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探测
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是对中国国内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环境等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经济成就是中国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中国经历了持续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
这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还取得了大规模贫困人口减少的成就。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中国成功解决了将近8亿人口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科技领域,中国也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制造国家之一。
中国在高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和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的5G技术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中国成为了首个商用5G网络覆盖全国的国家。
此外,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空间站和月球探测器,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太空领域的实力。
中国的文化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哲学和文学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和剪纸等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此外,中国的电影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关注,中国电影市场也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在环境领域,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采取了大胆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之一。
中国还大力推动采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长江保护计划等。
综上所述,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对中国国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的成就展示了中国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和创新精神,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研究报告

海洋产业是人类在海洋、滨海地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以发展海洋经济的事业。
这种活动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直接对从海洋中获取的产品所进行的一次性加工生产和服务;直接应用于海洋的产品生产和服务;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海洋科学研究、教育、技术等其他服务管理。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主要涉及的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
图表1海洋产业分类海洋经济分类主要构成主要海洋产业传统海洋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矿业、滨海旅游业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教育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地质勘察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行政管理、海洋保险与社会保证业和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海洋相关产业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概述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势头良好。
从产出规模来开,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为主力的海洋经济产出规模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不断向好;从产业空间布局看,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但海洋经济发展单一、粗放的模式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各地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国际空间格局看,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和国际涉海企业竞争力都相对偏弱。
1、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
中国在世界上的成就

中国在世界上的成就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大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世界上备受关注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在世界上的成就。
一、经济成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一直居于全球第一的位置。
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高速铁路、宽带网络、电子商务等领先技术。
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样板,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也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
二、科技成就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已经成为了全球的领先技术,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2018年,中国成功地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背面,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国家。
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2017年,中国的阿尔法狗人工智能系统在围棋比赛中击败了世界冠军李世石。
此外,中国在5G技术、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
三、文化成就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也是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力之一。
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景观之一——万里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文化遗址。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方面,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体育成就中国在体育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中国的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亚洲运动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中多次获得金牌,尤其在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表现突出。
此外,中国的国家足球队也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步,成为了亚洲足球的重要力量之一。
五、国际影响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密码解析与未来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密码解析与未来展望①张建刚1,2(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摘要〕七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跃升,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前,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总量取得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取得经济发展奇迹的密码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用正确的发展战略来指导经济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大国经济优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增强,贸易环境有所恶化;二是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偏低,导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不够成熟,新的经济增长极还没有形成;四是多领域存在技术短板,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较大。
未来十五年,中国仍有很大经济潜力发挥,完全有可能维持6%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有释放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大大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均GDP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客观上为中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开始加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仍未完成,城市化将进一步助推经济增长;中国具有大国经济优势,很多潜能的发挥将延长经济增长时间。
〔关键词〕经济发展奇迹;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1)06-0003-10一、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都为经济奇迹的取得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中国的辉煌成就有哪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经济成就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两位数,并持续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市场化改革、私有化和对外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还在国际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中国的制造业和国内市场规模令人瞩目,中国企业也成为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力量。
科技成就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高铁等领域都有重要突破。
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
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包括神舟系列。
中国还在月球探测和空间站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的航天技术和成就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享有全球知名度,如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
中国还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国的生物技术行业快速发展,包括基因工程和生物医药等方面。
中国的生物技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中国的高铁技术和建设规模也令人瞩目。
中国的高铁网络成为全球最大、最快的高铁系统之一。
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标准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文化成就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文学、哲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如《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等,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宝。
中国古代哲学也对世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儒家、道家和佛教等。
医药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医药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一、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发展概况1、医药产品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医药制造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人口众多且结构趋于老龄化,药品消费需求刚性巨大。
近年来,受到两票制、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改革的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增速有所放缓,产业规模增长受到一定影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FroStGSullivan统计,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 13,29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4,48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 22,873 亿元。
2、化学药市场份额最大按药品类型划分,我国药品可分为化学药、中药、生物药。
根据FroSt&SulIivan数据,2020年,我国化学药市场份额最大,占比49. 27%;中药市场份额占比26.69%;生物药市场份额占比24. 04%。
3、公立医院市场份额最大,终端药店市场份额逐步提升按终端客户类型划分,我国药品终端市场可划分为公立医院、零售药店(含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三大类。
米内网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药终端市场中,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最大,占比65%左右;零售药店市场份额其次,占比25%左右,并逐步上升;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占比10%左右。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面临的机遇(1)国家政策对医药行业的整体扶持国家政策对医药行业的扶持给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医药制造行业为国家鼓励类行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医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市场环境,也迎来发展机遇。
(2)国家医保政策改革保障居民用药需求2018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成立,主要职能是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药品集中招标和医保支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同时,医保改革的逐渐深入,部分惠及民生安全的药品通过谈判方式纳入医保、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提高医保财政补助、逐步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等多项医保政策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我国居民的用药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机遇。
形势与政策论文新时代中国成就

新时代中国的成就引言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世界对新时代中国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环境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取得的显著成就。
经济成就新时代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口从贫困线上脱离,并取得了显著的贫富差距缩小的成果。
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的进出口量连年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科技成就新时代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称羡的成就。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仅次于印度,但在电子商务领域却遥遥领先。
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一系列载人和无人探测器任务,包括嫦娥探测器任务和神舟载人飞船。
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并吸引了世界的瞩目。
环境成就新时代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
中国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市的雾霾问题有所减轻。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并且在太阳能和风能产能方面位居全球前列。
中国在电动汽车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社会成就新时代中国在社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
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中国还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普惠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福利保障。
结论新时代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经济、科技、环境还是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分析与HP滤波实证检验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26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分析与HP滤波实证检验刘传伟 杨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2012年初显的经济新常态是发展达到新阶段的标志。
本文针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周期波动规律进行概括,对后来经济二次探底和进入新常态的原因进行分析,运用HP滤波方法对1978年至今的GDP指数、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处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前述波动原因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政策见解。
关键词:增长型周期;经济增长;HP滤波一、引言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运行,用国际普遍使用的波谷法判断,我国在2009年之前的经济运行基本符合朱格拉周期的特征表现,平均周期波长均在9-10年之间。
而后受政策滞后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周期波长有所延展,同时从高增长高波动进入了适速增长低波动的经济新常态阶段。
区别于古典经济周期测度方法,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判别需要对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分离,即不管增速多高,只要其低于趋势水平则此阶段为收缩期,反之同理。
改革开放前中期以及近年来的经济新常态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时期都属于增长型周期研究范畴,从该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目前的经济更加合理也更有价值。
二、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分析(一)周期规律分析为了直观起见,本研究从国家统计局等网站收集了1978-2017年以不变价计算的年度产值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了历年来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按照国际公认的波谷法周期阶段划分原则,四十年间有两个较为明显的朱格拉周期(1981-1990;1990-1999)和一个波长较长的中周期(1999-2012)。
波谷实际增长率分别为5.17%、3.91%、7.67%和7.86%。
从世界经济运行层面和周期规律来看,第三轮经济周期本该在2009年触底后完成,但经过短暂调整后没能按照中周期应有的特征进入复苏和繁荣阶段,转而继续掉头向下,这背后的原因会在后面提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探测 摘要: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壮大,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世界的认可与瞩目,世界各国的经济学研究者对中国的潜在产出及其增长率的测算非常感兴趣,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数据和结论,对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各种测算方法的优劣最终采用HP滤波法对潜在产出增长率进行测算。得出数据后,又对这些数据背后的经济含义进行了解析。
一、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概述 潜在产出增长率与古典的自由市场经济向现代的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转变相联系的,是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在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下哈罗德提出三种经济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时间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萨缪尔森将自然增长率称为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斯蒂格利茨又对其理论进行精炼,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中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的数值”。因此,我所理解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经济资源(包括生产要素因素和制度、管理等因素)被充分利用时,经济体系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增长率。
二、潜在产出测算方法的选择及数据的选择依据 关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测算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消除趋势法(Detrending Method)、生产函数法(Production Function)和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三类。现将这三类方法的优劣点分别进行阐述如下。 消除趋势法将宏观经济运行看成是潜在增长和短期波动的某种组合,并运用计量统计技术把实际产出序列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潜在即为潜在产出,后者是产出缺口。比较常用的是HP滤波法,该法只需考虑实际产出一个指标,简单有效。但是由于其没有体现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等一些不足,为经济学家所批评和争论。但是该法经受住了考验,被广泛认可和引用,已经作为时间序列消除趋势法的基准之一。 生产函数法利用现实经济数据估算总量生产函数并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再利用消除趋势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得到趋势全要素生产率,最后估算潜在就业,将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就业带入总量生产函数便得到了潜在产出。此法的优势在于它考虑了生产要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来估算潜在产出,充分体现了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因而更加具有说服力。生产函数法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多的估算潜在产出的方法,并得到了OECD、IMF等官方组织机构的认同。但是生产函数法要求生产函数稳定,要素投入的增加与其所导致的总产出的增加两者之间关系也稳定, 而中国这样的经济转型性国家很难满足这个条件。而且此法的估算过程相对复杂,对数据的要求较高。此外,由于很多进入生产函数的变量的数据很难在中国得到或数据失真(如中国的失业率数据很难真实反映失业情况),不能真实的反应现实经济状况,应用生产函数法时还需要对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等变量进行估算。 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在实际产出的分解中引入PC曲线(或OL曲线)来建立多变量系统方程组,联合估算潜在产出与PC曲线(或OL曲线),在利用统计技术 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含义。本法考虑多种经济指标的影响,能更好地揭示实际经济运行的状况,是估计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典型方法。但是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要求PC曲线(或OL曲线)等经济关系成立且在样本区间内保持该关系稳定。但是在中国,PC曲线(或OL曲线)是否存在待定,还需验证。而且,中国的国情是相当多的劳动力受到土地的束缚,这种关系不能简单以“劳动力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来定义,因而而采用该法测算中国潜在产出的风险很大。 国外相关文献主要使用HP滤波法处理季度数据以估算潜在产出。由于中国季度数据时间较短且可靠性较差,因而使用年度产出数据估算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更为合理。虽然国内一些相关文献使用HP滤波法对年度宏观数据进行研究,平滑参数一般取100,但文献并不讨论所取平滑参数是否恰当。因而经济学家在用HP滤波法处理年度数据时,平滑参数的取值仍有较大争议。Ravn和Uhlig(2002)认为对美国年度产出数据来说,最佳平滑参数应为6.25。本文将使用6.25和100两个滤波器对中国产出的年度数据进行分解,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适用于中国的平滑参数,进而估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 由于建国以来,我国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对经济政策指导的作用和意义不大,因而本文采用改革开放以来(即从1978年开始至今的)的经济数据并对其分解以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为Eviews 6.0。
三、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测算 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般人看到的结果如表1和图1所显示,但是现实需要的不是根据名义上的GDP增长率,而是潜在经济增长率来分析经济形势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来调控现实经济运行。 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分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紧密相联的。潜在产出指的是经济体当期可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它实际上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是紧密相联的。如果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为负,经济体当中就有未被充分利用的要素,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这是经济运行效率的损失,这种要素的不充分利用尤其是非自愿失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引发其它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间题!另一方面,当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产出缺口为正,生产要素实际上处于过度使用状态,劳动力工作时间会多于正常工作时间,由于要素的稀缺性,市场竞争会导致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带动其它产品价格的上涨,就有引起通货膨胀尤其是加速通货膨胀的可能,这也会造成经济运行效率的损失。 为避免失业率过高或引发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政策制定者常常要求经济在潜在产出或略低于潜在产出水平附近运行, 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要求的经济增长依潜在经济增长率运行, 但一个经济体的潜在产出规模和产出缺口数额并不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 从而潜在经济增长率也常常是未知的。与此同时, 由于实施经济政策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 而在实际工作中, 人们接触最多的经济指标之一就是经济增长率, 因而, 潜在经济增长率往往可以成为判断当前实际经济增长率水平是否恰当及政策措施是否应该出台的一个重要尺度。
表1 中国历年GDP增长率 年份 GDP增长率 (%) 年份 GDP增长率(%) 年份 GDP增长率(%) 年份 GDP增长率(%) 1978年 11.7 1986年 8.8 1994年 13.1 2002年 9.1
1979年 7.6 1987年 11.6 1995年 10.9 2003年 10
1980年 7.8 1988年 11.3 1996年 10 2004年 10.1
1981年 5.2 1989年 4.1 1997年 9.3 2005年 10.4
1982年 9.1 1990年 3.8 1998年 7.8 2006年 12.7
1983年 10.9 1991年 9.2 1999年 7.6 2007年 13.02
1984年 15.2 1992年 14.2 2000年 8.4 2008年 9.55
1985年 13.5 1993年 14 2001年 8.3 2009年 8.7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图1 GDP增长率折线图
246810121416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X
因此,为了个经济运行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我们更多的需要的是实际GDP等一系列指标,如表2。 表2 年 份 名义GDP (亿元) 不变价格下GDP(1978年=100) 实际GDP(亿元) 实际GDP增长率 1978 3645.22 100.00 3645.20 1979 4062.58 107.60 3922.25 0.08 1980 4545.62 116.01 4228.75 0.08 1981 4891.56 122.09 4450.44 0.05 1982 5323.35 133.15 4853.52 0.09 1983 5962.65 147.60 5380.27 0.11 1984 7208.05 170.00 6196.78 0.15 1985 9016.04 192.89 7031.25 0.14 1986 10275.18 209.95 7653.26 0.09 1987 12058.62 234.27 8539.75 0.12 1988 15042.82 260.70 9503.09 0.11 1989 16992.32 271.29 9889.22 0.04 1990 18667.82 281.71 10268.87 0.04 1991 21781.50 307.57 11211.44 0.09 1992 26923.48 351.37 12808.03 0.14 1993 35333.92 400.43 14596.58 0.14 1994 48197.86 452.81 16505.92 0.13 1995 60793.73 502.28 18309.18 0.11 1996 71176.59 552.55 20141.66 0.10 1997 78973.03 603.92 22014.24 0.09 1998 84402.28 651.23 23738.69 0.08 1999 89677.05 700.85 25547.54 0.07 2000 99214.55 759.95 27701.53 0.08 2001 109655.17 823.02 30000.84 0.08 2002 120332.69 897.77 32725.54 0.08 2003 135822.76 987.78 36006.40 0.10 2004 159878.34 1087.39 39637.66 0.10 2005 183217.40 1200.84 43772.96 0.10 2006 211923.50 1340.70 48871.20 0.12 2007 257305.60 1515.50 55243.01 0.12 2008 300670.00 1651.20 60189.54 0.09 2009 340507.00 1801.45 65666.70 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从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GDP增长率不存在单位根,也就是说实际GDP增长率序列是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平均值作为中国实际GDP的长期估计,并且我们依据这个时间序列对潜在产出进行测算是可行的。 表3 实际GDP增长率的单位根检验 Null Hypothesis: GT has a unit root Exogenous: Constant Lag Length: 3 (Automatic based on SIC, MAXLA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