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思任文学思想的时代意义(一)
谈王思任的旅游资源思想对当今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启示

谈王思任的旅游资源思想对当今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启示谈王思任的旅游资源思想对当今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启示王思任是晚明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突出的旅游思想家。
对于旅游资源,他提出山因高咏而胜的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关联思想,春花夏云、秋月冬雪的旅游资源季节性思想,天工世物,愈古愈妙的旅游资源评价思想等,对于今天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与旅游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明朝,应该是我国古代旅游文化的最高峰。
自明中期以来,在文人学者人性解放光辉和启蒙思想的照耀之下,在商品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上,各种以追求愉悦、陶冶情操、探索自然、发现自我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层出不穷。
如唐寅、徐渭、王士性、袁宏道、袁中道、谭元春等,这其中,还产生了大旅行家徐霞客,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
到明朝中后期,很多文人还开始对旅游活动本身进行思考,探讨旅游的本质。
在这方面,王思任堪称最早的旅游理论家,郑焱先生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中就特别推崇明代旅游在理论领域的独到成就,说明代的旅游理论也颇见特色。
……而王思任则更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对于旅游资源,王思任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
一、山因高咏而胜----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其关联王思任游齐山时曾说:曷为乎‘齐’也?唐刺史齐映好此山也。
山曷以胜也?因杜牧之高咏而胜也。
这里,王思任认为齐山以人而名,以文而胜。
显然,王思任已经意识到,能对人们产生吸引力,从而激发旅游动机,促成旅游的因素,是综合性的。
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除了能令他流连忘返的自然山水以外,还有因为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吸引因素,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旅游资源。
我们今天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各种旅游活动而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因素)。
这些因素,就其基本属性来说,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试论王思任的旅游思想

试论王思任的旅游思想晚明时期,旅游现象极为盛行,因此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士人旅行家,王思任便是其中一位。
经过多次旅行之后,他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提出了自己关于旅游类型、旅游本质、“游道”等的看法和思考,并留下很多游记小品文,对当时的旅游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标签:晚明;王思任;旅游思想王思任(1574—1646年),晚明文学家,字季重,号谑庵,又号遂东、稽山外史,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王氏从小聪慧过人,二十岁中进士,曾知兴平、当涂、青浦三县,又任推官、九江佥事。
清军破南京后,鲁王监国,任王思任为礼部右侍郎,进尚书。
顺治三年,清军破绍兴,在病中绝食而死。
王虽才学了得,文笔出众,却因生性自由,性格诙谐,不为官场所容,曾三仕三黜。
正因仕途如此,王氏转而向景观山水投出热情,以排解自己的情感。
一、王思任的旅游思想旅游思想是指旅游者、旅游經营管理者、旅游教育科研者等旅游事项的实施主体在旅游活动、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教育科研等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旅游审美感受、旅游设施经营管理、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精神观念。
(一)儒家伦理与旅游思想古代儒家思想讲求“孝道”,因此人们谨遵“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的规训,外出旅游受到限制。
此外,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从另一方面提醒在父母年老之时,也应当在家陪伴他们,以尽孝道;而在父母去世后又有儿女之累,需担起抚养他们成人的责任,因而,人们对外出游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晚明时期心学发展,这使得人们开始对传统和权威产生怀疑,并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意志。
因此人们容易接受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这必然就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人性。
晚明文人“既追求精神超越的愉悦,也追求世俗物质的享受,既狂狷、潇洒、超逸、旷达,又善于‘玩味’生活,不但那些清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人的把式,连花卉果木、禽鱼虫兽、器物珍玩、饮食起居等等这些寻常的生活事务,皆被导入艺术的殿堂”[1]47。
浅谈王思任的旅游美学思想_对当今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启示

浅谈王思任的旅游美学思想 对当今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启示作者:欧阳晓晴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0期摘要:王思任是晚明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突出的旅游思想家。
他提出“游道如海”、“天下山水,有如人相”等一系列的美学思想,对于提高我们的旅游美学课程教学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思任;旅游;美学中图分类号:120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52-02明朝中后期,很多文人开始探讨旅游的本质,在这方面,王思任堪称最早的旅游理论家。
郑焱先生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中就特别推崇明代旅游在理论领域的独到成就,说“明代的旅游理论也颇见特色。
……而王思任则更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对于旅游审美,王思任就有一系列深刻独到的思想。
一、“游道如海”——旅游鉴赏的不容易前人较早论及旅游鉴赏的当推孔丘。
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以流动不息的水比照活泼行远的智慧,以滋养万物的山比照宽厚无私的仁德。
这既是主讲旅游功用的原则,也是兼论旅游鉴赏的原则。
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特性所持的“比德”的态度,就是要求人们按儒家的道德规范去欣赏水的流动和山的文静,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借鉴自然,观照自己,欣赏自己。
虽说得过于笼统,也算是为后世的鉴赏艺术垫上了一块基石。
到明代,时人更是非常乐意在这门艺术上大费思索,王思仁著《游唤》,对旅游鉴赏就有一番体会:“游道如海,庶几乎蠡测之矣。
至于鸟性之悦山光,人心之空潭影,此即彼我共在,不相告语者。
今之为此告语,亦不过山川之形似,登涉之次第云耳。
嗟乎,游何容易也,而亦何容易告语人也。
”鸟性因林岚山光而快乐自在,人心因湖光泽影而空灵透彻,实是一种物我相融,精神默契的境界,极难用语言教导他如何相处,如何默契,全在于个人心领神会。
可见,游览谈何容易,论述怎样游览的道理更不容易,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能表述的不过是山川的形貌,登涉的一些细枝末节罢了。
分析王思任的旅游者形成条件思想

分析王思任的旅游者形成条件思想作者:欧阳晓晴叶宏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6期王思任是晚明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突出的旅游思想家。
他提出“仰止梦寐”的旅游者形成条件等思想,对于今天的旅游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明朝,应该是我国古代旅游文化的最高峰。
自明中期以来,在文人学者人性解放光辉和启蒙思想的照耀之下,在商品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上,各种以追求愉悦、陶冶情操、探索自然、发现自我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层出不穷。
如唐寅、徐渭、王士性、袁宏道、袁中道、谭元春等,这其中,还产生了大旅行家徐霞客,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
到明朝中后期,很多文人还开始对旅游活动本身进行思考,探讨旅游的本质。
在这方面,王思任堪称最早的旅游理论家,郑焱先生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中就特别推崇明代旅游在理论领域的独到成就,说“明代的旅游理论也颇见特色。
……而王思任则更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一、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现代旅游理论认为,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是构成旅游的三大要素,而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者。
旅游者,是指那些离开自己家的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即旅游客源地到异乡他国即旅游目的地旅行的人。
早在明代末期,王思任就意识到,一个人能否离家去异乡旅行,即能否实现其旅游行为,成为旅游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就是要有强烈的愿望。
他在游孔府前就曾经说“予与先生何分也,而可有过门之憾耶?……予出胎以来,仰止梦寐”王思任从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一直以来就有梦寐以求欲到孔府一瞻的强烈愿望,所以说“仰止梦寐”,不仅对于孔府对于其他景点特别是名胜古迹,他首先都是有了强烈的欲一饱眼福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又使之付诸旅游行动的。
综观王思任的思想,他正是把这种“仰止梦寐”看做旅游者产生的原动力与先决条件。
王思任对于旅游的这种“仰止梦寐”的强烈愿望,就是今天所谓的“旅游动机”。
而所谓“旅游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人们做出旅游决策、参与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旅游需求的表现形式,是促发和指导旅游活动的心理过程。
关于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价值生成与存在中的意义

关于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价值生成与存在中的意义内容提要从文学的意义而言,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在于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重思想的文学时代,"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价值生成与存在的显性要素,"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决定性条件,是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思想表现是现代中国作家的自觉选择与普遍的文学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以重思想的特质证明了中国人个体独立思考意识的觉醒,通过文学的形式实现了现代价值在中国的传播,改写了古代中国文学思想表现单一或轻视个体思想表现的历史。
由"重写文学史"引出的话题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存在的自身理由。
这一结论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她本应存在",一是"她为什么得以存在"。
前者说明的是特定时代文学存在这个事实,后者则指的是特定时代文学存在的内部根据;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则属价值的判断。
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她是时代和历史在中国现代这一时空中的自然选择,其存在的合理性,就事实而言只需时代和历史自身做出证明,不必进行价值解释。
但是,当我们面对文学存在的生命力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超越事实而进入价值的领域,回答的将是"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会继续存在",即对其生命力的存在给出合理的价值结论。
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对其进行价值解释始终是研究者的中心,都力图从思想、艺术等方面证明她的合理性。
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过去的种种结论遇到了一个口号的严峻挑战,即在文坛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这是富有颠覆性的挑战,其核心是企图对现代文学的价值进行重估,对现代文学存在的价值予以再定位。
因此,这一口号的喊出,其意义是积极的,对于重新审视现代文学的存在意义,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可谓适逢其会。
自"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以来,80多年过去了。
古代文学与思想观点与思想意义

古代文学与思想观点与思想意义古代文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是思想观点与意义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的思想观点,并深入思考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其思想观点以及思想意义的关系。
一、古代文学的思想观点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思想观点。
诸如《诗经》、《楚辞》等著名文集,都是古代文学思想的典范。
这些作品中浸润着古代人们对生活、人性、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孔子崇尚学习和实践的思想观点。
而《楚辞》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表达了屈原对大自然美的诗意赞美。
古代文学所传达的思想观点既有对具体事物的思考,也有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更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些思想观点既是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二、古代文学的思想意义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深远而广泛。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窗口,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点。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并进一步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承载了一部分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哲学,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人生如梦”、《西游记》中的“取经求法”,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寻找到内心的希望和动力。
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意义常常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普世的意义。
无论是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是对于真理和道德的探索,古代文学都以其深邃的思想触动人们的心灵。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超越现实的局限,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思想追求和共鸣。
总之,古代文学与思想观点和思想意义紧密相连。
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点和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
通过深入阅读,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还可以沉浸其中,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意义。
论王禹偁经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的影响2023-11-05•王禹偁经学思想概述•王禹偁经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王禹偁经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王禹偁经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王禹偁经学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目录01王禹偁经学思想概述北宋初期的经学氛围北宋初期,经学作为主流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王禹偁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受经学的影响。
儒家传统的继承王禹偁出生于一个儒家世家,自幼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对经学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王禹偁经学思想的形成背景王禹偁经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尊崇经典王禹偁主张尊重和遵循经典,认为经典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
强调道德修养王禹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注重实践王禹偁主张将经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经学的精髓。
010302经世致用王禹偁的经学思想强调经世致用,即把经学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
朴实自然王禹偁的文风朴实自然,他的经学思想也体现了这种特点。
他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繁琐的考证,而是注重深入浅出、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王禹偁经学思想的特点02王禹偁经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儒家正统观念的体现王禹偁的经学思想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他在诗歌中经常运用儒家经典典故,强调道德伦理和儒家教义。
关注社会现实王禹偁的经学思想强调关注社会现实,他在诗歌中经常描绘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生活,以此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强调修身养性王禹偁的经学思想注重修身养性,他在诗歌中经常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语言简练王禹偁的经学思想还体现在散文语言上,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明快,注重表达准确和生动形象。
关注社会现实王禹偁的经学思想强调关注社会现实,他在散文中经常关注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生活,以此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散文明道王禹偁的经学思想强调散文明道,他在散文中经常阐述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以此教化读者。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意义和文化精髓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意义和文化精髓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精华所在,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演变和转变。
同时,文学作品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意义和文化精髓两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一、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意义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意义是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主题、观点和价值观,这些思想意义通常涉及社会、人生、人性等方面的问题。
文学作品通过叙事、描写、刻画人物、情感交流等手段,传达着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其在读者中产生的震撼和共鸣,往往能够引导和影响他们的思考和行为。
比如,毛姆的《人性枷锁》以真实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人心的丑陋和道德的虚伪,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中国,巴金的《家》则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变迁而发生的家庭道德危机,引领着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意义也可以帮助人们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时代文化的变革和演进,如京剧《红楼梦》中赵姨娘的死亡道出了清代社会上层女性的无奈和命运,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呼唤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文学作品不仅代表了思想的意义,也是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的体现。
文化精髓是文学作品与文化共生共长的产物,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等都是文化精髓的一个体现。
比如,原住民传说《印地安纳琼斯》中所反映的原住民文化价值观,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歌中所表达的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思考和血脉。
文学作品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对选材、语言,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改编,取得了精神文化的高峰。
总之,在文学作品中,既有着思想意义的折服力,也有着文化精髓的深刻挖掘,这些都是文学作品意义所在,也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价值,应该保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以期在思想和文化价值上迈向新的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思任文学思想的时代意义(一)一王思任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
可惜他的文学思想仍未引起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者的重视。
王思任的文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它,可以清楚地摸到晚明文学思潮演变的脉搏及其内在原因。
高扬告子的人性理论,并且将这种人性理论与文学的特性联系起来,这是王思任文学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它具有文化启蒙的时代意义。
王思任在《落花诗序》中说:《诗》三百,皆性也。
而后之儒增塑一字,曰“诗以道性情”,不知情即性之所出也。
性之初,于食色原近。
告子日:“食色,性也”,其理甚直。
而子舆氏出而讼之,遂令覆盆千载,此人世间一大冤狱也。
1]我们绝不能低估王思任为这“人世间一大冤狱”翻案的勇气,也不能低估王思任坚持告子“食色性也”的人性论、坚持“情即性之所出”的理论和深刻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曾高度评价告子的人性理论,并为它长期湮没无闻而愤愤不平。
他在《心理学简札》一书中说:“告子关于人性的光辉理论在二千多年中一直受到蔑视、贬抑和攻击。
”“在全部中国思想史上,显得只有龚自珍一个人是表扬告子的见解的。
”2]其实,早在龚自珍之前。
王思任已为告子的人性理论辩护,说它“其理甚直”,这是晚明启蒙思想的潮流中一个可贵的组成部分。
龚自珍不过是在近代社会变动中,再一次高举起告子人性理论的旗帜而已,为什么带有文化启蒙意味的思想家都不约而同地高扬告子的人性理论,这绝非偶然。
如果将其放在中国思想发展的链条上来考察,就会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
其材料仅存于《孟子.告子篇》中。
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恶的观点。
他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就是说,人性是生来具有的饮食和男女的欲望。
因此,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善不善,它犹如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告子还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强调仁义这类善性是后天环境培养的结果。
这实是一种自然人性论,尽管这种人性论现在看来也并不十分科学,但它有较大的合理性,所以潘菽一再认为:“告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见解是很值得予以表出的。
他的见解显得在我国思想史上是颇独特可贵的一种。
”3]“告子是我国两三千年纷纷谈性的人中谈得比较最正确、最符合科学心理学的一个人。
”4]可是,孟子却拚命攻击告子这种人性论。
孟子反对将人性归之于饮食男女,从而排斥了情欲在人性中的地位,并且认为人性中基本的道德品质——“四端”(仁、义、礼、智),是与天俱来的天赋的本性,它犹如人生来就有四肢一样。
孟子的人性论是一种天赋道德论。
这两种人性论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孟子升为了“亚圣”,而儒家思想则成为封建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思想,自然,孟子的人性论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相反,告予的人性论也就成为再也无人问津、备受蔑视贬抑的历史陈迹。
这桩公案也就以一捧之于天、一下之于地的截然相反的命运而宣告结束。
然而,社会发展到晚明时期,统治松弛,思想活跃,历史又推出了王思任,他要比龚自珍早二百年而为告子的人性论辩护,为其进步的文学观服务,这是应该十分重视的思想闪光。
问题还不至于此。
孟子的人性论,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论证就更加严密、细致、系统,从而使天赋道德观发展为完整的禁欲主义理论,成了封建统治者手中紧握的杀人不见血的精神棍棒。
张载首先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天地之性是善的来源,是体现天理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是体现人欲的。
张载认为要恢复天理,保存善性,就必需去掉“耳目口腹之欲”,“能使无欲则民不为盗”,从而更精致地排斥了人们情欲的地位(《正蒙.有司篇》)。
二程、朱熹在张载二元化的人性论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程颐认为:“损人欲以复天理,圣人之教也。
”(《程氏粹言》卷一《论道篇》)并且残忍地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河南程氏遗书》第二十二下)朱熹也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所以,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
对于这样的人性理论,宋明理学中的心学派别也完全同意,明代的王阳明就说:“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
”(《天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由此可见,王思任高扬告子的人性论,不仅是为其翻案,而且是进行现实的斗争,那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宋明理学,要为“食色”这样的人欲争得合理性,要为文学表现“食色”之类的情欲争得合法性。
王思任建立在告子人性论基础上文学观的深刻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王思任高扬告子的自然人性论是一种时代的觉醒,它与晚明时期一股高扬人的自然本性的启蒙思潮是完全一致的。
当时的一些异端思想家,如何心隐、李贽等,在这个问题上都有所表现,“非圣无法”的李贽尤为突出。
李贽强调“童心”,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焚书.童心说》)这实际肯定了自然流露出来的天真纯朴的观念。
李贽进而还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这实际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
李贽还认为:“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三十二)“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生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焚书.答邓明府》)这实际是大胆地肯定了人的私欲和情欲。
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王思任不过是更明确地抬出了告子的人性论,显示了他独特的理论个性和勇气。
5]二正因为王思任具有在告子人性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观,所以他观察文学现象就有着他那独具的深刻性。
明代诗人学杜者甚多,正如王思任所说:“杜乃三百篇后一人,国朝以似续而争其座位者,不啻数十氏,乃弁州(王世贞)以为孙华容(一元)得其肉,谢东郡(铎)得其貌,王华州(维桢)得其一支,而郑闽州(善夫)得其骨,唯李北郡(梦阳)具体而微。
”然而,王思任都不甚看重。
他看重的是杨升芝给谏的诗作,因为他“得其性”。
在王思任看来,“杜本性生”,要真正学好杜甫,就应该。
得其性”。
所谓“得其性”,实际上就是要抒写了包括食色在内的喜怒哀乐之情,所以王思任说:“读其《述怀》,可以对付《遣闷》;读其《秋归》,可以对付《吹笛》;读其《灵洞记游》,可以对付《滟灏》、《草堂》;读其《诅魃》、《快雨》、《荐墓黄河》诸作,可以对付《秦州》、《玉华宫》、《石柜阁》;读其《鸟语》,可以对付《垂老别》;读其《悼亡》,可以对付《八哀》;读其《蚤朝元El》,可以对付《退朝口号》。
”(以上引文皆见《阆斋诗稿序》)一句话,杨升芝也与杜甫一样,具有反映从人性出发的感情的广泛性。
也正是从这种文学观出发,王思任能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中,以极大的热情,肯定了汤显祖描写情欲的合理性。
重视中国文学中的喜剧传统,重视中国文学中的诙谐、幽默的表现方式,这是王思任文学思想又一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是他独具慧眼之所在。
王思任在《夏叔夏先生文集序》中说:诗以穷工,书因愁着,定论乎?曰:非也。
文章有欢喜一途,惟快士能取之。
宋玉、蒙庄、司马子长、陶元亮、子美、子瞻、吾家实甫,皆快士也。
其所落笔,山水腾花,烟霞划笑,即甚涕苦,愤叹之中必有调谐馐舞之意,盖天禀原空,则尘粘自脱,即能解,快士不可多得矣。
这个理论命题有四点值得注意:第一,王思任指出了喜剧创作同悲剧创作具有同样的价值。
历来的文评家都重视悲剧创作,认为“诗以穷工,书因愁着”,但王思任却不同凡响地否定了这个“定论”,认为“文章有欢喜一途”,并且说明只有具有了喜剧意识的“快士”式作家才能创作出来。
第二,王思任指明了中国文学中的喜剧创作的传统。
尽管他枚举的历代具有喜剧意识的“快士”式作家并不十分准确,但他能从不少作家身上洞悉出其创作中的喜剧本质和喜剧色彩,也是难能可贵的。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确具有一种诙谐的色彩。
庄子以寓言形式阐述人生哲学,更是时时露出风趣和幽默。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一些人物的记述,字里行间充满着挪榆和嘲笑。
陶渊明批判现实、避居田园、理想桃源,皆有一种幽默的喜剧氛围。
杜甫固多怨苦之辞,但时露的诙谐,也很天真和风趣。
苏东坡有旷达胸怀、诙谐性格,其创作也多幽默。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充满喜剧性冲突。
从王思任枚举的“快士”式作家的名单中可以看出,他对喜剧样式的多样性已有足够的认识。
王思任在《屠田叔笑词序》一文中指出的“笑亦多术”,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王思任指出了喜剧创作的题材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作家的艺术处理。
他不仅看到“山水腾花,烟霞划笑”具有喜剧色彩,而且看到即使是在“涕苦、愤叹之中”,也可以用喜剧方法来表现,形成作品的喜剧基调,产生“必有调谐馐舞之意”的喜剧效果。
第四,王思任十分看重具有喜剧意识的“快士”式作家,认为他们“不可多得”,这是因为喜剧创作并不容易,关键就在于作家要能“尘粘自脱”,也就是要有站在世事之外洞悉世事本质的生活体验。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王思任对中国文学中喜剧传统的认识已达到相当深刻的水平。
正因为他对喜剧创作的重视,所以他在许多文章中都谈论它,从而更深化了这个理论命题。
三喜剧创作的集中表现当然是在“笑”字上,但笑有高、低之分,浮浅、深刻之别。
王思任的《屠田叔笑词序》在说明“笑亦多术”之后,特别推崇的是屠田叔阅历深厚而发出的“笑”,显出他赞赏的是高级的、深刻的“笑”,这实际上是一种富于智慧的诙谐和幽默:海上憨先生(屠田叔)老矣,历尽寒暑,勘破玄黄,举人间世一切蛤蟆、傀儡、马牛、魑魅抢攘忙迫之态,用醉眼一缝,尽行裳括。
日居月诸,堆堆积积,不觉胸中五岳坟起,欲叹则气短,欲骂则恶声有限,欲哭则为其近于妇人,于是破涕为笑。
极笑之变,各赋一词,而以之囊天下之苦事,上穷碧落,下索黄泉,旁通八极,由佛圣至优旃,从唇吻至肠胃,三雅四俗,两真一假,回回演戏,绦龙打狗,张公吃酒,夹糟带清,顿令蛤蟆肚瘪、傀儡线断、马牛筋解、魑魅影逃,而憨老胸次,亦复云去天空,但有欢喜种子,不知更有苦矣。
王思任这段论述的精神实质有三个方面:第一,屠田叔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他能在“历尽寒暑,勘破玄黄”之后,能“用醉眼一缝”,洞悉“人间世一切蛤蟆、傀儡、马牛、魑魅抢攘忙迫之态”。
这正是“笑”之所以具有深刻性的思想认识基础。
第二,深刻的人生经验促使屠田叔产生创作欲望,也就是“不觉胸中五岳坟起”之后,他不是采用“叹”、“骂”、“哭”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而是“破涕为笑”,利用喜剧手段来进行创作。
第三,具有深刻的人生体验的“笑”,不管是什么样的题材,但在经过“三雅四俗,两真一假”等等的诙谐、幽默、嘲笑等方式处理后,同样具有“令蛤蟆肚瘪、傀儡线断、马牛筋解、魑魅影逃”的艺术效果,绝不可低估喜剧创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