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还语文之本色

合集下载

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之味

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之味

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之味作者:王唯亚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5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由于多媒体手段的大量使用,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课堂活动丰富多样,一堂课往往在热热闹闹中度过。

但凡公开课,没有多媒体的使用,没有画面与音乐的享受,没有小组的热烈讨论,没有对文本人文精神的挖掘,似乎都不算是一堂优秀的课。

但是在热闹的背后,我看到的是浮躁与迷失,是语文本色的流失。

繁华落幕后,留给学生的还剩什么呢?难道语文课仅仅演变成了政治思想道德的说教?难道语文课仅仅只是水面的浮萍?美则美矣,却毫无根基可言?不,语文课不该是这样的。

我尝试从这种盲目的热闹繁华中走出来,尝试寻找语文的味道,尝试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色。

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笔者经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有效的方法。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些,语文课就要返璞归真。

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亦谓原生态的语文课。

没有更多的花哨的形式、生硬的解读,有的只是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还原语文的本色。

朗读就是对语文味的回归。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就像清水芙蓉一样,没有多余的装饰反更能显出它本来的纯净与秀美,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例如,我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先范读激起学生的热情,再引导学生推敲某些字词句该怎么读,如“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中的“荡漾”就通过动作来感知应该用拖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

整堂课,我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和学生一起讨论该如何朗读,为什么要这么读,然后就是反复地升华地读、配乐地朗读以至最后的朗诵。

诗歌的内涵、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内心的复杂的情感就在这种推敲及朗读中被慢慢地发掘、静静地领悟,而我们就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不觉时光的流逝。

还语文课堂于“真”“实”

还语文课堂于“真”“实”

还语文课堂于“真”“实”现在的语文课,越上越不知道怎么上了。

”这成了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经典独白。

难怪,语文课不是像白开水那样乏味无聊,就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目前的语文教学得了“多动症”,课堂上,学生唱歌,跳舞,表演,画画……一应俱全,美其名曰:“多种学科的整合。

”或者发起了“高热”:自主热,合作热,多媒体热……热度是越来越高,可教学效率却越来越低。

作为与新课改同步的低年级语文老师,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形式花哨的语文课堂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

那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值得我们追求的呢?我认为应该简简单单上语文。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简单语文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拥有语文。

它追求真实、朴实、扎实、有效。

”“求真务实倡简,讲求实效”,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

一、追求一个“真”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抒真情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这是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

国标本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动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走入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使师生之情,作者之情融为一体,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

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同学、文本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对话,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高潮,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上流淌。

我在教《奶奶的白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长辈为后辈付出了艰辛与劳苦,让学生懂得要尊重长辈,孝敬长辈,我是这样设计的:从看图入手,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我”听到“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

’”是什么心情,再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我”会想什么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

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

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

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沈亚红【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语文本色; 语文“本质”; 语文“本味”; 语文“本能”【作者】沈亚红【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正文语种】中文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幸见识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风采,观摩学习了他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珍珠鸟》。

薛法根老师轻松而又大气、潇洒而又智慧的风范给了笔者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他的有滋有味、举重若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还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真正体现了“语文本色”,给了笔者深刻的教学启示。

一、简化过程,回归语文“本质”曾几何时,语文课不再姓“语”了。

“画、唱、跳”进入了语文课堂,虚化了的语文课,似乎是加强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其工具性却不见了;教学中“深挖全覆盖”式的研究与细读,也让语文课堂变得“繁、深、全”,教师上得气喘吁吁,学生学得昏昏沉沉,更是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同时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的本质是“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其工具性目标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运用交流”,其人文性目标是“促进精神成长”。

因此,语文课堂就是必须要紧扣语文之本质,教师要用语文的魅力来上语文,学生要用语文的方法来学语文,以真正体现语文课堂之“本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

”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要敢于删繁就简,因本色而简约,因简约而精彩。

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课堂教学很简单,只是围绕“人对鸟的喜爱,鸟对人的信赖”两个方面,让学生找语言、读语言、品语言、用语言等,扣住字、词、段、章、篇,让学生听、说、读、写、书,带着学生披文入情,或动情诵读,或静心默读,或咬文嚼字,或想象交流。

让语文回归本真读后感

让语文回归本真读后感

让语文回归本真读后感(中英文版)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book "Bringing Language Back to Its Essence," I was deeply moved by its powerful message.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true purpose of learning language, which goes beyond mere communication.The book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our mother tongue, and how it shapes our thoughts and cultural identity.在阅读《让语文回归本真》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其传达的信息极具力量。

它让我思考学习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交流。

书中强调,我们要重视并欣赏母语的优美与深度,它是塑造我们思想和文化的基石。

Each chapter of the book is like a journey through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words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our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It reminds us to embrace the pure jo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without being burdened by the pressure of grades or societal expectations.每一章节都如同一趟探索语言本质的旅程,揭示词语与我们情感和经历的神秘联系。

让语文回归本真作文

让语文回归本真作文

让语文回归本真作文“哎呀,这语文怎么这么难学呀!”我一边嘀咕着一边愁眉苦脸地看着语文书。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叽叽喳喳地聊天。

我正和同桌抱怨着语文学习的烦恼呢。

“就是啊,那些古诗词好难背呀!”同桌也深有同感地说。

这时,语文老师走了进来,听到了我们的对话。

她笑着说:“孩子们,语文可不只是背背古诗词呀,它有着无穷的魅力呢!”我们都疑惑地看着老师。

老师接着说:“语文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呀,比如你们平时说的话,写的字,看的书,不都是语文吗?它就像空气一样,我们时刻都离不开它呢!”我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老师又说:“我们不要把语文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而要去感受它,体会它的美。

”“可是怎么感受呀?”我忍不住问。

“就从你们身边的小事开始呀。

”老师温柔地说,“比如观察一下周围的景色,用文字去描述它;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注意用词和表达;多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去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我会在上学的路上观察天空的颜色,云朵的形状,然后试着用文字记录下来。

和同学们聊天时,我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

我还读了很多有趣的书,在书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慢慢地,我发现语文真的变有趣了。

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古诗词,现在读起来也别有一番韵味。

我不再觉得语文是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

语文,不就是我们生活的本真吗?它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语文,让它回归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吧!语文真的太重要了,我们可不能小瞧它呀!难道不是吗?。

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第一篇: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作者:唐光彩点击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承载着特殊使命: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从目前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不是教学内容选材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异化——不是从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而更多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

比如:语文课不是以训练为中心,解读作品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机械地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看待作家,不是从作家的时代背景和完整人生出发,而是在只言片语中随社会思潮而摇摆,要么“微言大义”,要么“只抓虱子”;训练写作,不是从语言文学、生活实际、写作艺术的角度去启发引导,而是拘泥于类型文体。

教材教法固然重要,但优化教学更重要,因为教材是死的,而教学是活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语言文学入手,以培养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

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从“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中解放出来,将死沉沉的教师单一讲授转变为快乐、对话、开放、生动和探究性、训练型的语文课堂,真正“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实现“文从心出,文在心中,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让学生在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善用语文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育”。

文以载道,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识字读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明理。

但是,除了现在的语文教材议论性、思辨性的选文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外,较多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直奔“应试”的主题,侧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忽略了语文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

语文课要以训练为中心,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文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学教学,更是艺术教学。

因此,语文教学应从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出发,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更深刻地领会生活;语文教学应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去引发,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去领悟语言文字的奥妙;语文教学应从生活艺术的角度启迪,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艺术去感悟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价值。

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

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

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作者:黄华来源:《课外语文·下》2015年第02期【摘要】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涵盖了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

因此,回归本色的语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有效课堂;学习经验;体验【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唉乃一声山水绿”—潜心“涵泳”,唤起体验,追寻有效课堂何谓“涵泳”?“涵”,《辞海》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其实是引导孩子们领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思。

确实,语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

(一)凸显语文意识,孕育课堂精彩如《螳螂捕蝉》一文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一般来说,学生能复述课文大概内容,但是对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往往丢三落四,从而削弱了通过复述促进言语能力发展的功能。

我便重组了这样一个词语板块: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弹弓瞄准吴王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前四组词语勾勒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后一组词语描述了少年借《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智劝吴王的历史故事。

两组词语,两次复述,由于有核心词语作为线索,有个构思的桥梁,学生记忆起来简要、牢固,复述时准确、生动。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词语是伴随着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植入学生记忆中的,具有情境性的。

这些词语因故事情节而结成记忆组块,学生会凭借这样的记忆组块熟练地解读与识记相似的故事,从而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

(二)链接学习经验,简约不失内涵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时,我大胆采用了“自助餐式学习菜单”教学法。

追求本色语文彰显课堂魅力

追求本色语文彰显课堂魅力

追求本色语文彰显课堂魅力第一篇:追求本色语文彰显课堂魅力追求本色语文彰显课堂魅力监利县红庙中学张志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灵活开放的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却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困惑。

“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

”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它的本来面目。

一、固本强“基”,凸现语文课堂的平实美语文课堂我们提倡固本强“基”,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决定的。

语文,就是一种工具,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一门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一教师执教的《孔乙己》这课,就是一节本色的阅读课,它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本色导入。

这位老师的导入方式简洁实用,没有渲染的语言,没有翻新的花样,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

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

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

”(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 页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还语文之本色
编者按:《语文课堂寻真》一书讲述的是语文的教育思考,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读后的感悟吧!
从暑假开始,我就一直在研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
真》一书,读了一遍,还不过瘾,又读了一遍,觉得每读一遍,
离语文课堂的本质就又近了一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语文。语,自然是语言;文呢?
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学?文化?语文课标明明白白地写着:“语文
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这
句话来看,“文”,指的似乎是文字。但是,语文课标还有这样
一句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呢?自然是要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
化的熏陶感染来实现了。所以,语文课标很明确地说:“义务教
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
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
精神成长。”
这几句话,应是语文课堂的“根”。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
之前,都应该在心中默背这几句话三遍,然后再设计自己的教学
活动。
黄厚江前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说,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
的本色来,何为本色?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
第 1 页 共 1 页

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去,其实就是在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
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读完这些话之后,再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忽然就在自己的
语文课堂中,检视出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来--比如重结论轻过
程,重主旨轻语言,重形式轻内容等等。
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先将自己“埋入文本”中,逼自己
潜心会文,然后再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鲁迅先生的
《故乡》一课,学习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时,我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词语--作者描写现实中故乡的“苍黄”,和记
忆中故乡的“金黄”,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
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
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
亮的、欢快的感觉,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来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两
个故乡的不同感情。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我”初见到故
乡时的“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这个“阿”字和感
叹号理解"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在语言品析的过程中,
学生就学会了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
号,去体验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
当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静下心来,自己先细细琢磨、品味每一
篇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
第 1 页 共 1 页

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高度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到那时,我们的
语文课堂,就可以真正体现语文的本色了。
作者| 产业集聚区肖卫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