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精美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25张PPT)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文章结尾的
九个字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是作者的切身体会,也是作 者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望。三句话意思上层层递进 。读书好:倡导大家读书,读书有益。多读书:在读书的 数量上给予建议,多读多受益。读好书:在读书的选择 上给予指点,选好书,受益无穷。
关于读书的名言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四岁时”“七岁时”“此后” (幼时) “在我十二三岁时”(少年时)。
活动一
2.读课文,作者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呢?觉得 怎么样?写了那些具体的事情呢?
①《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 泪上床”“哭了一场”。 ②《水浒传》“尤其欣赏”,人物个性鲜明。 ③《红楼梦》“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二、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活动一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是课文结
“一谈尾作到者读对书广大,青我少的年的话殷就切多期望了。!今”天“就一让…我… 就……”的句式表明了什么?(同桌交流)
们一起去文中瞧一瞧作者是如何语重心长的道
出这表九明个作字者的心吧中! 抑制不住的感情, 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体会。
活动三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 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 中最大的快乐!”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体会。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总的说或总之的意思,在文中 起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把读书看成“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抒发了强烈的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 “好书”呢?
故事情节精彩 人物形象生动 有真情实感 语言质朴浅显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 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6张PPT)

朗读指导
“识”:记住, 读音zh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朗读指导
古文中,“而” 前面一般是需 要断句的。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朗读指导
古文中“亦”“岂” 前面一般是需要断 句的。
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原因是什 么?(用原文回答)
心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
三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到 眼到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
口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且喜欢学习,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 教而不感到羞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 的智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 导别人从不感到疲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解释: 我曾经说过,读书要做到三点:心思集中、眼睛注视、口 中诵读。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24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著 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 人。
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朗读指导
“知”同“智”, 智慧。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30张PPT)

学习活动我:会1.读独学:运用学古文的方法,默读第一则文言文 。
2.合学: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
学习活动我:会1.读独学:运用学古文的方法,默读第一则文言文 。
2.合学: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
学习活动我:会默读读课文,思考孔子通过这几句话向告诉我们该 怎么读书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评价标准:我能读正确。 我能读流利。 我能读出停顿。
知知之道/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同知“敏默我学知(智///非(z而而如”h/zī好识不生,hī学 之 及而智√z慧, , ,知h√ìz不 学 犹之hì耻者//)而 恐)下,也不 失之问好。厌之为。古,。,知诲敏之人/,以/不不求倦知之。为者也不。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评价标准:我能读正确。 我能读流利。 我能读出停顿。
观点是
。
最后,祝
。
①读到孔子的“
”
这句话,我想到了
,
②我很赞同孔子
的
观点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
我会背
知之
,不知
,是
。
敏
,不耻 。
默
,学
,诲人
。
我非
者,好古,敏
。
学
,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 ,终夜
,以思,无益,不
如。
我会背
知之为知之,
敏而好学,
默而识之,
我非生而知之者,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8张PPT).ppt

——【宋】朱熹
我会解释
说 余尝 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会解释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我会解释
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 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
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 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 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朱熹(1130年~1200年)
•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 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
细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 的境界。反面: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 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 三点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 迟。——颜真卿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我会解释
说 余尝 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会解释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我会解释
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 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
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 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 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朱熹(1130年~1200年)
•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 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
细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 的境界。反面: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 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 三点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 迟。——颜真卿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7张PPT)

“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 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 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 二首》。
源头活水和观书学习有什 么关系呢?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知,才 能豁然开朗 ,融会贯通的道理。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 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 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余尝尝谓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漫浪 随意。
心不到 眼不到 记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难道,怎么。
心到 眼口到
联系你的读书体会,你认为本段文字哪里对你有启发?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 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 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论语》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 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
知之为知知之,不知知为不知 ,是知 也。
对待学习要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勤学、谦虚。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 出节奏,用“/”画出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源头活水和观书学习有什 么关系呢?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知,才 能豁然开朗 ,融会贯通的道理。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 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 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余尝尝谓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漫浪 随意。
心不到 眼不到 记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难道,怎么。
心到 眼口到
联系你的读书体会,你认为本段文字哪里对你有启发?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 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 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论语》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 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
知之为知知之,不知知为不知 ,是知 也。
对待学习要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勤学、谦虚。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 出节奏,用“/”画出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25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5张PPT).ppt

任务三:迁移运用共学习
我会诵读
拓展阅:《古人谈读书》一
【原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①。 ——《论语》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 力学如力耕②,勤惰③尔④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⑤时。 ——[宋]刘过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⑥;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
谢谢谢谢同同学学们们观观看看
地去探求知识的人罢了。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形 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 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任务一:借注释,品《论语》
任务二:巩固背诵来拓展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 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任务三:迁移运用共学习
任务二:巩固背诵来拓展
知之为( ),不知为( ),是( )。
敏而( ),( )下问。
默而识之,(
),( )不倦。
我非(
),好古,敏(
)。
学如( ),犹恐( )。
吾尝( ),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
《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 的经典。 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 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古代文化
hào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zhì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zhì
博闻强识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我曰非:生“而敏而知好之学者,,不好耻下古问,敏,是以以求谓之之者‘也文’。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充或纠正。 第三步,根据句子的大意,给长句子画上停顿线,并
试着读一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
),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hào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zhì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zhì
博闻强识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我曰非:生“而敏而知好之学者,,不好耻下古问,敏,是以以求谓之之者‘也文’。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充或纠正。 第三步,根据句子的大意,给长句子画上停顿线,并
试着读一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
),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9张PPT)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敏而好学,不耻下;3、三日 不读,口生荆棘;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6、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7、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9、书犹药 也,善读之可以医愚;10、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营养。
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 479.4.11):子姓,孔氏,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 (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 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首创 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 礼、智、信,是儒家学派首创人。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 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 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 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 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比一比识记: 缺——缸 诲——悔 形声字识记: 谓——胃 窥——规 字谜识记: 岂——大山压倒自己。 恒——太阳留在天地间,竖心留 在左半边。 皆——比一比谁更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析:“敏”指“聪 敏”。“好”是“喜 好”。“耻”是 “以……为耻”。“下 问”指“向地位、学问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
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 “有志、有识、有恒”?
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 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 到达高尚、博学、成功的境域;如果 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 者进行总结,告知我们,读书的时候 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 累:
《论语》中还有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还有: ___子__曰__:___“__温__故__而___知__新__,_可__以__为__师___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子__曰__:___“__学__而__不___思__则__罔__,_思__而__不___学__则__殆__。___”_____________ ___子__曰__:___“__学__而__时___习__之__,_不__亦__说__乎___?_”___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会写
chǐ
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之
【敏】 【好】 【耻】 【下问】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喜好。 聪敏。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以……为耻。
6.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 心情与 行为赋 予鸟和 鱼,具 体可感 ,表达 诗人喜 悦的心 情
25 古人谈读书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 高尚的人在说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古人 对读书的看法。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 《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 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知(zhì)】 【识】 【厌】 【诲】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同“智”,智慧。 满足。 教诲。 记住。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我会写
耻诲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 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课堂小结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向别人请教, 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今后的读 书和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1. 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 ”说明 金庸的 作品思 想意蕴 丰富, 形象地 展示了 不同地 域各具 特色的 文化风 貌。 2. 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 事件为 例,旨 在证明 金庸对 佛家文 化研究 之深。 3. 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魂点,说 服力强 ,也加 深了读 者对金 庸作品 思想的 理解。 4. 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 然后从 多个维 度分别 进行阐 述,论 证结构 清晰。 5. 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 是富有 变化的 ,体现 了金庸 对文化 的批判 意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 不倦怠。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有于我哉。”
读解: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 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 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示例: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 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 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试意,表示明白。可我还是有几步不明白,可 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混弄过去。当 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得给我讲 了一遍,这下我弄明了这道题的全过程。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 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 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学习目标
1.会认“耻”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 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