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特富矿分布特征及成因-最新文档资料
金川铜镍硫化矿床Ⅲ矿区工程地质研究

金川铜镍硫化矿床Ⅲ矿区工程地质研究董培鑫;杨志强;马海志;吴晓光;高谦【摘要】The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geology of deposi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election of mining technical condition evaluation and mining method. This paper launch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udy,for the study of mining method in the 3rd mining area of Jinchuan.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analysis are as follows:this mining area is an independent mining area which formed due to faulting, the joint development, its surface smooth and rise steeply, between them exists so many secondary compounds,so the rock is not stable.Research on the rock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ne showed that in the whole ore rock,the ore is the most stable rock,and the second is the footwall, and the worst is the hanging wall.Due to faults,ore rock exists soft fractured zone.Finally,this paper fully uses a variety of exploration data,reveals the mine joint spacing,the rock is crushed and the strike of joint occurrence is North East to North West.Those studies provides basic data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mining method,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research.%为了对金川Ⅲ矿区进行采矿技术条件评价及采矿方法分析,开展了矿区的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1998-09-16;[修定日期]1998-12-28;[责任编辑]张启芳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朱文凤,梁有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 541004) [摘 要]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型式属于Pt —Pd 配分类型,Pt 、Pd >Os 、Ir 、Ru 、Rh ,存在3种不同形式的图形;PGE (铂族元素)在熔离和深熔—贯入型岩矿体中,PGE 含量从非含矿岩石→S N -B →S N -A 2→S N -A 1依次增加,显示与金属硫化物含量具有正消长关系;矿石中80%以上的铂和78%以上的钯呈矿物相存在;PGE 富集体主要分布在富矿体膨大处的中、下部。
[关键词]铂族元素 赋存状态 分布规律 甘肃金川 铜镍硫化物矿床 [中图分类号]P618.4,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0)01-0026-03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不但是超大型铜镍矿床,而且是超大型的PGE 矿床。
1 概况 金川含矿超基性侵入岩体位于龙首山隆起的北部边缘,不整合侵入于前震旦系深变质岩中,为一巨大不规则的岩墙,岩体全长约6500m ,平均宽300m ,其中心部位延深可达1000余m ,总走向NW —SE ,倾向SW 。
侵入体被一系列北东向走滑断层切割成4个相对独立的岩矿段,根据硫化铜镍矿体被发现和勘探先后,由西向东将侵入体和硫化铜镍矿床分成四个矿区,即分别为三、一、二、四矿区。
矿体厚大,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熔离型、深熔─贯入型和交代型三类。
以岩浆熔离型和深熔─贯入型为主。
主要的岩石类型有纯橄榄岩、含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和辉石岩。
按工业利用划分矿石类型为铜镍表外矿石(S N —B )、铜镍贫矿石(S N —A 2、S M —A 2、X j —A 2)、铜镍富矿石(S N —A 1、S M —A 1、X j —A 1)和铜镍特富矿石(S —A )。
金川铜镍矿床隐伏富铜矿体成因研究及其深部找矿意义

金川铜镍矿床隐伏富铜矿体成因研究及其深部找矿意义高亚林;汤中立;宋谢炎;田毓龙;孟远志【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09(025)012【摘要】金川矿床赋存于富橄榄石超镁铁质岩中,是目前世界第三大在采铜镍硫化物矿床.经过多年开采,如何在深、边部找到新的替代资源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金川矿床富铜隐伏矿体的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和矿石特殊地球化学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从空间立体对其矿化规律进行总结,并与其附近Ⅱ1#主矿体进行对比,指出该类型矿体既有岩浆熔离作用的特点,又有后期改造作用的特征,其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富含Cu、PGE岩浆深部熔离-脉动贯入、构造活化富集和后期热液叠加.同时探讨了来源于地幔深部的高镁玄武质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和阶段岩浆房熔离分异过程中,富镍岩浆和矿浆之间存在富铜岩浆.此外,Pb同位素表明,该隐伏富铜矿体形成时间为8亿年左右,早于块状特富矿;Pb、S同位素表明,该矿体主要来源于地幔,但曾被少量地壳物质混入.最后指出铜镍硫化矿床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在金川矿床深边部寻找新型矿体,尤其是富铜矿体的前景很大,而F_6断层可能是富铜隐伏矿体岩浆通道和Ⅱ1#主矿体岩浆的深部侵位通道之一.【总页数】17页(P3379-3395)【作者】高亚林;汤中立;宋谢炎;田毓龙;孟远志【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730000;金川集团公司,金昌,737102;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金川集团公司,金昌,737102;金川集团公司,金昌,737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P597;P611;P612;P618【相关文献】1.云南东川雪岭铜多金属矿区深部隐伏矿体预测定位与找矿新发现 [J], 刘文恒;刘继顺;潘家永;牛宇奔;杨婉芩2.EH-4电磁测深在郴州市铁石垅矿区寻找深部隐伏铅锌矿体的应用效果及找矿意义 [J], 朱文兵;郭爱民;张贻舟;文成雄;蒋亚君3.金川铜镍矿床58号矿体亲铜和亲铁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江金进;陈列锰;宋谢炎;符志强;王亮;卢建全;艾启兴;李辉4.铜镍矿床隐伏富铜矿体成因研究及其深部找矿意义探索 [J], 许新芳5.山西省灵丘县腰站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深部隐伏矿体找矿模式探讨[J], 王秀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两类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I h sp p r h n t i a e ,t eREE c n e to h ewo k rc rsa d t esa — k en o e h ic u nc p e— o tn ft en t r ih o e n h trl el rsi t eJn h a o p r i a n
( ot w s s tt o c a eh o g ,X ’n 7 0 2 ,S a n i h a 2De at n f at c n e 1N r etI t ue f h n i Nu l r c n l y i 1 0 4 h a x ,C i ; p r e T o a n me t rh S i cs o E e N nigUn e i ,N nig2 0 9 , i g u h a aj i r t n v s y a j 1 0 3 J n s ,C i ) n a n
sa—iela rsweef r e h r c s flt n s ul u t n n a dt n h e re fR t l no e r om d i t ep o e s ei—i q ai .I d i o ,t ed g eso EE a t n — r k e n o a t i o i f ci a r o
nc e uf eo ed p stwa tde .Th eut h w h tt eREE c n e ti h ewo krc r we i l ld r— e o i k s i ssu id ers lss o t a h o tn n t en t r ih o e i l r s so
t a h to h trl ela rs h n t a ft esa— k no e ,whc yb trb td t h o tn fs l d n l ie Euv le f i e ih ma eatiue ot ec n e to uf ea doi n .3 au o i v s t en t r ih oe ayrma k by o bn d wi h co rp s f rs ti h l h tn t r iho e h ewo k r rsv r e r a l .C m ie t t emir g a h e ,i s edt a ewo krc rs c h o o
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特征

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特征如下:
1.矿体形态。
矿体产状因成矿方式不同而有差别,岩浆就地分异
形成的矿体主要产于岩盆等缓倾斜岩体的底部,矿体形态受岩
体底部形态和岩相带的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
由岩浆深部
熔离-贯入形成的矿体,产出特征与围岩构造条件关系密切,直
接贯入地层中者,受原生断裂构造控制,贯入未完全凝固的早
期侵入体中者,则受其软弱部位的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
2.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为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和黄铜矿等。
3.分布地区。
一般产于与前寒武纪绿岩带及深断裂有关的基性-
超基性岩体中。
4.规模。
矿床规模以中型居多。
金川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前锋岩浆特征

矿床地质金川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前锋岩浆特征*闫海卿1,赵焕强1,胡彦强2,王强1,贺宝林1,谭雨婷1,范模春1(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12地质队,安徽巢湖238000)金川矿床是世界第三大镍、铜硫化物岩浆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以岩体小(出露1.34 km2),矿化率高(47.8%),岩相特征突出,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矿床地质学家的关注。
近年来研究成果显著,多集中在成岩时代、成矿机制和地球化学方面,并取得广泛共识。
目前岩体的侵位机制和侵位过程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金川Ⅳ矿区含矿岩体(后文称为Ⅳ号含矿岩体)前人一直认为由于断层影响,Ⅳ号含矿岩体与Ⅱ矿区②号含矿岩体是一个岩体。
本次研究表明Ⅳ号含矿岩体与②号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经历了更为复杂的演化过程,具有前锋岩浆的演化特征。
本文是在前人勘查阶段的资料基础上,在“金川铜镍矿集区大陆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项目研究过程中,对金川IV号含矿岩体的详勘钻孔岩芯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分析,获得了部分新认识供研究者参考。
图1 金川岩体平面(a)及剖面(b、c)地质略图(据汤中立等,1996)1—第四系;2—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3—龙首山群塌马子沟组;4—花岗岩;5—镁铁—超镁铁岩体;6—前寒武系;7—二辉橄榄岩;8—含斜二辉橄榄岩;9—橄榄二辉岩;10—二辉岩;11—浸染状矿体;12—海绵陨铁状矿体;13—氧化矿体;14—接触交代型矿体;15—块状矿;16—岩相界线;17—矿体编号;18—实测/推测断层;19—钻孔1 地质背景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金昌市区南部,岩体走向310°,产状220°∠50°~80°,长6 500 m,宽20~527 m,出露面积约1.34 km2,最大延深大于1 100 m,呈NW向不规则岩墙状产出,地表呈透镜状,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边缘缺失冷凝边,多见接触交代蚀变和剪切变形。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1号矿体铂族元素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1号矿体铂族元素空间分布及其成因作者:符志强等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第06期摘要:金川矿床为二次熔离-贯入而成,岩浆通道成矿已成共识。
作者利用R值和单硫化物固溶体结晶方程模拟1号矿体铂族元素的空间变化,指出西端、中部、东端R值(100~1000)和分离结晶作用(0~70%)存在差异,西端R值和分离结晶程度介于300~600和35~70%,中部R值和分离结晶程度介于200~1000和20~35%,东端R值和分离结晶程度介于100~300和0~20%。
1号矿体中部较高的R值暗示矿体中部可能与岩浆通道有关。
关键词:金川;硫化物熔离;铂族元素;岩浆通道0 引言甘肃金川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我国第一大镍矿床,也是我国镍、铜、及铂族元素(PGE)最主要的生产基地。
最近勘探数据表明金川矿床的镍金属资源总量达到558万吨,其平均品位为1.06%,Cu资源含量达到354万吨,其平均品位为0.75%。
金川超基性岩体全长约6.5km,宽20~500余米,最大倾斜延深超过1100m,岩体被一系列NEE向压扭性断层(F8、F16-1、F23)分割成4段,由西至东依次为Ⅲ号、Ⅰ号、Ⅱ号和Ⅳ号四个岩体,其中最大的两个矿体1号、2号矿体赋存于II号岩体,而第三大矿体24号矿体主要赋存于I号岩体(甘肃第六地质大队,1984;汤中立和李文渊, 1995)。
最新的岩相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矿区断裂构造研究表明金川岩体形成时是以F16-1断层为界两个独立的岩体,分别为西岩体(包括III 号和I号岩体)和东岩体(包括II号和IV号岩体),表明金川矿床形成于复杂的岩浆通道系统(Song et al.,2012;Chen et al.,2013)。
本文通过对金川矿床最大的1号矿体的西端和东端典型样品的PGE、Cu、Ni和S等元素研究,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细致分析矿体从西到东的亲铜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变化规律,并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探讨硫化物熔离和分离结晶程度,进一步金川矿床阐明岩浆通道系统成矿特征。
金川铜镍矿床的地球物理深部结构与成因模式

金川铜镍矿床的地球物理深部结构与成因模式姜枚;谭捍东;钱辉;张立树;李庆庆;彭淼;王伟【摘要】在甘肃省金川矿区利用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地震P波层析方法进行了深部探测,几种方法综合研究确定了到达2500m以上高阻高速体的岩浆源特征,指出了岩浆上涌到达浅部向两侧扩展的近水平的透镜状分支,作为可能的深部含矿超基性岩体与钻孔已见矿体位置相吻合,为金川铜镍矿床的成因模式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建议在进一步研究中应重视探测产状平缓、近水平的高速、低阻体.%Deep explo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Jinchuan mine of Gansu Province by using magnetic method, controlled-source audio-magneto-telluric method, and P wave seismic tomography.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 based on the above methods revealed the high resistivity and high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gma source to the depth of over 2 500 m, suggesting that the lava came to the shallow part and spread on both sides to form shallow nearly-horizontal lenticular branches. The fact that the possibl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deep ore-bearing ultra-basic rock and the mineral deposit revealed by the drilling hole provides geophysical evidence for the metallogenic model of the Jinchuan copper-nickel mine. Future exploration should focus on investigating relatively gentle, nearly-horizontal, high-velocity, and low resistivity bodies.【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12(031)002【总页数】9页(P207-215)【关键词】地球物理;金川铜镍矿;地震层析;音频大地电磁;成因模型【作者】姜枚;谭捍东;钱辉;张立树;李庆庆;彭淼;王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P618.42;P618.63金川铜镍矿床处于华北地台南缘,龙首山隆起带南侧,中元古宙含硫化物超镁铁质深成岩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特富矿分布特征及成因0 引言金川硫化镍铜矿床是全球最大的3个硫化镍矿之一[1-9],是中国最大的镍资源和生产基地。
自1958年发现至今,经过50多年开采,浅部高品位的特富矿[10-17]和富矿已逐渐消耗。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和采矿成本的增加,寻找一定规模富矿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寻找深部熔离贯入型矿石的典型代表――块状特富矿更加紧迫[11]。
金川特富矿是按最低工业指标(Ni品位(质量分数,下同)大于等于3.0%)来划分的,半自形粒状或脉状结构,致密块状或半块状构造[10,12],矿石组分90%以上为含铜和镍的金属硫化物,脉石矿物组分非常少,其符号为S-A。
此类矿石经单独回采后,直接进冶炼厂进行提炼,不需经选矿环节,可以节约大量选矿成本,经济价值高。
前人对金川特富矿石进行了矿物测试、空间分布规律、矿体形态等研究,指出特富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镍黄铁矿、雌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等,矿体主要呈大脉状或透镜状[18-21];与其他矿石类型进行对比[22-26],认为特富矿石来自于深部熔离贯入的最后一期矿浆[27-31],其形成与构造(或前期岩浆通道)有密切关系[24,32-37]。
但这些研究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并不全面。
基于此,笔者就金川特富矿开展了系统性综合研究。
首次通过Surpac 软件来直观了解金川矿床中特富矿石的空间分布,总结其分布特征;通过岩矿测试来查明其结构、构造、金属矿物成分等;首次对各类型矿石中的长石、石英等矿物进行包裹体测试(特富矿石与其他类型矿石成矿温度、盐度及静压力)来了解不同矿石的地球化学特性;最后,从物质来源、成矿温度、成矿期次、与构造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其成矿机理。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来总结金川特富矿石的成因、分布规律和典型找矿标志,来更好服务矿山生产和地质找矿工作。
1 金川矿床地质概况金川含矿超基性岩体产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块西南边缘龙首山隆起带的东南端北侧(图1)。
岩体沿走向长约6 500 m,宽20~527 m,地表出露面积1.34 km2,总体走向NW50°,倾向SW,倾角50°~80°,延深数百至上千米。
金川Ni-Cu硫化物矿床几乎全部产于岩体内,地表矿化仅在Ⅰ矿区有出露。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白家嘴子组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等深变质岩,走向NW35°,倾向SW,倾角40°~70°。
矿区内断层和节理发育,岩矿破碎,主要断层有F1、F8、F17、F23、F16、F16-1等。
其中,F17断层走向NE50°,倾向SE,倾角70°,具有张扭性质,该断层错断Ⅱ-②岩体和矿体,在其东、西两侧均赋存一定规模的块状特富矿体。
金川含矿超基性岩主要为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橄榄二辉岩和辉石岩。
金川岩体为一复式侵入体,划分为4期侵入相:第1期为中细粒含二辉橄榄岩和橄榄二辉岩,主要产于Ⅰ、Ⅱ矿区侵入体西南侧,产有由星点状、局部海绵状矿石构成的悬浮状、透镜状贫矿体;第2期为中粗粒含二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是金川岩体的主体(其体积占金川含矿超基性岩体的67.7%),在整个矿区均有分布,产有规模较大的由星点状、斑杂状和局部海绵状矿石构成的透镜状、板状和似层状贫矿体;第3期为中粒硫化物纯橄榄岩相,主要分布于Ⅰ、Ⅱ矿区岩体下部,该岩相绝大部分由海绵陨铁状矿石为主、半海绵状为次的富矿石组成;第4期是指沿岩体原生构造裂隙和其他构造裂隙贯入的块状金属硫化物矿石,侵入时即为硫化物矿浆[1-2]。
一般同一期次的各岩类间为渐变过渡关系,而不同期次间的接触界线则是突变的。
因此,块状特富矿、海绵陨铁状矿石和贫矿石分别限定在不同期次的侵入相中[9]。
2.1 岩体内部特富矿岩体内部特富矿主要分布于Ⅱ矿区35~40行、1 175~1 285 m标高范围内,其形态复杂多变,由3条脉体构成,呈漏斗状或大脉状产出。
矿体长225 m,延深35~95 m,水平厚1~70 m。
其总体走向NW,倾向SW,倾角30°~80°,局部反倾;矿体全由块状矿石组成,Cu、Ni平均品位(质量分数,下同)为265%、784%。
在Ⅱ矿区39行附近的特富矿体分布于岩体下盘与岩体围岩接触带的内侧,其余地段分布于深部熔离贯入型富矿体内的原生裂隙构造中;特富矿体与富矿(贫矿)之间的接触界线明显。
岩体内部常见有超基性岩型富(贫)矿石、超基性岩、大理岩及边缘片岩的捕掳体,而未见辉绿岩的捕掳体;相反,在Ⅱ矿区39行以东的辉绿岩中,常见有特富矿的捕掳体。
这说明特富矿的形成时代介于超基性岩型富(贫)矿体与后期辉绿岩脉之间。
另一方面,根据岩体内部特富矿不同标高、不同行线的样品分析,发现在同一标高上特富矿石的镍品位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在不同标高上靠近F17断层的部位(39行)特富矿石的镍品位自下向上也在降低,说明特富矿浆是自下向上、自东向西运移的(表1)。
2.2 岩体边部特富矿岩体边部特富矿的容矿场所主要为超基性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部位,部分地段穿插于超基性岩体内部或围岩中,总体产状与接触带基本相同,呈脉状。
根据赋存部位(岩体上、下盘)可分为两类:上盘特富矿和下盘特富矿。
上盘特富矿呈脉状分布于Ⅱ矿区33~36行、1 220~1 350 m 标高范围内,长25~100 m,延伸30~110 m,最大水平厚度14 m。
其主要赋存于岩体上盘与围岩接触带,局部穿插进围岩体内部,走向与主矿体一致,呈NW向,倾向SW或NE,倾角70°~90°,沿走向与倾向均有明显的膨缩变化,矿体中间低凹[图3(a)],东、西两端高翘,高低差50~85 m;全部由块状矿石组成,Cu、Ni平均品位为267%、735%。
岩体内部常见有超基性岩型富(贫)矿石及混合岩的捕掳体,说明上盘特富矿的形成时代也介于超基性岩型富(贫)矿体与后期辉绿岩脉之间。
特富矿浆也是自下向上、自东向西运移的。
下盘特富矿呈脉状分布于Ⅱ矿区33~38行、1 350~1 500 m 标高范围内。
矿体形态规整,主要呈透镜状,沿主矿体下盘就地熔离型贫矿与岩体围岩接触带的内侧产出,东高西低。
其主要赋存于岩体下盘与围岩接触带,走向与主矿体一致,呈NW向,倾向SW,倾角50°~70°,走向长40~70 m,最大水平厚度13 m,沿走向和倾向膨缩变化较小,全部由块状矿石组成,Cu、Ni平均品位为221%、653%。
根据实际编录及观察,下盘特富矿附近的辉绿岩至少有2期:一期辉绿岩形成于特富矿以前;另一期辉绿岩形成于特富矿以后。
特富矿浆的运移方向还是自下向上、自东向西。
2.3 特富矿分布特征(1)产出部位:岩体下、上盘与岩体围岩接触带内侧,或岩体内深部熔离贯入型富矿中原生裂隙构造中,局部插入岩体围岩中。
(2)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形态多为透镜状、大脉状、漏斗状等;沿走向和倾向膨缩变化明显;规模不等,长几十米至200多米,厚1~14 m,延深几十米至100多米;总体产状与岩体和(或)主矿体基本一致,倾角较陡,局部反倾。
(3)矿体内常见就地熔离型贫矿、深部熔离贯入型富矿、超基性岩和脉岩的捕掳体。
综上所述,块状特富矿体的形成晚于含矿超基性岩体、就地熔离型贫矿、深部熔离贯入型富矿和深部熔离贯入型富铜矿,其形成与构造裂隙性质密切相关。
3 块状特富矿石特征3.1 含矿岩石及脉岩块状特富矿主要赋存于蚀变大理岩、混合岩、超基性岩(次闪石蛇纹石片岩、纯橄榄岩、含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辉石岩、含斜长二辉橄榄岩)、搓碎带中构造片岩。
脉岩主要为辉绿岩,块状片状构造,辉绿结构,以斜长石和辉石为主,含少量钛铁矿、金属硫化物。
岩体内部块状特富矿多与细脉浸染型贫矿伴生,少数与富矿伴生,但后者规模往往较大,其金属硫化物矿物细脉从特富矿向富矿逐渐由多变少。
3.2 矿石结构、构造块状特富矿的主要结构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他形不等粒晶粒结构、海绵晶铁结构、脉状穿插结构、脉状充填结构、梳状结构等。
其主要构造有:块状构造[图4(a)]、半块状构造、脉块状构造、半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等[12]。
其中,半自形晶粒结构和块状构造为特富矿矿石的典型组构,其成因系岩浆熔离分异作用非常充分、硫化物溶液高度富集、再沿构造裂隙贯入所致。
5.5 找矿标志细脉浸染状贫矿与块状特富矿关系密切。
细脉浸染状贫矿石的含矿母岩主要是混合岩,特富矿伴生和胶结的脉石矿物和捕掳体也正是混合岩成分。
因此,细脉浸染状贫矿的岩浆与特富矿浆同期,可能为特富矿浆的前导性物质,其流体中气液成分较多,挥发分亦多,贯入后易与前期超基性岩体、混合岩和大理岩等围岩发生交代作用,这也是造成细脉浸染状贫矿石的含矿母岩复杂的原因之一。
另外,特富矿浆后期贯入后也可充填至前期形成的深部熔离贯入型矿体中裂隙发育部位,形成和发育黄铜矿、黄铁矿细脉,因此,细脉浸染状贫(富)矿石的出现可以作为块状特富矿的找矿标志之一。
本次采集的3件辉绿岩样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矿化。
从特富矿与辉绿岩脉的空间关系和物质组成来看,特富矿体与侵入超基性岩体的辉绿岩脉关系密切,并相伴产出。
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超基性岩会先于金属硫化物结晶分异。
不同阶段岩浆房的岩浆分异[37]都会或多或少衍生诸如辉长岩或辉绿岩等基性岩;尤其是富含特富矿浆的岩浆分异,产生相对更多的基性岩衍生物质,这些基性岩与特富矿浆同期相伴贯入。
一般来说,由于岩浆房中硫化物比例较低,岩浆分异早期产生的辉绿岩很少有铜镍金属硫化物;在岩浆分异晚期,其富含铜镍硫化物的岩浆房(主要为矿浆),这时产生的辉绿岩中会伴有少量铜镍金属硫化物。
因此,含矿化辉绿岩也是寻找块状特富矿的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寻找块状特富矿应在细脉浸染状贫矿石附近,尤其是NE向平推断层发育、且有细脉浸染状矿石产出的部位是找矿的重点区域。
6 结语(1)通过模型直观查明块状特富矿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特征,明确提出了将块状特富矿分为岩体内部型和岩体边部型。
(2)块状特富矿来源于熔离分异作用非常充分的矿浆,是金川铜镍硫化物岩浆最后一期成矿的产物;其结晶温度较低,在100 ℃~320 ℃范围内。
(3)块状特富矿由98%以上的金属硫化物和少量硅酸盐矿物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没有方黄铜矿。
其中,磁黄铁矿均系单斜磁黄铁矿,无六方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非常发育。
(4)块状特富矿与细脉浸染状矿石、含矿化辉绿岩脉密切相关,特富矿浆常常沿前期形成的矿岩接触带、发育的裂隙和节理、NE向深大断裂等软弱结构面贯入成矿。
应在细脉浸染状贫矿石和含矿化辉绿岩脉附近寻找特富矿,NE向平推断层发育且有细脉浸染状矿石产出的部位和含矿化辉绿岩脉附近是找矿的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