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奔豚气51例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颜某女 50岁郴州宜章县人
初诊(2010—10—8):病人自诉自觉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半年,加重1周,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薄黄苔。
主诉:奔豚气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一周。
辩证:奔豚气(肝胃不和)
治法:平冲降逆,疏肝和胃
主方: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
柴胡18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桑白皮10克 3剂,散剂。
病人自诉药后奔豚气初为减轻,一个星期后发作频率降低,将散剂服完后至今未再发。
对于奔豚气,在《金匮》中的奔豚气原文第二条曾说:“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多为肝木乘脾,胃乃脾之腑,脾脏受损,胃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临床上多表现为呃逆,嗳气,有一股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难受,有时甚至出现头晕等表现。
这个患者的症状基本符合《金匮》原文,“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正应对了“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
”在这里,患者属于气机不利之症,故我用了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调畅气机,气机畅则气逆之症止。
当然这只是一个独立的病案,在临床上药证对应方是我们看病所要拿捏准确,疗效卓著的关键。
奔豚的病机和治疗

奔豚的病机和治疗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胡希恕先生讲:烧针令其汗,这是从表证说的。
针处被寒,不是针处被风寒了,拿到现在的话说就是感染。
核起而赤者,被针灸的地方肿了,核起,肿的意思,其肿如核,色为赤。
奔豚就是剧烈的一个气上冲,在《金匮要略》这样讲:“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发作的时候人受不了,但是过去了就好了。
这个病叫奔豚,就是一个神经症状,病人感觉气上冲,其实就是一个自觉的一种神经为上走性的一种证侯。
怎么必发奔豚呢,就得根据《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章节了。
说奔豚病呀,皆从惊恐得之。
这个惊恐得之,并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事刺激发作奔豚。
用烧针还使大汗出,神经受剧烈的刺激,要发惊狂。
119条说“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还有一段,112条说“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
亡阳必惊狂,大汗出,烧针就是一个发惊,假如说表未解有气上冲,上面汗出得多,气上冲也剧烈,在惊恐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又给病人一个严重的刺激,再有气上冲必发奔豚。
就在这个惊恐的基础上,神经症状再高涨,就容易发生奔豚。
烧针令其汗,所谓亡阳,出汗太多,底下水和气都往上冲,如果再针处被寒,给神经更为严重的刺激,一定更是因惊而发生奔豚证。
奔豚证是什么样的呢?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就是这个。
感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心,这个我在临床上遇到好象两次吧,不多,但也有的。
而且这个方子也相当好。
“灸其核上各一壮”,就是治这个感染,治针处感染红肿的,灸之。
“与桂枝加桂汤”来治奔豚。
我们由这一段,可以知道桂枝是治气上冲的。
桂枝治气上冲在这一条里头看得是非常清楚了。
“更加桂二两也”,原方是桂枝三两,更加桂,再加二两。
也有人解释,这个桂是肉桂,这是错的。
还是桂枝汤原方再加二两桂枝,现在就是15g了。
《北方医话》之:奔豚证治小议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至胸中

《北方医话》之:奔豚证治小议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
至胸中
吾曾治隋某,男性,25岁。
近1周自觉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至胸中,日十数次,发作后则心慌不能自持,其痛苦不可名状。
四诊检查
•表情痛苦,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
•视其壁肌肉膶动如波浪之上下起伏,尤以脐下为甚,不能自持,
•舌质淡嫩,苔白而润,
•脉弦,两尺重按无力。
据此脉证,属肾阳虚衰,寒水之气上逆所致之奔气病。
治宜温阳散寒降逆,方予桂枝加桂汤加味。
药用: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5g、生姜10g、
•沉香10g、槟榔片15g、茯苓15g,2剂。
服后,患者面露喜色,言服药后,奔豚状立发,但发作次数减少,每日发作三次,其势亦较前轻微。
原方加入大枣10枚(劈),重用桂枝25g,服2剂患者痊愈。
改投金匮肾气汤3剂,以善其后。
近日随访,未复发。
奔豚气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
本例为寒水之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病,
•首用桂枝加桂汤加入沉香、槟榔片等品,温阳行气,直折冲逆之势; •再加大枣培补脾土以制水,使寒水之邪不致上凌;
•最后用金匮肾气汤助肾益火,病终告愈。
金匮肾气丸
组成:
•地黄、山药、酒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
•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盐车前子。
•辅料为蜂蜜。
用法:口服,一次4~5g(20~25粒),一日2次。
功用: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禁忌:孕妇忌服。
《金匮要略》奔豚气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中医药导报

《金匮要略》奔豚气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中医药导报[内容提要] 通过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分析其证治,补充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从而拓宽奔豚气在临床治疗的途径,增强临床疗效。
奔豚,古病名,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贲豚、奔豚气。
《难经》将其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1]。
该病特征明显,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自觉有气从下向上冲逆,痛苦异常,气复如常人。
《金匮要略》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
”关于奔豚气的证治,历代医家多有阐述,但多是针对条文所涉及的方药进行解释发挥,而涉及针灸治疗的内容却很少。
针灸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和方药比较,法虽不同,而理实一贯。
伤寒金匮各证,皆可用针或灸代替药物治疗,其收效往往能随手见功,较药剂迅速而无弊。
当然也有不及药剂之处,如“滋补剂”“泻下剂”[2]。
总之,治病如救火,以取速效为贵。
故分析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寻找其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补入针灸治疗,以助药剂之不及。
1 成因与主症《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3]。
”本条论述奔豚气的病因和主症,指出奔豚气与惊恐等情志过极有关,提示惊恐为本病的重要诱因。
其主症为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痛苦难以忍受,随后冲气渐渐平复,一如常人,表现为冲任气机逆乱。
总结条文,此病主要由于心、肝、肾之脏腑功能失调,冲任二脉气机逆乱而发病。
故治疗上以平冲降逆,调畅情志及调和心肝肾三脏功能为主。
2 证治2.1 肝郁气逆《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3]”。
腹痛、气上冲胸,即指奔豚主证。
惊恐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引动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故气上冲胸;肝郁气滞,经脉不畅,故腹痛;往来寒热则因肝郁化火,影响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故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但非奔豚必具之症。
董氏奇穴治疗奔豚气案

董氏奇穴是时下应用较多的针灸流派,内容博大精
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神 经 官 能 症、冠 心 病 等 类 似,笔 者 采
深,针法甚广,如倒马针法、放血疗法、手足对应针法、导
用董氏针灸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满意.
气针法等,内容丰富 且 异 于 传 统,治 法 简 便,疗 效 显 著,
【关键词】 奔豚气;
董氏奇穴;针灸
静安神的作用;三肩穴 可 以 治 疗 喉 咙 部 位 不 适;腕 顺 穴
入肾经,具有滋肾利尿、通肾镇痛的作用.此患者年老,
采用上述针法收效甚佳.
胸部憋闷后反复发作,发作时自觉少腹胀,微痛,严重影
参考文献
响日常生活.患者年过古稀,平素性情急躁,精力旺盛,
2019
G
05
G
09)
2018,
16(
28):
186
(
. All Rights Reserved.
董氏奇穴治疗奔豚气案
胡江涛1 ,王思颖2
(
1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2
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 奔 豚 气 指 患 者 自 觉 有 气 从 少 腹 上 冲 胸 咽 的 内
探 讨 、总 结 、推 广 . 但应注意的是附子 近 年 来 品 质 下 降
很多,且每批附子质量 良 莠 不 齐,若 使 用 剂 量 不 足 或 使
用劣质附子 会 明 显 影 响 疗 效,笔 者 推 荐 使 用 附 子 颗 粒
剂,质量相对稳定,且省去先煎费时费力之苦.
参考文献
纹内侧端与 肱 骨 内 上 髁 连 线 的 中 点 下 一 寸 五 分 再 内
侧 五 分 ,有 3 个 穴 位)、心 灵 穴 (手 掌 朝 上 ,手 腕 横 纹 上
奔豚病治疗秘方大全

奔豚病治疗秘方大全奔豚病治疗秘方大全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余無言醫案及醫話———奔豚婦人產後奔豚證婦人產後受寒,素來體虛,時有自帶.。
及至產後三日,勞作菜圃中,每疲極坐地,因之感寒腹痛。
氣由少腹上沖,時聚時散。
醫以惡露未盡治之,不效。
發時則氣上沖心,粗如”邸Rа篱]目,肢厥如冰,旋又自行消散。
試以桂枝湯加桂枝,不效。
再以桂枝湯加肉桂,一劑知,二劑已,三劑全平。
在未述本案之前,特破吾書之例,首述本病之研究。
蓋此證雖不多見,然臨床偶有遭遇之者,若不知其治,則為醫者之過矣。
此證名日奔豚,分見於《傷寒》、《金匱》中。
其云:“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此為病源之一例。
又云:“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此是病狀之特徵。
但征之實際,往往不因針處被寒而起,多有少腹直接受寒而起者。
執是以觀,是受寒為其主因,不無疑義。
夫寒者,無形之氣也,捫之而不得其狀,視之而不見其形,吾人少腹之受寒者,其病狀亦各有不同。
有腹痛而便秘者,有腹痛而水瀉者,有膀胱氣滯而”悴凰撸薪浲6俑菇Y痛者。
电针脐周三穴治疗奔豚气42例

电针脐周三穴治疗奔豚气42例
张泉香
【期刊名称】《中国针灸》
【年(卷),期】2002(0)S1
【摘要】奔豚气是指因为情志郁结或心肾阳虚,阴寒之气上逆所致。
表现为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如豚之奔走,发作时患者极端痛苦,难以忍受,欲死之状,发作后宛如常人。
发作时伴有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脐下悸动,形寒肢冷,少腹冷痛等症。
多发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患者。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观察62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年龄35~5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年。
其中肝郁化火、夹气上逆38例,心肾阳虚9例,寒气上逆15例。
【总页数】2页(P41-42)
【关键词】奔豚气;女性患者;心肾阳虚;电针;脐周;治疗;统计学处理;发作;显著性;肝郁化火
【作者】张泉香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浅针多刺开络行气针法治疗奔豚气11例临床观察 [J], 王学利;张飞;王国军;李希星
2.温肾纳气法治疗奔豚气 [J], 马景菲
3.运用脐周三穴四针治疗胃肠疾病的体会 [J], 姜小英
4.董氏奇穴治疗奔豚气案 [J], 胡江涛; 王思颖
5.针灸治疗奔豚气并发"自主嗳气"验案一则 [J], 杨蒋伟;蒋旭;刘兰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症针灸处理——奔豚气

急症针灸处理——奔豚气奔豚气系指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的一种病证。
奔豚一名,首见于《内经》。
因其发作突然,痛苦剧烈,故列入本书介绍。
本证的针灸治疗,始于《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气穴主之”。
之后,从唐宋至明清的针灸医藉多有记载,尤以明清为多。
取穴多用腹部经穴,方法则强调灸法。
现代医学中某些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与此证有类似之处。
【病因病机】奔豚气的病因,有因惊恐忧思损伤肝肾,结甚之气冲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复因汗出过多,外寒侵袭,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
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辩证分型】(一)肝肾气逆系肝肾气火循经上逆。
症见气从少腹直冲咽喉,惊悸不宁,发作欲死,腹痛喘逆,呕吐烦躁,甚则抽搐厥逆。
气还则止,反复发作,脉象弦数,苔白或黄。
(二)寒水上逆乃下焦阴寒水气上逆。
症见先有脐下悸动。
旋即逆气上冲至心下,心慌不止,形寒肢冷,脉象弦紧,舌苔白腻。
【治疗】(一)肝肾气逆1.治则:平肝降逆,理气和胃。
2.处方:期门、太冲、公孙、气海、内关。
3.方义:期门肝之募,太冲肝之原,两穴配合,可平降冲逆之肝火肝气;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肝肾气火多循冲脉上逆,公孙通于冲脉,取之更可加强降逆之功,而与心包经络穴内关父母相配,又能理气和胃,止呕宁神;气海为气聚之海,用是穴,使气复归于海。
4.治法:气海、太冲两穴,以艾卷雀啄法灸之,薰灸时间以皮肤红润,症情缓解为度,内关平补平泻,余穴均用泻法,持续运针后留针。
5.古方辑录《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止。
炷如雀矢大”。
《针灸资生经·卷四》:“奔豚,灸气海百壮。
或期门、或关元百壮”。
《神灸经纶·卷三》:“积气上奔急迫欲绝:期门、天枢、梁门;奔豚气逆痛不可忍:关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奔豚气51例
摘要】目的:介绍运用针灸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奔豚气51例的疗效、方法,
为临床提供一条方法。
方法:针刺气海、膻中、天枢、公孙、内关、太溪、太冲;艾灸左章门、关元;心理疏导治疗。
结果:2个疗程治愈率:62 %;3个疗程治
愈率:86 %;3个疗程有效率:95 % ;3个疗程无效率:5 % 。
结论:针灸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奔豚气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针灸;奔豚气;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87-01 《金匮要略》曰:“奔豚病,徒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
惊恐得之”。
椐其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
现代医学治疗单纯用镇静药及心理治疗为主,起疗效不佳。
近年来我科运用针灸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
奔豚气51例,收到不错的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以飧同道:
1临床资料
自2008~2011年4月共收集51例门诊病例,均符合《金匮要略》中奔豚病的范畴,其中男19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21岁, 最大67岁; 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3年。
2治疗方法
2.1取穴:主穴:气海、膻中、天枢、公孙、内关、太溪;肝郁化热型加太冲;阳虚寒逆型加灸左章门、关元。
2.2操作方法:肝郁化热型:以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皮肤,用
0.3mm×25cm的不锈钢针,以单手进针法进针,直刺(气海、天枢、公孙、内关、太溪、太冲),平刺膻中,太冲透刺涌泉,各穴得气后留针30 分钟每10分
钟行针1次, 平补平泻,5天为一疗程, 疗程期间休息2~3天, 不愈再行第2~3个
疗程。
阳虚寒逆型:以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皮肤,用0.3mm×25cm的不锈钢针,
以单手进针法进针,直刺(气海、天枢、公孙、内关、太溪),平刺膻中,各穴
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平补平泻;艾灸左章门、关元每次15min,5天为一疗程, 疗程期间休息2~3天, 不愈再行第2~3个疗程。
2.3心理疏导治疗:
3疗效判断
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发作次数减少或症状减轻为有效,症状和发作次数无
变化为无效。
4治疗结果
2个疗程治愈率:62 %;3个疗程治愈率:86 %;3个疗程有效率:95 % ;3
个疗程无效率:5 % 。
5典型病例
5.1 张XX 女 30岁,患者3月因生意亏损,致心情不好;近一周来自觉有一
股气从小腹往上窜喉咙,偶有胸闷,尤以社生气为甚;每天发作4~6次。
遂到五
官科、内科和妇科检查,为见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转至治我科;查体:心
肺腹(-)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奔豚气(肝郁化热型)治则疏肝平冲降逆,乃施上法,经治疗2疗程后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5.2 王XX 女 35岁,慢性胃炎反复发作4+年,2+周前在一诊所开中药吃后胃
脘痛加重,并觉下腹气往上冲喉部,伴有恶心头昏不适,喝热汤后可减轻,时发
时止,止时如常。
查体:心肺腹(-)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辅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奔豚气(阳虚寒逆型),乃施上法,经治疗2疗程后明显
好转,3疗程痊愈。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6讨论
奔豚气首见于《内经》 , 其病机阐述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诸病源候论》中,《金匮要略》论述奔豚气的病机为: 肝郁化热、阳虚寒逆;而《诸病源
候论》有“夫奔豚 ,肾之积气”之载,由此可见 ,该病以气乱、气结、下焦结甚之
气上冲胸咽为标,以肝郁、阳虚为本。
治则要疏肝平冲、补肾温阳降逆。
取气海、膻中、天枢、公孙、内关、太溪为主穴。
气海为气聚之海, 使上冲之逆气复归于海,《甲乙经》载天枢穴主治:“腹胀肠鸣 ,气上冲胸 ,不能久立”,“气疝烦呕 ,面肿
奔豚”,故取之;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 膻中为任脉之募穴, 且为八会穴之气会,
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冲脉,故 3穴共用,有宽胸理气, 和中降逆。
取膻中、内关 ,一为气会 ,一为八脉交会穴 ,气机逆乱 ,选择气会穴首当其冲 ,内关主治胃心胸诸疾 ,既降逆又定志安神。
《千金方》有太溪穴主治“腹中相引痛”。
六穴合用平冲降逆治其标。
《巢氏病源》曰: 奔豚起于惊恐忧思所生本案因精神紧张, 情志不舒,致冲任两脉气机紊乱所致,《甲乙经》载:太冲穴主治“腰痛少腹满、腹
中怏怏”故肝郁化热型加太冲透刺涌泉,疏肝调畅气机,取肝、肾二经原穴太冲、太溪,平肝补肾治其本 ,使肝肾上逆之气得降;阳虚寒逆加灸左章门、关元,章门
为八会穴之脏会,可疗五脏虚寒, 灸之寒温肾散,使寒水返于下焦,该穴灸左侧
为病古训;《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故再加
艾灸关元, 补损耗之元气, 增强抗邪之力;诸穴合用 ,标本兼治,奔豚得除。
另外由于本病患者多疑,其本身多没有明显的器质的改变,故心理治疗也是
非常重要的,在治疗时要予患者更多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两者结合多能取的
不错的疗效,方法简单易学、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550600贵州省惠水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