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2021年绿色氢能源行业研究报告

2021年绿色氢能源行业研究报告1核心观点研究背景“30-60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绿氢在深度脱碳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但从当前绿氢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整体处于产业导入阶段,制约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在于制氢成本。
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建立了绿氢的全生命周期生产成本模型(LCOH),并对绿氢降本路径进行预测及分析。
创新之处目前市场对于绿氢成本的研究相对简单且较少,因此我们系统性地建立了绿氢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通过对绿氢成本核心要素(包括电力成本、电解槽初始投资成本CAPEX、固定运维成本OPEX)进行拆解及预测,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何时能与灰氢实现平价,并分析了绿氢在各脱碳应用领域的成本竞争力。
核心结论1)到2030 年国内绿氢成本可实现与灰氢平价。
到2030 年,绿氢成本将从2020 年的30.8 元/kg 快速降至16.9 元/kg。
而国内部分可再生资源优势区域,其度电成本到2030 年将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达到0.1-0.15 元/KWh,相应的绿氢成本将率先实现与灰氢平价。
2)绿氢的大规模应用或将在2035-2040 年实现。
近5 年绿氢将率先在供热和重卡行业得以应用;到2030 年,绿氢成本可下探至10-12 元/kg,氢能在重型运输领域极已具价格竞争力;2035 年后,绿氢或将作为极具竞争力的能源在主流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
2 脱碳是推动氢能发展第一驱动力2.1 碳中和推动生产资料向无碳化趋势发展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活动便前所未有地撼动了地球的自然平衡。
碳循环体系首当其冲,碳源和碳汇的平衡不再,引发了世界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后果的思考。
当前全球人类活动估计造成了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约1.0℃,根据巴黎协定要求,上升幅度须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
全球变暖超过2℃,大概率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
若能将升温控制在 1.5℃以内,将更有助于降低极端气候灾害出现的风险,对于处于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岛屿国家及其他脆弱国家和地区来说尤其重要。
佛山紧抓机遇 十年磨剑 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

地市样本佛山:紧抓机遇 十年磨剑 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文/潘慧完善氢能产业链 成效卓著围绕氢能源产业发展,佛山市成立了“佛山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佛山市氢能产业发展暨氢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
积极引进培育氢能产业项目,致力打造氢能产业平台、产学研平台和展示平台,推进加氢站建设,形成了涵盖从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以及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和成果。
一是率先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
在规划方面,市区两级出台了《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的通知》(佛府函〔2018〕191号)、《佛山市南海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等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年度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要点、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规划等具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政策方面,出台了省内首项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氢能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全国首项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扶持政策——《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对生产、研发、建设、运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扶持,引导氢能产业要素集聚发展。
二是以仙湖氢谷为核心建设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园区。
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规划8200亩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围绕丹灶仙湖规划47.3平方公里建设仙湖氢谷,以仙湖为核心区域,以氢能目前,广东省正在以佛山市为核心节点,着力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
佛山市作为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四个示范城市(北京、上海、郑州、佛山)之一、全国首座商用加氢站的诞生地和广东省唯一的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核心部件产业基地,自2010年开始便高度关注氢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布局了仙湖氢谷、现代氢能有轨电车修造基地等多个氢能产业基地,集聚了重塑科技、爱德曼、广顺新能源、泰罗斯、长江汽车、海德利森等多家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及系统、核心部件、氢能整车制造企业和一批氢能源研发机构,在构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和氢能汽车应用示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河南福田智蓝新能源工厂正式开工

03毛 磊 □邮箱:lixiaofei789@■ 本报实习记者 张咏琴“氢时代”来临潍柴助力氢能发展6月26日,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创新联盟在山东潍坊发布《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
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山东省副省长凌文,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等以及中国氢能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媒体记者等近500人共同见证这项活动。
首部氢能白皮书勾画远景作为国内难得的氢能产业高质量研究成果,白皮书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氢能在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全面呈现了氢能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近中远期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发展目标和行动倡议。
据了解,中国氢能联盟先后组织国家能源集团、同济大学、钢研集团、潍柴动力等30多家成员单位,百余位行业专家组成6个写作组,召开30余次专题研讨会,历时8个月顺利完成编制工作,并通过评审。
据白皮书研究,氢能是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有益组成。
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年。
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00万辆,燃料电池系统产能550万台套/年。
关于行业较为关注的氢能储运及加氢基础设施方面,白皮书提到,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已建成加氢站共有23座。
而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渐完善、技术标准的逐步规范、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加氢站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加氢站建设目标2025年达到200座、2035年达1500座,远期目标是到2050年,全国加氢站要达到10000座以上,整体规模将位居全球前列。
山东先行潍柴推动氢能源落地据初步评估,我国现有企业制氢产能达到2500万吨/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产氢大国。
但目前,我国氢能源主要用于化工燃料。
山东是我国制氢第一大省,氢能源发展及燃料电池产业领域一直走在前列。
2018年初,山东省启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将氢能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发力点之一。
2020-2025年中国氢能行业深度研究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一、报告概述氢能具有来源广、可储存、用途多、零碳零污染等特征,其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是锂电池的130倍,广泛应用于发电、供热、交通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作为实现途径之一的氢燃料电池技术越来越被重视,由此将带动氢能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演示的全方位格局,布局了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涵盖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4个环节。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的背景下,2019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氢能行业已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同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发[2019]8号文,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意见,5月《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北京、张家口、江苏如皋、上海、广东佛山、成都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氢能产业链发展规划并推进地方补贴。
6月《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发布,《白皮书》指出,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产值超过12万亿元。
经过十余年的长足发展,2018年我国氢气年产量已达2200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
同时,我国金属储氢材料产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储氢材料产销国。
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两项世界第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7年和2018年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年,新能源车的保有量从2017年初的不足百万辆增长到2018年末的261万辆,国内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充电桩等产业的格局基本完成了分化,行业内龙头格局也已初步显现,行业标准初步探索完毕,后续将迎来成熟发展期。
依托庞大的调研体系,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中商智库产业研究专家团通过研究当前氢能产业市场环境发布《2020-2025年中国氢能行业深度研究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对当前氢能产业发展方向与投资趋势做出深度解读,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了氢能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国内外氢能行业的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并对氢能产业主要投资领域进行细致分析。
氢能源产业链分析

氢能源产业链分析
1. 氢能源生产链
氢能源生产链主要包括水电解制氢、天然气蒸气重整制氢和其他生产方式制氢等。
其中,水电解制氢被视为最可持续的制氢方式,因为它的唯一副产品就是氧气。
参考内容:
1)蓝皮书:《中国产业整合发展研究报告(2018-2019)》
2)白皮书:《中国氢能产业链发展报告(2018)》
3)报告:《全球氢能市场评估报告(2019)》
2. 氢能源存储及分配链
氢能源存储及分配链主要包括氢气压缩站、氢气运输以及氢能源加注站等。
目前,氢气压缩储存仍然是存储氢气最成熟的方式,而液态和固态氢气储存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
参考内容:
1)报告:《氢气运输市场 - 全球预测到2025年(2019)》
2)研究报告:《氢气压缩储存技术及市场(2019)》
3. 氢能源利用链
氢能源利用链主要包括氢燃料电池发电、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其他氢能源应用等。
目前,氢燃料电池发电和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已经成为商业化应用的代表。
参考内容:
1)白皮书:《中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8)》
2)报告:《全球氢燃料电池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2019)》
以上是关于氢能源产业链分析的一些参考内容,不同的行业、领域和角度可能还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观点。
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集电器又称作双极板,具有收集电流、分隔氧化剂与还原剂、疏导反应气体等之功用, 集电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材料特性、流场设计及其加工技术。
PAGE 6
燃料电池分类
类型 电解液
PEMFC
质子交换 膜
运行温 度
(℃)
50-100
催化剂 比功率 发电效 (W/Kg) 率 (%)
铂金
目录
Contents
2.燃料电池市场发展环境
相关政策支持 先商后乘的发展路径明确 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新能源汽车产量下降 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 国内电池燃料技术离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我国煤制氢技术成熟
5.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前景
燃料电池产量预测 燃料电池未来发展趋势
3.燃料电池市场分析
全球燃料汽车及加氢站规划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 我国加氢站建设规模 燃料电池发展现状 我国燃料电池出货量 氢燃料电池系统各组成成本
室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由于燃料电池的燃料气在反应前必须脱硫,而且按电化学原理发电,没有 高
温燃烧过程,因此几乎不排放氮和硫的氧化物,减轻了对大气的污染。
比能量高
液氢燃料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800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比能量比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最高 的
充电电池)高10倍以上。目前,燃料电池的实际比能量尽管只有理论值的10%,但仍比一般电池的实际 比
1959年
培根制造出能够工作的燃 料电池,是一部燃料电池 的5kW的焊接机。 Allis-Chalmers公司推出 了第一部以燃料电池为动
力的农用拖拉机。
1973年
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 盐电池以及将固体氧化物 燃料电池作为电站或分散 式电站相继问世。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附下载)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附下载)当前我国氢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中央及地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燃料电池产品快速迭代。
截止2020 年6 月,全国范围内省及直辖市级的氢能产业规划超过10 个,地级市及区县级的氢能专项规划超过30 个。
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链面临的关键共性问题亟需深入研究,以凝聚行业共识,提供政策参考,保障氢能发展的关键制度供给。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颁布了氢能发展路线图。
例如,2020年 4 月,荷兰正式发布国家级氢能政策,计划到 2025 年,建设50 个加氢站、投放15000 辆燃料电池汽车和3000 辆重型汽车;到2030 年投放 300,000 辆燃料电池汽车。
2020 年 6 月,德国政府正式通过了国家氢能源战略,为清洁能源未来的生产、运输、使用和相关创新、投资制定了行动框架。
2020 年 6 月,法国交通部长宣布支持一项在 2035 年实现的绿色氢燃料飞机的计划。
2020 年 7 月,欧盟发布了《欧盟氢能战略》和《欧盟能源系统整合策略》,希望借此为欧盟设置新的清洁能源投资议程,以达成在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在相关领域创造就业,进一步刺激欧盟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
美国、日本、韩国也将在已推出的氢能发展路线图基础上继续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氢能领域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有必要尽快制定我国的氢能发展路线图。
我国氢能的研究较为分散于各个子板块(例如燃料电池车用氢能等),缺乏顶层统筹。
自2016 年以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就氢能产业发展问题,多次召开行业研讨会,进行多项专题研究工作。
相关课题研究单位及与会专家均认为有必要推出全国性的氢能发展规划,推进氢能在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工业生产、商住生活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应用。
氢能顶层设计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协同。
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涉及工商、土地规划、住建、安监、消防、环境评价等多个部门,主管单位尚不明确。
燃料电池行业周观点:燃料电池企业队伍扩大,山东氢能发展提速

万联证券证券研究报告|化工燃料电池企业队伍扩大,山东氢能发展提速强于大市(维持)——燃料电池行业周观点日期:2020年08月31日市场回顾:⚫ 上周燃料电池板块上涨0.39%,同期沪深300上涨2.66%,同期落后大盘2.27个百分点。
其中,科融环境(45.70%)、坚瑞沃能(26.79%)、富瑞特装(20.95%)、杭氧股份(13.24%)、金通灵(12.56%)分别位列涨幅前五,跌幅前五分别是:ST 力帆(-18.76%)、福田汽车(-11.54%)、首航高科(-9.03%)、骆驼股份(-8.61%)、新筑股份(-7.27%)。
投资要点:⚫ 燃料电池:工信部于25日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36批),其中申报燃料电池产品的共14户企业合计25个型号。
从产品类型看,此次参与申报的燃料电池产品中依然以客车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从生产企业和配套来看,申报燃料电池类产品的企业中,有安徽华菱汽车、河北微风新能源汽车、清极能源等数家为首次申报,这些首次申报的企业均是在各自领域中实力强劲、具有代表性的“选手”。
毫无疑问,他们的加入定将为我国燃料电池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
⚫ 氢能:近日,山东氢能又有新动态。
淄博市宣布首批2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即将投入使用,同时淄博市也正在推进建设新区公交枢纽加氢站,为深化构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助力。
潍坊市首座加气加氢合建站已完成联合调试具备使用条件,水发能源集团也宣布拟在潍坊市布局氢能综合开发基地项目,主要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氢气存储及运输、氢气加注、氢能终端综合利用及相关装备制造等。
待该项目建成,除能够满足潍坊市及周边地区的氢气需求外,还有望通过海运方式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实现高纯氢气出口的突破。
⚫ 投资建议:近来,我国加入燃料电池汽车及配套电池生产研发的企业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各省市燃料电池商用车普及进程的加速就是我国燃料电池行业正在快速发展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