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解剖特征
结肠知识点总结

结肠知识点总结一、结肠的解剖结构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由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组成。
结肠在人体腹腔中呈“S”形状,它连接着小肠和直肠,承担着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进行进一步腐化、吸收水分的作用。
结肠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具体可分为:1. 盲肠盲肠是结肠的起始部分,位于右下腹腔,形状像袋状,其一端连接着回盲瓣,另一端与升结肠相连。
2. 升结肠升结肠是盲肠的延长部分,它位于腹部右侧,与盲肠相连。
升结肠从右下腹向上移动,然后向左移动穿越到腹腔的左侧。
3. 横结肠横结肠是结肠的一部分,它位于腹部横向穿过。
横结肠连接着升结肠和降结肠。
4. 降结肠降结肠是横结肠的延长部分,它从左腹部向下延伸,连接着乙状结肠。
5. 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是结肠的终末部分,它位于左下腹腔,连接着降结肠和直肠。
6. 直肠直肠是结肠的最末端,它位于骨盆腔内,连接着乙状结肠和肛管。
从上述结肠的解剖结构可以看出,结肠呈“S”形状,起到了将食物残渣进行腐化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结肠的功能结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泄废物等。
具体包括:1. 吸收水分结肠主要在这里进行吸收水分的功能,如果结肠无法有效吸收水分,会导致水分的大量流失,造成脱水现象。
2. 形成粪便结肠在这里将食物残渣进行腐化,长时间的停留导致建立了细菌群落,细菌群落产生大量气体。
气体、水分、细菌以及不被人体消化的碎渣形成了粪便。
在结肠大部分的过程是积压和贮存食物残渣,并且在这里进行细菌的发酵。
3. 排泄废物结肠将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这是结肠的一个重要功能。
排泄废物能够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维持身体的健康。
通过上述对结肠功能的解析可以看出,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肠的常见疾病结肠作为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结肠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结肠息肉等。
直肠和结肠的区别都有哪些医学养生常识

直肠和结肠的区别都有哪些医学养生常识直肠和结肠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它们在解剖位置、功能和疾病表现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直肠和结肠的特点,以及一些医学养生常识。
一、解剖位置1. 直肠:直肠是大肠的最后一段,位于结肠的延续部分。
它与结肠之间的界限是乙状结肠的连接点和直肠乙状结肠皱襞。
2. 结肠:结肠是大肠的一部分,位于盆腔中。
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分。
二、功能差异1. 直肠:直肠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排出粪便。
直肠收缩时,会引起排便感觉,并将粪便推向肛门。
2. 结肠:结肠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将消化过的食物从盲肠转移到直肠,并利用菌群将这些食物残渣进一步消化吸收。
结肠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疾病表现区别1. 直肠:直肠癌是直肠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症状包括肛门出血、腹痛、排便习惯的改变等。
其他直肠疾病还包括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
2. 结肠:结肠炎是结肠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其他结肠疾病还包括结肠肿瘤和结肠梗阻等。
医学养生常识:1. 饮食习惯: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有助于预防直肠和结肠疾病的发生。
2. 定期体检: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因此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这种疾病。
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适度的运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有助于维护直肠和结肠的健康。
4. 合理用药:长期或滥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和止痛药,可能对直肠和结肠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用药时需要遵医嘱,不滥用药物。
5. 疾病预防和治疗:预防直肠和结肠疾病的发生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如果出现任何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结:直肠和结肠在解剖位置、功能和疾病表现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非常有帮助。
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我们可以维护直肠和结肠的健康,并减少患病的风险。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的解剖及生理一、结肠的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呈M6-7cm,图6-12、3、肠脂垂:100-500志。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
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
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下与(五)乙状结肠(sigmoid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
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
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
二、结肠的组织结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在结肠袋之间横沟处的结肠壁内面有半月形邹襞。
结肠肠壁由内向依次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结肠粘膜向肠腔内形成较高的半环形邹襞,因不形成绒毛,故粘膜层表面较光滑。
直肠的解剖结构

直肠的解剖结构位置与形态直肠位于盆腔后部,上平第3骶椎高度接乙状结肠,向下穿盆膈延续为肛管。
成人的直肠平均长12cm,其下份肠腔明显膨大称直肠壶腹。
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弯曲与骶骨曲度一致,称骶曲;在下部绕尾骨尖的弯曲,称会阴曲。
在冠状面直肠尚有左、右左侧的弯曲。
在作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缓慢推进,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的毗邻直肠的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骶、尾骨和梨状肌邻接,在疏松结缔组织内除骶正中血管、骶外侧血管、骶静脉丛外,还有出骶前孔的骶、尾神经前支,骶交感干及奇神经节等。
直肠前面的毗邻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男性,直肠上部隔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邻,如直肠膀胱陷凹中有炎性液体,常用直肠指检以帮助诊断有时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直肠下部(即腹膜返折以下)借直肠膀胱隔(Denonvillier’s筋膜)与膀胱底下部、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部相邻。
在女性,直肠上部隔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及阴道穹后部相邻。
直肠下部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两侧的上部为腹膜形成的直肠旁窝,两侧的下部(在腹膜以下)与盆丛,直肠上动、静脉的分(属)支,直肠侧韧带及肛提肌等邻贴。
直肠内面观直肠腔内由粘膜和环行平滑肌形成的半月形横向皱襞,称直肠横襞(transverse folds of rectum),一般有三条: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附近的左侧壁,距肛门约12cm;中直肠横襞最大且恒定,居直肠右前壁,相当于腹膜返折线的高度,距肛门约9cm,此横襞具有定位意义;下直肠横襞多位于左侧壁,距肛门6cm。
在进行肠腔内器械检查时,也要注意这些横襞,以免伤及(图1)。
图-1直肠结构和内面观直肠血管、淋巴及神经直肠动脉血管由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分布,彼此间有吻合。
直肠上动脉(superior rectal artery)为肠系膜上动脉的直接延续;行于乙状结肠网膜根内,经骶骨岬左前方下降至第3骶椎高度分为左、右两支,由直肠后面绕至两侧下行,分支前与乙状结肠动脉之间有吻合,分布于直肠。
结直肠解剖结构、结直肠癌疾病分类、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

结直肠解剖结构、结直肠癌疾病分类、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结肠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呈“门”字形分布于人体腹腔内,按所在位置和形态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升结肠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长约15cm,自右下腹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形成结肠肝曲后移行于横结肠。
横结肠长约50cm,连接升结肠,左上腹形成脾曲后向下移行为降结肠,在腹腔内活动度大。
降结肠长约20cm,从结肠脾曲开始,沿腹后壁左侧下降,接近骨盆处移行为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长约40-45cm,上接降结肠,下接直肠,称之为乙状结肠。
平充盈扩张时,在左髂窝可触及,会发现左下腹充盈乙状结肠。
直肠主要位于盆腔内,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管、肛门,直肠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肛门内括约肌收缩时能协助排便,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可随意括约肛门。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为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是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形成的。
疾病早期没有症状,到进展期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大便困难、腹痛、腹胀、大便带血、停止排气排便、贫血、腹部包块、肛门坠胀等大便习惯改变。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大便隐血阳性。
大便隐血阳性原因包括息肉、炎性肠病及其他胃肠道疾病,大便隐血阳性需高度重视,应进一步排除结直肠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可能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结直肠癌存在一定家族聚集倾向,部分结直肠癌存在明确的遗传因素改变,家族中存在结直肠癌恶性肿瘤成员的,其具有血缘关系直系亲属发病率较普通人群更高。
以往有结直肠腺瘤病史。
以往有结直肠腺瘤病史患者再次出现结直肠腺瘤甚至结直肠癌的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
有恶性肿瘤病史。
有恶性肿瘤病史包括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出现结直肠癌的风险更高。
有排便习惯改变。
有排便习惯改变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更高,30岁以上黏液血便、大便次数增多等人群。
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1)结直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大城市内中老年人群。
第一节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一)结肠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 cm (120-200 cm)。
结肠各部的直径不一,自盲肠的7. 5 cm依次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 cm。
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盲肠以回盲瓣为界与末端回肠相连接。
回盲瓣具有括约功能,由于它的存在,结肠梗阻易发展为闭拌性肠梗阻。
另一方面,残留回盲瓣的短肠综合征较已切除回盲瓣的相同长度的短肠综合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故有一定的活动度,其长度在成人约为6 cm,盲肠过长时,易发生扭转。
升结肠与横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脾曲,肝曲和脾曲是结肠相对固定的部位。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以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故其后壁穿孔时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完全为腹膜包裹,是结肠中活动度较大的部分,乙状结肠若系膜过长则易发生扭转。
结肠的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二)直肠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平骸呷处上接乙状结肠,沿骸、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转向后下,至尾骨平面与肛管相连,形成约900的弯曲。
上部直肠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是暂存粪便的部位。
直肠长度约12^15 cm,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
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胧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
如该陷凹有炎性液体或腹腔肿瘤盆底种植转移时,直肠指诊可以帮助诊断;如有盆腔脓肿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下段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男性直肠下段的前方借直肠膀胧隔与膀胧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段相邻。
女性直肠下段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后方是骸、尾骨和梨状肌。
直肠的肌层与结肠相同。
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而成为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可协助排便,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齿状线
(二)直肠
侧面观 直肠的位置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比邻关系 • 前有膀胱、前列腺或子宫和阴道 • 后有骶骨 • 两侧有支配性功能和排尿的神经及重要血管
直肠的位置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系膜 是指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直 肠的、行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 内含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 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Thanks
直肠系膜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为当前直肠癌根治术金标 准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切除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肛垫 位于直肠末端,在齿状线上1.5cm宽的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发排便的感觉中心。现 在认为,肛垫松弛下移是痔形成的基础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易扭转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肠速度,防止返流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肠组织学结构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结构
• 长约12~15cm • 以腹膜反折为界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植物神经支配
结直肠解剖特征范文

结直肠解剖特征范文结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是连接到直肠末端的一段管状器官。
它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对于消化食物、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直肠的解剖特征包括形状、位置、分段、壁层结构和血液供应等。
形状方面,结直肠通常呈一个S形状,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
这种形状有助于吸收营养和水分,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储存空间。
位置方面,结直肠位于腹腔内,被小肠环绕。
它主要位于盆腔,与脊柱相连,并通过胃前壁和大网膜与腹腔其他器官相连。
分段方面,结直肠可以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升结肠位于右下腹部,上部与回肠相连接,下部通过右结肠曲与横结肠相连。
横结肠横跨腹腔上部,通过左结肠曲与降结肠相连。
降结肠位于左部,通过乙状结肠与直肠相连。
壁层结构方面,结直肠的壁层结构包括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黏膜层内侧是一系列小突起称为结肠小憩室,这些小憩室有助于增加表面积以增强吸收。
粘膜下层富含血管和淋巴管,并且包含许多小的固有神经节。
肌层由外长肌层和内环肌层组成,它们通过收缩和松弛协调工作以推动粪便。
浆膜层则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组成,它覆盖在壁层外部,保护结直肠免受感染。
血液供应方面,结直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大肠系膜动脉和大肠后动脉。
大肠系膜动脉分为上、中、下三个分支,分别对应结直肠的不同部位。
大肠后动脉则负责供应结直肠的后侧壁。
静脉血液则通过大肠系膜静脉和大肠门静脉回流至肝脏。
总的来说,结直肠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具有特殊的形状、位置、分段、壁层结构和血液供应。
对于了解结直肠的解剖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Colon and Rectum)或称大肠(large Intestine),全长约150-200厘米,一般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从回肠末端延伸至肛管。
盲肠位于回盲瓣下方,是结肠起始段,长约6厘米。
盲肠连同升结肠、结肠肝曲和部分横结肠,组成了一个外科手术解剖单位即右半结肠;部分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和部分乙状结肠组成另一个外科手术解剖单位左半结肠。
1.盲肠的毗邻关系盲肠位于右侧髂窝内,是腹膜内位器官,即盲肠是完全游离的;但有约20%的人体中整个盲肠都附着在后腹壁上。
在约60%的人体在站立位时,它位于真性骨盆中。
盲肠向上延伸为升结肠,其内侧与回肠末端和阑尾相连,回肠系膜的返折可能附着在结肠下段和盲肠,形成上回肠皱壁(窝)和下回肠皱壁(窝),如图1-1所示。
其后紧邻右侧髂外血管、右侧精索血管(或卵巢血管)和右侧输尿管。
2.结肠的毗邻关系升结肠是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和两侧常被腹膜覆盖,升结肠与后腹壁附着的不同程度。
其内侧为结肠系膜,约有10%的人体中的升结肠的系膜很长,可发生结肠扭转,出现急腹症。
尸体解剖时发现约30-40%的升结肠是游离的。
有时升结肠表面可有一些异常的结缔组织在腹膜下覆盖通过升结肠,称为杰克森膜。
升结肠上端紧邻右肾前面。
横结肠起自升结肠即转向机体的左侧处的结肠肝曲,位于肝右叶下,终止于急转向下的结肠脾曲处,是完全游离的,是腹膜内位器官。
前面为肝胆和胃,其后为右肾、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和胰腺。
结肠脾曲位于脾的后侧面、胰尾的上方和左肾内侧的前面,由脾结肠韧带和肾结肠韧带固定。
降结肠的前面为腹膜覆盖,为腹膜间位器官,在内侧通常无系膜,即使有系膜存在,也不够长,不会发生左半结肠扭转,在上段其后有左肾,下段后面有左侧髂外血管、左侧精索血管(或卵巢血管)和左侧输尿管等腹末后器官。
在髂嵴水平,降结肠变成乙状结肠,上端固定,下段完全游离。
左侧输尿管行经乙状结肠系膜根部。
3.直肠和肛管的毗邻关系在盆腔内,乙状结肠终止的水平,出现结肠袋和结肠脂肪垂消失,即在直肠上动脉分成左右支水平,就是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
直肠前邻膀胱、前列腺(子宫和阴道),两侧为髂内的血管和输尿管,其后为骶前筋膜和骶前静脉丛。
在肛提肌附着点以远段的直肠称为肛管,长约4厘米,约有2厘米位于齿状线以上,2厘米位于齿状线以下。
二、腹膜反折腹膜在直肠第三段的下方离开直肠,向上向前行经膀胱或子宫,形成一腹膜返折,即是我们在行直肠癌腹会阴根治或直肠前切手术时所指直肠子宫陷凹或直肠膀胱陷凹。
三、盆腔底结构骨盆的底面是盆膈,由提肛肌和直肠尾骨肌组成。
而提肛肌包括三组肌肉,即是由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和耻骨直肠肌组成。
耻骨直肠肌附着在耻骨联合的后下方和尿生殖膈处,是直肠排便反射最重要的肌肉,它连同外扩约肌的浅部和深部的一部分以及内扩约肌的近端部分形成肛管直肠环。
如果损伤肛管直肠环,就会导致大便失禁。
四、筋膜关系和组织间隙直肠周围有骨盆直肠间隙、坐骨直肠间隙、直肠扩约肌间隙、肛周皮下间隙、直肠中央间隙和直肠粘膜下间隙等六个不同的潜在组织间隙。
有一层筋膜结构分别包绕这些间隙,有利于限制这些间隙内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的扩散,但这些间隙之间也是相通的。
五、组织解剖与结构1.结肠结肠的肠壁基本上分为四层,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与小肠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结肠肠壁结构与小肠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结肠粘膜缺少绒毛,肌肉层外部纵行肌分散成三条带状而不是像小肠那样由一个连续的圆柱状肌肉层,结肠浆膜层外覆有一些脂肪垂。
结肠脂肪垂常常可能是结肠息室隐藏的位置,故其对外科医生十分有用。
结肠脂肪垂也可发生梗死和扭转,出现急腹症的症状。
2.直肠直肠肠壁的结构与上述结肠的结构相同,但不同点在于其上段直肠含有左上、中间和左下三个Houstou瓣。
它们距肛缘的距离分别为4-7cm、8-10cm和10-12cm。
3.肛管(1)肛管壁的肌肉系统:有两层平滑肌围绕着肛管,内层为环肌层,是肛管的内扩约肌层;外层平滑肌层为结肠纵行肌纤维的延续部分组成。
纵行肌纤维可防止扩约肌成分间相互分离,同时也允许内外扩约肌间的伸缩运动。
外扩约肌由条状肌组成,有皮下环、浅部和深部三个环。
任何一个环都可以对固体粪便做出排便反射,但对液体或气体状的粪便却不能做出反射。
皮下环围绕着肛门口,附着在肛周前面的皮肤上。
一些肌纤维则完整地环绕着肛门。
浅部外扩约肌围绕着肛门,并加入肛尾韧带,肛尾韧带附着在尾骨上。
向前一些肌纤维在会阴中心腱处组成部分会阴肌。
深部扩约肌围绕肛管,与耻骨直肠悬韧带关系密切。
(2)肛管的内层:肛管有三个不同的组织学分区:①皮区,上至肛缘为具有毛囊和皮脂腺的皮肤覆盖;②过渡区,皮肤只有皮脂腺而无毛发。
它向上延伸至肛瓣的游离缘,即齿状线;③齿状线以上则为肛管的真性粘膜区。
齿状线由肛瓣的边缘组成,在5-10个垂直的粘膜皱壁间形成小的粘膜袋即是肛柱。
齿状线是肛管中最重要的解剖标志:其上为内脏部分,其下为躯体部分。
在齿状线上下,动静脉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和上皮层结构都是不同的。
具体不同处见表1-1。
六、结肠和直肠的血供1.结肠的动脉供血(1)肠系膜上动脉:盲肠和升结肠的血供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两个分支:回结肠动脉和结肠右动脉(图1-9),它们形成的动脉弓发出分支到结肠壁中部。
当血管支到达结肠表面时,它们分成短的和长的分支,前者提供结肠内侧壁或结肠系膜缘结肠壁的血液供应,而后者提供结肠外侧壁和对系膜缘的结肠壁供血,长的分支同时还发出小的分支供应结肠脂肪垂血供(图1-6)。
(2)结肠中动脉:横结肠的血供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结肠中动脉,在距结肠壁3-11cm处分成左右两支,约有5%-8%的个体结肠中动脉缺如。
(3)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发自腹主动脉分叉上方,第3腰椎下缘水平。
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有左结肠动脉、1-9支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图1-9)。
分别提供给横结肠左侧部分、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血供。
(4)边缘动脉:边缘动脉是由上述动脉发出的一系列动脉弓组成,在距离肠壁1-8cm处形成一平行与结肠系膜缘的血管网,它可能终止于直肠上动脉。
(5)直肠和肛管的动脉:直肠和肛管的动脉供应有直肠上动脉、直肠中动脉和直肠下动脉以及骶正中动脉。
直肠上动脉源自肠系膜下动脉,下降至直肠上段的后壁。
在为直肠后壁供血的同时,他分叉并发出左右两支至直肠中段的侧壁,向下至齿状线。
直肠中动脉的主干位于直肠颈部下方,由髂内动脉发出。
直肠癌腹会阴根治或直肠前切除手术时,将直肠与精囊、前列腺或阴道分离时有可能损伤直肠中动脉。
在女性,直肠中动脉常常缺如,它可能被子宫动脉取代,而在男性,直肠中动脉主要为直肠肌层和前列腺供血。
直肠下动脉源自阴部内动脉,向腹侧、内侧走行,为齿状线远端的肛管供血。
骶正中动脉从腹主动脉分叉的上方发出,向下走行于腹膜后低段腰椎、骶骨和尾骨的前面。
它发出一些非常小的分支至直肠后壁。
2.结肠的静脉回流结肠的静脉与动脉伴行。
在右侧结肠,结肠的回流静脉参与组成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回流升结肠和部分横结肠的血流,而部分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血流组成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经脾静脉回流至门静脉。
直肠的静脉回流至直肠上静脉,再回流至肠系膜下静脉,这属于门静脉系统。
直肠中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回流入阴部内静脉,然后经髂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在直肠上静脉(门静脉系统)和直肠中静脉、直肠下静脉(体循环系统)存在大量交通支,形成门体分流。
3.结肠的淋巴回流结肠的淋巴回流由四站淋巴结完成。
第一站淋巴结(结肠上淋巴结组),位于肠壁的浆膜下;第二站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组),位于边缘动脉上;第三站淋巴结(中间淋巴结组),沿大动脉分布(肠系膜上、下动脉分布);第四站淋巴结(主要淋巴结组),位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根部,包括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和腰左淋巴结。
结肠肿瘤实施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时,结肠切除的范围应包括一支主要动脉供应的整段结肠和相应的结肠系膜,这样才有可能大部分切除这段结肠的淋巴回流。
直肠和肛管的淋巴回流组成了两个肠壁外的淋巴丛。
一个位于齿状线上,一个位于齿状线下。
齿状线上丛回流的淋巴经直肠后淋巴结回流至一串沿直肠上动脉走行的盆腔淋巴结。
一些与直肠中下动脉伴行淋巴最后回流至下腹部淋巴结。
在齿状线以下,淋巴丛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
直肠壁外的淋巴结回流的分界线是齿状线,直肠壁内淋巴回流的分界线位于直肠中瓣水平。
直肠的病变极少向下扩散,约有2%的病人可能向下扩散。
在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中,经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病理连续切片研究发现),距肿瘤远端2-3cm以上时,直肠远端切缘绝大多数未发现肿瘤细胞。
因此,距肿瘤远端2-3cm以上切断直肠是安全的。
七、直肠、肛门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直肠内扩约肌的运动,刺激交感神经可促进直肠内扩约肌肉收缩,刺激副交感神经则抑制直肠内扩约肌收缩。
副交感神经的骶骨传入神经传递直肠扩张感觉。
阴部内神经的下痔支和第4骶神经的会阴支则支配直肠外扩约肌的运动。
骨盆内脏神经和下腹神经一起组成直肠神经丛,支配直肠下端的活动。
第3、4骶神经控制提肛肌的运动。
阴部内神经的直肠下支沿直肠下动脉走行,支配肛周皮肤的感觉。
阴部神经支配外扩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排便由骨盆内脏神经完成,排便反射由阴部神经和骨盆内脏神经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