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中医针刺疗法

谢谢大家
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
针刺
感受器神经末梢
中枢
下行调控
3镇痛的物质基础:
针 激活内阿 刺 片类神经 镇元 痛
内阿片 肽释放
β-内啡肽 脑啡肽
在脑内发挥作用
强啡肽 在脊髓内发挥作用
2.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 近年来应用针刺疗法对中风病康复
的研究逐步深入技术手段日益丰富 疗效逐渐提高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 风偏瘫的康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脑 组织和脑血管病变的恢复如侧支循环 的建立、脑循环改善、脑水肿的消退以 及血肿的吸收等;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可塑性变化前者乃脑卒中在急性期的 临床诊治原则;而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神经元的相互联系在内外 刺激的干预下能够发生改变它涉及脑功能重组、次要通路启用、 轴突和树突发芽、神经细胞的再生以及突触的增多与效率变化等 各方面内容脑组织的可塑性越强神经康复的潜能越大
一般很快恢复重者可给于胃复安肌注治疗
预防:初次针灸特别怕痛、畏针的患者刺激
量要轻一些采用卧姿此外空腹、饱餐、大汗、 重体力活动后勿立即针刺
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
引起的淤血疼痛
处理:小血肿不必处理可自行消
退若青紫严重影响到功能活动时24小 时内先冷敷一天后再热敷以促进肿块 吸收
预防:熟悉人体解剖部位尽量避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人 们偶然发现用尖锐的石块来叩击 身体的某些部位或放出血液可 以减轻疼痛从而创用了以砭石 为工具的医疗方法随着针具的 发展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 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中医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的适应症
WHO提出针灸治疗有效的46种疾病其中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中风、周围神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急性腰扭伤、 落枕、抽筋等; 3胃肠系统疾病:呃逆、胃痛、便秘等 4泌尿系疾病:尿滞留、小便失禁等 5其他系统疾病
针刺疗法 ppt课件

ppt课件
6
针刺体位
❖ 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 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 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 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ppt课件
7
针刺技术操作
❖ 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
❖ 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 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 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 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 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ppt课件
17
针刺意外的预防与处理
晕针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 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 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 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 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 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ppt课件
18
针刺意外的预防与处理
晕针预防: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 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 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 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 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 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 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 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
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
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
处。
ppt课件
9
单手进针法
简述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回复

简述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回复针刺,又称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具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针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保证针刺疗效和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下面将一步一步详细介绍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进行针刺治疗前,首先需要准备好一些必备的工具和材料。
包括:1. 针具:包括不同类型和尺寸的针头,例如针刺常用的有平针、管针、毫针等。
2. 消毒液和棉球:用于消毒治疗区域以及针具。
3. 针刺床/椅:提供患者方便舒适的治疗环境。
4. 灰壳:用于接收用过的针具,避免污染环境。
5. 着装和个人卫生用品:医生需要穿戴专业的白大褂、手套等,患者也需要配合保持整洁。
步骤二:患者询问和判断在针刺治疗开始前,医生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询问,了解病情、症状和需求等。
医生通过询问和检查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适应状况,以确定针刺方法和穴位的选择。
步骤三:穴位选择针刺的目的是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因此正确选择穴位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通过辨证论治和经络学理论来确定应刺的穴位。
常用的方法包括按摩法、切口法、敏感点法等。
步骤四:消毒处理在进行针刺治疗前,消毒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以防止细菌感染和交叉感染。
医生需要用消毒液清洁患者刺入点周围的皮肤,并用棉球擦拭消毒。
步骤五:针刺技术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医生需要采用正确的针刺技术。
基本的针刺技术包括:1. 刺针:医生将选定的针具(如平针)握持在手上,按照距离和深度的要求轻柔地刺入穴位。
一般情况下,刺入皮肤后稍作调整,然后再深入到准确的穴位位置。
2. 按揉:医生在插入针后,可以用手温和地按揉、转动或上下抖动针柄,以达到刺激穴位的效果。
3. 取出:针刺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医生需要在治疗结束后将针具缓慢、逐渐地取出,以免造成刺激和出血。
步骤六:观察和记录在完成针刺治疗后,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记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一定义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 即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
二原理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采用针刺疗法,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产生运动针感、针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三优点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
四治疗方法1 针刺疗法(1)远道经络辨证取穴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道和经络辨证取穴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道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
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
1)取穴依据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4种作用。
①左右对应: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在右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
如左腕关节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②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四肢上下对应,四肢上下对应不仅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
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
《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
除“两臂曲池妙”外,均属此范围。
③上下左右交叉对应: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
是指上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者下肢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
针刺疗法的治疗方法和功效作用

针刺疗法的治疗方法和功效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针刺疗法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和保健手段,连很多外国人都对该疗法的操作和效果感到神奇,那么究竟是如何治疗的。
以下是小编推荐针刺疗法的治疗方法知识,欢迎阅读!针刺疗法的方法针刺疗法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
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
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
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强度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不同体质、部位或病症进行选择。
轻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仅使皮肤略有潮红。
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头面部及虚症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但不出血。
适于治疗一般常见病。
重刺激:腕力重,针具高抬,节奏略慢进行叩刺,局部皮肤明显潮红并有微量出血。
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局部压痛明显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根据刺激强度和病情,皮肤针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以10~20次为一疗程。
针刺意外的处理1、晕针:多是由于患者一时紧张、体虚、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适,手法过重所引起,应立刻停止针刺,将已刺入之针全部取出,并让患者采用平卧位,头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给温糖水或热茶,饮后即可恢复,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滞针:就是医者感觉针下涩滞,出现捻转?提插及出针困难等现象,不要强行捻转提插,可延长留针时间,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和肌肉紧张,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3、断针:如因针具质量较差,或其它原因导致断针,应嘱咐患者勿动,若尚有一端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夹住将其取出?若与皮肤相平或稍陷体内者,可用一手拇食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露出再用镊子取出?若断端完全陷入肌肉层时,应在医院X线下定位后,行外科手术取出?4、针下血肿:小块可不必处理,待其自行消褪,较重者,可冷敷止血后再热敷,配合局部轻揉,以促进瘀血消散。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
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
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
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
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疗法
一、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
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
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
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
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
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一) 适应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注射用药液、5~20毫升注射器和6~7号针头、75%酒精棉球、镊子、消毒干棉球。
(三) 操作方法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吸药液。
3、选好穴位(2~4个),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4、持注射器,针头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直刺或斜刺方法推进至一定深度并上下
提插,得气后,若抽无回血,即将药物注入。
5、如用药量较多,可在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刺入注药。
6、药液注完后快速拔针,用干棉球轻按针孔,以防出血
(四) 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应慎用;凡引起过敏的药物
(如青霉素等)须先作皮试。
2、推药速度根据刺激量而定,要求强刺激者宜快速推药,轻刺激者宜慢速推药。
3、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毫升,头面等表浅处为 0.3~0.5毫升,四肢及肌肉丰厚处
可达5~20毫升。
4、进针后如病人有触电感,应稍退针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注意不要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采用针或其它方法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叫耳针疗法。
(一) 适应症
凡适应毫针治疗之疾病,均可用耳针治疗。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毫针或揿针、2%碘酒、75%酒精、消毒干棉球、镊子、胶布。
(三) 操作方法
1、选准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半寸短柄亳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穿软骨不透过对侧皮肤
为度。
病人感局部热胀或麻凉为得气,一般反应强烈者效果较好。
3、留针20~30分钟后起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4、需留针时间长者,可选用揿针作耳部埋针。
5、其它还有用磁石、菜籽、绿豆等园形硬粒,按压在耳穴上,外用胶布固定的方法。
(四)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见针眼红肿,应及时涂擦2%碘酒或口服消炎药,防止软骨发
炎。
2、耳廓冻伤部位禁止针刺。
3、耳针治疗时偶有晕针,须注意预防和处理。
四、针刺护理
(一) 治疗室内经常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通风换气。
(二) 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不宜刺激过强,并尽可能
采取卧位。
(三)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
针刺前应详细交待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
术中应做好保温和体位固定工作。
(四) 为防止折针,术前要认真检查针体与针根部,对有硬弯、锈蚀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
应剔出不用。
在行针或留针时,不宜将针体全部刺入皮内。
(五)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六) 病人的胸腹、腰背部不宜直刺和深刺,避免刺伤内脏;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
阴交、至阴等敏感穴位,不宜针刺,以防引起流产。
(七)起针时应核对所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留在病人身上。
(八) 针具用完后,先经高压消毒或煮沸消毒后再行选针和检针工作,选针时要用软布把针体
擦亮,保持干燥,以防生锈,然后装入针盒消毒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