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酶制剂的分类及设计
【酶制剂篇】——几种常见的饲料酶制剂及其应用

【酶制剂篇】——几种常见的饲料酶制剂及其应用植酸酶最适条件(使用范围)植酸酶产品最适PH值在4.5左右,在PH3.5-5.5范围内,相对酶活保持60%以上,有较宽的PH适用范围,可适应不同消化道环境而发挥作用;最适温度在60℃左右,在30-55℃范围内,相对酶活保持80%以上,制粒温度最好不超过75℃;耐酸性良好,在PH3-7的范围内,相对酶活保持90%以上。
目标,水解底物:饼粕类饲料、单胃动物,幼龄动物。
饼粕类饲料中植酸磷含量较高,应用植酸酶可充分发挥其作用。
家禽日粮中缺乏维生素D和钙时植酸酶的利用率降低,添加维生素D和钙可提高植酸酶的利用率。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能产生植酸酶,可以有效地水解植酸盐,因此反刍动物不用考虑植酸酶的添加问题。
单胃动物肠道黏膜中的内源性植酸酶及肠道微生物产生的植酸酶活性很差,一般认为成年单胃动物肠道中植酸酶活性高于幼龄动物,猪高于鸡。
功能:1. 消除饲料中植酸的抗营养作用,提高磷的作用率。
2. 释放植酸结合的矿物质、蛋白质等,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3. 提高动物采食量和日增重,改善动物生产性能。
4. 可替代饲料中部分无机磷,节约饲料成本。
5. 降低动物粪便中磷的排泄,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使用量:建议配合饲料中单位添加量为猪:600-750U/KG;育雏育成蛋禽、肉禽:1000 U/KG;产蛋鸡:300 U/KG;产蛋鸭:400 U/KG。
耐热植酸酶最适PH在4.0左右,通过耐酸性评价,结果酶活存留率保持在90%以上,优选耐热菌种,酶自身耐热性好,可满足高温制粒工艺。
耐热植酸酶经85℃制粒相对酶活仍保持在85%以上,且变异系数小,表明其在实际颗粒饲料制作中,工艺耐高温性能稳定。
使用量:建议配合饲料中单位添加量为猪:600-750U/KG;育雏育成蛋禽、肉禽:1000 U/KG;产蛋鸡:300 U/KG;产蛋鸭:400 U/KG。
1.注意补充因磷酸氢钙减少而减少的钙量。
2.按比例添加到预混料、浓缩料时要预留3%-5%安全系数。
饲用酶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饲用酶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酶是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参与机体的各种生化反应。
饲用酶制剂是一种以酶为主要功能因子,通过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饲料添加剂。
其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提高消化吸收率和饵料转化率、提高群体整齐度、改善生长发育不平衡状况及缓解水体环境污染等方面。
1 饲用酶制剂的种类饲用酶制剂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应用于畜禽养殖中。
世界上已发现酶的品种有1 700多种,生产用酶已达到300多种,饲用酶亦有200多种。
饲用酶制剂分为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
目前在水产中应用的单一酶制剂仅植酸酶1种,其余都是复合酶制剂产品。
水生动物饲料中应用的酶制剂主要包括纤维素酶、B-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植酸酶等。
2 饲用酶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2.1 促进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改善动物体组织成分具有活性的各种酶能有效地将饵料中一些大分子多聚体分解和消化成水产动物易吸收的营养物质或分解成小片段营养物质,使其他消化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在饲料中添加以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明显促进鲫鱼、鲤鱼、草鱼和鳖等水生动物的生长率。
黄峰等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外源酶对草鱼生长的试验,认收稿日期:2009-02-18基金项目:大庆市科技局资助课题(SGG2007-501);黑龙江农垦总局/十一五0重点攻关项目(HNKXIV-08-12-06)为在适宜的配方下可提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同时,可提高对饵料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
张满隆等在鲫鱼饲料中添加0.15 %溢多酶,试验组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43.75 %,饵料系数降低22.35 %,全鱼鱼体含粗蛋白比对照饵料组略高,而粗脂肪略低。
从经济效益分析看,试验组饵料的成本比对照组降低16.92 %。
周嗣泉等在成鳖饲料中添加0.15 %酶制剂,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重率提高15.7 %,饵料系数降低12.5 %。
饲料添加剂第四章第二节酶制剂与微生态制剂2

2、作用机制
调整动物消化道内环境,恢复和维持正常微生物区系平衡, 保证动物消化机能正常和健康,充分发挥动物的消化与生 产潜力
产生非特异免疫调节因子,增加动物免疫力 合成消化酶,增强消化力 合成维生素和菌体蛋白,未知生长因子
非消化酶(或外源性酶):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酶,多来源于微生物, 主要用于消化畜禽自身不能消化的物质或降解抗营养因子或有害物质 等。主要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植酸酶、果胶酶、半乳糖苷酶 等
• 按作用底物分 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 植酸酶 蛋白酶 脂肪酶
1、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
• 植物性能量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在60%以上。饲 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中有易消化的淀粉,也有难消化的非淀 粉多糖(NSP)。因此,这类酶包括淀粉酶和非淀粉多糖 (NSP)酶。非淀粉多糖酶又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 果胶酶。半纤维素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 拉伯聚糖酶和半乳聚糖酶;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
第二节 饲用酶制剂
饲用酶制剂是将一种或多种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 的酶与载体和稀释剂采用一定的加工工艺生产的 一种饲料添加剂
一、酶制剂的分类
• 按制造工艺分 单一酶制剂(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 复合酶(即几种酶的复配) (1)以蛋白酶、淀粉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主要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
一、微生态制剂
• 定义: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 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的正常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选择 性促进宿主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
• 分类:根据物质组成分类可分为:益生素、益生元、合生元
(一)益生素
1、定义:益生素是一类活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动物采食 后在胃肠道特定部位有足够数量的菌株能够粘附、定植和 生长,通过直接和间接对胃肠道病原微生物起抑制作用, 从而改善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对动物生长和健康起作用
饲用酶制剂的分类及设计

饲用酶制剂的分类及设计一、单酶制剂单酶制剂又可分为消化酶(内源酶)和非消化酶(外源酶)两大类。
1、消化酶包括淀粉酶, 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1)淀粉酶:作用于a-1,4糖苷键,将淀粉水解为双糖, 寡糖和糊精,使之易于吸收,并能在胃中迅速液化淀粉,减轻胃部胀感,促进消化(2)糖化酶:可水解线性的寡糖,双糖和糊精生成葡萄糖和果糖,也可作用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缓慢水解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因此,可在淀粉酶的协同作用下,将淀粉完全分解成葡萄糖"(3)蛋白酶:有酸性,中性,碱性之分。
在饲料中由于动物胃液多呈酸性,肠道多数为弱酸性至中性,所以大多数添加酸性和中性蛋白酶,其主要作用是将动物摄取的饲料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并由动物体重新组合合成自身的蛋白质(4)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脂肪酸和磷脂酸2、非消化酶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B-葡聚糖酶(1)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B-葡萄糖苷酶(Cb)"其中C1酶将结晶纤维素分解为活性纤维素,降低结晶度,然后经CX酶的作用将活性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和纤维寡糖,再经Cb的作用生成动物机体可利用的葡萄糖(2)半纤维素酶: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聚半乳糖酶等,主要是将植物细胞中的半纤维素降解为各种五碳糖,并可降低半纤维素溶于水后的粘度,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协同作用,破坏富含纤维素的细胞壁,将难于消化和粘性的多糖分解,从而大大提高低能饲料的饲用价值,提高饲料利用率"(3)果胶酶:果胶是一种多糖,果胶酶可裂解果胶单糖之间的糖苷键,并脱去水分子,分解物细胞壁间质成分果胶,促使植物组织崩解,使营养成分得到充分释放和利用"(4)B-葡聚糖酶:B-葡聚糖多存在于大麦,燕麦等谷物中,可溶于水形成粘性的凝胶,成为一种抗营养因子,阻碍动物(特别是幼畜)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影响生长。
B-葡聚糖酶可水解B-葡聚糖,降低肠道内容物的粘度"(5)植酸酶:可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减少无机磷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减少多余磷对环境的污染;还有将乳糖转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乳糖酶,分解果实中丹宁改善味觉促进动物采量的丹宁酶等。
饲料用酶制剂概况.doc

饲料用酶制剂概况概述:酶制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生物制品。
自从1975年美国饲料工业首次把酶制剂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配合饲料中并取得显著效果后,饲用酶制剂日益受到世界养殖业的重视。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抗生素、激素和药物类添加剂大量应用于饲料中,动物食品污染和有害物质残留日益加重,饲料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加大饲料添加剂的管理,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在饲料中禁止或限制使用抗生素、激素和药物类添加剂。
“天然、绿色、无污染、无残留”成为21世纪世界畜牧业发展的主题。
酶制剂作为一类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在逐步替代常用药物类添加剂,实现添加剂“绿色化”。
一、饲用酶制剂的分类酶是一种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反应能力的蛋白质,在动物体内消化与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饲料中所含酶的种类,饲料用酶制剂主要可分为两类消化性酶和非消化性酶。
(1)消化性酶:饲料中常用的消化性酶制剂有α-淀粉酶、糖化酶、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主要辅助动物消化道酶系作用,降解淀粉和蛋白质成为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2)非消化性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
非淀粉多糖酶通过破坏植物细胞壁,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非淀粉多糖(NSP),既把这些不可利用的多糖分解成可被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糖类,又可以暴露细胞壁保护的淀粉、蛋白等,使其更充分吸收利用,同时降低因可溶NSP造成的粘稠食糜的粘度。
植酸酶催化植酸盐的水解反应,使其中的磷以无机磷的形式游离出来,提高饲料中磷和其它养分的利用率。
根据产品中所含酶的种类,饲用酶制剂一般分为饲用单一酶制剂和饲用复合酶制剂。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饲用酶制剂大多数以复合酶制剂的形式销售,如溢多酶、保安生等。
一般来说,复合酶制剂比单一酶制剂效果好,但并不意味着复合酶制剂中酶种类愈多愈好。
第六章、饲用酶制剂

第六章饲用酶制剂第一节饲用酶制剂的作用机理及主要种类一.饲用酶制剂应用的生物学依据1、动物对酶的需要研究证实,幼龄畜禽消化道和酶系统的发育很不建全,消化酶、胃酸和消化液分泌不足,远不能适应其分解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需要。
断奶、健康状况不佳或应激状态时,畜禽消化道内酶分泌量的降低,这些为外源性消化酶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例如,仔猪出生后第一周,主要以乳中的脂肪为能量来源,消化道中脂肪酶较多,2~3周内乳糖酶分泌最多,随后急剧下降。
蛋白酶和淀粉酶随着乳糖酶分泌的减少而增多。
断奶时由于日粮变化和应激反应,除蛋白酶外其它酶的分泌量大大减少,需经2周左右才能恢复,消化酶活性在数周内仍保持较低水平,据报道,直至体重60~70千克,消化酶活性都是逐渐提高的。
所有这些都表明有必要给猪补充外源酶。
幼龄禽类同样存在消化酶发育的问题。
对于成年家禽则应以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卫生条件,以及解决消化率为重点,也需要在饲料中添加酶,加酶不仅补充了体内酶的不足,还提供了体内不能产生的酶。
2、饲料对酶的需要植物性饲料是动物能量和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而它们含有复杂的三维结构构成的细胞壁,是营养成分的保护层,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
这些细胞壁由抗营养因子非淀粉多糖(NSP)组成,包括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戊聚糖、纤维素和果胶等。
单胃动物不分泌NSP酶,用外源性的酶摧毁植物细胞壁,有利于细胞内容物从其中释放出来,同时缓解NSP导致的食糜粘度过大。
3、酶作为一种蛋白质,对动物是安全的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酶制剂有毒有害的报道。
但在发酵过程中,如果污染杂菌,就有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另外,研究表明,因为外源酶是微生物酶,结构组成与动物分泌的酶不同,因而不会产生负反馈调节。
二.酶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1、破坏植物细胞壁,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通常配合饲料以玉米、大麦、饼粕、糠麸等植物性原料为主,这种饲料不仅粗纤维含量较高而且还含有较多的植物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由各种聚化物(纤维素和果胶等)组成,除草食动物外,其他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可以分解细胞壁的酶,因此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含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饲用复合酶制剂,可破坏饲料中存在的植物细胞壁,使细胞中的营养物质释放出来,提高动物对植物性原料的利用率。
饲用酶制剂(Enzyme)

水合非结晶纤维素 Cx1· Cx2 酶
纤维二糖酶 葡萄糖 纤维二糖+葡萄糖
Lactobacillus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用酶制剂)
4)果胶酶 果胶酶可裂解单糖之间的糖苷键,并脱去水分子, 分解包裹在植物表皮的果胶,促使植物组织的分
解,降低肠内容物的黏度。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用酶制剂)
2.蛋白酶 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成为可被肠道消化吸收 的小分子物质。根据最适pH不同,将其分为酸 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由于动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用酶制剂)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用酶制剂)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用酶制剂)
1)淀粉酶 包括α和β—淀粉酶、糖化酶以及支 链淀粉酶和异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双糖、寡糖 和糊精,只能分解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直链部 分。将淀粉也水解为双糖、寡和糊精。饲料中添 加多用β—淀粉酶,使用时应加少量的碳酸氢钠 或碳酸钠以中和胃酸,以利于淀粉酶的活化,防 止该酶在胃肠道失活。
几种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或难于消化的成分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
一、酶的特性
(1)酶的作用对环境条件有特殊的要求,如狭窄的pH 值和温度范围; (2)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 (3)酶的催化性。
底 物 酶
二、酶的种类
1、单一酶制剂
(1)非淀粉多糖酶(NSP酶)
半纤维素酶:(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用酶制剂)
2)半纤维素酶
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半乳聚糖
酶等,主要作用是将植物细胞中的半纤维素水解为多种 五碳糖,且降低半纤维素溶于水后的黏度。小麦和黑麦 等谷物中含有阿拉伯糖基木聚糖,可以吸收其自身重量 10倍的水,形成一种非常黏的液体。这种高黏性液体表 现对动物的影响就是减缓生长速度,降低饲料利用效率。
饲用微生物酶制剂及其应用概况

饲用微生物酶制剂及其应用概况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与其它催化剂相比,具有催化效率高,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特异性。
它的分布极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
家禽、家畜对饲料的利用,是在消化道内各种消化酶作用下将各种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易被吸收、利用的小分子。
动物对饲料成分的消化吸收能力决定于消化道内的酶的种类和活力。
但在单胃动物消化道内没有分解植酸盐、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其其它非淀粉多糖酶,在断奶后期的幼畜或消化道功能障碍家畜,其内源性消化酶分泌不足,同时家畜添食的有机物有相当一部分也不能被消化,因而许多学者建议在畜牧业中广泛使用外源性酶添加到饲料中,以辅助动物消化,提高动物消化能力,改善饲料的利用率,消除抗营养因子,扩大可利用饲料资源范围,改善养殖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酶在这些方面已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
1. 微生物酶制剂的生产方式目前在饲料中添加的酶制剂,都是由微生物生产的。
动植物也存在各种酶,但提取酶的成本极高,且生产受季节限制。
而用微生物来生产酶制剂,其产量高、生产成本低,且不受季节限制。
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饲用酶制剂有两种方法,一是固体发酵,一是液体发酵。
用固体发酵的方式来生产酶制剂也叫表层发酵。
与液体深层发酵相比,其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低、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其发酵的酶活力高,酶系全。
但缺点是:生产工人劳动强度大,产量不易扩大。
液体发酵生产酶制剂主要的优点是;操作劳动强度小,可自动化,产量可大规模生产。
主要缺点是:生产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高,产生废水易污染环境。
目前国内生产的饲用酶制剂,采用固体发酵法占绝对优势。
因为饲料中成分复杂,多种酶的效果比单酶效果好。
固体发酵生产的酶,酶系复杂,酶不经浓缩,将发酵产品烘干后,粉碎,然后测定其活力单位,再添加填充剂,以达到企业产品标准,包装后成成品。
这样的复合酶比单一酶更受到使用单位的欢迎。
液体发酵的产品一般是其中某一种酶的酶活极高,而其它酶的酶活极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用酶制剂的分类及设计
一、单酶制剂
单酶制剂又可分为消化酶(内源酶)和非消化酶(外源酶)两大类。
1、消化酶包括淀粉酶, 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
(1)淀粉酶:作用于a-1,4糖苷键,将淀粉水解为双糖, 寡糖和糊精,使之易于吸收,并能在胃中迅速液化淀粉,减轻胃部胀感,促进消化
(2)糖化酶:可水解线性的寡糖,双糖和糊精生成葡萄糖和果糖,也可作用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缓慢水解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因此,可在淀粉酶的协同作用下,将淀粉完全分解成葡萄糖"
(3)蛋白酶:有酸性,中性,碱性之分。
在饲料中由于动物胃液多呈酸性,肠道多数为弱酸性至中性,所以大多数添加酸性和中性蛋白酶,其主要作用是将动物摄取的饲料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并由动物体重新组合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4)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脂肪酸和磷脂酸
2、非消化酶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B-葡聚糖酶
(1)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B-葡萄糖苷酶(Cb)"其中C1酶将结晶纤维素分解为活性纤维素,降低结晶度,然后经CX酶的作用将活性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和纤维寡糖,再经Cb的作用生成动物机体可利用的葡萄糖
(2)半纤维素酶: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聚半乳糖酶等,主要是将植物细胞中的半纤维素降解为各种五碳糖,并可降低半纤维素溶于水后的粘度,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协同作用,破坏富含纤维素的细胞壁,将难于消化和粘性的多糖分解,从而大大提高低能饲料的饲用价值,提高饲料利用率"
(3)果胶酶:果胶是一种多糖,果胶酶可裂解果胶单糖之间的糖苷键,并脱去水分子,分解物细胞壁间质成分果胶,促使植物组织崩解,使营养成分得到充分释放和利用"
(4)B-葡聚糖酶:B-葡聚糖多存在于大麦,燕麦等谷物中,可溶于水形成粘性的凝胶,成为一种抗营养因子,阻碍动物(特别是幼畜)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影响生长。
B-葡聚糖酶可水解B-葡聚糖,降低肠道内容物的粘度"
(5)植酸酶:可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减少无机磷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减少多余磷对环境的污染;还有将乳糖转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乳糖酶,分解果实中丹宁改善味觉促进动物采量的丹宁酶等。
二、复合酶制剂
动物配合饲料中含有多种营养素,利用各种消化酶和非消化酶的协同作用,可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中能量、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增重,减少饲料消耗的目的。
目前世界上生产的复合酶制剂,由于不同的功能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蛋白酶,淀粉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此类酶制剂主要用于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以降解多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主
2、以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主要作用为破坏植物细胞壁,使细胞中营养物质充分释放出来,供进一步消化吸收,并能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降低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促进动物消化吸收。
3、以上几种不同酶的平均混合物此类复合酶综合了1和2中各酶系的作用,具有更强的助消化能力"
三、饲用酶制剂的设计
饲用酶制剂的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酶的组分,活性和与动物日粮的匹配性,酶的活性高,酶种适宜,与动物日粮的匹配性好,应用效果好
1、根据饲料的特异性设计酶的配方
(1)低粘度日粮:比较典型的是玉米,豆粕型日粮,这是我国的常规日粮,主要抗营养因子有木聚糖(玉米:4.3%),果胶(豆粕:14.0%)"这种饲料进入消化道粘度较低,所以针对这类日粮的主要酶种为果胶酶,木聚糖酶。
(2)高粘度日粮:是指小麦,大麦,米糠含量较高的日粮,它们会对动物肠道造成极高的粘度,影响消化吸收。
小麦粘度的来源主要是木聚糖(含量为6.1%),大麦粘度的主要来源是B-葡聚糖(3.2%~3.5%)和木聚糖(7.4%~7.8%),针对这类日粮,应选择木聚糖酶,B-葡聚糖酶" (3)高纤维日粮:是指谷物,糟渣,麦麸含量较高的日粮。
这种日粮应选择纤维素酶,同时还要附带其他半纤维素酶(如木聚糖酶),果胶酶,以协助纤维素酶共同摧毁植物细胞壁,释放胞内营养物质与消化酶充分接触。
(4)杂饼,粕日粮:是指棉,菜籽粕等含量较高的日粮,富含粗纤维,果胶等多聚物,如菜籽粕含纤维素7.0%,含果胶11.5%。
这类日粮应选择纤维素酶,果胶酶等为主要酶种。
(5)精粗饲料组合日粮:对精料补充料可根据以上几种日粮类型选择酶种,对粗饲料则应选择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为主酶系,以破解粗饲料的植物细胞壁,释放胞内各种营养物质及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生物大分子为动物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
表2:常见饲料原料中非淀粉多糖的种类及含量(%)
2、根据畜禽的特异性设计酶的配方
(1)根据畜禽消化道的生理条件来选择酶种猪与禽的消化道温度通常在38~40℃之间,胃液的pH值在1.72~3.50之间,小肠pH值在5.05~7.23之间, 大肠接近中性,胃主要消化蛋白质和淀粉,小肠消化吸收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大肠对粗纤维可以起酵解作用,所以胃和小肠是饲料酶发生作用的主要场所,要根据胃和小肠的生理条件来选择酶种。
(2)根据酶在动物体内的存留时间来选择酶用量通常情况下,猪和牛的消化道要比禽长,猪进食后需要18~24h才开始排出粪便,约12h才能排完"相比之下,禽则要快得多"禽类的消化道较短,饲料的消化利用率较低,所以酶的添加比例或酶活也要求高些。
(3)针对不同日龄的动物来设计酶配方通常情况下,幼龄动物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各类消化酶的分泌不足,而正常的成年动物消化酶充足,一般不需要添加高剂量的酶,如果日粮的营养水平较低,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其适用的复合酶,应以消除抗营养因子的酶为主。
四、饲用酶制剂的检测
目前国内饲用酶分析测定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酶活定义混乱除了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之外,其他酶种的活力检测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通用标准"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的酶活定义都是本企业制定的,各企业的定义不同,单位酶活的含义也不同,有的可以相差近200倍"
(2)酶反应温度和pH值选择不合理由于定义不同,规定的适宜反应温度和pH值也不同,最终也就影响了测定结果"
(3)不注意酶作用底物的选择目前采用的酶分析方法,都是通过测定由酶分解产生的小分子产物,来计算样品中的酶活,由于各企业选用的酶作用底物不同,底物中低聚合度小分子的含量也不同,聚合度低的小分子容易被降解,在底物过量的情况下,酶真正的作用底物并不是大分子多聚物,而是低聚糖(或多肽),造成较大差异,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五、饲用酶制剂使用注意事项
1、添加量: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酶制剂活性不同,畜禽品种及所处生长阶段不同,因而适宜添加量不同,应视酶的活性,日粮纤维素含量,畜禽品种及年龄而定"用户在使用饲用酶制剂时,应根据产品说明书添加量参照使用"
2、添加方式:目前酶制剂在畜禽日粮中的添加方式有两种:
(1)酶化饲料:即将酶制剂加入日粮,人工控制酶解所需的温度,湿度,pH值等适宜条件,酶解达到要求的时间后直接饲喂畜禽,此法效果较好,但费工,费时,不易推广应用"
(2)加酶饲料:即将酶制剂添加到日粮中直接饲喂畜禽,在消化道内发挥酶解作用。
此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效果也好,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上述两种方法,无论采取哪一种,在向日粮中添加时,均应遵循多级混合原则,先以玉米面或其他植物性饲料作为酶的载体,按1:10
的比例多次稀释后,再添加到饲料中搅拌均匀,
(3)注意按酶活性单位计算添加量由于不同厂家所产饲用酶产品的活性不同,若以重量百分比添加,易出现投料比例错误"
(4)注意保存酶活性的条件酶是一种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pH值,贮存时间等均会影响其活性"因此在保存和使用酶制剂过程中应注意:
(5)防潮,酶制剂一旦受潮易发生霉变,且活力下降加快"
(6)防止高温,烈日曝晒,烘烤等,否则均可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失活,酶制剂不耐高温,高温环境都影响其活性"
(7)避免接触强酸强碱"
(8)尽量缩短贮存期,使用有效期内的产品,产品应置于通风,干燥,阴凉避光处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