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李雪《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文学中的妙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语文专业高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专业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铺垫。
文化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头传承、文字记录、艺术创作等。
在这些方式中,文字记录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因为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文化信息传递给未来的世代。
1. 文化传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文化传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铺垫。
2. 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哪些?(3分)答案:文化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头传承、文字记录、艺术创作等。
3. 为什么说文字记录是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方式?(3分)答案:文字记录是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方式,因为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文化信息传递给未来的世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文论证的前提,文章在此共础上论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种途径。
B.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传统艺术关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论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吉,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B (3分)【解析1以偏概全,中国秀的传统文化远远不指这几个方面。
(摘编自张新科《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以儒.道、禅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B.通过对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就能内化于心。
C.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比西方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裴、语调、唱词、步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这与以欧洲歌剧为代表的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用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做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高三语文训练题 含答案

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命题者:杨长城刘鹏审核者:张丹王素霜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
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
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
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
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
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
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
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1. 文章中提到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面临哪些主要威胁?(4分)答案:•强势文化通过经济、科技和媒体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缩小。
•小语种和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文化认同危机加剧。
2. 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作者建议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答案:•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保护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
•提升公众的文化意识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3.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多样性。
(4分)答案:•政府应制定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政策,鼓励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提高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增强文化认同。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尊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同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答案:D. 行:行为(正确解释:品行)5. 魏徵在文中强调了什么重要理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答案:•魏徵强调了治国安邦应以德义为本,树立良好的根基,保持节俭与宁静,避免贪图名利。
他提倡君子应注重修身养德,通过德行的积累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6. 结合全文,分析魏徵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及其对当时社会的警示作用。
(10分)答案:•魏徵认为功名利禄是外物,不应追求过度,否则会引发祸患。
他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德治国,避免贪图享乐与权势。
•这一态度对当时社会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告诫统治者不要迷失于功名利禄,应注重道德建设,以维护社会的长久稳定和繁荣。
7.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答案:(1)天地之间,只是万物的旅店;光阴在岁月中流逝,如同百代的过客。
(2)外在的事物,久了就会厌倦;荣华富贵的精华,一旦失去就会带来危险。
吉林桦甸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卷附答案详析

吉林桦甸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
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受调查的青少年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民间文学中的人物知之甚少。
这是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地位失落的又一个缩影。
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媒介,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
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也变得新奇自由,可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往往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都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同时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每一个从自己家乡成长起来的人,都深受家乡风俗影响,从方言和方言所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中获得了生命之初的情感与意义。
所以说,民间文学的传承实现了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培育了中国人极其重要的乡土意识,而文化同源观念与乡土意识正是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逻辑前提。
从更大的层面讲,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无不殊途同归地反映着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群众,正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而如今,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均被外来的新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奥特曼替代了葫芦娃,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我们认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
首先要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理解中国民间文学关于善良、勤劳、奉献、和睦、友爱、正义、协作等价值观的叙事模式,重新建构这些智慧资源的日常生活路径,逐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从而实现让民间文学重回日常生活的目标。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让优秀传统文化“可知可感”》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让优秀传统文化“可知可感”》含答案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让优秀传统文化“可知可感”①以古人之规短,开自己之生面。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說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②从机灵可爱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水下洛神,近年来,爆款频出的河南卫视,“出圈”密码即在于此。
③河南卫视“中国节气”节目制作工作记录中,有这样一行宇;“找准中国人的“文化DNA’,带领人们“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浩渺图景,而后在奇特美妙之处‘浅出’④在“春分”篇章中,引申“孕育布望,珍惜春光,保护理想的种子”的崭新内涵;在“立夏”篇章中,“成长、责任与使命”的主题与“万物至此皆长大”的节气特点相得益彰;在“小满奇遇记”茶话会上,择义“小得盈满”的意蕴哲思这样解读“中国节气”,别有一番意味。
⑤14名宫廷乐师,从《簪花仕女图X捣练图》等一幅幅名画之间穿行而来,组成《唐宫夜宴》……这样讲述“中国节日”,别有一番意趣。
⑥可舞、可视,让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知可感。
不到2分钟的水下舞路《祈》,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一天出水入水200次,舞者身上需携带几公斤配重,最终成就水随舞动、衣袂翩跹的水下洛神。
⑦这份创作匠心,让观众看得走心。
美学引领、科技赋能、创新表达、艺术,点亮,让历史古韵、当代国风与“乙世代”观众精准对接。
⑧共鸣,来自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相遇。
叙事强,表达新,实现思想旨归的现代转化。
共情,来自中华美学和当代审美的相遇。
创意奇,制作精,追求艺术美学的现代建构⑨实践江明,河南卫视系列文化节目之所以受青睐,正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涌动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与当下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澎湃着中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
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泼地融入当代,文化传承发展弦歌不较、历久弥新,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国建筑多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成为建筑群,,名称也相对。
①如故宫外朝内廷宫殿都是严肃地保持对称②三大殿左右有造型相同的文楼、武楼和相对的门廊③以表现园林的灵活艺术性④而花园性质的建筑则采用左右均衡的手法⑤庄严殿堂群习惯上是左右对称A.⑤①②④③B.③④⑤①②C.③⑤④①②D.⑤④③①②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古典西画一样,古典西园也是讲究写实的,追求形似。
如果他们愿意将植物修剪成一种动物的形状,或者将雕塑做得和真人一样,他们就一定会做得_______________,一切都在他们的_______________之中,一切都必须听任创作者意志的摆布。
他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并最终获得预想的效果。
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就曾经强调,要“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所以,在他所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中,完全看不到自然形态的物象。
他认为,人工之美高于自然之美,故而这种毫不掩饰人工痕迹的园林被称为“规划式园林”。
后来凡尔赛宫苑成为了欧洲园林风格的_______________,并被竟相效法。
()。
而这与他们对待人类自身的态度大异。
由于西方人提倡个性,尊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
在造园人的意志支配下,它具有了完整、和谐与鲜明的特性,呈现出一种雕塑感与装饰性并重的“盛装之美”,因此,西洋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对称、开阔、_______________,园中铺植大面积的草坪,植物多为几何造型。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传统文化类作品缘何频出爆款》《科技时代,舞蹈何以“众乐乐”》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传统文化类作品缘何频出爆款》《科技时代,舞蹈何以“众乐乐”》含答案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①近年来,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几个传统文化类作品不断刷屏成为大爆款(通常指能够引发全民热议、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呈现在新创作的作品中。
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让人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美动人的一面,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世界惊叹于“中国式浪漫”,当下的文艺工作者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
②传统文化类作品频出爆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了观众新的审美需求。
新世纪的中国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对有深度、有内涵的文艺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从《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精品影视剧,到《唐宫夜宴》《国色天香》等爆款舞台节目,无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述者”“代言者”,可以说,观众审美的变化正在对作品的选择中得以体现。
③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类作品频出爆款,离不开新型传播媒介的助力。
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作品为例,虽然首次播出就引发了强烈反响,但是后续的二次传播才是真正促使其成为爆款的重要原因。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回看功能、评论互动功能、个性化传播功能会带来作品关注量、观看量的几何级增长,推动作品“火上加火”。
(摘编自《传统文化类作品缘何频出爆款》,《光明日报》2024—04—03)【材料二】在现象级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中,舞者身体在“天地圆环”的舞台和光影效果中形成绵延不绝的青绿色“山峦”。
这种效果的营造正是依托舞台正上方的六块环形屏幕,它们随叙事与场景变换,一方面使得舞蹈语言所特有的时空运动特征得到了全新呈现,另一方面将时空交错的神奇之感与虚实相生的梦幻之感表现到极致。
科技手段的运用直接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形态,运用得好能有效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文学中的妙用
李雪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
今天,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离不开民族文化所激发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
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不少当代文学作家就妙用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③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道德修养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
但自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学发展受外来影响日益加重,接受外来文化思想,弱化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导致文化一度出现“无根”状态。
当代作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增强了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当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当代文学的一条主脉。
陈忠实《白鹿原》中用核心意象“白鹿”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
范小青的创作涉及了佛教主题,说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张炜的《你在高原》饱含着对以农业文明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
④同时,当代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
王安忆《小鲍庄》中唱古的调调以及叶梅小说《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等,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
传统音乐元素以其极富象征性的背景赋予了中国当代小说或是阔大幽远,或是精致圆融的境界。
中国诗歌和绘画美学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胜境,因此,一些小说家在构筑意境时,以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虚实相间的笔法创造美感境界,在浓重的诗情画意中给读者以丰赡的生活实感和生活情趣。
⑤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古玩、弈棋、戏曲、书法乃至武术等的灵韵在当代小说中也得到有效秉承。
比如阿城的《棋王》,就借棋写出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精髓。
有的作品还涉及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中医元素等,呈现出一幅较全面的传统文化图景。
当然,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小说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简单的移植,而是提炼其精髓再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使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小说完美结合。
⑥令人称赞的是,哪怕是号称自由生长的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也比比皆
是,如影响较大、反响不错的《琅称榜》《风起陇西》等,这些作品主要表现为对古典诗词进行合理化用,使小说语言带上了古典美学的气质,原本显得轻浅的网络文学也就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古韵。
⑦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深刻全面理解中国文化传统,敏锐把握人民大众的审美趋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指导下,自觉化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和理想,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当代作家艺术家责无旁贷。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文化元素在文中特指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它从属于民族文化。
B. 中华文化中的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
C. 当代小说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对其简单移植,而是提炼精髓后巧妙融入。
D. 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使作品体现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扣住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论述了当代文学作家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观点。
B. 第③段以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你在高原》等为例,论证了当代小说家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C. 第④段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与《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对比,论证传统艺术元素能赋予作品审美意境。
D.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文学作品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也有对摒弃传统文化的历史教训的反思。
17.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3分)A(并非特指“艺术元素”)
16. (3分)C(这里两个例子只是举例,并没有进行对比。
)
17. (6分)①增强当代作家的文化自信;②扩大当代文学的审美意境;③丰富当代文学的创作题材;④增添当代文学的古典韵味。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