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家族发展史

合集下载

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

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

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荣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商界的传奇家族之一,其创始人荣庆德是清朝末年广东韶关的一个普通商人。

他在19世纪末期成立了自己的蚕丝业务,并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荣庆德发展起来的商业帝国为他的家族带来了辉煌的时代,但也为他的后代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荣庆德一生致力于发展自己的蚕丝产业,并将其成功繁荣下去。

他不断创新,引进了新的技术和机器,大大提高了蚕丝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他还扩大了他的销售渠道,使蚕丝产品远销海外。

荣庆德的活力和决心使他赢得了许多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他的业务逐渐扩大,家族财富也随之增长。

他还慷慨地投资于当地的教育和慈善事业,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荣庆德的儿子荣庆标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帝国,并继续发展和扩大家族的业务。

荣庆标具有出色的商业头脑和领导才能,他进一步改进了生产过程,并开辟了新的市场。

他坚信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不断投资于研发和设备更新。

在他的领导下,荣氏家族在蚕丝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然而,荣庆标的儿子荣明志继承了家族企业时,遇到了许多挑战。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包括辛亥革命和国共内战。

这些事件对经济和商业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也给荣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荣明志困于维护家族财产和生意的稳定,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20世纪中叶,中国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荣明志认识到了这些变化,并决定进一步扩大家族的业务范围。

他将目光投向了其他领域,包括纺织、房地产和能源等。

荣明志的决策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巨大的回报,让荣氏家族重新焕发了生机。

然而,荣明志的子女对家族企业的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争议。

他们过于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和新兴行业的竞争。

同时,家族内部的分歧也威胁到了企业的稳定性。

这些问题导致荣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一度濒临破产。

在21世纪初,荣氏家族转变了策略,开始寻求外部资源和合作伙伴。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家族如同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特定时代的天空。

荣氏家族,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传奇故事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荣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一个在江南富庶之地孕育的家族,他们的故事始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渴望与追求。

几经沉浮,荣氏家族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成为工商业的领军人物。

荣氏兄弟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中国工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荣氏家族的辉煌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经历了战乱、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的种种考验。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荣氏家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荣毅仁,作为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影响了荣氏家族的命运,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缩影。

荣毅仁的红色资本家身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他的故事,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证明。

荣毅仁创办的中信公司,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荣氏家族商业智慧的延续。

在荣毅仁的带领下,中信公司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荣智健,荣毅仁之子,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天赋,但他的故事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奋斗和时代变迁的交织。

荣智健在香港的商业冒险,以及他在中信泰富的辉煌与挫折,都是荣氏家族传奇的延续。

他的成功和挑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精神的兴起与考验。

荣氏家族的故事,是对中国近现代商业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他们的成功与挫折,不仅是个人和家族的传奇,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全球化的今天,荣氏家族的传奇仍在继续,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的企业家,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

荣氏家族的崛起

荣氏家族的崛起

荣氏家族的崛起荣氏家族的崛起荣氏家族,是以荣毅仁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族,是旧中国资力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红色家族。

他们靠实业兴国、护国、荣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就连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也说过,“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论说:“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代表着一批企业资本家,救国、护国。

“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要说荣氏家族,首先要谈的应该是其家族创始人,即荣氏家族第一代,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

荣宗敬(1873—1938),荣氏企业的缔造者之一,他与弟弟荣德生共同把荣氏企业发展成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民族企业。

他7岁进私塾,14岁到上海当学徒,后因病回乡,15岁到钱庄习业,19岁时出师到上海森泰蓉钱庄做跑街,承担包揽生意,联系客户业务。

他有浓厚的求知欲,精求业务,勤奋诚恳,且办事认真细心,并掌握了不少资金的调拨运用和棉麦产销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他后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是家中长子,颇有胆色,有魄力,敢于冒险,为以后控制荣氏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荣宗敬领导时期的荣氏企业中,他的地位是任何荣氏家族之中的人不能相比的。

他办事认真,精通业务,从经营第一个面粉厂到荣居荣氏企业总经理的近20年中,他的企业经营能力、经营策略、经营思想,使企业获得巨大发展。

他有胆识,有谋略,1917年他竟以40万元冒险买下旧机较多的恒昌源纱厂,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纱厂在他的带领下盈利颇丰。

荣氏家族发展史

荣氏家族发展史

荣氏兄弟,兄荣宗锦,字宗敬:弟荣宗絵,字徳生,江苏无锡人。

兄弟二人读过五六年私塾,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1896年和父亲荣熙泰在上海开办广生钱庄,1900年在无锡筹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在无锡筹办振新纱厂。

荣氏兄弟鼎盛时期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拥有4家茂新而粉厂、8家福新而粉厂和9 家申新纺织厂等21家企业,成为一代“而粉大王”和“纺织大王“。

他们在无锡创办私立公益学校和竞化女子学校8家、私立公益工商中学、豁然洞读书处、江南大学,以及梅园、大公图书馆等,并捐款修建许多桥梁、道路。

1957年初,毛泽东对陈毅等人说:“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1986年,邓小平接见荣家后人时说:“从历史上讲,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

"荣氏兄弟,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文/傅国涌兴办实业,“吃着两门最妥”荣家兄弟为什么会走上实业之路?荣宗敬说自己年轻时崇拜张審,认为只有多办工厂,发展工业,才能“杜侵略"、“抵外货”。

《茂福申新卅周年纪念册》中有一篇《总经理自述》说到他的创业动机,主要是受到洋粉、洋纱倾销中国的刺激,认为衣食是人生基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就是多办而粉厂、纺织厂。

荣家兄弟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待遇都是压岁钱2元,月规钱200文。

1896年, 荣氏父子和他人合资,在上海开了一家小小的广生钱庄,股本只有3000两,其中荣家占一半。

这年哥哥宗敬24岁,弟弟徳生22岁。

1898年,合伙人因3年无利退股,广生钱庄从此成为荣家独资,荣氏兄弟以后把这一年作为纪念荣家企业周年的起点。

荣氏兄弟为什么会首先选择而粉?荣徳生做了几年钱庄学徒,到广东的税务机关当差(厘金局做帮账),来往于广东、香港,看到兴办实业有大利可图,于是萌生出自办的念头。

经过留心观察,他确怎,纟11——火柴,黑——煤,白——面粉和纱,都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其中做而粉最好,因为他发现在204种商品过境税中,只有而粉进口可以免税,说是供应外侨的“洋人食品”。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作者:狄杰来源:《决策与信息》2009年第06期荣氏家族及其庞大的商业王国,兴盛百年、延续三代,成为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荣德生:“民族资本家”的佼佼者134年前,1875年9月4日,一个木讷的孩子生于无锡荣巷,他叫荣德生。

荣氏发源于山东,鼻祖荣启期是‘孔72弟子’之一,传到荣德生是第17世。

荣德生14 岁到上海一家铁锚厂当学徒,后来又跟着大他两岁的哥哥荣宗敬到钱庄做学徒。

1896 年,年仅21岁的荣德生和哥哥荣宗敬创立了自己的钱庄。

几年后,正当钱庄生意蒸蒸日上之际,荣德生决定:南下广东游历。

办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纱厂当时的广东,西方思想传入,近代企业兴旺。

白天,荣德生走访外国人开办的工厂,调查他们倾销面粉等生活必需品的情况;晚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美国十大富豪传》等西方书刊。

实业救国的思想,自此在荣德生的心里萌生:何不办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当荣德生将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1901年农历二月初八,保兴工厂破土动工,取名“保兴”,意为“保证兴旺”(后改名茂新),17亩地皮,4部法国石磨,3道麦筛,2道粉筛,便是面粉厂全部家当。

4年后,依据“发展事业,应从吃着两门入手”的朴素想法,荣德生又创办了振兴纱厂。

短短30年间,荣德生和哥哥就以12家面粉厂、9家纺织厂摘取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成了实业界名副其实的“双料大王”。

斗日寇,远蒋氏,等共产党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家三分之一的纱锭、一半以上的织布机、五分之一的粉磨、两间工厂,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荣宗敬目睹事业被毁,悲愤交加,第二年病逝于香港。

1943年前后,日军变着法子想收购荣氏4家工厂,荣德生严词拒绝:“我决不把中国人的企业卖给外国人。

”汪伪政府的大汉奸、“外交部长”褚民谊,专门宴请荣德生,企图迫使其让步。

荣德生斩钉截铁地说:“宁可让日军把工厂搬空毁灭,也决不出卖工厂主权。

”1946年,国民党军团特务勾结黑社会匪帮,绑架了荣德生,把他关在黑屋子里33天才释放。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次 感 人 动 作 ” 。
有 了信任 , 更有 了信 心 。荣毅 仁带头将 家族企 业 出
来和政府 联合经 营 , 使得 上海 的工 商界很快 在全 国做出 了
榜样 。
从 荣 老板 到 国 家 副 主 席
氏家族 , 分为大 陆和海外两部分 。
荣毅 仁 :红色 资本家” “ 的辉煌


传到荣德 生是第 1 。荣德 生 1 7世 4岁到 上海 一家
铁锚厂 当学徒 , 后来 又跟着大他 两岁的哥哥 荣宗敬到
钱庄做 学徒 。 19 86年 ,年 仅 2 岁 的荣 德 生 和 哥 哥 荣 宗 敬 创 立 1
13 9 7年 日本发动 侵华 战争 ,荣家 三分之 一 的纱
锭 、 半 以上 的织布机 、 分之 一 的粉磨 、 间工 厂 , 一 五 两
I 漂 期 柏 总 期
生 获释后 , 沪警备 司令 部派 了两个 排驻 扎在 荣家 , 淞 一挺 重 机枪安 置在楼房 后 , 对家 门。哪 里是保 护 , 直 根本 是监
视。
转眼 到了 “ 八一 ” 建军 节 , 上海 各界 筹备 慰 问解放军 。 荣毅 仁和工商 界另一位代表人 物刘靖 基 , 请陈毅 市长到 家 里 吃饭 。陈毅 带家人 和几位领导 同志一同赴宴 。晚宴在荣 毅仁 家举 行 , 大家交谈 甚欢 。 共产 党 的市长 到资本家家 中 “ 赴宴 ” 的消息不胫而走 , 外界 称“ 这是共产 党团结工 商界 的
上 世 纪 5 代 初 , 全 国掀 起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浪 潮 时 , 0年 在
毛泽东主席 也十分关 注荣氏家族 的命 运 。 他曾指示说 :荣 “
家是我 国民族 资本家 的首户 ,在 国际上称得 起财 团的 , 我 国恐怕也没有 几家 , 荣家现在 把全部 企业都拿 出来和 国家

荣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荣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荣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荣姓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其起源与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商朝。

荣姓起源于华夏族,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南等地。

荣姓在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宋代宰相荣禹、清代
将领荣祖禄等。

一、荣姓的起源和发展
荣姓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商朝时期,其最早始祖为商朝的大夫荣诩,故
此姓为荣。

荣姓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此后荣氏家族逐渐繁荣发展,为历代朝代所重视。

二、荣姓的族谱和宗祠
荣姓的族谱和宗祠是荣氏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荣氏家族
的历史和发展,传承了荣家族的文化和精神。

荣氏族谱和宗祠遍布全
国各地,大多保存完好,为研究荣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荣姓的人文地理
荣姓分布于全国各地,人文地理特点比较显著。

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份,其中以山东省莱州市荣成市、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等地为荣姓的重要聚集地。

四、荣姓的历史名人
荣姓在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南北朝时期的荣誉,唐代的
荣九思,宋代的荣禹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
为荣氏的光荣历史名人。

五、荣姓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族观念的淡化,荣氏宗族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冲击和破坏。

但是,在全国各地仍有荣姓人士团结一心,传承着荣氏
文化,活跃在各行各业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之,荣姓是中国人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荣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促进荣氏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代荣姓家谱

近代荣姓家谱

近代荣姓家谱
荣姓家谱
1.古代荣姓
荣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家族,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西
周时代,它的起源是在西周启明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荣氏的大臣,当时他进贡了文学、史书等颇有成就的作品,鉴于他的功绩,逢凶化吉,西周王室将其封为“九府之大司马”,赐姓荣氏,家族扩展由而开始。

2.近代荣姓
近代荣氏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其荣姓历史源流仍然可追溯至古代
荣氏,其历史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多年以前,荣氏在上古
的西周时代属于社会的上层,地位崇高;当时荣氏几经变迁,最终改
封九府大司马,赐姓荣氏,当时荣氏在古代也是有较高的地位、较强
的权力,历史上几百年以来,荣姓一直是很有名气的州学士,清代就
有荣氏代表学术作出贡献;在清朝,荣氏更是社会的上流社会,有着
政权治国的权力。

3.戊戌变法时期的荣姓
戊戌改革期间,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家族都不幸受到波及,而荣氏也不
例外,当时,荣氏人称于桂,来自湖北宜昌的一个大家族,由于荣氏
一代代受迫害掉从原来的安南(今天的湖北黄冈一带)移到宜昌一带,直至今天,荣氏家族的规模和权力,仍以此时的成果为基础,该时期
有几十个荣姓家庭可以逐一追溯回来,代表了戊戌改革时期荣姓起源
的大政变背景。

4.当代荣姓
至今,荣氏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学术成就、起源传说及典
型特征的大家族,从一本荣家族谱中可以看出,荣氏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广东、新疆、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等地,在当
代社会众多家族中,荣氏也是颇有影响的大家族之一。

荣氏发挥起重
要的作用,他们的学术成就、外交活动、政治事业影响较大,令历史
书写者不得不把他们书写进历史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氏兄弟,兄荣宗锦,字宗敬:弟荣宗絵,字徳生,江苏无锡人。

兄弟二人读过五六年私塾,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1896年和父亲荣熙泰在上海开办广生钱庄,1900年在无锡筹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在无锡筹办振新纱厂。

荣氏兄弟鼎盛时期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拥有4家茂新而粉厂、8家福新而粉厂和9 家申新纺织厂等21家企业,成为一代“而粉大王”和“纺织大王“。

他们在无锡创办私立公益学校和竞化女子学校8家、私立公益工商中学、豁然洞读书处、江南大学,以及梅园、大公图书馆等,并捐款修建许多桥梁、道路。

1957年初,毛泽东对陈毅等人说:“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1986年,邓小平接见荣家后人时说:“从历史上讲,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

"荣氏兄弟,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文/傅国涌兴办实业,“吃着两门最妥”荣家兄弟为什么会走上实业之路?荣宗敬说自己年轻时崇拜张審,认为只有多办工厂,发展工业,才能“杜侵略"、“抵外货”。

《茂福申新卅周年纪念册》中有一篇《总经理自述》说到他的创业动机,主要是受到洋粉、洋纱倾销中国的刺激,认为衣食是人生基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就是多办而粉厂、纺织厂。

荣家兄弟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待遇都是压岁钱2元,月规钱200文。

1896年, 荣氏父子和他人合资,在上海开了一家小小的广生钱庄,股本只有3000两,其中荣家占一半。

这年哥哥宗敬24岁,弟弟徳生22岁。

1898年,合伙人因3年无利退股,广生钱庄从此成为荣家独资,荣氏兄弟以后把这一年作为纪念荣家企业周年的起点。

荣氏兄弟为什么会首先选择而粉?荣徳生做了几年钱庄学徒,到广东的税务机关当差(厘金局做帮账),来往于广东、香港,看到兴办实业有大利可图,于是萌生出自办的念头。

经过留心观察,他确怎,纟11——火柴,黑——煤,白——面粉和纱,都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其中做而粉最好,因为他发现在204种商品过境税中,只有而粉进口可以免税,说是供应外侨的“洋人食品”。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京,北方大乱,荣徳生正好回乡,在香港等船很久,每天去问船期,埠头一片雪白,是装卸而粉时落下的一地粉屑,他一步步走在粉地上,想到每年洋粉进口不下千万包,不如自己来办。

与此同时,在上海经营广生钱庄的荣宗敬发现,在上海和江南各地的汇兑业务中,绝大多数是买卖棉、麦的汇款,其中上海英商增裕而粉厂和华商阜丰而粉厂办麦的汇款又占大半。

八国联军进京,上海市面箫条,只有北运的小麦、而粉畅销无阻。

长期在荣宗敬身边工作的荣得英问过他,为什么不办别的厂,而要办面粉和纱厂?他回答:第一,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第二,周转快,原料今天进厂,明天就有成品出来。

人家问他,那么你为什么不做米生意呢?他说:我从前做过米生意,曾贩米到天津,蚀去两千元。

因为米不同于而粉, 没有加过工,所以不容易嫌钱。

荣家兄弟从不同角度得到一个共识,就是办新事业“吃、着两门最妥”。

开办而粉厂前,荣徳生偶遇一个和尚,给他看相:“你不宜读书做官,气色已露,不是官,不是商,地位高于道府,但是无印。

廿五至卅五露头角,四十五大佳,名利双收,以后一路顺风。

“其实,真正使荣家事业发展的“不是气色或祖坟,而是战争“。

庚子之战,欧战甚至抗战、内战,都带来景气,成全了他们的发展。

庚子年的八国联军事件,成为荣家办实业的起点。

这一年广生钱庄盈余有4900两。

有一天,荣宗敬偶然路过无锡四门外的太保墩,看到荒地20多亩,一水潔泪,交通便利,是个较为理想的厂址,商得弟弟同意,着手购地集股。

荣家世交朱仲甫与兄弟二人商左集股3万,各认一半。

以3000两为一股,兄弟各以3000 两入股,另外再集9000两。

实际招到了13股,取厂名为保兴而粉厂。

当时全国而粉厂只有区区四五家,他们去参观取经,连主要的轧粉车间都不让进。

到1902年保兴正式投产时,全国开工的面粉厂也只有12家,苴中民族资本的8家,保兴是规模比较小的一家,只有4 部石磨、3道麦筛、2逍粉筛,但是以法国石磨配英国机器,价格比较便宜,可以互补不足,而且有60匹马力的引擎在当时也是较为先进的。

1921-1931年的《海关十年报告》中称荣氏是中国而粉工业的创始人。

吴椎晖有个说法,无锡人富于“两发主义”,第一是“发痴”,第二是“发财“。

要成就一番事业,如没有发痴的坚决毅力,必致中途失败:任何事业不抱有“发财”希望,即无百折不回的意志,也难以为继。

这就不难理解,南通只有一个張密,而无锡不止荣氏一家,至少还有杨家、唐家、薛家、周家等企业家族,无锡因此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赢得了“小上海”的称誉。

但是当荣家兄弟在1900年创业时,无锡风气未开,先是地方士绅告他们擅自将公田、民地圈入,官府査对并无此事。

这些人又告保兴而粉厂的烟囱妨碍文风,还有谣言说烟囱要用童男童女祭灶,才竖得起。

官司从无锡打到常州,又从常州一路打到南京,靠了合伙人朱仲甫的官场人脉,最后两江总督批示:“士为四民之首,立论尤当持平,烟囱既隔城垣,何谓文风有碍?"保兴而粉厂还在当地获得10年专利,听说无锡知县为此被摘了顶戴。

1902年2月保兴面粉厂正式生产,一个日夜可出而粉300包。

当时无锡上粉行很多,本地而粉需求只有一二百包,但浙江、上海一带酱园业需要的面粉都到无锡装船,外销而粉量很大。

因为市井传言机器粉颜色白,里而掺和有毒的洋药,所以,他们还要加上土粉才能销出去。

1903年,而粉厂没有大的起色,合伙人朱氏见无利可图,提岀退股。

荣家兄弟表示荣姓股份决不出让,反而增股到2.4万两,占了近半数,成为最大的股东。

此时股本扩大到了5万,又添了新机,改爼为茂新而粉厂。

到1905年,而粉厂每天有500两盈余。

弟为经理,在无锡管厂;兄为批发经理,常驻上海,主要管广生钱庄。

荣徳生每天只睡6个小时,早起晚归,心情却很愉快。

“兵船“渡过危机,驶向世界1908年,荣家而临第一次经济危机。

一方面国内麦收不佳,美国而粉倾销,麦贵粉贱, 茂新连续3年巨额亏损;另一方而荣宗敬因卷入投机风潮,亏本5万两,牵动钱庄资本,广生摇摇欲坠。

摆在荣氏兄弟而前只有两条路,一是求助朋友,苦度难关,但这条路很难,债主纷至沓来,往来行庄都不信任他们,荣徳生自称这是入市以来最困难棘手的一次;二是将钱庄歇业,集中力疑办工厂,兄弟俩商左:保茂新、振新(1907年他们与别人合伙在无锡开办的纱厂), 放弃广生。

他们从此发愤用力,专心办厂。

弃车保帅的选择对于荣氏兄弟来说是痛苦的,广生钱庄毕竟由父亲一手创办,是他们创业的起点。

1910年,茂新因为机器新,而粉品质好,营业出现转机,开始使用绿“兵船"商标。

同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兵船"得了三等奖牌,荣氏兄弟深感欣慰。

1912年,茂新再次因资金周转困难,原料跟不上,而陷入困境。

荣徳生自述这是创业以来的第二次风险。

正在危急之时,听说无锡到了大批川麦,各厂因市而不好,不敢放手进货,货主急于回川,愿意赊欠,等而粉卖出再付款。

靠这批麦子,他们顺利度过了这次危机。

这一年,而粉业兴旺,茂新扩大生产,又添新机,又建厂房。

“兵船"牌开始龙俏,成为面粉市场的爼牌,价格超过阜丰岀产的名牌“老车“。

一年下来,茂新大大盈利,还淸历年所有欠债,还盈余数万两,荣氏在而粉业的蹿升由此开始。

茂新面粉在开机生产10年后异军突起, 从此信用大著,销路大增。

1913年荣氏兄弟再接再厉在上海开办了“福新”面粉厂,品牌借用“兵船”,牌子硬,货没出来,就已被订购出去,货款预付,周转金不用愁。

办麦也和茂新搭在一起,信用、关系一切现成,购进麦子,付的是上海7天期的商业汇票,小麦当天装船运到上海厂里只要一个晚上,再有一天就变成了面粉,此时批发部已收到预付的货款,兑现汇票在时间上还绰绰有余。

所以,福新一开厂就很顺利,几个月嫌了4万多。

福新系统在上海滩迅速扩张,福新二厂、三厂、四厂接连出现,1916年开始筹办福新五厂,伸展至汉口,在上海则一直开到八厂为止。

源出太湖,穿越整个上海市区的苏州河沿岸,荣家企业的烟囱一支又一支冒烟。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大战一起,荣徳生在1916年就认定可以放手做纱、粉。

原因很简单,都是必需品。

也正是世界大战给中国面粉提供了出口机会,外国向茂新订购“兵船“,一次就是几万包甚至几十万包,“兵船”走向英、法、澳大利亚和南洋各国,因为供不应求,价格大大上涨。

1926年,“兵船“面粉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奖状,上海面粉交易所就规定以“兵船“为中国出口的标准粉。

荣氏兄弟遇上了一个天赐良机,1915年一1921年的7年间,国内一下子出现了81家面粉厂。

中国从一个而粉输入国变成了输岀国。

直至1919年,在无锡的5家而粉厂中,荣氏拥有4家,占资本额的80%.到1921年,茂新、福新12个面粉厂,从最早的4部粉磨增加到301部,每日夜可出面粉76000多袋,占全国而粉产量的23.4%、全国民族资本面粉的31.4%,生产能力扩大了250多倍,发展速度之快,在整个中国企业史都是空前的。

(到1936 年,茂新、福新12个厂每日夜可出而粉96500袋,占全国“关内“的32.7%。

)至此,荣氏兄弟“面粉大王”(“麦粉王”)的名声不胫而走。

荣家兄弟的事业从4部石磨开始,等到石磨改成钢磨,大如圆桌的石磨才宣告退休,4 部石磨,一共8月,设在豁然洞旁的小广场,正好是8张茶桌。

2007年2月初,我在梅园“乐农别墅“(荣徳生晚年住所)前看到的3张石桌,就是保存下来的碎片按原样用铁箍箍成的3貝石磨。

它们不仅是荣家事业的见证,也成了中国企业史上的重要文物。

茂新最早的厂房已被日军炸毁,现存建筑是1946年重建的,包括麦仓、制粉车间、粉库和灰色的三层办公楼。

车间外,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两台圆筒状的扬麦机“除尘器”,一个随意放着的大石磨,以及两条依墙而立、高达9米的螺旋形转梯,这是当年从英国进口的原装设备,面粉打包后就是通过转梯从5楼滑到一楼,然后用小推车推泄。

厂区紧挨码头,遥想当年,闻名遐迩的绿“兵船"而粉就在这里装船,运往世界各地。

创办“申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荣家兄弟在而粉业大展身手的同时,在纺织业也得到起飞的机会。

早在1905年,他们就和同族荣瑞馨等人合伙,在无锡办了振新纱厂,1907年2月开车,所产“球鹤“纱曾经风行无锡、常州等地,可以与日纱名牌“蓝鱼牌”相匹敌。

荣徳生担任振新经理,有意扩大振新,甚至想办4个纱厂,从无锡发展到上海、南京、郑州,将3万纱锭扩大到30万。

振新董事会听到荣徳生的构想很是惊慌,说照这样嫌钱,股东永无希望拿到现钱。

荣徳生说:“要拿大钱,所以要生产,照3万锭能赚几何?“当时的纱厂还没有一家超过3万锭的,此事被称为企业史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