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从而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的外出工作,导致没有人在身边照顾,生活上面临着诸多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亟需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1.生活困难:由于子女外出工作,农村留守老人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生活设施和保障缺乏,生活困难。

2.身体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留守老人面临更多的身体健康问题,如慢性病、失能等,却无人照顾,导致健康受损。

3.心理孤独:长期以来得不到子女的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4.社会融入:农村留守老人长期处于家庭和社会的边缘状态,缺乏社会融入感,甚至可能受到社会歧视。

二、应对策略1. 加强政府扶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力度,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他们的基本居住生活。

2. 家庭关爱机制:鼓励子女多回家探望父母,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建立亲情和关爱的支持系统。

3.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日间照料、心理咨询等服务。

4.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生活助残和家政服务。

5. 开展老年人关爱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关爱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社会融入感。

6. 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培训志愿者,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工作中,为他们提供身心关怀。

7. 加强社会关爱:加强社会组织和各界力量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通过募捐、捐赠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实际帮助。

8. 引导发展老年人养老产业:鼓励农村地区发展老年人养老产业,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养老服务。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迫切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养老服务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需求和关注焦点。

如今,我国的养老服务领域遭遇了一些问题,例如服务不规范、服务人员短缺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采取对策。

一、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服务不能及时响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年朋友抱怨养老服务不能及时响应,有时候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帮助。

这往往会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养老机构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饮食不规范、卫生差、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特别是针对精神护理不够重视等。

3.服务人员短缺:现在的养老职业是一项需要贴心照顾和持久耐力的工作。

然而,目前社会对于养老工作的回报和社会地位下降,导致像照顾老人这样特殊的服务职业人员短缺。

4.养老设施不足:目前,我国的养老设施不足。

无论是养老院,还是护理之家,都存在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

这让老年人无法得到正确的护理和照顾,特别是对有疾病症状的老年人更为明显。

二、应对策略1.制订详细的服务标准:制订详细的养老服务标准,包括食品、医疗、休息、娱乐、文化等方面。

这样做可以提高服务质量的可靠性,确保老年人在服务生活中获得最高的质量体验。

2.提高服务人员待遇: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提高服务人员的待遇,进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接受率。

3.注重培训:养老服务行业需要强化服务培训并加强专业技能提高。

加强培训对于提高老人服务体验和老人机构服务质量都至关重要。

4.加强设备建设:对于缺乏设施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设备建设来解决。

养老机构需要建设符合老人需要的设施和具有必要的医疗设施,为老年照护带来整体性的改变。

总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服务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

只有在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时,各方面的势力都要正视现实养老问题的存在,共同努力改善老人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短板有哪些亟待解决

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短板有哪些亟待解决

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短板有哪些亟待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我国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仍存在诸多短板,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服务供给不足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养老机构数量有限,床位紧张,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往往面临着排队等候的情况。

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很多社区只能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日间照料,而对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专业服务则较为缺乏。

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质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然而,现实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养老机构和服务提供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降低服务标准,导致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例如,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服务态度不佳,对老年人的饮食、起居等照顾不够细致。

此外,一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服务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专业人才短缺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工作。

这导致了行业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同时,现有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资金投入不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建设养老机构、培训专业人才、购买服务设备等。

然而,目前政府和社会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政府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社会资本对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投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养老服务行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

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发展和质量提升。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乡背井,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

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在农村生活中面临着严峻的养老问题。

接下来将重点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1. 缺乏人陪伴许多留守老人没有儿女陪伴,孤独寂寞。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缺乏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很难享受到温馨的家庭氛围。

2. 营养不良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农村留守老人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食品。

许多老人喜欢吃咸、辣等口味,这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导致健康问题。

3. 医疗保障不足由于医疗保障方面的不足,许多老人很难及时看病、治疗,这会导致许多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更加严重地影响到身体健康。

4. 物质匮乏农村留守老人往往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自给自足地过日子。

家中设施簿弱,缺乏基本的居民设施,也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有所下降。

5. 精神病史在某些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可能会变得孤独、消沉甚至有精神病史。

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来进行精神方面的治疗和支持。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应对策略1. 建立关爱机制建立以政府机构为中心的关爱机制,对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更加全面的关爱。

这一关爱机制应包括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2. 推动社区共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一起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积极推动社区共建,为留守老人提供物质、精神支持。

特别是要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为其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3. 营造文化氛围适时组织文化学习、文艺节目、康养活动等,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层面,让其拥有参与社会、学习、娱乐等多个方面的机会。

4. 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发放保健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建立健康档案、提高留守老人的健康意识,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的身体健康。

5. 减少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政府可建立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补贴机制,承担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帮助农村留守老人缓解经济压力,提高其生活品质。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现状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老人独自居住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活照料问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无法得到及时的照料和照顾,生活上存在诸多困难;其次是精神支持问题,孤独和寂寞是农村留守老人最常感受到的负面情绪,缺乏社交和交流的机会也使他们心理上感到空虚和无助;医疗保健问题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关注的焦点,由于医疗设施条件落后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他们往往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现状较为严峻,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关爱和支持。

1.2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照料和陪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或城市定居,留守老人往往面临长期独居状况,精神上缺乏支撑和关爱。

农村留守老人多数缺乏专业的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身体状况容易受到忽视,就医不便、看病费用高昂等问题频发。

一旦疾病发作或生活不能自理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救助和照料。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收入来源匮乏、生活贫困的问题。

由于退休金少、社会保障不完善、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养老待遇。

农村留守老人中不乏有患有慢性疾病和行动不便的群体,缺乏有效的护理和康复服务,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感,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2. 正文2.1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家庭结构变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子女外出务工、就学等原因导致留守老人的增多,缺乏家庭照料。

试点城市长期照护险筹资中存在的问题

试点城市长期照护险筹资中存在的问题

试点城市长期照护险筹资中存在的问题①张颖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长期照护险制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然而,具体实践中,试点城市的长期照护险筹资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完善。

关键词:基金划转;模式;“两险合并”一、筹资依赖医保基金划转,筹资规模受限长照险目前这种由医保基金“平移”或从医保基金结余中划转的筹资方式显然会使基金的筹集规模受限。

一方面,我国医疗消费水平的过快增长和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普遍提高形成医保基金的安全隐患,各统筹地区医保基金支出压力较大,部分地区的统筹基金正在面临穿底的危险。

另一方面,受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的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从生育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运行角度看,“两险合并”的全国试点方案自2017年1月开始实施至今,多个统筹地区生育医疗保险基金直接由2016年的结余转为收不抵支,快速消化基金滚存结余。

2016年国家又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不仅二孩生育人次显著增加,而且各地为了鼓励生育,普遍延长产假,导致生育津贴很快出现超支现象。

以上双重因素叠加作用之下,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现象。

2013年,全国有22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其中22个地区的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出现赤字,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统筹地区达到108个。

在长期照护保险两年的试点中,医保基金负担太重,现在长照险筹资比例中医保基金占79%,个人占15%,财政不到8%。

这意味着,长期照护保险从一开始试点在筹资机制上就不具有财务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二、长照险筹资缺乏养老保障属性长期照护保险天然地具有老年保障功能,它能解决在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为失能老人的社会化照护服务分担照护费用。

从两种保险的基本功能上来看,养老保险仅仅具有经济保障功能,为社会成员达到退休年龄之后提供现金给付的待遇,保证符合领取条件的退休人员定期、定额领取养老金;而长期照护保险兼具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功能,除了为失能老人接受长期照护服务提供费用补偿外,还必须配套以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完善,体现为以实务给付待遇、提供照护服务为主要保障方式的养老保障。

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政府和社会对于养老服务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足。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现有养老院、居家养护等服务机构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由于土地供给紧张以及建筑物限制条件等因素,导致养老院建设困难。

其次,专业医疗护理人才严重缺乏。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而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护工却相对稀缺。

现实是,在许多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根本没有能够提供高质量医疗护理服务所需的专业团队。

这使得部分失能或半失能长者无法获得必要的医疗保健和生活照料。

此外,在经济方面也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孝道文化传统,并且对于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的法律规定。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大,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一些空巢老人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关注。

二、对策为解决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1. 政府角色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提供更多补贴和扶持措施来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同时,应促进与民营企业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社会资源。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严格标准并监管实施。

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加强适时评估和监督检查等手段,保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并惩处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纪律行为。

2. 社会参与社区组织、志愿者团队等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可通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提供义务医疗服务等方式,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和日常护理关怀。

重要的是,在传媒行业推动相关内容普及与宣传力度上下功夫。

通过报道养老问题,并向公众普及相关法律政策、福利保障以及文化倡导等方面信息,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解决现有问题。

关心失能老人护理提案

关心失能老人护理提案

关心失能老人护理提案一、背景与现状分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逐渐凸显。

失能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护理。

然而,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服务供给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短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这给失能老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提案目标本提案旨在全面提升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质量,确保他们得到专业、周到的照顾,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为家庭提供更多支持,减轻其负担。

三、核心措施加强专业培训与教育:建立完善的护理人员培训体系,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增设针对失能老人护理的专项培训课程,确保护理人员具备相关技能。

优化服务体系:整合社区、医院、养老院等资源,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服务网络。

确保失能老人在家、社区、医疗机构等不同场所都能得到合适的护理服务。

引入科技支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智能护理设备、远程医疗等,提升护理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护理方案。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针对失能老人护理的专项政策,明确各方职责,规范服务标准。

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失能老人护理事业。

强化社会参与:鼓励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失能老人的护理工作,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失能老人护理的良好氛围。

关注心理健康:为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关怀,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增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加强家庭支持:为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提供护理培训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照顾家庭成员。

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完善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失能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四、预期成果与影响通过实施本提案,预计将大幅提高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质量,降低家庭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同时,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蒋 华,花 硕,刘 涛摘要: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存在制度缺失㊁资源短缺㊁服务质量低等问题㊂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差异状况㊁构成并推动不同特色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提供相应的有力措施㊂关键词: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对策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4/j .i s s n .1674-4748.2019.18.011 近年来,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严重社会问题之一㊂长期照护不仅是失能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普遍而紧迫的社会问题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脱节,存在制度缺失㊁资源短缺㊁服务质量低等问题㊂如何保证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得到满足,做到 老有所依㊁老有所养㊁老有所乐㊁老有所为 ,是目前全社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㊂1 失能老人的定义失能老年人是指由于年老体弱或者疾病,从而部分或全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体㊂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 D L s )是衡量老年人护理需求的重要指标㊂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判断失能老年人的标准是:吃饭㊁穿衣㊁洗澡㊁上下床㊁上厕所㊁室内走动这6项指标中有1或2项不能自理就是轻度失能,3项或4项不能自理定为中度失能,5项及以上不能自理为重度失能[1]㊂2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2.1 失能老人家庭经济压力大 失能老人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㊂2017年,蔡菲菲等[2]对武汉残疾老人长期照护状况调查显示,813名失能老人中67.8%的老人有固定经济来源,依靠自己的退休金生活,而剩下的22.8%的残疾老人没有收入,只能依靠自己的孩子㊂医疗费用占经济总费用的一半以上者占71.5%,表明虽然目前大部分失能老年人依靠自己的退休金养老,但看病㊁吃药及照护的费用居高不下㊁政府补助不足的问题仍待解决,多数失能老年人经济负担比较沉重㊂在当前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社会形势下照顾失能老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 C 162041㊂作者简介 蒋华,讲师,博士研究生在读,单位:343009,井冈山大学医学部;花硕㊁刘涛单位:343009,井冈山大学医学部㊂引用信息 蒋华,花硕,刘涛.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全科护理,2019,17(18):2211-2213.人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㊂2.2 长期照护工作者综合素质偏低 在养老机构从事长期照护失能老人的照护者存在着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㊂于泽浩[3]认为,目前我国照护人员的普遍低素质已经严重影响了失能老人的照护质量,阻碍了长期照护体系与社会福利的发展㊂根据我国3300万例失能老人的数量[4],徐新鹏等[5]认为,按照1ʒ3的照顾比例,需要1000万左右的专业照护人员㊂但从目前来看,长期照护人员数量十分短缺,而且专业人员少㊁素质低㊁服务技能差㊂张静等[6]认为中国长期护理行业主要由各类护理机构人员组成,数量不足,人员组成复杂,缺乏专业技能培训㊂罗小华等[7]认为我国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门槛低,人员素质不高㊂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国情的长期人才培养和运输体系,这一点急需改善㊂2.3 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 郝晓宁等[8]调查了北京市残疾老人的照护情况:排名前3位的照顾者为儿子㊁配偶㊁女儿㊂苏群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儿子和儿媳是残疾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㊂由于机体老化和劳动力的下降,配偶在长期照护中的作用较弱,所以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仍以子女为主要照护者㊂但是现在家庭子女数量越来越少,很多子女由于工作忙碌,无暇顾及父母㊂但是,也没有其他组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特殊照顾资源㊂失能老年人是弱势群体,长期照护存在市场介入程度低㊁政府投入不全㊁慈善捐款不到位等多种问题[10]㊂许多政府收养机构更多收养的是健康㊁可以自理的老人,不太愿意接管失能老年人,而民办收养机构在政策待遇方面明显较低㊂孙建娥等[11]还指出,护理资源分化明显,家庭㊁社区和养老机构分散发展,没有向形成长期照护体系这一方向努力㊂2.4 日常生活照顾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日常生活照顾已经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追求专业的医疗护理与精神慰藉㊂袁泉等[12]的研究表明,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主要包括日常所必需的生活照㊃1122㊃全科护理2019年6月第17卷第18期护项目,如饮食㊁洗脸梳头㊁更衣及排泄护理等日常生活照护项目㊂日常活动的缺乏导致了照顾所有或部分残疾人的能力丧失,这对日常护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当他们有自我照顾的障碍时,首先,他们希望社会或家庭能够提供生活护理服务,还需要医疗技术和心理上的安慰㊂虽然失能老年人在家人的照顾下有些心理慰藉,但是不专业的护理服务不仅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甚至会加重失能老年人的病情㊂失能老年人中60~69岁残疾人占33.00%,70~79岁残疾人占43.73%,80岁及以上残疾人占22.00%[13]㊂如果照护者掌握专业技能,不仅能保障失能老年人的安全,还能解决家庭矛盾,保证老年人的晚年幸福,这样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得到改善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残疾老年人的照料需求为基础,有效缓解照顾者和家庭的压力㊂2.5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老年人患病率的不断升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缺失,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长期照护的需求更加迫切㊂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患病风险不断增加,部分或全部生活能力的丧失和生理功能的恶化使其健康状况逐渐下降,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更加迫切㊂根据调查数据,残疾老年人患病率高达96%㊂因此,失能老年人群体需要专业护理服务和专业治疗来缓解他们的痛苦㊂数据显示,在中国的老年人口中残疾的风险逐渐增加㊂由于身体老化,残疾老年人的残疾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㊂一般来说,严重残疾者必须有人照顾才能维持生命,老年残疾人尤其如此㊂因此,残疾老年人的生命风险亟待解决㊂3对策与建议3.1提升家庭照顾的基本质量在家庭生活中,继续强化尊老㊁敬老的意识,对孩子要从小培养孝顺老人的观念,让失能老年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儿孙处获得经济支持㊁生活照料㊁精神支撑㊂子女对于父母的赡养,特别是对失能老年父母的照顾,应当被视为服务社会的一部分㊂对于失能老年父母,子女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赡养和为社会服务的义务,派专人护理,或者将老人送到专业的机构并经常探望㊂如果选择家庭护理,家庭成员要认真学习有关 如何照护失能老年人 的专业知识与技巧,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㊂社会支持系统可通过为失能老年人照护者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生活艰苦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家庭给予生活补贴㊁医药费报销;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料的家庭成员可以享受 喘息服务 等其他的相应经济或制度支持㊂3.2完善社区照护制度社区是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也是对失能老人除了家庭之外的责任主体之一㊂社区层面可以以社区为基础,以失能老人为目标,建立服务失能老人中心,倡导邻里互助㊂对农村失能老人,邻里之间可以进行互助养老模式,可以通过相互熟悉㊁相互信任的人之间相互帮助,也可以两个或几个家庭之间互帮互助,而社区给予一定的支持㊂尤其是对于分散居住㊁无人照料的空巢失能老年人,可以建立农村幸福院,将失能老人集中起来,进一步探索新的㊁有效的农村失能老年人养老模式㊂与此同时,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用㊂社区护理的工作人员应定时走访失能老年人家庭,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给予照护建议与指导,并对老年人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㊂平时在社区仔细㊁耐心地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活动,提醒老年人积极治疗慢性病的重要性,宣扬安全意识,尽量减少老年人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以防为主,从根源上缓解这一现象对社会的压力㊂3.3鼓励非政府组织承担义务从其他国家实施的制度来看,长期照护的帮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予经济补贴,还要求一定的照护质量㊂非政府组织作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重要桥梁,应当提供这种职业性强㊁专业特色明显的服务㊂非政府组织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非政府组织进入长期护理市场已迫在眉睫㊂可通过政策优待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民间组织向长期照护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康和谐的公私合作关系㊂随着长期照护需求量的不断升高,国家应当将 建立长期照护资格考核 列入未来的有关规定当中,通过加强长期照护人员的培训,严格把控考核标准,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拥有熟练技能㊁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化工作人员㊂3.4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急速发展,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依靠国家的单一投入已无法满足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增长需求㊂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㊂目前,中国的公私养老服务机构是两元制,二者存在较大差异㊂各级政府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的 公办民营 和 民办公助 ,积极推进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模式的形成㊂各种经济部门在服务领域并存,各种服务方式并存㊂国家通过建立制度化㊁规范化的失能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失能老年人安全网㊂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选择沿海发达㊃2122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J u n e2019V o l.17N o.18地区或一线城市先行试点,率先做起,促进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行业健康的发展㊂参考文献:[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 ].残疾人研究,2011(2):11-16.[2] 蔡菲菲,张泓,刘晓霞,等.武汉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调查[J ].护理研究,2017,31(11):4138-4140.[3] 于泽浩.城市失能老人家庭照料的困境及应对 以北京牛街为例[J ].社会福利,2009(4):31-32.[4] 景跃军,李涵,李元.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及其结构的定量预测分析[J ].人口学刊,2017(6):81-89.[5] 徐新鹏,王瑞腾,肖云.冰山模型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才素质需求分析[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84-85.[6] 张静,张丽霞.将志愿者服务机制引入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J ].西北人口,2009(1):47-50.[7] 罗小华,王学义.我国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8] 郝晓宁,薄涛,刘建春,等.北京失能老人照料现状及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卫生与经济,2015,34(8):60-61.[9] 苏群,彭斌霞,陈杰.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J ].人口与经济,2015(4):22-24;71-74.[10] 李蒙蒙,杨黎.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7,31(20):2440-2443.[11] 孙建娥,王慧.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69-74.[12] 袁泉,罗雪燕,姚文兵.失能老年人机构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2(37):6214-6216.[13] 景越,李元.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 ].人口学刊,2014(36):55-63.(收稿日期:2018-10-09)(本文编辑郭海瑞)民众对卒中发病症状及一级预防的认知现状胡晶喆,唐红梅摘要:总结国内外文献,了解民众卒中认知情况,针对其认知度低下,探讨㊁建议对其进行个体化㊁多元㊁多方位双向健康教育,提高民众认知,以识别症状㊁正确应对㊁一级预防,从而降低卒中发生率㊁死亡率㊁复发率㊁致残率,减轻卒中对全世界造成的疾病负担,造福民众㊂关键词:卒中;发病症状;一级预防;认知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4/j .i s s n .1674-4748.2019.18.012 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为急性发病局灶性血管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24h 以上或死亡,排除其他非脑血管病病因[1],发病㊁致残㊁死亡㊁复发率均高[2]㊂我国居民死因首位是卒中,约200万人/年新发,致死150万人/年,致残率高达75%以上[3-4],造成不可估量损失[5]㊂其死亡率在美国从第三位降到第四位[6],但国内居高不下,其负担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7]㊂人们对卒中认知度低是全球问题[8]㊂发病症状㊁一级预防的认知能将卒中扼杀于摇篮,且预防多取决于认知,故此尤为重要㊂1 脑卒中认知现状作者简介 胡晶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唐红梅(通讯作者)单位:201318,上海健康医学院㊂引用信息 胡晶喆,唐红梅.民众对卒中发病症状及一级预防的认知现状[J ].全科护理,2019,17(18):2213-2215.1.1 卒中基本情况认知 国内,只有近一半脑梗死者听过卒中(55.8%),发病位不足一半(44.2%),有人认为是心脏(1.4%)[9]㊂宁波某社区只有8.64%居民正确理解卒中概念,30.55%认识有误,超过一半(60.96%)不明㊂对卒中所属疾病类别,有人认为是脑瘤(14.74%)㊁癫痫(8.66%)㊂大部分(70.12%)认为属 心血管内科 ,近1/10(10.27%)认为是 神经内科 ,18.82%不明[10]㊂国外,西班牙多数知发病位是脑(71.6%)[11],乌干达大多城市(76.2%)㊁农村居民(78.9%)不明是脑,一些城市(21.9%)㊁农村(35.8%)居民认为是心脏,有人觉得在肾㊁肝㊁肺等器官[12]㊂ 国内外民众卒中基本情况认知情况不良㊂非洲等一些落后国家㊁居住农村比发达地区㊁城市人群认知更差,可能与经济㊁文化㊁是否接触过卒中病人㊁职业等有关㊂1.2 卒中发病症状认知 卒中症状急需救治的警示:㊃3122㊃全科护理2019年6月第17卷第1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