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PPT

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PPT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 项
预防腹股沟疝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 坐、久站、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 饮暴食、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剧 烈运动、过度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焦虑、抑郁
术后注意事项与随访计划
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药物不 良反应
临床表现
腹股沟区疼痛: 患者在站立、咳 嗽、用力时,腹 股沟区出现疼痛
肿块:患者在站 立、咳嗽、用力 时,腹股沟区出 现肿块
压迫症状:肿块压 迫周围组织,导致 患者出现下肢麻木、 疼痛等症状
嵌顿:肿块不能 回纳,导致患者 出现腹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Part Three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症状:如疼痛、肿胀、压痛等 触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肿块或硬结 听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肠鸣音 叩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鼓音或浊音
病史:了解患者年龄、性别、 职业、生活习惯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MRI等,了解疝囊大小、位
置、内容物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肝肾功能等,了解患
者全身状况
Part Four
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止痛 药等药物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使用热敷、按摩等 方法缓解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体重、避免便秘等
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腹 股 沟 疝 概 述
03 诊 断 方 法
04 治 疗 方 案
05 并 发 症 及 处 理
06 预 防 措 施 与 注 意 事 项

腹股沟疝临床症状?

腹股沟疝临床症状?

腹股沟疝临床症状?从医学领域来看,如果机体某个脏器不在原来的位置,而是通过薄弱的缺损或孔隙进入了另一个部位,就会被称为“疝”。

如果是腹腔内的脏器发生类似情况,即: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破孔或薄弱区向外突出至皮下,形成肿块,则称为“腹外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疝气”。

要想使腹外疝得到有效治疗,就要以了解其临床症状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一、什么是腹股沟疝?腹股沟,这片区域处于下腹壁和大腿交界处,就是三角区部位,而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

腹股沟疝有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之分,其中腹股沟斜疝又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它的发病率要远高于腹股沟直疝,10名腹股沟疝患者中,有9名为腹股沟斜疝。

二、腹股沟疝的临床症状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的发生原因主要与腹壁肌肉强度减弱,腹内压力增高有关,其临床症状如下:1.可复性疝可复性疝的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有一个可以修复的肿块,开始时肿块较小,只有在站立、劳动、行走、跑步或啼哭时出现,如果没有过大的动作或用手按压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情况下没有特殊不适感,只是偶尔发生胀痛或牵涉痛。

如果疾病进一步发展,肿块的体积会越来越大,自腹股沟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下降到阴囊或大阴唇中,影响行走和劳动。

此时的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2.滑动性斜疝滑动性斜疝的体积较大,无法完全回纳,是一种难复性疝。

滑出腹腔的盲肠容易与疝囊前壁黏连在一起,常见于右侧,左右两侧的发病率为1:6。

滑动性斜疝的临床症状还包括消化不良和便秘。

3.嵌顿性疝嵌顿性疝的发生多以腹内压突然增加有关,如劳动、排便等,多以斜疝为主,其临床特点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

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无法回纳。

肿块紧张发硬,触痛在明显。

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局部有轻微的疼痛感,若为肠袢,不仅疼痛剧烈,还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处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变成绞窄性疝。

腹股沟疝PPT

腹股沟疝PPT
• 嵌顿性疝:肿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伴明显疼痛。如果嵌顿内 容物是大网膜,疼痛轻微。如果内容物是肠管,可有腹部绞痛、 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肠梗阻的症状。
• 绞窄性疝:如果嵌顿性疝不能及时缓解,就会发展为绞窄性疝, 腹痛加重,可能会发生肠坏死、穿孔、腹膜炎、脓毒症等情况, 严重时危及生命。
诊断与鉴别诊断
03
诊断
• 根据典型的腹股沟疝的症状和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 可借助超声、CT、MRI等辅助检查进一步确诊,超声检查应用最
多。
鉴别诊断
鉴别疾病 睾丸/精索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隐睾
鉴别要点
鞘膜积液的肿块位于阴囊内, 触诊有明显的囊性感。 透光试验阳性:鞘膜积液可 透光。
透光试验阳性
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有 明显胀痛。 患侧阴囊内无法触及睾丸。
谢谢大家
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前列 腺增生等)、搬现
• 易复性疝:腹股沟区有肿块,可伴坠胀感,偶有胀痛或牵涉痛。 肿块常在行走、站立、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躺或用手将肿块向 腹腔回纳,肿块可消失。
• 难复性疝:腹股沟区肿块,肿块不容易被完全回纳,会感到明显 胀痛。
腹股沟疝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概念与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CONTENTS \ 目录
概念与病因
01
疾病概念和病因
• 疾病定义: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区腹壁薄弱点 或孔隙,向体表突出。 •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①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为 天然的腹股沟区薄弱点。②手术切口不良、腹壁感染及外 伤、老年、久病、肥胖等,可引起腹壁强度。
治疗
04
治疗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与便秘症状.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得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她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她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1、必需得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与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她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腹股沟疝PPT演示课件

腹股沟疝PPT演示课件

并发症风险评估
肠梗阻
腹股沟疝患者如不及时治疗,疝 块逐渐增大,可导致肠梗阻,表 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肠坏死
疝块嵌顿时间过长,可导致肠管受 压缺血坏死,引发严重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
肠坏死后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引发 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家属参与照护技能培训
为家属提供照护技能培训,如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提高家属 的照护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 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
通过本次项目,我们成功推动了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了治疗效果 和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手术技巧
采用先进的手术方式和技巧,如腹腔镜疝修补术 ,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如 阴囊血肿可采用局部加压包扎等方法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探讨及效果评价
肠梗阻处理
对于发生肠梗阻的患者,首先采取胃肠减压、补液等保守治疗措施 ;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则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解除梗阻。
体征
腹股沟区触及肿块,质地 软,边界清,可回纳。
影像学检查
B超、CT等可辅助诊断, 明确肿块性质及与周围组 织关系。
鉴别诊断要点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睾丸肿瘤
淋巴结质地较硬,边界清,活动度好 ,无回纳现象。
肿块位于阴囊内,质地硬,边界不清 ,活动度差。
精索鞘膜积液

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

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

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腹股沟斜疝是指腹部内脏器官(如肠管、脂肪团等)通过腹股沟区间隙脱出,并进入到阴囊或大阴唇内的一种疾病。

体格检查是诊断腹股沟斜疝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

1.病史询问:首先,医生应与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了解疝病发生的时间、发作频率、疼痛程度、膀胱与肠道功能障碍的存在等,以便更好地评估疝的严重程度以及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需要。

2.体格检查定位:接下来,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格特征,特别是检查腹股沟区域。

首先,让患者站立或躺下,医生应仔细观察两侧腹股沟区域的外形,注意有无突出、扩大、充盈感或肿块。

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腹股沟部的皮肤变色、红肿、破溃等情况。

3.腹压检查:接下来,医生应进行腹压检查。

患者可以尝试进行咳嗽或用力排尿,医生应观察腹股沟区域有无膨隆、突出或疝囊下降的情况。

4.触诊检查:如果疑有腹股沟斜疝,医生应进行腹股沟区域的触诊检查。

首先,医生应让患者取坐位,患者可以略微屈膝并将大腿稍微外展。

然后,医生应仔细触摸腹股沟区域,分别对两侧腹股沟进行检查。

5.浅表淋巴结检查:医生还应触诊淋巴结。

患者可能会感到医生的手指在触摸淋巴结时有些不适,但这通常是正常的反应。

6.镜下检查:如果在上述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的腹股沟斜疝,医生还可以进行镜下检查。

此项检查需要结合专业的仪器,常用的有输尿管镜和逆行手术镜。

通过镜下检查可以观察腹股沟区域的细微异常变化。

综上所述,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定位、腹压检查、触诊检查、浅表淋巴结检查和镜下检查等步骤。

这些检查方法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触摸、问诊等手段来评估腹股沟区域的结构、功能以及有无异常的病变。

如果经过体格检查存在腹股沟斜疝的疑似,患者应及时就医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

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
1 腹股 沟区解 剖及 腹股 沟 疝分 型 1 腹 股沟 区解剖 : 股沟 管解 剖复 杂 , 是腹 股 沟 区最 薄弱 的部 . 1 腹 且 位, 腹股 沟疝 的发 生 、 展 、 断 、 疗 与腹 股 沟管 解 剖密 切 相关 。 发 诊 治
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 ④修复术 留有的大量线结增加了术后发生 并发症的机会。【 传统术式治疗初发疝的术后复发率约为 1%, 0
而治 疗复 发疝 术后 复 发率 高达 2 % l 0 m。 3 . 张力 疝修 补 阶段 :以 S olc 为 代 表 的低张 力疝 修 补术 , 2低 hud e i 曾经 因为术 后 复 发率 为 1 右 , 效 肯定 , 发 症少 , 度被 认 %左 疗 并 一 为是疝 修 补术 的 “ 标 准”㈣。在 条件 比较 查 的基 层 医院 , 张力 金 低 疝 修补 仍 广 泛应 用 于 临 床 , 手 术 适 应 证 为 : 直 疝 、 其 ① 内环> c 4m 的斜 疝 、 疝 、 滑 裤形 疝 ( 即直 疝 、 疝 并存 )腹 横筋 膜 尚可 修 补 的 斜 , 复发性直、 斜疝 。② 内环稍有扩大但腹横筋膜较健康的婴幼儿及 青少年病例结扎疝囊颈后仅需缩缝 内环成形。 ③腹横筋膜毁坏严 重 时应选 用疝 环充 填式 或 自身 筋膜 元张 力疝 修补术 。【 3 . 张力疝修 补 阶段 : 想补 片 的 生物 材料 应达 到 : 组织 液 中 3无 理 在 不 引起 物理 变 化 ; 化学 活性 ; 存 在 炎症 和 异物 反应 ; 致 癌 ; 无 不 无 不产 生过 敏 ; 能耐 受机 械扭 曲 ; 随意裁 剪 ; 消毒 等条 件Ⅲ 手术 能 可 。 方法包 括 : 以内环 口为 中心把 补 片塞 至 腹膜 与腹 横筋 膜之 间的 ① 腹膜前 铺 网法 (tpa , 适用 于复 发疝 、 大疝 和 双侧 疝 。② 平 Sop )I 巨 片修补法(i t s i) 以移植生物合成材料来加强腹股沟管后 Lc e t n[ h ne 壁的方法 , 是划 时代的手术 , 被喻为是 2 世纪疝修补术的“ O 里程

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最早应 用 人工材 料 可追溯 到 1 1 99年 L o u aR q e用金 属
网进行 的腹股 沟疝 修补术 , 由于其不耐折 , 应性 差 , 能 但 顺 未 商品化就被淘 汰。2 0世 纪 中期 尼龙 应用 疝手 术 , 由于 尼 但 龙的水解和变性很 快失 去抗张 强度 , 导致 疝的 复发 , 未广 泛 采用 。涤沦 也 很快 被 淘 汰 。15 9 8年 利 用 人工 合 成 的网 片
腹股沟后壁缺损 , 可分 为三个 亚型 , ⅢA型为 所有直 疝 , ⅢB 型为腹股沟斜疝 , 内环 明显扩 大变形 , 其 腹股沟 管后 壁损 害 ,
如进入阴囊 的疝和裤裆疝 , Ⅲc型为 股疝 ; I 型 : ④ V 各种类 型
的复发疝 , ⅣA型为复发直 疝 , ⅣB型 为复发斜 疝 ,V I C型 为
传统 上将 腹股沟 区域 的疝分 为腹 股沟斜疝 、 腹股 沟直疝 和股疝 , 但这种分类 方法不 能完全 反映 疝 的大 小 和复杂 性 , 更重要 的是不 能指导个体化治疗 , 也不利于不 同机构 疝手术 资料结果 的对 比研究 。为此许 多学者结 合疝 的解 剖和 功能
变化 提出了不 同的分型 , 诸如 Mc a V y&A sn N hs Gbr、 no 、 yu 、 iet
1 腹股 沟 疝 的 分 型
2 腹股沟疝手术 的麻醉选择
腹股沟疝手术 可选 择局部浸润麻醉 、 区域麻醉或全身 麻 醉, 这需根 据患者的状 况 、 手术方 式及 医 院条件来 决定 。选
择麻醉时首先要考 虑的是 安全性 , 次是舒 适有 效 、 其 易于 实 施, 同时还要考 虑资源和花费 。对 于腹 腔镜 疝修补者需选 择 全身麻醉 ; 复发疝或双 侧疝 可选用 椎管 内麻 醉、 身麻 醉 对 全 或局 部麻 醉 ; 于采 用开放性疝修补手术 者大多数可在神 经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关键词:腹股沟疝诊断治疗进展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欧美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

腹股沟疝通常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

斜疝最常见,约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患腹股沟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发生于女性。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典型时,诊断明确,但有时由于临床查体的疏忽与检查方法不当以及疝形成初期时肿块不明显,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漏诊,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腹股沟疝的诊断1.1首先要熟悉腹股沟疝门的解剖因为疝只发生在解剖薄弱的腹壁处,而腹股沟区解剖学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再加上后天病理性损害因素,如腹压增加、营养不良等,疝极易发生,凡在该区域出现的肿块,都要考虑到疝的可能。

1.2其次要系统询问病史由于腹股沟疝平时往往表现为腹股沟区若隐若现的肿块,医生往往为局部肿块所吸引,忙于做理学检查,并由此获得诊断,却忘了详细询问病史。

病史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更为重要,前者由于检查时啼哭、腹紧,不易进行,从母亲处可以得到较好的启发。

老年人病程长,疝所在区往往慢性发炎,疝环周围组织松弛,疝内容物易与疝囊发生粘连,成为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病史可加以澄清,也可以解释如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尿频、尿痛等临床症状。

1.3必要的常规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和手法回纳。

腹股沟疝病人检查一律先采取站立位,显露整个腹部、腹股沟区,双侧进行比较,应注意双侧的腹股沟疝是多见的。

腹股沟疝的肿块常位于耻骨结节上方,若阴囊内有肿块,首先检查肿块四周,特别注意的是其上缘,是否与其他边缘一样界限分明,能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反之肿块属阴囊内病变,如睾丸鞘膜积液;如肿块上缘不“断”带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先拟诊疝为妥。

其次是做咳嗽试验,检查者手紧按肿块,令其用力咳嗽,如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加,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这是疝的一大特点,然后是做手法回纳,医生站在病人肿块侧,一手扶住病人的背腰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于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以便作手法回纳。

手法回纳也可在病人平卧位进行,婴儿疝可趁熟睡时回纳。

多年疝的存在常致已有粘连的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只能回纳部分疝块。

1.4辅助检查1.4.1x线平片适用于嵌顿性腹股沟疝,站立位时可显示:肠胀气、阶梯状气液平等肠梗阻征象。

1.4.2疝囊造影术对于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筛选隐匿性腹股沟疝具有非常实用的诊断价值,其敏感性100%,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93%,无假阴性。

但要注意疝囊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盲目穿刺可致腹直肌或肠壁血肿,甚至引起腹痛而需手术探查。

1.4.3b超检查对疝的诊断亦有价值,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疝内容物的血供情况、血流速度,以了解有无绞窄和坏死。

诊断腹股沟疝的标准:(1)筋膜缺损;(2)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袢;(3)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以缩小。

测量腹股沟管的直径(≥4mm),特别是用力咳嗽时,腹股沟管直径增加(≥2mm),可以提示腹股沟疝,超声诊断疝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92.7%、81.5%~96%[8,9]。

babkova报道超声诊断斜疝准确度为84%,直疝准确度为96%。

对于长期腹股沟区疼痛而没有发现疝出的病人,超声可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orchard等人证明了腹股沟区超声对持续腹股沟区疼痛病人诊断的有效性。

超声还可通过确认疝口的位置、疝囊突出途径以及腹壁下血管与疝囊的关系,从而区别直疝和斜疝。

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观察腹壁下血管和疝囊的关系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86%。

有研究证明疝囊内大量的液体、疝出的肠壁增厚(>4mm)、疝出的肠袢内含有大量液体、腹腔内肠袢扩张为嵌顿疝的特征影像。

1.4.4ct特别是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疝囊的解剖位置和疝的内容物。

ct主要应用于诊断闭孔疝,对于隐匿性、表现不典型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又不能明确或肯定的病例,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病变,但要注意尽管腹股沟疝的ct表现典型,也需要注意与腹股沟区的肿块、肌肉、淋巴结、隐睾、鞘膜积液、急性肠梗阻进行鉴别诊断。

1.4.5mri可以清楚显示增宽的腹股沟管前后径和疝出的脂肪和肠袢,还能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影像,可以发现其他引起腹股沟疼痛的疾病。

mri诊断疝的敏感性为94.5%,直疝和斜疝诊断准确度为89.7%。

2腹股沟疝的治疗2.1有张力修补术(1)bassini法(1887年):是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后,在精索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年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

(2)ferguson法(1890年):是一种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修补术。

(3)halsted法(1889年):此法也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不同之处是在于将精索移位于皮下。

此法也适合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不适合于儿童与青年人。

(4)macvay 法(1948年):与bassini法的唯一区别处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肌腱膜弓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达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目的。

此式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

上述疝修补术总体疗效满意,但存在诸多不足:(1)均用已有缺陷的邻近组织进行修复;(2)将不在正常解剖位置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张力很大,不符合外科手术原则;(3)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的缝合是两种不同组织间的缝合,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4)修复术中留有大量的线结增加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

由于上述因素,疝修补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根据报道初发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约为10%,复发疝高达20%,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7%~12%之间。

2.2低张力修补术: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将切开的两叶重叠缝合,然后将腹内斜肌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

此法自20世纪70年代有广泛应用趋势,适宜于较大的成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其复发率低于1%,此术式只适用于腹横筋膜未损坏者,操作较复杂,基层医院难以开展。

2.3无张力修补术主要的方法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平片修补手术、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等。

2.3.1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此手术是将疝环充填物固定缝合在内环或缺损处有边缘上。

国内报道其复发率为3.2%。

其标准手术步骤为:充分游离疝囊;还纳疝囊;植入充填物;嘱患者咳嗽,证实充填物到位;将充填物与内环或缺损处边缘缝合;放置补片。

该手术简单、快速、有效,手术中仅需很少的缝合,是当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最佳术式。

2.3.2平片修补手术此手术是一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一个片状martex补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的游离、缝合与传统手术相同,容易掌握。

该术式不需缝合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损伤机会少。

术后局部无明显的疼痛感及紧绷牵拉感,平片修补术的材料也较疝环充填式价廉。

2.3.3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是在腹股沟处用一较大的补片来替代腹横筋膜,多用于复杂和复发疝,通过巨大补片挡住内脏囊,后经结缔组织长入,补片腹膜发生粘连得以实现。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1)手术适应证广泛,适用于各种初发与继发的腹股沟疝;(2)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术中组织分离少,不需要做腹股沟区的广泛解剖,相对微创;(3)术后恢复快,2~3h即可下床活动;(4)术后短期或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远低于张力性修补术(7%~12%)并发症的发生率;(5)术后疝复发率显著降低,充填式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在初发疝低于1%,复发疝低于2%。

2.4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常用的主要有:(1)腹膜内铺网法;(2)经腹腔腹膜前固定铺网修补法;(3)腹腔外腹膜前铺网法。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点:(1)术后疼痛轻,无需服用镇痛药;(2)术后恢复快,一般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术后1周即可恢复正常活动;(3)对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最为适合,对于双侧疝它不需要增加手术切口,手术时间也明显缩短;而对于复发疝不需要解剖瘢痕组织,避免损伤腹股沟管的结构;(4)腹腔镜下可较全面地观察双侧腹股沟管的位置,对各种腹内疝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特别是对复合疝以及隐性疝;(5)它是在无张力状态下进行修补的,不需强力缝合,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不需游离精索,减少了损伤;(6)术后复发率低。

主要缺点是:(1)费用较高,患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2)需在腹腔内和气腹下进行。

参考文献:[1]马颂章.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回顾和展望.上海: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1,11.[2]郁解非.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08-923.[3]彭桂岚,范正平,邹定刚.膀胱腹股沟疝一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2):785.[4]裘法祖.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7-398.[5]吴肇汉.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手术的新趋势.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5.[6]唐健雄.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06.[7]姜海平,汤汉林,杨冠群,等.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国综合临床,2003,19(7):652-653.[8]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