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

合集下载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新)08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新)08
主讲教师:张卫华教授
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系
经 络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脉 经络 络脉 经 :直,直行;主要.为直行的主干。 络: 分支;横;斜;网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以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脉:经脉的分支,系经络的细小部分,呈 网状。
交接规律
7.十二经脉的流注规律:
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交接)手阳明大肠经——>(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交接)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胸中交接)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经——>(肺内交接)——>手太阴肺经……
一源三歧: 督脉、任脉、冲脉三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后各行其道,故名。
3.奇经八脉的分布
①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上,上抵颜部,各阴经均来交会,故有“阴脉之海”之称。 功能:调节诸阴经经气。 ②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及头顶面部,诸阳经均来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称。 功能:溢蓄调节诸阳经经气。 ③冲脉:起胞中,与肾经并行,上至目下,十二经均来交会。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 功能:溢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
脾大络
内关
列缺
通里
偏历
外关
支正
丰隆
光明
飞扬
公孙
蠡沟
大钟
大包
……
……
……
……
……
……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经络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为经络系统直行的主干,深而在里,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将脉按大小逐级分为经脉、络脉、孙络和浮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学科的理论核心,而且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临床各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如《灵枢·经别》中所说的“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三)《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62~68难主要对五输穴的含义、阴 阳属性与脏腑、脉气的关系和临床治疗 作用,以及原穴、俞募穴的理论。 5、69~76难主要论述各类疾病所宜的 补泻法,如子午补泻法、迎随补泻法等, 注意针刺和季节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属性 确定针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补阴与 阳的先后,以调和营卫气血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1、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 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 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 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 的病候。 3、 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 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 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 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经络学说的发展
(一)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 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记载有关经脉循行、是动 病、所生病及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雏形。
(二)《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 它分成《灵枢》、《素问》,总结了奏 汉以前医学方面的成就,尤对经络的论 述更为详尽,从而说明了战国时代经络 学说已基本形成,其主要阐述了:
经络总论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 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 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 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Biblioteka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1.经络总论


足 手少阴心经 足 手太阳小肠经
三 足太阴脾经 三 足阳明胃经
阴 足厥阴肝经 阳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2 . 作用: 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 运行气血 濡养全身。
3.特点(分布与相互关系):
(1)有规律的分布、循行 (2)内属一定的脏腑 (3)表里属络关系 (4)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
经络的病理反应
⑴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 ⑵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 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2、治疗方面 (1) 针灸治疗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2. 熟悉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的 关系。 熟悉经络学对临床的指导意 义。
3. 了解其由来、理论形成和发展概况。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 称,是联系脏腑和体表及 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 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
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 气血盛衰的作用。
3.特点: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十二 经脉之间,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 但无规律,如“一源三歧”、带 脉。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 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经络腧穴部分



1、经络的含义: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 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 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
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① 中指同身寸法:中 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 端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 指 指 关 节
的横度作为 1寸。 用 于 四 肢 部 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第二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无固定 位置
无专用 穴 名
3、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殊作用
⑴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
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 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 点。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 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⑶特殊作用
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 法。

见P34“常用骨度表”
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⑶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
8)下合穴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

针灸学课件-经络总论



概述
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
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部分,以上下纵行为主 络脉: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从经脉中分出侧行
经 纵丝
大而直行
深而在里
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经络系统的 主干
络 网络
小而横斜
浅而在表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经络别出的 分支
经络学说:即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脏腑有表里相合关 系,故十二经脉与脏腑形成了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为里,属脏络腑 阳经为表,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学院 卢老师
教学目的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 的作用。
熟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的概 念及作用,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目录
Contents
1 概述
2 经络的发现 3 经络系统的组成 4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5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肝经 胆经 三焦经
肺经 中焦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包经 肾经
心经
膀胱经
小肠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了与脏腑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外,还与 相关脏腑发生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与其循行分布部位 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
奇经八脉
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 故统称奇经八脉。Leabharlann 少阴阳明前 外

常小荣针灸学经络总论讲课PPT


阳明在前 少阳在中 太阳在后
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8寸处

大肠 三焦 小肠
阳明 少阳 太阳
前 太阴 中 厥阴 后 少阴
肺 心包 心


阳明
前 太阴


少阳
中 厥阴

膀胱
太阳
后 少阴

4.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系络小肠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当经络或内脏机能失调时,通过针灸等刺激体表的一定穴位,经络
可以将其治疗性刺激传导到有关的部位和脏腑,以发挥其调节人体脏腑 气血的功能,从而使阴阳平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诊断方面 (1)经络辨证 当经络营内卫外的机能发生障碍时,可在其相应的
经脉循行部位,或相应部位出现各种病证。 如寒邪犯肺——咳嗽、胸痛----手太阴肺经病症 内脏有病可在相应的官窍上反映出来: 如肾病腰痛,心火上炎导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两目赤红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
1.十五络脉分布概况 (1)十二经脉的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 表里的经脉; (2)任脉的络脉,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3)督脉的络脉,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 的足太阳经; (4)脾之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6.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于督脉,具有维 系全身阳经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在上、本在下,如脾虚腹胀、泄泻,可针 灸脾俞、三阴交;偏头痛、目眩、耳鸣取手 少阳经丝竹空、中渚;胸痛、惊悸取手厥阴 经天池、内关等皆是标本上下配穴的临床应 用。四根:指四肢的井穴;三结:指头、胸、 腹三个部位。太阳、阳明、少阳,三者结于 头部;太阴结于腹部;少阴、厥阴结于喉胸 部。四海、气街的分布与三焦气化、肾间动
十二经脉的名称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各经都 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 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 给予不同名称,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为三 阴、三阳。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 身。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 和胸腹。
在四肢的分布: 1、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手阴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
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 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 阴之前,而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 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六组表里络属关系。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 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根与本的关系
•根
限于井穴
•本
四肢

部位有高有低,范围较大,
有时含根(足窍阴、厉兑);广义指肘膝关节以
下五输穴、原络穴、郄穴、下合穴级八脉交会穴。
结与标的关系
•结
主要指脏器
•标
头面躯干

指进去弥漫、散布较广的
部位,有时标中含节,如:足阳明结与颡打.....
手足三阴之标还扩布到胸前和背腧穴。
四根三结
应用:1、阐明经络活动的功能,互相补充 以进一步说明循行与弥散作用。从而说明 气血营卫在人体升降出入、贯彻上下、内 外,表现出集体技能变化的多样性 2、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强调四肢 为经气的根与本,故临床四肢肘膝关节一 下的腧穴主治病证广。
气 街 (Meridian—Qi sreets) :气之径路也。
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治疗
标 (root of meridian) 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 头面胸背相应;
本 (branch of meridian)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 体四肢下端相应。
根 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 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 “结”。 此谓“四根三结”
针灸学教学课件
经络总论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皮部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twelve meridians)系 指十二脏腑所 属的经脉,是 经络系统的主 体,故又称为
“正经”。
名称 分布规律 属络表里关系 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四 海 (four Sea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胸部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 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四海、气街与三焦气化、肾间动气是相通的。体现在以下 几点: ①胸部为上焦,称上气海,为宗气所聚,宗气“上者走于 息道(呼吸道)”,“下者注于气街”,其作用是推动气 血运行。②上腹部为中焦称水谷之海,由谷气化生为营气 和卫气,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荣于周身。③下腹为 下焦,称血海,含“肾间动气”,即原气,是冲脉,足少 阴肾经气之会处。④四海各处皆有气街,它们的原动力是 原气,而原气又是通过三焦分布到各处的。⑤脑,位居颅 腔之中,上之颅囟,下至风府。由精微汇聚而成,从脑至 骶与脊髓相通,故称“脑为髓之海”。《医林改错》指出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说明脑具有主持精神思维活动 的功能,和头气有街是密切相关的。
十二皮部 (twelve cutaneous regions)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 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经别 (twelve divergent meridians)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 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 (twelve muscle regions)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道奇行的经脉,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循行:除带脉横向外,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作用:1、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2、蓄积和渗灌十二经脉气血。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 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 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fifteen collaterals),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气的学说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