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新时期戏曲演出中的舞美工作--以道具装置为例

浅谈新时期戏曲演出中的舞美工作--以道具装置为例

浅谈新时期戏曲演出中的舞美工作——以道具装置为例■黎明笔者早年供职于江苏省京剧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调入省扬剧团,专职于扬剧演出的舞美工作迄今二十余年,对于戏曲舞台的呈现样式、以至于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都有些许认识和思考。

本文的下述内容,便尝试基于对历史的回溯,对完善当下的舞美工作表达一些个人想法。

一、对戏曲艺术舞美工作的认识概括的说,与戏曲演出有关的服装与配饰、装扮与脸谱、经典的“一桌二椅”为代表的道具、经典的“山水风景”为代表的幕布等都可归入舞美的范畴。

这些都作用于情节的渲染、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推进,因而与演员、乐队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一台完整的演出。

从整个地方戏的演进与发展看,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新越剧艺术的改革者袁雪芬老师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开创式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自那以后,其他地方戏也开始学着越剧那样,开始从“编、导、音、舞、美”等多个方面有了显著突破,使得演出不再只是“好听”,而且更加的“好看”。

但另一方面,就工作的定位而言,舞美工作万不可喧宾夺主,它的工作应该是一种“助阵”、一种“助推”,戏曲演出的核心依然是演员自身能力的呈现、是乐队演奏技艺的展现。

在此基础上,如再能有一流的舞美作为衬托,这样的作品便可算作舞台艺术精品。

如果只有一流的舞美,演员和乐队的能力乏善可陈,这样的作品只能用“徒有其表”这样的词语去形容,其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也是相当有限的。

这样的论述和定位也适用于扬剧。

作为扬剧艺术中的主要核心艺术团体之一,江苏省扬剧团在此方面的探索事实上也是业内领先的。

由于笔者平时的工作基本围绕着道具装置等的设计和使用,所以本文的探讨也基本围绕这些方面。

二、江苏省扬剧团在道具装置方面的探索不过分的说,近二十年来,江苏省扬剧团在此方面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褒奖的,在业内也是有优势的。

当然,与此有关的思考和工作推进,主要还是用于服务剧情、服务演员的表演、服务于全剧主题的呈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展现而展现。

戏曲舞美艺术

戏曲舞美艺术

戏曲舞美艺术一、塑造人物形象戏曲舞美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艺术功能。

实现这种艺术功能,主要由戏曲舞美中的三个要素——服装、道具、化妆来完成,这三个要素共同为塑造人物外部形象服务。

服装被称作“演员的第二皮肤”,戏曲中俗称“行头”。

所谓“穿靴戴帽,各有所好”,不同行当、不同人物的不同服装,在某种水准上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内部形象特征。

例如青衣所穿的青色褶子,就象征着贫苦的身份与悲伤的心境。

戏曲的服装有严格的规范,素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

但在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中,服装设计已有明显的突破,基本上属于重新设计范畴。

例如新编历史京剧《下鲁城》中,刘邦护送项羽灵柩至鲁城时,剧中人物的白衣白冠,都是重新设计的,摆脱了传统戏曲服装的固定模式,增强了历史真实感。

又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等新四军的服装,也都是重新设计的,而在其鞋子上缀以红绒球,则起到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艺术效果。

道具被称“演员的第二只手”,戏曲道具通常分为大道具和小道具、装饰道具和手持道具(也叫“随身道具”)四类。

大道具如桌、椅、床、柜等;小道具如杯、壶、碗、筷等;装饰道具如书、画、照片等;手持道具如烟袋、枪、笔等。

传统戏曲的道具,也形成固定的模式,例如京剧《二进宫》中徐廷昭的手持道具铜锤,成为身份、性格、地位的象征,以至后来成为京剧净行中以唱功为主的行当——铜锤花脸的名称。

戏曲中道具设计也在持续创新,例如新编历史剧《下鲁城》中刘邦手持的货架挑杆;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手持的号志灯,就都是突破传统戏曲固定道具的新创。

化妆也是戏曲舞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戏曲的化妆,也有固定的规范,特别是净行的脸谱,更有严格的规定。

戏曲化妆的突破,最早由京剧大师梅兰芳首创,他创造的“古装”化妆方法,开了戏曲化妆创新的先河。

近年来很多新编历史戏与现代戏的化妆,也都有了新拓展。

例如新编历史京剧《靺鞨春秋》的化妆,就突破了传统戏曲化妆的模式,增强了历史感、地域感和民族感。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摘要〕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项民族艺术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

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髓,观众们可以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而当代戏曲舞台美术推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冶了人们的情操及文化素养,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舞台美术民族文化人物造型艺术服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精神理念。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流派的深厚韵味,道白韵白的地域特色,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

戏曲舞台美术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美术。

戏曲舞台美术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说,它指的是一场戏曲表演所用的场地及布景;广义地说,它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戏曲舞台元素,这些整体的设计被称之为戏曲舞台设计。

设计者会依据表演的需要、导演的要求和剧本的容,再加上个人的构思创造出剧中的环境和角色的外在造型,从而渲染着舞台氛围。

戏曲舞台美术属于二次创造的艺术,它是在剧本、导演构思形成的基础上再融入舞美设计者的想法而产生的再一次艺术创作。

一切舞台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为依据,再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多种造型因素进行综合;从而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传统戏曲舞台美术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服饰、人物化妆、灯光、舞台布景、道具(切末)等。

传统戏曲舞台服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特点。

戏曲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服装强调等级、阶层以及程式化、民族化。

服饰色彩上的等级性,主要分为上五色(红、黄、绿、黑、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香),上下五色是有很强的等级性和阶层性的。

古代舞台艺术的辉煌戏曲与舞蹈的传统之美

古代舞台艺术的辉煌戏曲与舞蹈的传统之美

古代舞台艺术的辉煌戏曲与舞蹈的传统之美古代舞台艺术的辉煌:戏曲与舞蹈的传统之美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舞台艺术犹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尽的魅力。

其中,戏曲与舞蹈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传统之美,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从起源来看,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它汲取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古代,戏曲常常在庙会、集市等场合演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戏曲的唱腔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不同的剧种有着不同的唱腔风格,如京剧的西皮、二黄,昆曲的水磨腔等。

这些唱腔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能够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唱技巧,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之中,让人感同身受。

戏曲中的念白也别具韵味。

它既有韵律感,又能清晰地传达出角色的思想和意图。

念白的语气、节奏和语调的变化,都能够为表演增色不少。

而“做”和“打”则展现了戏曲演员扎实的基本功。

“做”指的是演员的身段和表情,通过细腻的动作和神态来塑造人物形象。

“打”则是精彩的武打场面,演员们的一招一式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刻苦训练,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戏曲的服装和化妆也极为讲究。

华丽的戏服、精美的头饰和独特的脸谱,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它们不仅能够突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还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舞蹈,同样是古代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人体的动作、姿态和韵律为表现手段,传达着情感和意境。

古代舞蹈的种类繁多,有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

宫廷舞蹈通常具有严谨的规范和优美的姿态,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奢华。

而民间舞蹈则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例如,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以其优美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而闻名于世。

舞者们身着轻盈的纱衣,翩翩起舞,仿佛仙女下凡。

浅谈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体现的艺术美

浅谈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体现的艺术美

浅谈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体现的艺术美戏曲舞台表演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而演员的表演艺术则是戏曲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

戏曲表演中演员能够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表情、眼神和声音等多种艺术手段,传递出角色的心情、情感和性格特征,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实现舞台上的造型美、音乐美、语言美、动作美的统一,以及表演中所涉及的人文、道德、历史、社会等多种价值的传承和弘扬。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体现的艺术美。

一、肢体美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的肢体语言是表现角色性格特征、表达情感和情境的主要方式之一。

演员的动作优美、自然、流畅,做到了“势顺情达”,能够切实地把角色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例如,京剧中武生出场时的打招呼礼仪、女子跳花旦时的柔美舞蹈,以及老生在剧中的盘腿玩物、袖手潇洒等,都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角色形象和情感的。

肢体美的体现还包括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动作,例如莲花落中曾宝钗出家时的软膝跪地、霸王别姬中项羽哭天抱地时的拍胸顿足,都是演员通过准确的动作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二、语言美戏曲舞台表演中的语言美是指演员运用正确的发音、音量、节奏和语调等技巧,让观众听得懂、感受到戏曲中的抑扬顿挫和情感饱满。

例如,京剧中唱腔高亢豪放,表现出武将骨气凛然的英雄气概;花鼓戏中重音和伴奏相间,表现出恢宏大气的场面;黄梅戏中细腻柔情的唱腔,则让人听得心醉神迷。

另外,演员在表演中还会使用暗喻、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戏曲语言的艺术性,以及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京剧中魏文侯在贪污受贿的场面中,用“开宝箱”来暗示自己受贿,让观众一下子就理解了他的贪欲和卑鄙。

三、心理美戏曲表演中演员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及其内心世界,正是“心理美”的体现。

演员通过对角色心理状态的刻画,可以让观众感同身受、共鸣感情。

例如,金蝉脱壳中,人物骆冰在失去梦中情人后,表现出撕心裂肺的痛苦,让观众感同身受、泪如雨下。

浅析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析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析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创新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和文化的改变, 戏曲这一古老的文艺形式也在逐渐的受到更新与变化。

而在这之中,戏曲舞台美术也逐渐的成为了戏曲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舞台美术的设计中, 怎样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成为了浅析戏曲舞台美术的关键问题。

一、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发展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早期的戏曲表演主要以脸谱、服饰和道具来突显剧情与角色的特点。

在宋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舞台美术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当时,戏曲文化得到了科技、艺术和文学的结合,在舞台美术里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五彩图裹样”,成为了舞台美术中的一大特点。

商品经济的出现、中国社会的繁荣、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些元素的结构,导致了明清两朝期间的艺术形式的表现多姿多彩,各种图案和颜色的组合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戏曲舞台美术传承与创新传承为本,创新致远。

在传承中保持原有的艺术风格,在创新中不失原来的精髓。

在传承方面,要求保持原先的艺术形式、主题和意义。

但又不能陷入保守,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不断具有创造性的创新。

在创新方面,通过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主题突出的手法体现,实现美术表现的最大化和强化,在保留戏曲传统美学特征的同时,更高效的体现新时期的审美需求和观念。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戏曲舞台美术的特点和价值,更好的实现戏曲舞台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三、戏曲舞台美术中的新趋势以信息化的新技术、新媒体来进行舞台美术的创新,以不断提高戏曲表演的档次和观赏性。

首先,技术的提高和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戏曲舞台美术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要求。

比如用3D技术和映像等技术手段,来达到更加真实的场景、更加逼真的人物形象和更加华丽的舞台效果。

其次,更加自由创新的表现手法,使得戏曲舞台美术更加灵活和多样。

现代美术元素的添加,使得舞台美术具有了不同于传统的表现形式。

浅谈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体现的艺术美

浅谈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体现的艺术美

浅谈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体现的艺术美戏曲舞台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演员在舞台上所展现的艺术美更是戏曲表演的灵魂所在。

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除了要精通剧中的唱、念、说、打等技艺外,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形体、神态、声音和情感等多方面的表现来体现戏曲表演中的艺术美,本文将就这方面展开探讨。

演员在舞台表演中所体现的艺术美与其形体表现密切相关。

戏曲表演注重形体语言的运用,演员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达人物性格、情感和情绪。

比如在梨园戏曲中,演员对于身体的掌握非常重要,身段要柔美,动作要刚健,步伐要稳健,整个表演要有气质。

这些都需要演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练才能做到。

而且,不同的剧种还要求演员有不同的身体表现方式,比如京剧强调功架,越剧讲究轻盈多变的舞蹈,粤剧则追求婀娜多姿的古典美。

演员需要根据不同的剧种特点来塑造自己的独特形体美,这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艺术美。

演员在舞台表演中所体现的艺术美还与神态表情的表现有密切关系。

戏曲表演中,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直接传递给观众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情绪,是舞台表演中的精髓所在。

演员们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内心的世界,同时也要与唱腔、动作配合,以此来加强舞台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在京剧中,演员需要通过脸谱的表演来诠释不同的人物性格,通过眼神的运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越剧中,演员则需要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来展现人物的细腻情感,带给观众深刻的艺术享受。

演员在舞台表演中所展现的神态表情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声音的表现也是戏曲表演中演员体现艺术美的重要方面。

戏曲表演中的声腔是表演者情感和意志的传达媒介,也是演员体现角色音乐美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剧种要求演员用不同的发声方式来呈现唱腔,比如京剧讲究平梆、生腔、老生唱腔等,越剧则要求婉转柔和的高腔、刚健有力的甚腔等。

演员们需要通过发声技巧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气质,使观众在听觉上获得艺术的鉴赏。

浅谈新时代戏曲艺术舞台美术创作思路

浅谈新时代戏曲艺术舞台美术创作思路

浅谈新时代戏曲艺术舞台美术创作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国戏曲事业的逐步发展,新时代戏曲艺术舞台美术创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能够思考出更加创新、更加符合时代背景的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方案,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思考的难题。

首先,关注时代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时代也在不断地推进。

新时代的特点是"大众化、个性化、创新性",戏曲艺术舞台美术创作也体现出了时代特征。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时代特征进行分析和理解,让戏曲艺术与时代需求相互融合,不断推陈出新。

其次,注重内涵。

戏曲艺术是一门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历史和地域,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戏曲舞台美术的设计中,我们要注重表现戏曲艺术自身的内涵,通过美术手法,将其内在的精神与情感表现出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次,重视表现形式。

戏曲艺术是一种综艺性很强的艺术,它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戏曲舞台美术创作中,我们需要注意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借助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段,将融入到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中,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最后,注重视觉效果。

在戏曲舞台美术创作中,视觉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接受程度。

因此,在创作时,我们需要注重打造鲜明的戏曲舞台形象,使之具备较高的观赏性和欣赏性,同时也要注意满足现代审美需求,让观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综上所述,新时代戏曲艺术舞台美术创作是一门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艺术,只有在注重时代特征、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基础上,才能够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希望我们的设计师们,能够在日常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戏曲事业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项民族艺术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

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髓,观众们可以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而当代戏曲舞台美术推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及文化素养,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舞台美术民族文化人物造型艺术服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精神理念。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流派的深厚韵味,道白韵白的地域特色,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

戏曲舞台美术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美术。

戏曲舞台美术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说,它指的是一场戏曲表演所用的场地及布景;广义地说,它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戏曲舞台元素,这些整体的设计被称之为戏曲舞
台设计。

设计者会依据表演的需要、导演的要求和剧本的内
7
/ 1
页眉
容,再加上个人的构思创造出剧中的环境和角色的外在造型,从而渲染着舞台氛围。

戏曲舞台美术属于二次创造的艺术,它是在剧本、导演构思形成的基础上再融入舞美设计者的想法而产生的再一次艺术创作。

一切舞台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为依据,再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多种造型因素进行综合;从而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传统戏曲舞台美术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服饰、人物化妆、灯光、舞台布景、道具(切末)等。

传统戏曲舞台服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特点。

戏曲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服装强调等级、阶层以及程式化、民族化。

服饰色彩上的等级性,主要分为上五色(红、黄、绿、黑、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香),上下五色是有很强的等级性和阶层性的。


服装的纹样上也可以看出等级性和人物自身性格状况,团花代表已婚,自由花代表未婚等。

盔帽包括冠、盔、帽、巾,其也有一套程式化的搭配方式。

传统戏的人物化妆也是具有程式性的,分可为俊扮和勾脸。

俊扮一般用在生、旦行所扮演的人物角色中,指的是在演员面部底色的基础上打底,略施粉彩,勾勒眉眼,突出眉、7
/ 2
页眉
眼、唇、腮等部位的视觉色彩,并通过勒头、贴片子的形式来修饰人物脸型,从而展现出人物英俊美丽的形象。

勾勒的脸谱中也有很多的寓意,如破眉代表性格多变,寿字脸代表短命,螳螂眉代表好斗等等。

传统戏曲舞台在一般情况下是挂底幕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这样的底幕适合所有的演出。

有的传统戏中由于表演的需要也会用一些切末、门帘、旗、景片等道具,这些景片非常轻便,运用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在舞台上不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想用时就用,不用时便可收起来。

运用这种布景可以充分发挥观众的想象力,展现时空的灵动性和空间的假定性。

如一只桨在舞台上进行挥动可以表现为在水中行,两个车旗并排放可以表现行运的车马,水旗的舞动可以表现为滔滔江水,一条马鞭的挥舞可以表现飞驰的千军万马,几块云片配上舞蹈可以表现出腾云驾雾等等。

传统戏的灯光以白光为主,在传统戏中舞台上的灯光主要是为了给演出照明。

在戏曲舞台中不可缺少的“一桌二椅”式舞台美术也是有着很高审美价值的,“一桌二椅”可以表现出任何的场景,根据剧目的不同既可表示家中内室也可表
示公堂县衙,还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示登高、过桥,甚至腾云驾雾等。

舞台的空灵,给演员留出了最大的表演空间,同时也给观众留出了最大的想象空间。

在这样的场景中,演员的
7
/ 3
页眉
表演与观众的想象进行不断互动,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现代戏曲舞台美术
在现代戏曲舞美创作中,设计者们尽可能通过调动一切方法、技巧和手段来体现设计家的灵感、智慧、感受及才情,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诗词韵律的感觉,把其气壮山河、行云流水的风格化作视觉传达。

正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戏曲舞美、灯光、服装的创作时而简约空灵,时而凝练大气,时而古雅清新,时而超凡唯美,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质朴简约。

这样,整个舞美创作把其视觉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且整个舞台美术设计和表演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成为一个灵动的动作空间和写意空间。

现代舞台美术在一部剧目中是不可缺失的。

它不仅强调功能性,同时也在创造着、揭示着戏剧的意蕴和神韵。

随着时代的巨大变革,媒介载体的迅速发展,人们所接受到的文化艺术生活渠道变得极其广博,观众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更新,二十世纪后戏曲舞台美术开始全面地改革和创新,景物造型与人物造型都被关注着,服装和化妆也开始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推进演员的表演。

不同的演员有着符合不同角色的不同
造型。

剧中人物穿着和观众同时代的服饰,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与大众审美情趣保持基本统一的步调,因此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

如青春版《牡丹亭》《桃花扇》等剧目中7
/ 4
页眉
人物服装颜色柔和,女性服饰的腰身提高了并收了腰,显示出了女性的身段美。

此外,灯光的展示渲染了人物的内心及情感,有时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间接表现以及渲染环境。

现代戏的灯光大多以色光为主,色光更容易创造演出气氛,增强演员的表演氛围,提升人物性格。

在舞台设计上,设计师们不断地创新意识,将情与景完美结合,追求美的境界,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真实的环境场景、浓郁的历史氛围,而且可以形象表达出丰富的审美意蕴。

如今的戏曲舞台美术整体设计大到整个舞台场景的变化,小到演员身上佩戴的饰品都是设计中的定性要素。

所有的虚拟空间,包括亭台楼阁、山川河流、广阔大海等场景都是可以横移和旋转的,能够形成云山雾罩的意境,也能够形成艳阳高照的意境。

现代戏曲的化妆部分在原有程式性化妆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美。

随着大众化审美的不断更新,戏曲化妆也要不断符合现代的审美眼光。

这样,服装与化妆就有了更加全面、逼真的展示空间。

同一个舞台上,演员经过装扮能够从青春年少一直到鹤发佝偻,可以从清贫潦倒到福贵优柔;可以穿梭千百万年,也可以穿越千百万里,让时间和空
间自由、灵活地回归舞台。

因此,戏曲舞台不再只是单单的颜色绘图,戏曲服装也不再只是简单的程式性服装,舞台美术也不再仅仅只是后台那一抹低调的美丽了。

当下,各种高科技迅猛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文化创意7 / 5
页眉
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LED显示屏幕的使用,戏曲舞台美术逐步由剧院进入演播厅、广场、体育馆等更开放的空间,舞台美术的表现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与之前的布景相比,舞台美术背景的3D显示屏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可以将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而,目前的舞台美术设计不只是为故事营造时代意蕴,也能为表演提供尽可能多的动作空间和意义空间,把舞台美术服务到戏的这一特色发挥到极致。

这样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舞台美术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戏剧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因此,有效利用舞台科技,不仅对戏曲传统美学进行了回归与升华,进一步挖掘了人物角色内在的精神蕴涵,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艺术呈现。

所以,现代舞美设计适应了时代审美需求,从创意到设计都表现了开拓性、前瞻性、标志性,为我国舞台艺术提供了珍贵的阅历。

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是当下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课题。

要想更好地提升中国戏曲的影响力,必须更多地关注戏曲表演艺术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
台艺术。

传承民族艺术优秀传统,保存戏曲舞美精髓,观众们可以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同时在戏曲舞台上也可以寻求一种形式上的提升。

?χ泄?戏曲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有所作为,是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当代舞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作为舞7
/ 6
页眉
美人要时刻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传统之心,守护戏曲文化基因,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及精华发挥到极致,才能使更多的作品在国内外视野中有更明确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坐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如宗.京剧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谭元杰.中国京剧服装图谱[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3]张连.中国戏曲舞美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7
/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