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教学启示――圆传统文化之核共5页word资料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中国古典舞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在丰富多彩的舞蹈世界中独树一帜。
其审美特点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其中,圆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舞的表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及其运用。
一、圆的象征意义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和谐、完美、祥和的象征。
在中国古典舞中,圆被广泛运用于形体、动作、节奏、造型等方面。
首先,舞者的身体线条追求柔美曲线,以展现出温柔、优雅的美感。
其次,在舞者的动作中,圆形的手势、腕部动作、圆转等元素常常出现,使得舞蹈更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此外,中国古典舞中的人物造型、舞台设计等也常常以圆形元素为基础,使得整个舞台呈现出匀称、和谐的美感。
二、圆的运用技巧圆文化作为中国古典舞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舞者在形体和动作上展现出圆的美感,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来实现。
首先,舞者需要通过身体的训练和柔韧性的发展,使得舞姿更加优雅而具有曲线美感。
其次,舞者在表演中需要把握好节奏感,通过对舞蹈动作的渐进式展开,使得舞蹈更加流畅自然。
此外,舞台设计也需要融入圆形元素,例如圆形的舞台、圆形的灯光设计等,以增强整个舞台的和谐美感。
三、圆与中国文化圆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人崇尚和谐、整体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典舞推崇舞者的整体形象,其中的每个细节都与整体形成了有机的联系。
通过对形体和动作的精心设计,舞者能够将整个自身与舞台、音乐、灯光等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的身体表达不仅仅是实现动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圆的元素表现和传达出情感、思想和意境。
四、圆文化的意义与影响圆文化作为中国古典舞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圆的审美观念要求舞者在形体和动作中追求优美曲线,从而引发观众的审美共鸣。
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

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深的人文意蕴。
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动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圆”文化是中国古典舞中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圆整、完美与协调的审美追求,承载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艺术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本文将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并深入剖析其在古典舞中的具体表现。
一、“圆”的符号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被视为完美、完整、和谐、祥和的象征。
正如《周易》中所说:“大哉圆之道,周乎万物”。
在古代的哲学和艺术中,“圆”始终被赋予着神秘而神圣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典舞中,“圆”则表现在整个舞蹈动作之中,包括舞姿、手势、眼神等各个方面。
舞者身体的姿态和舞蹈动作,都力求达到完美的“圆”,这既是对观众的审美要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和传承。
“圆”在中国文化中还代表着持续不断、无穷无尽的象征。
如《老子》中所言:“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种“大音希声”的道理,正是指“圆”这一理念。
在古典舞中,舞者所营造的空间和氛围也倾向于“圆”,在这个“圆”中,观众会感受到一种绵延不绝、持续不断的魅力和情感,这正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境界。
所以,“圆”在中国古典舞中,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境界。
“圆”在中国文化中还代表着和谐、平等、浑然一体的意蕴。
如《论语》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就是一种对中国古典文化中“圆”的理念的诠释。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所展现的舞姿和动作都是围绕“圆”展开的,力求做到“和而不同”,在动作的周围中寻找平衡和和谐的最佳状态。
这种将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
二、“圆”的舞蹈表现在中国古典舞的实践中,“圆”文化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身体表现。
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追求舒展自然、柔美流畅,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姿态、舞蹈动作以及舞姿的转换,展现了对“圆”这一理念的深入理解。
中国古典舞“圆”的文化与审美

Music and dance音乐与舞蹈中国古典舞“圆”的文化与审美吴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建立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哲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与生存之道。
中国古代《易经》中关于“圆”的文化现象:太极中的八卦图、佛学的“圆通、圆融”的思想、儒家的“仁爱、中庸’’的观点,圆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混沌初开、阴阳相生”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文化根源和历史缩影,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建构提供历史文化的依据,是中国古典舞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古典文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 2021 ) 06-141-03【本文著录格式】吴兰.中国古典舞“圆”的文化与审美[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 (06):141-143.一、中国古典文化中“圆”的意识形态(一)“圆”文化在当代的意义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传统文化被视为强大人民精神力量的内在武装,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时代价值观与审美取向,中华 文明一脉相承的核心价值观,为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在党 的文艺方针与政策引导之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育人,以文载道也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文化传承性和民族精神,坚持 科学创新,用创新转化,提取传统文化中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精髓,为高等教育的艺术教育创新,为政治、伦理、道德、文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开拓新思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圆”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道”被寓为核心的思想,它统一了“人 与自然、万物与宇宙”的相互关系。
“道”既是人精神的表现,同时关乎人的情感、心灵的世界;是艺术的统领,也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所在。
《庄子•天下》中记载“各于天地之美”,精神“以天合天”中古代的哲学思想的宇宙意识。
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

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摘要】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源远流长,其圆形动作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圆形动作在舞蹈中的应用多种多样,展现出中国古典舞独特的韵味。
通过对圆形动作的传承与发展的探究,可以发现其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性。
圆形动作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更为舞蹈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深入研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人文化观念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能够为当代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形动作、象征意义、传承与发展、哲学思想、舞蹈创作、表演启示1. 引言1.1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舞蹈,这些舞蹈起初是为了祭祀神灵和崇拜先祖而表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廷舞蹈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的宫廷舞蹈在形式和技巧上更加规范和精湛,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情趣。
在古代社会,宫廷舞蹈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只有皇室贵族才能参与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廷舞蹈逐渐传播到了民间,成为了普通人可以参与的艺术形式。
今天,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在中国古典舞中,圆形动作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1.2 舞蹈中的符号含义舞蹈中的符号含义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可以通过动作、姿态、表情等方式传达特定的意义和信息。
在中国古典舞中,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代表着特定的符号含义,这些符号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舞蹈是一种能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典舞中的手势往往代表着特定的意义,比如手心朝上表示敬意和尊重,手心朝下表示平和和自信,而手心朝前表示真诚和诚恳。
古典舞中的舞步和姿势也是具有符号含义的。
中国古典舞中“圆”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中“圆”的重要性1展现舞蹈者肢体机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古典舞表演者,就必须具备翻腾、旋转、跳跃、控制等高难度的动作,这些动作都具有相应的技术技巧,而“圆”是众多技术技巧的基础,只有把握“圆”的本质,才能够提高翻腾、旋转、跳跃、控制的能力。
通过课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呈现出轻松自如的状态,此时通过“圆”的教学训练,可以增强舞蹈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肌肉控制能力。
例如,在古典舞的旋转中,其以“圆”为基础,可以展现舞动的柔美,同时能够掌握旋转的技巧,避免因为旋转而出现眩晕感,充分发挥“圆”在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一案例可以发现,古典舞中的“圆”能够很好地展示舞蹈者的肢体机能,从而使其更加投入于舞蹈表现之中。
2强化舞蹈的美好意境就古典舞的美好意境来说,实际上就是通过舞蹈者的表现,让观众产生的心理反应、生理反应,给人们带来满足、喜悦的感受。
在这一基础上,可以营造一个情景交融的美好氛围,使得观众能够理解舞蹈的内涵,实现舞蹈表演的基本目标。
实际上,为了能够将舞蹈的美好意境展现出来,舞蹈者就必须掌握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圆”为基础提高身体的柔美性,增强舞蹈路径的合理性等,进而为舞蹈表演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更多的美好感受。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古典舞的表演中,不能有技术技巧方面的炫耀,或者过度重视技术技巧,否则就会影响“圆”在舞蹈中的作用,影响舞蹈内涵的呈现。
因此,在表演古典舞的过程中,舞蹈者应该结合舞蹈内容、情感,将“圆”合理应用于其中,进而增强舞蹈的感染力、艺术效果。
3增强舞蹈者基础能力“圆”在古典舞技术技巧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古典舞的表现效果。
实际上,在古典舞技术技巧的教学中,“圆”是必须训练的内容之一,除了能够提高舞蹈学生的肢体能力、舞台表现力外,还能够使其更好地把握古典舞的内涵,从而将其表达出来。
另外,通过对舞蹈学生进行“圆”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舞内涵、来源的认识与理解,发现古典舞中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强化其自身的民族精神、民族自信,为实现古典舞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中 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中,“圆”文化在其审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于舞蹈的动作、姿态、韵律和意境之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动作形态上看,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无处不在。
舞者的身体运动轨迹常常呈现出各种圆形的线条,如平圆、立圆、八字圆等。
以“云手”这一动作为例,舞者的手臂在身前划动,形成一个优美的大圆,身体随之转动,展现出流畅、连贯的动态美。
这种圆的动作不仅使舞蹈看起来柔和、优美,还体现了一种和谐、圆满的意象。
再看“风火轮”这一动作,舞者的双臂和身体快速地旋转,仿佛一个飞速转动的车轮,呈现出一种充满力量和动感的立圆。
这种快速的旋转不仅展示了舞者高超的技艺,更传递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无尽的循环。
在姿态方面,中国古典舞也强调“圆”的美感。
舞者的身形常常保持着一种圆润、饱满的状态,如“含胸”“腆胸”等动作,身体的曲线呈现出柔和的弧度,给人以含蓄、内敛的美感。
这种圆润的姿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强调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而在韵律上,“圆”文化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韵律讲究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如同一个圆形的节奏周期。
舞蹈动作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束都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韵律,这种韵律的变化使得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例如,在一段舞蹈中,舞者的动作可能从缓慢、轻盈的起始,逐渐加快、加强,达到高潮后又逐渐缓和、收束,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完整的圆,有起点有终点,却又连绵不断。
从更深层次的意境来看,“圆”在中国古典舞中象征着一种圆满、完整的境界。
它不仅代表了身体动作的完美和谐,更寓意着人生的理想状态和精神追求。
在舞蹈中,舞者通过身体的语言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性善良的赞美。
这种以“圆”为核心的意境表达,使中国古典舞超越了单纯的肢体动作,成为一种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中“圆”文化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密切相关。
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

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典舞中,有着许多与“圆”相关的元素和意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圆”的崇尚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并探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它代表着完整、和谐、无限和宇宙。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圆”被视为“天圆地方”,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太极之道。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蹈动作和编排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圆”的表现和意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圆”的深刻理解和崇尚。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的动作往往以圆形为主导。
古典舞中的旋转动作常常以圆形轨迹展开,如“花鸟舞”中的旋转动作,以及“盘门舞”中的打转动作等。
这些旋转的动作不仅能够展现舞者的优美身姿,更体现了舞者与宇宙间“圆”的联结和谐。
在编排中也常常运用圆形的队列或者排列,如“洗象舞”中洗象的队形排列就以圆形为主导,既美观又典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圆形的礼赞。
在中国古典舞中,音乐和舞蹈常常形成圆融的整体。
音乐与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两大要素,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中国古典舞能够展现出更为圆融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古典舞《碧玉簪》中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舞者随着悠扬的音乐在舞台上舞动,形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和谐圆融的画面。
这种音乐与舞蹈的圆融结合,正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圆”的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的动作往往以和谐圆融的形态来展现。
舞者在表演中往往强调肢体的柔美和灵动,这些动作不仅体现了舞者的舞技功底,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和谐、圆融的美学理念。
《白毛女》中的舞蹈动作以柔美、和谐为主导,整个舞蹈表现出了美丽的动态画面,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圆融之美。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的情感表达往往也以“圆”为主导。
古典舞强调舞者在表演中要体现出内心的“情”,而非简单的舞蹈动作。
舞者在表演中往往通过舞姿和表情的呼应,让观众领略到舞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被视为完整、和谐和美好的象征。
这种圆文化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中。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优雅、典雅的舞蹈形式,强调舞者的优美姿态和舞蹈动作的流畅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圆形美学观念。
首先,中国古典舞中的舞姿通常呈现出圆润而柔美的形态。
舞者的身体线条流畅而富有弧度,动作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如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画卷。
舞者的身体形态展现出一种优美的曲线,仿佛鹅卵石般的光滑圆润,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柔和之美。
其次,在中国古典舞中,许多舞蹈动作的起始和结束都呈现出圆满的态势。
比如,舞者的手指通常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肢体也如同一条流畅的曲线在空中舞动。
这些起伏的曲线动作形成了一种流畅的圆形美感,使整个舞蹈更加和谐,观众也更容易被舞者的表现所吸引。
此外,中国古典舞的舞步和舞台布景中也充满着圆的元素。
舞蹈中的转身动作,既承载了舞者情感的表达,又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形态。
而舞台布景的设计中,常常会运用圆形的造型和曲线的线条,这从视觉上营造了一种圆满和谐的氛围,与舞者的舞姿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同时,中国古典舞中的表演意象也常常与圆相关。
舞蹈中的动作和形象常常与自然界中的圆形元素相联系,如太阳、月亮、花朵等。
这些自然界中的圆形形象在舞者的表演中得到了极致的展现,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纯净、和谐的美感中。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承载了文化传统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使舞者的身体姿态流畅而优雅,舞蹈动作宛若一幅流动的画卷。
圆的美学元素贯穿了古典舞的每一个细节,从舞姿、动作到舞台布景和表演意象,都呈现出一种和谐与完美。
中国古典舞不仅仅是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通过舞者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完美和和谐的追求。
圆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古典舞中,使舞蹈充满了无限的美感和诗意,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遗产。
在今天,虽然舞蹈形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舞教学启示――圆传统文化之核据此,笔者认为:今后的中国古典舞教学,应认认真真地补
上:“圆――中国传统文化之核”这一课!
每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形态,都必然蕴含民族的文化传统特质在内里。
这一论断,相信早已为众人所熟知。
而作为中国舞蹈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典舞,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质又是什么呢?众口一词,回答肯定是:圆。
以“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个字为动态特征的中国古典舞,是以“圆”为其独特审美特征的。
舞蹈界都知道,作为传统文化启发下重创的一个体系,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中国戏曲舞蹈。
按说其源流关系很是明晰,但中国古典舞创立人之一唐满城教授在《对戏曲舞蹈的再认识》一文中却说:“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流,不是源。
”那其源又在哪里呢?
循着其独特审美特征,我们不难找到其源,那就是:“圆”。
如同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现象都只能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其根源一样,中国古典舞“圆”的形成之因,也需要将其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加以探究。
掀开中华史册,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圆”不但是中国古典舞之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中华民俗中崇尚的“中秋月圆”,古代话本、今日小说中结局的“大团圆”,戏曲中讲究的“字正腔圆”,太极中由阴阳二鱼盈满闭合形成的外圆,以主体建筑为核心、以中心建筑群为轴线、左右辅陈、前后延伸、
和谐对称、错落有致、给人以圆润丰满辉煌之感的中国古建筑布局,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以圆为核心的诸多词语,如:圆满、圆润、圆通、圆熟、圆顺、圆活、圆梦、圆房、圆场、团圆、、汤圆、破镜重圆、花好月圆等等,都从不同角度、诸多层面证实,“圆”已经渗透于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有思维模式。
可以说,“圆”在中国,在中华民族中,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行为习惯,一种处事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圆”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影响着中华的人文历史。
甚或说,“圆”之于中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传承意义。
再回到中国古典舞,我们会发现,作为传统文化启发下重创的一个新的体系,中国古典舞从戏曲舞蹈中抽取的只是“圆曲、拧倾、收放、含仰”等外在表现形式,其根系仍然牢牢地扎植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其内核依然是“圆”。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其实都是民族个性心理和民族独特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舞遵循的“圆”的运动轨迹,万变不离其“圆”的变幻规律,内里其实沉淀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尚“圆”心理,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圆”的运动轨迹、变幻规律,其实都是民族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化,其内核与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独有思维模式、处世哲学、行为方式、生活习性,或者说对自然界的认识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
这里所谓的周,即是圆,环周运动,其实就是圆周运动,也即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圆道观。
圆道观是古代中国哲学最根本的观念之一。
《吕氏春秋序意篇》曰:“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大戴礼保傅篇》说:“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
”东汉科学家张衡认为:“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
”可见“圆”作为“天”的形状,在中华宇宙观中,是一个具象化了的概念,也是一个至高无尚的形态。
再由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太极图图形,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严丝合缝的阴阳鱼,相互对立,又各自向对立面转化,以互补的方式,按照圆周运动周而复始地运动,且始终运动在一个外圆之内。
这其实建构了中国人“宇宙是一个轮回周转、循环往复世界”这样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理念,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及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
清张英《聪训斋语》曾曰:“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
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及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表现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形形色色的“圆”――“大圆套小圆,线圆落形圆,动静要求圆,势势都要圆”和“平圆、立圆、八字圆”等等,无不是围绕“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而进行。
《文心雕龙杂文篇》曰:“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
”说的也是意义表达鲜明而又文词简净,事理完备而又音韵和谐,好像许多圆石转动不已。
这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圆满”之美。
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经考证曾得出这样的结论:“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又曰:“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
”(《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在形态上,圆是一种除却棱角、化去僵硬、摒弃呆滞、在矩中求变的闭合而周全的图形,其首尾相接,无始无终。
既有着形态上的完满,也代表
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圆”不但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色彩,而且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
即使为人处事,中华民族也讲一个“圆”字。
外圆内方,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事的最高原则。
正如中国古代铸钱之形。
这里的“圆”是圆活、圆润、圆通之意,讲究为人处事要讲求变通、婉转、回旋。
而“方”则指方正,说的是为人要正直,要讲原则。
在这里,“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圆”是超越于方的,所以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是一个臻于完美的辩证的运动过程。
也即国人熟识的所谓“中庸”。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方要有圆的润滑,圆要有方的制约。
只圆不方,八面玲珑,是为圆滑。
只方不圆,四处碰壁,是为不智。
外圆而内方,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所在。
基于上述认识,作为一名高校我舞蹈教师,笔者突然间萌发一种对现
今通行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进行一番检视的想法: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重视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圆”之形,强调的是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的走圆运动法则,讲的是“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字诀;源流不辨,把从戏曲舞蹈中抽取的“圆”的形,当作唯一的讲授内容;而对蕴含“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个字之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之核,对其“圆”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关系,教材上写得很少,教授中基本不去涉猎,更谈不上什么细致讲授、深入研究。
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对中华人文历史的传播,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舞蹈之精髓,都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据此,笔者认为:今后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我们真该认认真真地补
上:“圆――中国传统文化之核”这一课!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