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合集下载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及教学应对措施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及教学应对措施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及教学应对措施1. 抽象概念难以理解2. 数学基础不够扎实3. 缺乏实践经验物理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但许多物理学概念和定律并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知到。

学生缺乏对物理现象的实际经验和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物理理论。

光的折射、反射现象等,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

缺乏实践经验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之一。

4. 缺乏兴趣和动力二、教学应对措施1. 注重启发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具体的物理实验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通过搭建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引发他们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 强化数学与物理的结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物理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

也可以通过一些物理问题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增加实践环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物理现象,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感知。

4.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等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通过以上的教学应对措施,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困难,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希望教师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认真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

【2000字】。

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和物理是两门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们相互促进,互为基础。

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以及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建立物理模型。

在物理学中,建立一个准确的数学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步骤。

通过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物理学家可以将实际的物理现象转化为数学方程,从而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这些现象。

例如,在运动学中,通过利用微积分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利用微积分可以推导出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方程等重要的物理定律。

这样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并且能够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其次,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例如,在力学中,通过应用数学公式和方程可以计算和预测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情况。

在电磁学中,数学方法可以用来计算电场和磁场的分布和力的作用。

在热力学中,数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计算热流、热容等物理量。

通过这些数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再次,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用于理论推导和实验设计。

物理学的研究既包括理论推导又包括实验验证,而数学方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学方法,物理学家可以从一些基本的假设出发,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推导出物理定律和规律。

同时,数学方法也可以用于设计实验和解读实验数据。

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得出结论,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数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此外,数学方法还在物理教学中用于模拟和计算机编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通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模拟和计算复杂的物理现象。

物理与数学初中三年级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教学方案

物理与数学初中三年级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教学方案

物理与数学初中三年级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教学方案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学中,将物理与数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对于科学的综合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提出一套适用于初中三年级的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在初中三年级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于物理与数学的综合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索能力。

4. 帮助学生培养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的内容选择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学中,可选择以下几个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的内容进行教学:(1)力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力学知识对于数学问题的应用,如力的平衡、摩擦力等。

(2)热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热学知识对于数学问题的应用,如温度的计算、热能的转化等。

(3)电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电学知识对于数学问题的应用,如电阻的计算、电流的变化等。

(4)光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对于数学问题的应用,如光线的反射、折射等。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将实验结果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进行问题探究。

(2)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一系列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物理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物理与数学原理,并且能够运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去。

(4)课堂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掌握物理与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安排1. 教学准备与导入教师在准备课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基础,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案例。

浅议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

浅议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

浅议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宝坻一中张玉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课要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之一。

最近几年的高考不断出现了考查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题目。

尤其是现在又实施了“3+综”的考试形式,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的考查逐年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所谓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就是根据物理问题中所遵循的物理规律,经过推理论证、数学运算,导出表示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然后运用数学有关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下面就解决物理问题中常用的几种数学方法做如下归纳总结:一、一般函数的应用在分析物理问题中的动态问题时,往往需要把要分析的量(Y)与已知代表动态的量(X),通过物理规律建立起一定的函数关系y=f(x),从而确定要分析的量的变化情况。

例1、图1所示,绳与杆均轻质,承受弹力的最大值一定,A端用铰链固定,滑轮在A点正上方(滑轮大小及摩擦均可忽略),B端吊一重物,现施拉力F,将B端缓慢上拉(均未断),在A杆达到竖直前()A、绳子越来越容易断B、绳子越来越不容易断C、AB杆越来越容易断D、AB杆越来越不容易断解析:设AC=l1,AB=l2,BC=l3,BD=a,AD=b,CD=c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得:⎩⎨⎧=+=G F F F F NN αθαθcos cos sin sin 得:1222sin cos l Gl ac l a l b G ctg G F N =⨯+=+=αθθ 故可知AB 杆受力大小不变,所以选项C 、D 都错。

13312sin sin l Gl l b l bl Gl F F N =⨯==αθ 由于l 3在逐渐减小,故F 逐渐减小,所以选项B 正确例2、如图2所示的电路,M 、N 两端的电压U保持恒定,R 为定值电阻,当滑动变阻器R 0(总阻值也为R )的滑动端p 从a 端滑向b 端的过程中,试分析安培表的读数变化情况。

解析:设滑动变阻器ap 部分的电阻为X ,求出通过安培表的电流I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浅谈数学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摘要] 物理和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

数学是物理最重要的解题工具,题目越复杂,用到的数学知识就越多,所以要想学好物理就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做后盾。

尽管如此,应用数学方法解题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并重点考查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

物理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地或多或少总要运用到数学运算进行推理,而且处理的问题愈高深,应用的数学也愈多。

所以能熟练地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条件。

对此,《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阐述,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能进行正确的数学运算,其中既要重视定量的计算,也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

一些典型的数学方法的应用,既丰富了物理问题的分析思路,更为物理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方便。

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一些典型的数学方法,对提高物理成绩是大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高中物理问题呢?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1、数学方法是研究和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表达式或图像来描述、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和变换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高中物理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1.在物理公式中运用数学知识时,一定要使学生弄清物理公式或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能单纯地从抽象的数学意义去理解物理问题,要防止单纯从数学的观点出发将物理公式“纯数学化”的倾向。

2.表达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公式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在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要使学生弄清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理化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理化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理化问题的能力郭换高静(安阳市安林学校,河南安阳455000)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初中数理化学科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挖掘数理化之间的关联性,善于利用数学知识对物理、化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重点阐述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化学问题的能力,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物体;化学;问题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做出相应的改革。

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角色的转变,教师要能够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断注重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相关知识的学习,还要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理化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结合教材内容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分式相关知识内容时就引用了物理电学中并联电阻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是利用分数的加减法和比的性质对电阻进行计算。

物理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和数学学科教学进度一样,为此,在知识学习时,要注重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从而更好的解决物理问题。

很多初中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和物理、化学之间没有关联性,在例题处理中通过将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意识其相关性,以此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应用反比例函数去解决杠杆的相关问题,以此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2基于学生主体提升解决能力初中物理化学知识属于自然学科的一部分,在对物理化学知识进行解决时要注重和初中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得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理热学的晶体融化、凝固的相关知识。

化学中酸碱盐中ph为7的图像等,在学习时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讲解。

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数学中函数的类型、图像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内容主要涉及到正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运用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运用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运用一、数学思维在物理中的应用物理问题往往需要通过数学的逻辑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数学思维在物理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逻辑思维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数学方法来分析问题,建立逻辑推理的框架,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从而解决物理难题。

2.抽象思维物理问题常常与具体的实验或事件联系在一起,但其本质是抽象的。

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具体的问题进行抽象和理论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3.系统思维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普适性,需要整体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需要通过数学的方法来构建物理知识的系统框架,将各种物理现象进行整合、分类和归纳。

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1.代数表达代数表达是物理中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代数式和方程式来描述物理规律。

利用代数方法可以轻松解决动力学、波动、光学等问题。

2.几何分析几何分析是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描述物理现象。

利用几何分析可以探讨光的折射、反射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光线的传播规律。

3.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物理中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利用统计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热力学、物态转变等问题。

4.微积分应用三、数学思维与方法的教学应用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数学思维和方法在物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以下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法:1. 强化数学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代数、几何、统计、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强化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奠定基础。

2. 举一反三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寻找物理问题中的数学规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现象。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成像规律。

3. 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4. 应用实例:分析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实像和虚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从事多年基础物理教育,我们深感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呈滑坡趋势:一道物理题,很多学生不知该用什么物理规律和公式演算及推导,就是知道了也算不出来,甚至有时候老师干脆把公式和演算过程都板书了,要学生完成最后结果,便仍然有部分学生算不出来.这不是笑话,这是事实.
究其根本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数学基础差,没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固然不能在物理学习中灵活使用.
我们必须正视,在义务教育中,特别是边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厌学不肯学的情绪是非常严重的(这当然与学生学习基础、环境和教育质量是有很大关系的,这里不作讨论.),有些学生初三快毕业了,而连五六年级的数学知识都还一巧不通,初中代数几乎是摸风,这不但造成物理教学难,也是数学教学的极大困难,这几年初中毕业会考数学人平分只在40-50分,就说明了这个点.
二.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教育离不开数学工具和方法,这是物理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演算推导出来的,但是物理计算又不等于单纯的数学计算,它还受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制约,学生没有把握好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所以也存有数学基础好的同学同样也不能灵活地处理物理问题,这说明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数学方法的引导不够.
三.科目界线,责任推托.
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平时遇到数学问题,往往指着学生:这是你们学过的数学问题,还不会,请教你们数学老师.一句话把学生打发走了,从而也抑制学生数学方法的开拓和进取.
综上所述,数学基础差是客观事实,数学物理之间的工具和使用关系必须要物理老师去引导,数学物理之间的界线和责任推托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点,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师的本质教学方法.虽然现行物理教材,物理习题和试卷都删除了大量的不必要的复杂的数学计算,但仍然不能脱离数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新课改物理牵涉数学方法,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和引导.
一.物理量单位及其换算是中等生和差生的困难之一.困难表现为:
1.诸多物理量单位进制关系记忆不牢固,随时混消,盲目换算.针对这个点,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列举单位实行对比,例如:质量电阻电压电流功率等,能够这样列
1000,小单位化成大单位除以1000,其它单位,教师都能够总结,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更好的办法.
再如速度和密度的单位换算:
速度:72km/h=72×1000m/3600s=20m/s
密度:1.0×10³kg/m³=1.0×10³×10³g/㎝³=1.0g/㎝³
文字表述:千米每小时化成米每秒,前面的数字照写,如果是大单位化成小单位,则分子分母分别乘以单位进制,再写转换目标单位,最后计算结果;如果是小单位化成大单位,则分子分母分别除以单位进制,再写转换目标单位,最后计算结果.这些问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是很容易学会的,但对于中差生来讲,的确不可忽视啊!
2.转换数字大,学生不善于利用科学计数法方便地解决问题.
例如:5.6km化成nm,课本告诉我们1nm= m,反过来,1m= nm,所以5.6km要化成nm,可直接用5.6× ,再补上nm就能够了,而我们很多同学把化成1000000000,再与5.6相乘,这样又复杂又容易出错.碰到类似问题,作为物理教师不要口口声声说是数学问题,不妨把科学计数法帮学生讲述举例复习一遍也不为过.
二.物理规律和公式的记忆和实际应用,是很多学生学生学习物理的又一个难于突破的数学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式多、杂、乱混消不清.初中物理公式也不为多,但对于中差生来讲,却是个难点,在学习中,特别是综合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办法记忆,比如能够帮公式分类:
按电学分:I=U/R,P=UI,W=UIt,P=W/t,……
按运动和力学分:V=S/t,P=F/S,W=FS,G=mg,……
按热学分:Q=cm(t-t),Q=qm,……
熟练物理公式是解决物理数学计算的基础,公式都记不住,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协助学生理解记忆物理公式,区分基本公式、推导公式和公式的延伸.
2.难于结合数学公式和方程实行解答物理题目.绝大部分物理公式都能够简化为已知其中两个量,能够求出第三个量的数学思路,而且有些物理量因受到物理规律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作为常数考虑,这样就很容易联系到数学中的二元一次方程:y=kx.例如:I=U/R,如果电阻不变,则1/R相当于常数k,其它如:P=UI,电压不变;W=P/t,功率不变等,则U和P都能够作为常数;甚至有一些物理公式纯是二元一次方程,如:G=mg,g不变;Q=qm,q不变;M=pV等.这样,我们考虑了物理量的定量关系,又结合数学方程就很容易求解了,通过反复练习,反复引导,使学生树立一种物理数学化的思维方式,问题也就解决了.
3.物理量多,而且都有相对应的单位,在计算过程中,单位换算和去留也是学生容易混消的地方.有些同学说,“物理计算不像数学计算,有好多单位,麻烦死了”.的确,物理计算不等于单纯的数学计算,还关系到单位的去留,物理公式至少有三个物理量,也就至少有三个单位换算,比如:W=I²Rt,这是电热公式,方程右边的物理单位有安培²、欧姆和秒,左边是电热的单位焦耳,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当然知道计算结果的单位就是焦耳,但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在计算过程中就被搞糊涂了,往往就放弃不做了,在这里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提示和引导学生记忆:1焦耳=1伏.安.秒.在分析计算物理问题时,教师在演算过程中要注意随时把物理量单位一起写,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
三.物理图像与数学坐标图像联系和应用是中差学生的又一个难点.在新课改教材中,初中物理关系到数学坐标的内容并不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热学中温度与时间关系图像②电学中电流与电压关系图像③物质中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④运动和力学中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重力与质量关系图像.这些图像,都是由数学坐标图像引出来,即与二元一次方程y=kx相对应,其中电阻、密度、速度和常数g在一定条件下都被作为常数对应方程中的k,这样,物理量关系就被简化为方程y=kx的图像,一目了然.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把物理量定形定量地简化到数学图像中来,这是突破的关键.
四.此外,物理实验探究和物理综合计算,是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重要部分,是学习难点,也是教学难点.物理实验探究中,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实验,列举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物理结论,但是学生缺乏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打不开,所以成功率很低,比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相关”的实验中,得出如下数据:
压力大于第1次的压力,同时摩擦力的大小也是第2次的大于第1次的,从而能够得出:接触面的粗糙水准相同时, 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同理,第2、3次压力相同, 接触面的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但是很多中差生对数学的比例关系搞不清楚,所以教师不得不又重复说明数学中的正比关系.类似这种探究题的还有: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电压与电流的关系;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等.只有学生对数学知识很训练的情况下,才能迎刃而解.
又如一道综合计算题:在某海滩案发现场罪犯留下了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注了鞋模,测量蜡鞋模平均厚度为3㎝,质量为0.675㎞,又经测试,直到达到鞋印同样深度的压强为1.5×10000Pa,问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这道题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综合法和分析法解题:综合法,分析题目的各个已知条件,由已知蜡模的质量和密度,能够求出其体积,然后除以平均厚度能够得出蜡模的底面积,再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出压力,即可求出罪犯的体重;分析法,从要求的问题出发,找出已知条件,同样能够求出结果.由此可见,数学方法在物理解题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但学生要熟练数学知识,老师更应该注重引导,这样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物理教育中,诸如以上中差生的毛病,作为物理教师,只有耐心、细心和热心去引导,充分地把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才会有大的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