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教育观
浅谈阮籍嵇康的生命价值观

浅谈阮籍嵇康的生命价值观
阮籍嵇康(1143-1220),字仲简,金陵人,汉族,南宋词人、文学家、思想家。
嵇康是结合讲解诗词表达出来的自然派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健全思想道德,一般分为智育、情育、德育三大类。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到先后的文学家、思想家及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
嵇康的思想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主张社会的秩序和人的本性的关系,认为师表为衡量一个社会的正义和责任,历来被推崇为一种社会风尚。
他一生都是守本份,尊重礼节,以居士之心来和自己的道德境界。
他从客观上表现了学习的功利主义和客观的伦理,追求自我实现与责任贯彻相统一。
他处处展现祖国传统文化的追求,坚持诚实守信,坚信自己的信仰,追求责任贯彻及晚辈的教育。
他不仅是一位有道德素质和知识储备的雅士,更是一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把他的思想在宋代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中国及其他各国。
嵇康乐教观之探析

嵇康乐教观之探析嵇康(224年-263年),字阐伯,人称嵇康,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东吴末年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典范。
嵇康的乐教观是他一生的重要价值观和精神支柱。
他主张“以音乐教化人心”、“以音乐表达真理”,认为音乐具有抒发情感、陶冶性情、启发智慧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的力量可以拯救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远离痛苦和忧虑,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嵇康将音乐视为人类精神最高层次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标志。
嵇康强调音乐与道德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和”,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形式。
而和谐是道德的体现。
他相信通过音乐的熏陶和欣赏,人们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他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音乐是人类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嵇康还关注音乐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成为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力量。
他主张“乐无过正”,强调音乐的规范和纪律,认为音乐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
他批评那些追求华丽和浮华的音乐作品,主张追求简单、纯粹、自然的音乐。
他认为这样的音乐更能表达人的真实情感,更能与人情共鸣。
他还主张以音乐作为社会教育的工具,通过音乐的力量传达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与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相比,嵇康的乐教观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音乐的价值不仅仅是功利的,而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感。
他通过对音乐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理论和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嵇康的乐教观是一种将音乐与道德、社会和政治紧密结合的观点。
他提出的关于音乐的理论和观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乐教观为后世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嵇康乐教观之探析

嵇康乐教观之探析嵇康(223-262年),字孟容,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乐教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本文将围绕嵇康乐教观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影响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文化观念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二、乐教观内涵嵇康所谓的“乐教”,实际上是指通过音乐的教化功能,使人们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塑造高尚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的一种文化理念。
在嵇康看来,音乐是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艺术,它能够渗透到人的内心深处,对人的情感、思想、品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嵇康提出乐教观,认为通过音乐来进行教化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
嵇康在《琴赋》中说:“夫琴者,安乐之极也。
弦铗结,调声合,间以和鸣,鸣以忠矣。
”这说明他认为音乐有着和谐、宁静、忠诚的功用。
他还认为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对人民进行教育。
在《琴赋》中,他强调了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是可以感染和感化人心,并改变人的情操和品性。
三、乐教观的影响嵇康提出的乐教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的乐教观使得音乐的教化功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
在古代,文人雅士们对音乐的认识,更多是停留在乐曲的技艺和趣味上。
而嵇康提出的乐教观打破了这种传统,使得音乐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
嵇康的乐教观对后世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嵇康的推动下,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学校开始将音乐教育纳入正规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情趣。
嵇康的乐教观也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和音乐人物形象的塑造。
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都以音乐为主题,其中就包括了对嵇康乐教观的传承和发展。
著名的古代小说《红楼梦》中,对音乐的描写和音乐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深受嵇康乐教观的影响。
四、总结嵇康的乐教观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观念,它从根本上提出了音乐的教化功能,以及音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嵇康乐教观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教师:
他提出这样的思想有什么意义,你能简单地分析一下吗?
学生A:
嵇康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是正中封建传统教育要害的。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生A:
文翁兴学不仅开始了蜀郡教育事业,而且促进了全国地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他创造了委托培养教师的经验,为发展地方教育创造了条件。
教师:
你补充得很好,你们俩概括的再综合一下,就很完整了。
学生B:
老师,还有一道题是要求解释“次相授受”,不知道说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整?
教师:
你的问题涉及到名词解释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就拿“次相授受”来说吧,首先要明确它的产生时期和性质,即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接着就是阐述它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最后再点评一下,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这样的回答就比较完整了。谁知道现存的汉代蒙学识字课本是什么吗?
学生A:
是《苍颉篇》。
学生B:
你记混了。应该是《急就篇》。
老师:
是《急就篇》。这类题目属于教育史基本知识问答,是需要同学们记忆准确的。
学生B:
老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罢黜”怎么理解呢?
学生A:
我理解是“废除”的意思,就是要废除其它各家学说,只尊崇儒家思想。
教师:
那么,“罢黜”百家与禁止私学、焚书坑儒这种对待异端学说的作法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
嵇康自然主义价值观念

精神生活的价值
嵇康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 该追求心灵的净化和提升。这提示我们, 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要关注物质生活,更 要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通过读书、艺术 等方式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人文精神的弘扬
尊重人的价值
嵇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重视,这 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在现代社会中,我 们应该弘扬这种人文精神,尊重每个人的权 利和尊严,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嵇康追求个体自由的思想也反映在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上。他批评那些试图用名教来束缚人们的行为 ,认为这些行为剥夺了人的自由。他主张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反对名教
嵇康的自然主义价值观也包括反对 名教。他认为,名教(即道德规范 和行为准则)往往会束缚人的自然 本性,使人失去真正的自我。他主 张摆脱名教的束缚,回归人的自然 本性,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强调人的主体性
嵇康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但同时也要与 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但也 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在今天的社会 中,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
的主体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对嵇康自然主义价值观念的总结
嵇康自然主义价值观念的内涵
嵇康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状态的呈现。 他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VS
嵇康反对名教的思想也反映在他对 当时社会的批判上。他批评那些试 图用名教来束缚人们的行为,认为 这些行为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他 主张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追求自由 和真实的人生。
04
嵇康自然主义价值观念的 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挑战传统儒家价值观
嵇康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念挑战了当时主流的儒家思想, 强调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不受礼教束缚,这在当时社 会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争议。
中国教育史

1.简述教育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刚刚动物界的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生活条件极端艰难,故这是不裹腹的生活,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经常受到洪水,雷电,毒蛇,猛兽的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个人都无法生存,他们只能过着共同劳动的群体生活。
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原始人群掌握了劳动技能。
这些经验通过由年长一辈传授给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想要立足当时的社会,完善自我,使人类得以繁衍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学习,掌握这些经验。
这种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就是远古教育产生的过程。
所以教育产生于原始人群时期,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为之服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它的产生会促进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简答教育在氏族公社的发展(萌芽状态的学校是什么)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目的性有所加强,教育内容比原始人群时期丰富了。
增加了以下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种植与饲养以及原始工艺技术的学习);2)原始宗教教育(宗教仪式的学习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中的教育);3)原始艺术教育(诗歌音乐舞蹈雕刻的学习);4)道德和生活习俗教育(各种规范的学习与“成丁礼”的举行);5)武艺教育(体格和军训训练)。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军事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开始与其他社会现象逐渐分化,出现了学校萌芽。
3.总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男女教育均等;2)教育活动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进行;3)教育内容为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简单,但又是多方面的;4)教育以耳口授受、言传身教、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5)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4.简答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历史条件、特点和意义。
学校教育的产生时间是奴隶社会初期。
历史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2)脑体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产生、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培养官吏和为他服务的知识分子。
第4章 魏晋时期的教育

二、 家庭教育思想
▪ 重视风化陶染——重视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 者的示范作用;谨慎结交师友。
▪ 重视语言规范——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 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 重视心理观察——他儿童的心理活动可以 ▪ 通过言行等外在现象来观察,成为儿童未来教育。
二、 家庭教育思想
▪ 优点——《颜氏家训》提出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众 多有益思想,涉及幼教理论、 家庭伦理、修身养 德、教子治家、经世为政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 强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
▪ 缺陷——不放弃棍棒教育的主张,使其家教理论 具有明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历史背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长期 战乱的时期。
新的教育形势——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玄学、佛道教育思潮开始形成。
教育思想——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颜之推的 家庭教育思想。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 三国——教育处于停摆状态。曹魏发展太学,制定 了五经课试的方法,使考试与选拔结合在一起。
▪ 教育主张——儒家文化教育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现 象,他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教育,使人性复归自然。
二、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自然主义教育——就是遵循自然法则去认识和获 得真理。培养身心自然发展的“君子”。
▪ 教育内涵——只要人们不假外求,任其真性发展, 自然能达到仁、义、忠、信等道德规定。
三、嵇康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 概况——北魏统一后,教育事业得到比较充分的 建设。
▪ 汉化教育——北魏孝文帝设皇宗学和四门小学。 ▪ 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作为统理学官、生
教育元视野中的两位孤绝者嵇康和卢梭

教育“元"视野中的两位“孤绝者"嵇康和卢梭嵇辉(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组,江苏徐州221116)摘要:魏晋嵇康和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中外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史上既是“孤绝者”,更是伟大的推进者。
他们促成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飞跃。
从教育“元”视野的角度研究他们,却发现他们有许多相似。
本文试从二者的身世、自然观、人性论、对传统教育及黑暗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教育“元”视野嵇康和卢梭批判在教育思想史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支重要的教育思想发展主线,可谓源远流长。
在中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端于道家思想。
在不断地历经着对传统世俗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的反动和反思的基础上发展生长着。
在此进程中,涌现出的老子、庄子、阮籍、嵇康、柳宗元及近代的陶行知和蔡元培等学者,为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嵇康在中国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中占据很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他使中国古代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模糊走向明朗,从附属走向独立,从古代的政治学、伦理学等中独立出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西方教育史上.自然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一说柏拉图),历经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润最大化而背离民办学校的公益性.目的是遏止腐败的产生。
但事实上,合理回报想催生出的准营利性教育机构于法理上根本不存在.于实际操作中更是难以规约.因此貌似中庸的姿态最终还是流为防守与限制。
对于大部分民办教育在法律文本规定的非营利性质表面下进行的营利性经营,势必给民办教育的管理造成混乱.也给非营利性民办教育造成不公平的竞争。
面对《促进法》中的两条法律规定.在社会上主要围绕在民办教育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是合理回报还是盈利性产生了争议。
对民办教育性质的模糊界定。
给民办教育管理造成了具体操作上的困难。
三、政府在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中的责任1.分类管理的责任。
.从国际上来看,普遍将民办教育(学校)分成两类:一类是非营利性为目的,其管理模式是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做严格的规定.学校的所有盈利必须投入学校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嵇康在痛斥了“名教”压抑、破坏人性自然发
展的严重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
然”的教育主张。其根本原则是:摆脱“名教”
的束缚,实施自然主义教育,让人象自然界万 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嵇康认为人性 “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因此对人来说, 本来就不应该进行什么教育,让其循着人性自 然发展,才能保持“全性”,才能“养真”。
了以儒家“名教”为主体的传统教育。为了
有力地批驳“名教行了分析,
瞄准其违背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进行了猛烈 的批判。
• 嵇康认为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活是值得羡慕的, 人顺其自然发展得很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 教育。由于人们道德的堕落才产生教育,才 产生封建社会的“名教”教育及其教育思想。 “名教”教育,就是根据统治者的旨意,用 六经所宣传的仁、义、礼、智等思想,给人 的自然属性加上外在的束缚,对人的言行、 思想进行规范、干涉、钳制,使人不能纵欲 为欢,这是违反自然的,是损害人的本性的。 世人勤学六经,讲求礼义道德,不过是为了 追求功名利禄,躲避稼穑之苦,不但本人殚 精以求,束缚身心,破坏本性,而且造成社 会种种虚伪和罪恶。所以“名教”教育应该 彻底抛弃。
• 嵇康“任自然”的教育主张与道家老子、庄子 的思想一脉相承,对儒家名教的批判,可以说 是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最为尖锐的,对“名教” 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也是正中要害的。 但是,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 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而嵇康主张彻底 抛弃人为的教育,让人绝对地顺应其自然属性 发展,也过于极端。不过,嵇康“越名教而任 自然”的教育思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 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 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嵇康的教育观
•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谯郡 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曹 魏时著名才子,为“竹林七贤”之一。 历官郎中,拜中散大夫。司马氏父子 控制了曹魏政权后,大量诛杀异己, 嵇康亦遭杀害。
•
嵇康是魏晋玄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越
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
“越名教”即超越“名教”,嵇康彻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