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

合集下载

有机太阳能电池课件

有机太阳能电池课件

透明导电氧化物
如氧化铟锡(ITO),具有 高透光率、低电阻率,常 用作电池的阳极。
金属电极
如铝、银等,具有良好的 导电性和稳定性,常用作 电池的阴极。
碳电极
如石墨烯、碳纤维等,具 有高导电性、低成本和环 境友好性,是电极材料的 新兴选择。
电池结构
• 单异质结结构:由单一活性层夹在两个不同电极之间构成,简单且易于制备。 • 双异质结结构:由两种不同活性层材料组成,能够拓宽光谱吸收范围,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 叠层结构:将多个单电池按一定方式叠加起来,能够充分利用太阳光,并提高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 • 这些材料与结构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效率。通过不断优化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
VS
寿命
太阳能电池的寿命是指其在正常使用条件 下性能衰减到一定程度所需的时间。提高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寿命需要优化材料和器 件结构,降低载流子复合、界面缺陷等不 利因素。同时,合适的封装技术和存储条 件也可以延长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寿命。
05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发展与挑 战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途径
活性层材料设计与优化
影响因素
光电转换效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吸收光谱匹配、载流子迁移率、激子解离效率、电荷收集效率 等。提高这些方面的性能可以有效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稳定性与寿命
稳定性
有机太阳能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应保 持良好的性能稳定性。这要求材料具有 良好的光、热、氧稳定性,以及器件结 构的有效封装。
涂膜工艺
旋涂法
将配制好的溶液通过旋涂法涂布在基 底上,形成一层均匀、平整的薄膜。 旋涂速度、溶液浓度和基底温度等因 素都会影响膜厚和膜形貌。
刮刀法

太阳能电池技术综述

太阳能电池技术综述

太阳能电池技术综述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它是一种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其潜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大量的研究表明,太阳能电池在环保、可再生和节能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太阳能电池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两部分组成。

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类似于普通的半导体二极管,由两种材料组成,一种是n型半导体,另一种是p型半导体,它们构成了一个pn结,其中n型半导体中掺入了少量的受光激发的杂质,使其成为光生电池。

当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上时,电子和空穴被激发进入半导体,形成电流和电势差,产生直流电流。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

最初的太阳能电池是1850年由法国科学家埃德蒙·贝克勒尔发明的,它是通过将两块金属片浸泡在电解质中,形成一个电化学单元,以产生电流的方法实现的。

1960年代,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期。

此时,太阳能电池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卫星通信等领域的能源供应。

现代太阳能电池基本上都是基于硅材料的。

目前,太阳能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和工业领域。

国内外很多公司都继续研制太阳能电池,以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太阳能电池技术: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由单晶硅片制成的,具有高效率和长寿命等优点。

其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0%左右。

这种太阳能电池适用于家庭和商业太阳能发电。

2.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由多晶硅片制成的,相对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较低的转换效率,但制造成本更低。

目前,大量的太阳能组件和光伏系统都采用这种技术。

3.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指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比如铜铟镓硒和有机材料。

这种技术的转换效率非常低,通常为10%以下。

但它具有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好的柔性,可以应用于行动电源和户外光伏系统中。

4.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由一种特殊的有机材料制成的。

这种太阳能电池较薄而灵活,便于移动和安装。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可再生能源: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使用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2. 环境友好: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和低能耗的特点。

有机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可采用成本较低的印刷工艺生产,同时具有较低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由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对环境友好。

3. 柔性和可塑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采用有机材料作为光电转化层,有机材料的特点之一是柔性和可塑性,可以制造出柔性太阳能电池,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制作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电池,可以嵌入到各种产品中,如建筑材料、电子设备、穿戴设备等。

4. 半透明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制作成半透明的结构,在保持一定透明性的同时,实现对太阳能的吸收与转化,使得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幕墙等场景,实现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利用。

总而言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柔性可塑、透明度高的太阳能转化技术,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

第八章 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

第八章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以下优点:能够自行设计分子材料结构、可选择余地大;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毒性较小,不容易造成污染;加工比较容易;价格比较便宜,大多有机高分子材料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因而成本低廉;电池制作的结构可多样化并适于制作大面积柔性器件等。

因此具有制造简单、低成本、可卷曲、可大面积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新型电池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简单地分为染料太阳能电池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两大类,本章主要介绍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8.1.2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目前在太阳电池领域普遍使用的是晶体硅太阳电池,约占世界光伏组件的85%。

随着能源和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太阳电池产业在我国和世界上的发展突飞猛进。

再加上半导体工业其它方面的广泛应用,直接导致了硅材料的紧缺,因此其价格近两年急剧上涨,这对硅太阳电池成本的降低起到了阻碍作用,进而严重影响到太阳能光伏的广泛应用。

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展无机(如硅)薄膜电池。

所谓薄膜电池就是利用较少的材料形成太阳能电池器件;二是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有机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

近年来,以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和聚合物为半导体材料的太阳电池已经成为当前有机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中的前沿热点问题。

尤其是有机半导体技术在低价格系统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尽管其性能和稳定性与硅基等无机材料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它所具有的一些独特性能相对于无机半导体材料有较明显的优势:(1)由于有机材料质量较无机材料轻很多,因此有机太阳电池及其组件的质量较轻;(2)有机薄膜太阳电池可在柔性或非柔性衬底上加工,因此更加灵活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廉;(3)有机太阳电池产品是半透明的便于装饰和有更多的应用,色彩可选;(4)生产中的能耗较无机材料更低;(5)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

另外,柔性有机太阳电池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便于集成。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化石燃料的约束,人类在寻找新型、绿色、高效能源的道路上,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有机太阳能电池便是其中一种前沿研究方向,是一种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新型光电转换器件。

截至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太阳能充电和储能等领域。

尽管与传统硅晶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但由于其轻薄、柔性、透明等优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

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过程,并探讨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有机太阳能电池基本结构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阳极、阴极和有机半导体层。

阳极和阴极分别是两种电极,需要使用高导电性材料进行制备。

有机半导体层则需要使用有机材料经过特殊处理后形成。

阳极和阴极的材料要求有高的导电性和光学透明度。

常见的阳极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锌(ZnO)等,而阴极则可以使用银等材料。

有机半导体层是整个有机太阳能电池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其材料种类多种多样,并依据具体的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目前常见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包括全有机材料(如聚合物材料)、杂化有机-无机材料(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碳量子点材料等。

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步骤:阳极/阴极的制备和有机半导体层的制备。

具体步骤如下:(1)阳极/阴极的制备:制备阳极需先将PET或导电玻璃基底进行清洗,然后进行ITO 或氧化锌薄膜的溅射沉积(或其它涂布方法)制备。

制备阴极需使用相应的金属材料薄膜沉积。

(2)有机半导体层的制备:有机半导体层的制备需依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例如,对于聚合物材料制备,需要将单体材料进行加热熔融,然后沉淀在阳极上以形成有机薄膜。

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则需要将钙钛矿溶液均匀涂敷于阳极上并在可控温度下进行晶化,并由此得到光伏薄膜。

制备碳量子点材料则需先选取合适的碳前驱体,然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高质量的碳量子点薄膜。

太阳能电池介绍

太阳能电池介绍

太阳能电池知识介绍什么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太阳能电池发电的原理主要是半导体的光电效应,一般的半导体主要结构如下:图中,正电荷表示硅原子,负电荷表示围绕在硅原子旁边的四个电子。

当硅晶体中掺入其他的杂质,如硼、磷等,当掺入硼时,硅晶体中就会存在着一个空穴,它的形成可以参照下图:图中,正电荷表示硅原子,负电荷表示围绕在硅原子旁边的四个电子。

而黄色的表示掺入的硼原子,因为硼原子周围只有3个电子,所以就会产生入图所示的蓝色的空穴,这个空穴因为没有电子而变得很不稳定,容易吸收电子而中和,形成P(positive)型半导体。

同样,掺入磷原子以后,因为磷原子有五个电子,所以就会有一个电子变得非常活跃,形成N(negative)型半导体。

黄色的为磷原子核,红色的为多余的电子。

如下图。

N型半导体中含有较多的空穴,而P型半导体中含有较多的电子,这样,当P型和N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在接触面形成电势差,这就是PN结。

当P型和N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时,在两种半导体的交界面区域里会形成一个特殊的薄层),界面的P型一侧带负电,N型一侧带正电。

这是由于P型半导体多空穴,N型半导体多自由电子,出现了浓度差。

N区的电子会扩散到P区,P区的空穴会扩散到N区,一旦扩散就形成了一个由N指向P的“内电场”,从而阻止扩散进行。

达到平衡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薄层形成电势差,这就是PN结。

当晶片受光后,PN结中,N型半导体的空穴往P型区移动,而P型区中的电子往N型区移动,从而形成从N型区到P型区的电流。

然后在PN结中形成电势差,这就形成了电源。

(如下图所示)由于半导体不是电的良导体,电子在通过p-n结后如果在半导体中流动,电阻非常大,损耗也就非常大。

但如果在上层全部涂上金属,阳光就不能通过,电流就不能产生,因此一般用金属网格覆盖p-n结(如图梳状电极),以增加入射光的面积。

太阳能电池中有机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应用

太阳能电池中有机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应用

太阳能电池中有机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应用一、概述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有机聚合物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易制备、可塑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太阳能电池中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有机聚合物材料的介绍有机聚合物材料是指由有机分子通过化学键链接而成的大分子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很多有用的性质,如可塑性好、易加工、低成本、轻质等。

因此,在太阳能电池中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三、有机聚合物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有机聚合物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有机聚合物薄膜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材料的一种设备。

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更便宜的制造成本、柔性和轻质等特点。

2. 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开发成为透明的有机聚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伏设备。

这种透明太阳能电池可以应用在诸如机动车、建筑物和移动设备等领域,能够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向内供电。

3. 有机-无机混合太阳能电池有机-无机混合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有机聚合物与无机半导体材料混合的太阳能电池。

这种混合太阳能电池具有兼顾两种材料优点的特点,既具有有机聚合物的可塑性、易加工、低成本等特点,也具有无机半导体的良好电子传输性能等特点。

四、有机聚合物材料应用的优点1. 成本低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成本相对较低,大大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2. 可塑性好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各种加工工艺制成各种形式的太阳能电池。

3. 良好的光学性能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能够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提高。

五、有机聚合物材料应用的瓶颈1. 效率低当前有机聚合物材料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仍然比较低,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发展。

2. 稳定性差有机聚合物材料的稳定性不如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可能会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

有机太阳能电池PPT课件

有机太阳能电池PPT课件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2000年,5.R.Forrest研究小组通过在有机小分子制备的双层结构太阳能电池器件 的有机层和金属阴极之间插入BCP(Bathocuproine)薄膜层,使得器件的光电转换 效率提高到了2.4%,并且改善了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1.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简介:
定义:有机太阳能电池,就是由有机材料构成核心部分,基于有机 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通过有机材料吸收光子从而实现光电转换 的太阳能电池。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聚合物材料:太阳能电池上应用的聚合物首先必须是导电高分子,并 且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都对聚合物材料的光电特性有较大影响。 导电性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是含有大的π电子共扼体系,而聚合物材 料的分子量影响着共扼体系的程度。材料的凝聚状态(非晶和结晶)、结 晶度、晶面取向和结晶形态都会对器件光电流的大小有影响。主要的聚 合物材料有聚对苯乙烯(PPv)、聚苯胺(队Nl)和聚唆吩(PTh)以及它们的 衍生物等。
与前述“肖特基型”电池相比,此种结 构的特点在于引入了电荷分离的机制, 使得在有机材料中产生的激子,可以较 容易地在两种材料的界面处解离以实现 电荷分离,极大的提高了激子解离的效 率,从而获得电池器件效率的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
杨红旭10013203
测绘工程10级2班
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光电转换器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比较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在生产成本、工作原理和光
电转换效率等方面的区别。

并展望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无机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工作原理光电转换率
一、引言
现今占主导地位的太阳能电池是以无机半导体为主要材料制成,自太阳能电池商业应用以来,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系列应用最为广泛。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相关的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没有脱离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提纯硅的方法,这一过程必然会使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能耗大、污染高、工艺复杂且生产设备昂贵。

而有机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制作成本低、易制作、质量轻、富有弹性等特点,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学者已在研究如何在电子器件中将现有的昂贵无机半导体材料用有机半导体材料加以代替,其中就包括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本文就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在生产成本、工作原理和光电转换效率等方面的区别做简单的分析。

并展望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广阔前景。

二、生产成本
2.1无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
晶体硅太阳电池成本受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影响,各个企业生产消耗有较大差别,我们以每100W,硅太阳电池行业大致平均消耗水平来计算评估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消耗。

IOOW 功率硅太阳电池计算的材料消耗见表1。

表1 100W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材料消耗情况表
注:表1消耗品体硅材料是指托制的单晶和铸锭多品硅,消耗多品硅材料是指生产上述单品和铸锭多品硅需要的太阳能级多品硅材料。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单品硅太阳电池材料消耗晶体硅达到1500~1 600g/J00峰瓦,而多品硅太阳电池仅消耗多品硅l 100~1 300g/100峰瓦。

根据行业平均消耗计算的100峰瓦功率硅太阳电池的制造能源参考值见表2;其中包括,材料制造能耗、晶体硅太阳电池切片、表面材料、扩散、封装的能耗(有关计算过程略)。

单晶硅电池消耗更多原料和拉单品时等径过程时间略长,是导致其能耗较高的原因。

表2 IOOW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生产制造能耗参考值
2.2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成产成本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NPC材料主要是纳米TiO2以及有机复合材料,二者的成产成本均远低于高精硅的提炼,从中我们可以预见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低廉,事实上,现在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平均为硅基太阳能电池的10%-20%。

三、工作原理
3.1无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无机太阳能电池在光照作用下产生电子- 空穴对, 在p - n 结附近形成的内电场的作用下, 电子-空穴对被分离并分别传输到两极, 在两极间产生电势, 称为光伏效应, 如图2所示。

对于绝大多数无机光电池而言, 光生载流子的理论解释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

图2 光生伏特效应
3.2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光电转换功能。

这些材料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电子结构,即共轭π电子。

由碳原子的单键和双键交替形成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在共轭体系中,每一个碳原子有几个等价的相互作用较强的α电子和一个相互作用较弱的π电子,并且π电子与这几个α电子所在的平面是垂直的。

由于π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它们会形成光学带隙较大的成键态和反键态,分别对应于最高已占轨道和最低未占轨道,类似于无机半导体中的导带和价带。

由于共轭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机理与无机半导体有所不同, 因此, 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产生过程有所不同。

聚合物吸收光子产生激子, 激子只有离解成自由载流子(电子和空穴)才能产生光电流。

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作用过程由三个步骤: 1)光激发产生激子; ( 2)激子在给体/受体( D /A )界面的分裂; ( 3)电子和空穴
的漂移及其在各自电极的收集。

四、光电转换率
4.1无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
硅系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值为25% , 效率提高潜力有限。

近年来, 以GaAs、GaSb、GaInP、CuInSe2、CdS和CdTe 等[为代表的新型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取得了
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GaA s电池的转换效率目前已经达到30% 。

而G a、In等为比较稀有的元素, Cd等为有毒元素, 因此, 这类电池的发展必然将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

4.2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最直接的方法是研究新材料。

2009年SungHeumPark采用PCDTBT和PC70BM混合制成太阳能电池,其表现出了很好的性能,填充因子为0.66,光电转换效率为6.1%,并且内量子效率几乎接近100%。

Hsiang-YuChen使用PBDTTT作为给体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不同电子受体官能团,比较相应的太阳能电池性能,经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证实,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到6.77%。

2010年YongyeLiang使用新材料PBTs家族系列中有着极好光电转换能力的PBT7作为给体材料,采用PC71BM作为受体材料,溶于DCB溶剂中制成共混比例在1∶1.5的共混膜,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6.22%。

他们将相同条件的材料溶于混合溶剂(DCB/DIO)中制成共混膜,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7.18%,填充因子是0.6885;同时,将溶于溶剂CB且光电转化效率只有3.92%的共混膜置于混合溶剂CB/DIO中,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7.4%,填充因子为0.6897;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用混合溶剂CB/DIO制成的共混膜,发现其具有极其有序的形貌。

五、展望
在全球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形下,太阳能可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取之不竭的能源。

在无机半导体光伏器件受到成本约束的条件下,尽管有机半导体材料有着远低于无机半导体迁移率的缺点,但有机材料的低成本、易制造等优点仍促使各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

自从C.W.Tang研制出光电转化效率1%的器件后,近20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已经实现7.4%的转换效率。

最近,SolarmerEnergy公司创造了8.13%的有机光伏电池效率记录,这项新纪录得到了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证实。

同样在最近,美国罗格斯大学研究人员H.Najafov等发现,激子在有机半导体晶体红荧烯中的扩散距离是以前认为的1000多倍,该距离可与激子在制备无机太阳能电池的硅、砷化镓等材料中的距离相媲美,这是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只要从根本上克服了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低带来的影响,有机太阳能电池就可取得极大的进展,随着新材料新概念的出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就可以正式投入商业应用。

参考文献
1、《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李甫徐建梅张德(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沐俊应, 徐娟, 粱氏秋水, 朱宏伟, 陈振兴( 1. 中南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3; 2. 中山大学, 广东广州 510275)
3、《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郭军,李博,胡来归(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杭州310023)
4、《太阳能电池能源成本分析与薄膜电池技术发展》张志坚,俞德庆,张玉林。

许开芳(1.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31;2.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云南昆明650224;3.昆明冶金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1;4.云南天达光伏,云南昆明650012)
5、《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及产业化前景》文/徐新军李立东(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6、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上册[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52
7、李蛟,刘俊成,高从堦.体相异质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综述篇,2009,23(9):104
8、於黄忠.不同比例的P3HT与PCBM共混体系光电池性能分析[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10):57
9、黄永辉,李宏建,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修饰[J].材料导报,2005,19(1):93
10、刘晓东,张福俊,徐征,等.活性层厚度对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7):1752
11、於黄忠,彭俊彪.共混型聚合物太阳电池原理及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7,19(11):16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