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洲猪瘟的危害及防控

合集下载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致死率极高的病毒性疾病,已在近年来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成为世界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威胁。

目前,非洲猪瘟在亚洲、非洲及欧洲都有较大的传播范围,尤其在中国、越南等国家,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开展综合防治措施,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

以下是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一、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治网络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治网络,是保障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无障碍开展的前提。

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疫情防控需求,建立省、市、县不同层级的防疫指挥中心,并在各级机构之间形成工作互助开展的联动机制,确保防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可有效提升疫情监测能力和掌握疫情信息的及时性。

可以通过建立动物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和各级疫情监测站,实现疫情信息的实时上传和分析、监测、跟踪,监测人员在疫情监测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并提高应急能力。

三、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是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全面排查非洲猪瘟疫苗使用情况及疫情流行情况,对疑似感染疾病的动物加强防控措施,对于发现的疫情要立即上报,严禁擅自隐瞒和报告虚假情况。

加强非洲猪瘟疫苗研究,是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和控制疫情的关键。

可以建立完善的疫苗研发机构,开展疫苗研制、生产和配套检测,提升动物抗病强度,增强存栏的生产规模和效益。

五、加强动物养殖管理加强动物养殖管理,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基础。

可以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避免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加强饲养与管理,增强动物的体质和免疫功能。

同时,合理防控动物交通和人员流动,控制不合规动物交易和不规范饲养行为。

综上所述,防控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全面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完善防疫网络、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加快疫苗研究开发以及强化动物养殖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实现“全民防疫、共建共享”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护动物健康,维护社会安稳。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对猪类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包括严格的进出猪场管理和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品和装置进入猪场。

2. 早期发现和报告:加强兽医监测和病例报告制度,对于发现非洲猪瘟病例的养殖户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3. 隔离和扑杀患病猪只:将患病猪只隔离,并采取人工扑杀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疫苗可用。

5. 关闭交易和运输:在疫情发生地区,暂停或限制猪的交易和运输,避免病毒通过交易和运输工具传播。

6. 正确处理病死猪: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非洲猪瘟病例,应迅速处理病死猪,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避免病毒扩散。

7. 教育和培训:加强养殖户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8.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疾病监测和疫苗研发工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养猪人应该了解的非洲猪瘟知识

养猪人应该了解的非洲猪瘟知识
身上发紫不严重,在臀部就大 块紫斑点状出血,指压不褪色
非洲猪瘟肾脏是弥漫性出血
大面积紫色、但是紫色有一个特点是中间部分颜色比较深, 可能还会出现肿胀、但在紫色的边缘会有一些退色,颜色 变淡
十一、猪场出现了非洲猪瘟,猪只被感染之后,如何正确的拔牙呢?
农业部关于非洲猪瘟紧急应急实施方案在2019年已经明确提出了疫点如何划定,就是对已经具备了 良好生物安全体系的猪场,发病猪舍和其他猪舍能够有效隔离的,可以将发病猪舍作为疫点,进行 定点精准的清除,这个东西我们简称为“拔牙”。
(2) 需构建病毒稳定表达的细胞系,原代单核-巨噬细胞仅限于实验室对 ASFV 生物特性与免疫 原性的研究,不适合用于疫苗批量生产,其它易感细胞传代后病毒容易变异;
(3) 需建设安全的病毒操作平台, ASFV 致病性、攻毒模型、免疫效力评价需在动物生物安全三 级 (ABSL3) 以上实验室进行;
(4) 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评价周期较长,基因缺失疫苗专利申请及兽药证书的审批需要严格评估程 序,确保毒株在宿主及环境中安全、遗传稳定,且免疫效力不受影响。
3、缺乏免疫营养引起的免疫低下,极易导致“非瘟”发生,母猪为了维持和提高繁育机能,除了 需要饲料等基础营养以外,还需要维矿营养,生殖营养、免疫营养等,防控“非瘟”,提高母猪群 的免疫力、抗病力是关键。
九、非洲猪瘟疫苗开发主要困难
病毒的性质使疫苗的开发变得如此困难。这种病毒知道如何隐藏:它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一种生 活在细胞内,另一种生活在细胞外,并且两种形式都具有感染性。后者集中在宿主细胞表面,免疫系 统将其大部分都视为自身细胞。在存活的动物中,可以产生针对部分病毒蛋白的高抗体,但它们均无 法有效阻断感染。病毒设法使某些抗原对免疫细胞具有吸引力,从而使其他更关键的致病蛋白质无法 被免疫系统识别而隐匿起来。在病毒爆发过程中,一部分被免疫系统认出的病毒的抗原决定簇将会随 着疫情的进展而变异, 使免疫系统不再认识这些病毒,从而使疫情更加难以控制。将这些因素综合在 一起就不难理解,猪的抗体不可能使之免于病毒感染。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非洲猪瘟防控

非洲猪瘟防控

健康养殖·防控2020.22 畜牧业环境57摘 要:非洲猪瘟自2018年传入我国后,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对我国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本文针对非洲猪瘟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疾病诊断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提供确实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产地检疫;疫病防控1 病原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nm,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该病毒有24个基因型。

非洲猪瘟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受酸碱的范围较广,在pH 4~10条件下很稳定,反复冻融不影响ASFV的感染性,在室温或4℃冷藏条件下保存数月仍然具有传染力;在血清中,5℃下病毒的感染性可保持6年之久。

在猪的尸体、组织中以及在低温条件下病毒可存活6个月以上乃至数年。

腌制的、熏制的猪肉产品中可带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含病毒的血液经60℃ 30min(56℃ 70min)可灭活病毒;70℃ 30min可将猪肉中的病毒灭活。

一般的消毒剂均可以杀灭ASFV,去污剂、次氯酸盐、碱类及戊二醛是最有效的消毒剂。

2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野猪以及家猪是非洲猪瘟的天然宿主,病毒存在猪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性传播,还有通过软蜱、钝缘蜱等媒介传播,本病的易感动物为各种品系和各种年龄的家猪和野猪。

3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猪高热达41℃~42℃,食欲废绝,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潜伏期自感染4~19d,实验室感染2~5d,感染发病后平均死亡时间为2~10d,此病发热后才出现症状,死亡前体温下降,这点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

3.1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高等毒力引起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体温升高达42℃,网状内皮组织出血,最快的感染后1~4d死亡,慢的3~8d死亡,也有无症状死亡的。

妊娠母猪感染后引起流产。

病死率达90%~100%3.2 亚急性型中等毒力引起亚急性型。

体温升高达41℃,网状内皮组织出血,成年猪病死率20%~40%,妊娠母猪引起流产。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疾病。

该病毒主要侵害家猪,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对猪场的经济损失极大。

近年来,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流行趋势,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猪瘟,我们有必要对该疾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流行特点:1. 高度接触性: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不但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还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因此易于在猪场内迅速蔓延。

2. 强大抵抗力:非洲猪瘟病毒几乎不受常规的消毒剂和高温的影响,因此在猪场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

3. 季节性流行:猪瘟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秋季和冬季,这与猪场内环境的变化以及病毒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关系。

二、临床症状:1. 发热: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会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的症状,体温可达40℃以上。

2. 呼吸道症状:猪在感染后会出现呼吸急促、咳嗽、鼻孔流脓浊等症状,呼吸道症状严重的猪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3. 消化道症状:猪感染非洲猪瘟后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

4. 皮肤症状:部分猪在感染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溃烂等症状,严重时皮肤可出现大片的脱皮、渗液。

5. 血液症状: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体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导致出现出血倾向。

6. 行为改变: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会出现精神抑郁、站立不稳、步态异常、运动受限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瘫痪。

三、剖检变化:1. 头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感染非洲猪瘟后,猪的头部和颈部淋巴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2. 肺部出血、水肿:感染后的猪的肺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肿,影响呼吸功能。

3. 肝、脾、肾等内脏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感染后的猪的内脏会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影响器官功能。

4. 肠道出血、溃疡:感染后的猪的肠道会出现出血和溃疡的情况,导致腹泻和大量失血。

非洲猪瘟防控方案

非洲猪瘟防控方案

非洲猪瘟防控方案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由食用或接触感染过非洲猪瘟的猪或其肉制品、呼吸道飞沫,以及污染的水、饮食、饲料、饮用水等。

非洲猪瘟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极易引发猪群的全面爆发,不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冲击。

为此,制定非洲猪瘟防控方案是目前最为必要的工作之一。

下文将详细介绍关于非洲猪瘟防控方案的内容。

1. 疫情监测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疫情监测是首要的一步,也是关系到后续防疫措施的成效和实施效率的关键。

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非洲猪瘟疫情监测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疫情监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动物监测对于已经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一般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症,这就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可能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一般采取定期的抽样检测以及紧急排查等策略。

(2)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猪群生活的环境,如饮用水、饲料等,以及猪群病变程度和死亡率,来初步判断疫情的发展趋势。

(3)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可以通过采集猪群的组织样本(如喉咙、肺、肝、淋巴结等),通过实验室检测,迅速准确地确定疫情的存在。

2. 防止病毒的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原体,它易在猪群中大面积传播,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防止病毒的传播,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之一。

(1)加强卫生管理养殖场和周边环境要保持清洁,尽量避免猪的污染和交叉感染,防止病原体在猪群、饲料、饮水和其他物品之间传播。

(2)禁止进口非洲猪瘟感染的猪或猪产品在国家禁止或限制猪或猪产品的从事非洲猪瘟病区到非猪瘟病区的运出或入。

(3)限制猪群活动范围,减少猪非必要的人员接触在疫情爆发区域,应严格限制猪只活动范围并严禁非必要人员接触猪群,以免瘟疫向外扩散。

(4)严格消毒猪场设施、工具和设备等区域要注意严格消毒,保证卫生环境达标,防止病原体存活和迁移。

3. 及时处理病猪和垃圾非洲猪瘟患猪不能通过口服和注射的方式治疗,一旦发现已感染病毒的猪,应及时进行处理。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

X u m u s h o u y i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刘新达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自从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之后,我国大部分省市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降低了养猪户的收入水平,同时城县也遭受到了非洲猪瘟的危害,我国对其产生的病原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做好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非洲猪瘟带来的损失。

一、非洲猪瘟病因病理分析1、非洲猪瘟病原分析现阶段,非洲猪瘟属于病毒科,病毒属,是唯一的DNA虫媒病毒,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包括外囊膜、双层内囊膜、病毒衣壳、核心基因组和核壳,呈现出同心同圆型,直径在176~220nm 之间的五层结构;非洲猪瘟病原具有基因组庞大的特性,主要是双股线性,拥有171~191kb,其中DNA中的保守区是中央的150kb,高变区在末端,同时具有大量的核苷酸构成,部分是开放阅读框、多个基因群;基因多变一共拥有24中基因型,其中在病毒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是基因型I和基因型II,根据相关信息数据调查和研究,我国爆发的非洲猪瘟基因型主要是II;非洲猪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酸碱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范围,没有血清时适宜Ph4~11.4,同时能够在Ph4~13.3之间能够存活,其中在冷藏肉、腌肉等范围可以存活较长的时间,病毒在冻肉中能够存活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

病毒被有效杀死,需要在20分钟60度、70分钟56度的处理杀死病毒,同时采用消毒剂能够对病毒消灭,如碘制剂、录制剂、苯基苯酚等多种消毒剂;病毒具有血清型多的特性,在非洲具有8个血清型,同时在欧洲有一种,一共高大9中血清型。

2、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分析非洲猪瘟主要是家猪和欧洲、亚洲的野猪感染病毒较高,在具体的性别、日龄和种类没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疣猪和薮猪被感染,没有具体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病毒的家猪、野猪,其中包括病猪、隐形感染和带毒猪以及钝缘软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畜禽业中种
2019.07
浅谈非洲猪瘟的危害及防控
周得玖
渊湖南省道县畜牧水产局425300冤

摘要院非洲猪瘟是我国一类动物疾病袁严重危害我国的生猪产业袁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根除袁需要树立长期作战准备袁本
文从非洲猪瘟特点尧流行尧危害性和防控几方面进行阐述遥
关键词院非洲猪瘟曰危害曰防控措施

作者简介院周得玖渊1984.11-冤袁男袁湖南省永州市人袁大学本科袁兽医师遥
非洲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发的袁具有传播速度快尧感染程度高尧接触层面广泛的特点袁该病毒目前只在猪群之间传播袁不会造成人间传播遥猪感染病毒的潜伏期较短袁由该种病毒引发的死亡率极高袁是世界卫生组织较为重视的动物传染性疾病袁在我国非洲猪瘟病毒也属于一类动物疫情遥可见该种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极为严重袁对生猪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构成较大威胁遥本文首先阐述非洲猪瘟病毒的特点尧流行情况及病毒的危害性袁探究预防猪瘟的有效措施遥1非洲猪瘟的特点非洲猪瘟病毒并未出现在我国相关动物病毒的数据库中袁也未有相似的疫情案例可供参考袁但分析国外动物流行病毒的案例可知袁该种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中的一种遥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相关疫苗可供注射袁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性药物遥该种病毒的病理特征为体表发热尧心跳加快尧呼吸困难袁部分生猪的体表温度可达到40益以上袁并伴有咳嗽呕吐症状袁有些生猪的眼睛和鼻子或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袁皮肤发绀袁相关症状出现1耀2d内会出现生猪死亡的现象袁该种病毒没有确切的发病季节袁而且具有高度传染性遥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袁如蚊虫叮咬尧与感染病毒的同伴共同进食袁或是接触携带猪瘟病毒的人群和物品遥此外袁非洲猪瘟病毒也可通过空气和生猪的呼吸道进行传播遥非洲猪瘟病毒具有环境稳定性的特点袁猪瘟病毒在正常自然环境下可存活3d左右遥而在冰冻环境下袁尤其是寒冷的冬季该种病毒可存活数月以上袁甚至是1年遥但非洲猪瘟病毒的耐热性较差袁当消毒温度达到60益以上袁并保持温度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袁可使病毒丧失活性直至消亡[1]遥2流行情况2018年8月我国辽宁省沈阳市爆发了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袁标志着非洲猪瘟病毒以正式传入我国生猪市场遥截止到目前该病毒逐渐流行袁蔓延了大半个中国遥非洲猪瘟的流行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袁且病毒具有集中爆发的趋势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袁该病毒的增长和影响范围将会呈现进一步的扩大趋势袁需要相关部门加大防疫措施遥3非洲猪瘟的危害性非洲猪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4方面院一是非洲猪瘟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遥该病毒就有传播距离短尧传播速度快尧生猪发病死亡率高的特点遥一旦疫情发生袁都要实施生猪扑杀和禁运措施袁造成生猪产销供应链失衡袁严重影响良好的生猪产业秩序遥二是非洲猪瘟的流行蔓延将可能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遥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非洲猪瘟传染人的情况袁但人们还存在严重忧虑遥三是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影响经济发展遥我国是农业大国袁生猪养殖业直接关乎生猪饲料的原料尧生猪屠宰和产品深加工袁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遥四是非洲猪瘟病毒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遥因非洲猪瘟病毒对自然环境
的忍耐力较强袁倘若对病毒的处理不到位会使病毒侵蚀在自然
环境中袁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2]

4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有3方面院生猪调运尧生猪喂养及调
运车辆和人员遥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袁
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遥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袁物理隔离是
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袁被广泛应用在非洲猪瘟的预防领域遥
其具体应用措施如下遥
4.1政府设立生猪疫情检查站袁防止携带病毒的生猪及产

品进入防控领地
政府应在疫情检查防疫站实行工作人员的全天轮班制度袁
对经过站点的生猪产品进行精细化核验工作袁并及时了解过往
车辆的备案信息袁对出现问题的车辆采取禁止放行的措施遥而
合格车辆也应进行二次消毒处理
[3]

4.2养殖户提升安全防护意识
养殖场渊户冤的生猪安全防护管理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袁如
养殖户进行生猪引种隔离尧防疫消毒的措施袁并且在生猪喂养环
节应严禁使用泔水尧生猪运输车辆也应进行有效的消毒管理遥
4.3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监管

生猪运输和屠宰加工需要经过严格的病毒检验袁卫生防疫
部门应对运输和屠宰过程的生猪进行病毒检测袁建立严格的质
检管理制度袁严格控制检验流程袁并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生猪产
品进行销毁遥
4.4散养户进行生猪的封闭饲养

养殖户切记不要任意放养生猪袁不能让无关人员及物质资
料不经严格消毒随意进入养殖区曰生猪出栏要进行报检操作曰
倘若发现生猪出现死亡问题应及时汇报袁并按照相关流程做好
无害化处理工作曰对猪舍及周边环境定期消毒遥
4.5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袁提高诊断水平和防控能力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做好生猪养殖从业人员疫情防控培训
讲座袁宣导疫情相关防控措施和处置注意事项袁提高防疫人员
的实际工作能力袁提高对疫情发现尧防控和处置的全过程管
理袁以此降低因猪瘟疫情扩大和蔓延造成的经济损失遥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闫佳忠,张杰,等.非洲猪瘟病毒的分子病原学及治病机理研究

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7,44(7):2139-2146.
[2]王清华,任炜杰,包静月,等.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确诊[J].中国动物检

疫,2018,35(9):1-4.
[3]邓俊花,林祥梅,吴绍强.非洲猪瘟研究新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7

(8):66-71.

交流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