫困,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

该剧编辑廖一梅说道:“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

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

残酷戏剧影响下的中国先锋戏剧——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

残酷戏剧影响下的中国先锋戏剧——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

46残酷戏剧影响下的中国先锋戏剧——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苑雨萌 四川大学摘要:本文在对阿尔托关于残酷戏剧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结合残酷戏剧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中受到残酷喜剧影响的部分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残酷戏剧;孟京辉;先锋戏剧作为当代中国话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种类的戏剧争妍斗艳,先锋戏剧也是不断创新,表演戏剧的舞台发生改变,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中国先锋戏剧的创作者们从前人的成果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使实验性的戏剧不断涌现。

在这些先锋戏剧中大部分依然沿用阿尔托关于残酷戏剧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导演孟京辉。

一、阿尔托的残酷戏剧阿尔托是一个希望通过艺术来改变社会的革命人士,也曾被人们误认为疯子的先知。

在戏剧中,阿尔托是一个全方位的剧场人,他在19世纪后期最先提出“残酷戏剧”的理论,将剧场从苍白无力的文字转换为实际行动。

可惜的是在那个思维固化的年代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但他所提出来的理论对后期戏剧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阿尔托主张戏剧的残酷性,表现在生的欲望、冷漠的欣赏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基于空间的戏剧语言,着重强调表演的仪式感,希望通过足够有效的表达方式或表演手段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

这可以称之为是对语言的延伸,将戏剧突破局限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在这样的演出过程中,灯光的使用和声音效果的表现都要满足舞台整体性,使表演的空间不再平面单调。

这样的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在艺术何语言上固有的限定界限,运用各式各样的演出技巧来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二、孟京辉在残酷戏剧影响下的戏剧作品将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分为三类:实验性戏剧、音乐型戏剧和改编戏剧。

虽然音乐型戏剧和改编戏剧都是非常具有实验性的戏剧之一,但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流派,所以单独分类。

并且这两种戏剧是受残酷戏剧中提出的戏剧表演语言理论影响最大的。

(一)音乐型戏剧作为运用残酷戏剧理论表现的最具特色的戏剧类型,音乐型戏剧在普通实验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入了歌、舞相结合的音乐元素。

浅谈中国先锋戏剧的特色中国化——以孟京辉的作品为例

浅谈中国先锋戏剧的特色中国化——以孟京辉的作品为例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vant-Garde Theater——
A Case Study of Meng Jinghui's Works
作者: 鹿璐[1]
作者机构: [1]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6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43-4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2期
主题词: 先锋戏剧;孟京辉;中国化;特色
摘要:近30年,中国的先锋戏剧,从一开始的小剧场,到现在走上更大的舞台,全国二三线城市
的剧场发展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在戏剧的观赏性和票房产量上不得不提的就是中
国的先锋戏剧里程碑式的人物——孟京辉。

中国的传统戏剧很多都是来自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时,全国人民都热衷于观看话剧,迄
今为止,中国的戏剧已经发展为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化产业,尤其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先锋戏剧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种戏剧大大区别于传统戏剧。

先锋戏剧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壮大,意味着它
满足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符合了中国当代国情,并且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极具中国特征的特色化先锋戏剧。

孟京辉喜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悲剧意蕴

孟京辉喜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悲剧意蕴

孟京辉喜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悲剧意蕴作者:范铃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7期孟京辉导演的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讲述的是两只狗的故事。

两只来自乡下、都是孤儿的狗,怀着对城市的渴望来到了城市。

从序幕到终场,一直洋溢着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部悲剧。

虽然它的悲剧本质隐藏在了笑声的背后。

就舞台而言,该剧的舞台设计的简单。

两块幕布,一块绘着两人的写意造型,另一块涂满墨水表现黑夜,一块背景墙,绘着草地与太阳,表现白天,用以区分乡下和城市,乐器加上简单的陈设,就构成了舞台的全部。

由于这出戏的场景变换频繁,孟京辉选择了用最写意的场景布置方式和无实物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这个剧本。

在这里,灯光成了塑造舞台空间的重要表现方式。

对于演员来说,演出孟京辉的这出戏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不仅仅需要有非常好的形体表现,还需要掌握两种不同的乐器演奏、演唱以及相声的技巧。

该剧如同孟京辉以往的戏剧一样,这出戏运用了他擅长的音乐元素及相声元素。

可以说,两位主演韩鹏翼和吴洲凯的精彩表演对于整出戏剧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结构而言,本剧事实上是采用了一个戏中戏加拼贴的结构。

该剧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段落,有的段落是直接相关的,有的则是孟京辉的奇思妙想,娱乐的意味极重,但却并非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它丰富了舞台的立体层次,细腻地刻画了社会的现状,并给予两位主演以额外的展示舞台。

孟京辉是一位善用巧力的导演,他用来福和旺财的经历串起了不同的段子将他们融合在一起,他们中有的是对现实的讽刺,有的是经典戏剧的片段。

拼贴式、碎片化的戏剧结构是后现代主义戏剧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不同于以往戏剧紧密的因果联系,后现代的戏剧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生活的复杂、多变。

这种形式与本剧的题材较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充满了对于现实的反讽和戏谑。

戏剧中最能够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是反复出现并加强的戏剧动作,这里称之为经典的戏剧动作。

每次来福读信时旺财的动作,以及来福与旺财共同念诗时的一系列动作,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孟京辉作品的舞台艺术
作者:黄婧秋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
摘要:关于先锋戏剧的研究,绕不开孟京辉。

从1991年开始创作的《秃头歌女》和《等待戈多》,90年代开始,孟京辉开始多产的先锋艺术探索时期。

2005年的《琥珀》、2006年的《镜花水月》、2007年的《两条狗的生活意见》,2010年的《柔软》直到最近在全国上演的《活着》,进入21世纪之后,孟京辉以几乎一年一部新作的速度迅速成熟。

关键词:舞台艺术;京辉作品
作者简介:黄婧秋(1986-),女,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系教师,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8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作为先锋派导演的代表人物,孟京辉将自身的创作手法和导演理念融入到舞台表现手法上,在作品中采用了许多大胆创新的手法。

既有对西方戏剧舞台理念的借鉴,也有对东方戏曲舞台的融通。

本文试图从其创作思维的源流出发,剖析其在道具等方面进行的舞台艺术探索。

一、打破第四面墙:对梅德荷耶戏剧理念的借鉴
梅耶荷德,曾被誉为俄国最具天才的戏剧导演,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戏剧理论家。

孟京辉在戏剧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以他为研究主体,获得全优的成绩,由此就能看出梅耶荷德对孟京辉创作观念的影响。

梅耶荷德最重要的戏剧贡献便在于他改写了由他的老师斯塔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开创了现代戏剧的先河。

他是“第一个运用假定性来解放舞台和创立新的戏剧艺术的戏剧导演。


梅耶荷德推倒舞台,推倒第四面墙,采用象征感强烈的舞台布景。

他强调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戏剧中,演员可以在不同时空里进行共时性表演,1910年,梅耶荷德所执导的《唐·璜》中,在大幕前面另外搭建了平台,灯光明亮地开着,连布景道具都在观众注视下更换,从此这种在台唇上的演出甚至是直接在观众席中的演出,彻底击碎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让观众连连惊叹。

1992年,孟京辉创作《思凡》,让两个演员同时扮演国王和王后,这实际上是对梅耶荷德的一次致敬。

因梅耶荷德曾经提出可以让两个演员来扮演哈姆雷特,孟京辉将它放进自己的戏剧里。

2006年,孟京辉在作品《镜花水月》中,对推倒“第四面墙”进行了一次反向的尝试,他用一面玻璃墙将观众和舞台隔开,观众只能通过耳机听见演员的声音。

偌大的剧场里,人人都带耳机聚精会神,在这种行为本身所带有的后现代艺术冲击力之外,孟京辉用一面实质的玻璃墙隔断了观众,但这种“隔断”本身却能够激发更大程度上的探索欲望,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因为“有形的墙”的强行加入,更加有意识地去消减“隔断”,自觉地打破他们与舞台间的“第四面墙”。

二、极简风格的运用:彼得·布鲁克影响下的舞台风格
在孟京辉的整体风格塑造中,英国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都是无法缺席的,几乎可以说是彼得·布鲁克成就了孟京辉的大致风格,那就是戏剧的民间化、粗俗话、喧闹化。

彼得·布鲁克的戏剧概念的三个重要的因素:他推崇朴素戏剧,认为舞台越是搞得空荡无物,越是接近一种真的舞台。

这种真的舞台并不是说真的空无一物,而是尽可能地极简,用极简的环境所塑造的情境让舞台上的演员被无限地放大。

孟京辉在《思凡》、《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戏剧中将这样的手法运用到极致。

幕布消失了,灯光不复存在,道具几乎没有,一切的舞台归于演员,一切的演员归于表演,这才是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的无限放大。

而在孟京辉导演、柳青设计的话剧《等待戈多》中,舞台美术设计是这样的“演出在一间到处被粉刷成白色的大屋子里进行,两边是高大的窗户。

一架黑色的钢琴和一辆白色自行车孤独地立在远处,贝克特著名的树被倒挂在能转动的吊扇下面,更远处有一块布,画着波提切利的名画《春》的局部。

这一切显得很遥远,梦境般的怪异,像被废弃的记忆,像超现实主义的绘画。


三、被放大的舞台时空:东方思维的运用
传统话剧的布景追求“实”,常常在一张舞台上还原整个生活,一切道具都精细地复制。

而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巨大的空旷的舞台上往往仅有一张桌子,两大椅子,但是这“一桌二椅”的组合却具有极大的表意空间。

但它们独立存在于舞台之上的时候,毫无意义,但一旦演员上场,伴随着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变化,这“一桌二椅”就机巧地取代了一切时空。

戏曲舞台这种“假定的真实”是相当高明的手法。

在孟京辉导演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中,孟京辉就将这种“假定的真实”运用到了极致。

在这部表现两只乡下狗进城,经历职业的骗局,医疗的假象,名利的空虚的种种当代怪现象的
充满戏谑精神的话剧中,狗的角色由两个男人扮演,并没有运用传统的狗的服装,言语中透露狗的气息,穿着上却是人的打扮,把一种似狗非狗,似人非人的状态表达地真实却也虚幻。

为了对应这样的风格,作者在舞台设计上也大刀阔斧地删减。

一块石头,一个包裹概括了两只狗漫长的进城路,一路上曲曲折折跋山涉水,实际上只有两人两物的互动而已,却占据了整场戏的三分之一。

舞台后方一方白布,这白布起落升降间,代替了花园别墅,代替了监狱囚牢,代替了死亡阴影笼罩的太平间,也代替了狗们一心向往的世外桃源。

在重头戏,一场监狱的对话和自白中,表现囚禁主题的不是笼子,只有一张最简单的椅子,椅子是纯粹开放的,但是置身其上的狗却无论如何也逃离不了这椅子的束缚,隐射在这椅子之上的无形的囚牢的空间就这样被放大了,不是空间上的牢笼,而是心理上的人人也无法挣脱的牢笼。

三两道具,简单的架构,孟京辉所选择的是更纯粹的表意空间,用最简的形式。

结语:
每一种艺术从实践到验证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孟京辉在其的先锋戏剧的艺术探索中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许多话剧都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母本。

其在长达20年的创作时间中,孟京辉在舞台艺术上进行的大量尝试,对经典戏剧的理论的致敬式的承继和戏谑式的拼贴,丰富的舞台动作与极其简单的道具运用,尤其是在东西方舞台艺术的对话中不断汲取养分形成的自我风格,以上种种,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他,回到艺术本真的视角,希冀他能在中国先锋舞台上进行更多有意义的舞台艺术探索。

参考文献:
[1] 麻文琦著:《水月镜花—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戏剧》,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 孟京辉:《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新星出版社,2010
[3] 杨云峰:《荒诞派戏剧的情境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 沈林:《舞台: 2000》,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0
[5] 任建军:《反叛姿态与从众策略——孟京辉先锋话剧的风格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4)
[6] 杨云峰:《荒诞派戏剧的情境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