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花园规划设计实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赵志刚(1977-),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从事园林生

态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07!08!03

屋顶绿化(花园)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改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和道路硬质铺装而取代的自然土地和植物的现状,改善由于过度砍伐自然森林,导致各种废气污染而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沙尘暴等对人类的危害,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阐述了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等。

1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1.1

指导思想

充分地把地方文化融入园林景观和园林

空间中;结合屋顶对园林植物的影响选择园林植物;运用不同的造园手法创造一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园林景观;以人为本,以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人的行为为宗旨进行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

1.2整体设计原则屋顶花园成败的关键在于减轻屋顶荷载,改良种植土、屋顶结构类型和植物的选择与植物设计等问题。屋顶花园组成要素主要是自然山水、各种建筑物和植物,按照园林美的基本法则构造美丽的景观。但在屋顶有限的面积内造园受到特殊条件的制约,不完全等同于地面

的园林,因此有其特殊性。在屋顶营造花园,一切造园要素受建筑物顶层的负荷的有限性限制。因此,在屋顶花园中不可设置大规模的自然山水、石材,且设置小巧的山石时,要考虑建筑屋顶承重范围;在地形处理上以平地处理为主;水池一般为浅水池,可用喷泉来丰富水景。

1.3种植设计原则选择阳性、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选择

抗风、不易倒伏、耐积水的植物种类;选择以常绿为主,冬季能露地越冬的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植物,适当引种绿化新品种;选择耐旱、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

1.4屋顶花园养护与管理屋顶花园建成后,要作到注意

植物生长情况,对于生长不良植物及时采取措施;注意合理施用水肥,浇水以勤浇少浇为主,经常修剪,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注意排水,防止系统被堵,对于草花应及时更新,以免影响整体形象。

2实例设计介绍

该设计的工程位于福州市某一别墅开发新区内,三面

靠山一面临湖,工程的面积约为195m2。福建某别墅新区屋顶花园设计见图1。

图1中图例代表植物说明见表1。2.1

设计原则与依据以《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操作规程》

(DB51/510016!1998),《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D50207!2002)等为依(下转第10322页)

屋顶花园规划设计实例

赵志刚

(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通过对某一小区规划设计实例的调查,重点阐述了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将来城市更多的发展屋顶花园提供借鉴。关键词规划设计;屋顶花园;城市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7)32-10318-01

AnExampleofRoof!gardenDesign

ZHAOZhi!gang(CollegeofLifeScienceandResourcesandEntironment,YichunUniversity,Yichun,Jiangxi336000)

AbstractTakingroof!gardendesignofasectionforexample,theformulaandmeansofroof!gardenweresummarized,whichcouldtakeamodelformoreroof!gardendesigninfuture.

KeywordsPlananddesign;Roof!garden;Urbangreen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32):10318,10322责任编辑姜丽责任校对王淼

!!!!!!!!!!!!!!!!!!!!!!!!!!!!!!!!!!!!!!!!!!!!!!!

(上接第10318页)

据并根据上文中提到的设计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2.2设计的理念与主要特色

2.2.1

设计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注

与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追逐高品质的生活。与此同时,中国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又养成了中华儿女极强的家庭观念与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这看似存在分歧的两面较好地统一起来。在风格上采用朴素简约、明快大方的总体设计风格,以求细致入微;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适宜的置石浅水、微缩的假山、小巧的喷水彩石以及精美的画架与木制平台,以求达到返朴归真的效果,从而创造出舒适、生态、人性化的居家生活环境。

2.2.2设计特色。①园路将整个花园一分为四,每个区域各

具特色,从而丰富了屋顶花园的布局,又通过中间全园唯一的一棵孤植的桂花,将四块区域协调有机的“扭”

成一整体;②木制平台高出屋顶花园的其他各部分,站在其上整个花

园景致尽收眼底的同时又可看到园外四周的景色,从而使园内与园外的景色很好地融为一体;③多样的植物种类,确保了园内色彩的丰富与饱满,真正地营造出四季花开,绿色满园的景象;④建造园内小品所用的都是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如木材、卵石、大理石、面包砖等,从而不仅使创造出来

的环境更加的接近于自然,又可避免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⑤适宜的置石浅水,微缩的假山,小巧的喷水彩

石和精美的画架与木制烧烤平台处处体现着花园主人对自然、舒适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及对高雅情调生活的无限渴望。

3结语

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使屋顶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

总体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城市文明永延续与生活环境文化融合。在楼顶隔热防水层上培育一层植被,一可以扩大绿化面积;二可以提供新的休息场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三可以依靠屋顶植物截留部分降水,减轻高强度降水对城市防洪排灌系统的压力和冲击;四可以为顶层住户免去一些冬冷夏热的影响。屋顶花园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上的花园给人们沐浴阳光、休闲活动带来方便,但在开畅的空间营造起来的花园通常价格非常贵,其中土地资金占很大一部分;而屋顶花园则相对有很大优势,从占用土地上来讲,屋顶花园要比地面上开畅空间的花园投资少许多。参考文献

[1]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J].中国园

林,1999(1):4-7.

[2]陈紫兰.城市园林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园林,1999

(3):37-39.[3]李祖清.庭园屋顶绿色环境艺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黄金铸.屋顶花园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现。在瀑布表面所形成的钙华一般具有较大曲率半径,常呈百褶裙状。究其原因,是因为薄层水在其表面流动时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在下垫面下凹处,薄层水浸润面亦呈下凹面,水分子间的引力较大,相对饱和蒸气压也较大,CO2难以逃逸;相反,在下垫面上凸处,薄层水浸润面亦呈上凸面,水的表面张力较小,CO2易于逃逸,有利于钙华的形成。因此,瀑布钙华常具有外凸的圈层结构。

微地貌对景观钙华形成的影响还表现为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堆积构成了格档式微地貌雏型,在此基础上,岩溶水拂流其上,由于水动力条件改变而形成湖堤、瀑布等钙华堆积。

6钙华景观保护与修复建议

区内钙华的形成机制是由多种物源及在多种制约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现今钙华地貌特征。在钙华的不同发展阶段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划分是相对的,有时在一个阶段这种因素是主因而在另一个发展阶段则有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对于不同类型的钙华景观,其各形成因素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断黄龙沟主景区内的钙华景观是发育在泥盆纪至三叠纪的碳酸盐基岩上,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的复合造山作用,在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基础上,叠加高寒岩溶作用以及新构造运动的联合作用而铸成的世界奇观。形成的自然景观将继续不断地受到地壳差异性抬升和溶蚀2种主要地质作用的制约,使侵蚀基准面不断下降,而地壳的抬升,又伴随着强烈的地震活动,以及崩塌、滑坡、倒石堆、泥石流等重力灾害的发育,导致原有自然景观的消亡与新景观的形成。

钙华最早形成于7.8万年前,发育旺盛期为1.5万~3.5万年前,1万年之后,开始衰退,这是高原整体抬升、河流强

烈下切、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必然结果。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用地质年代来计算),因而钙华的发展和演变也是十分缓慢的,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钙华景观还不会有显著的变化,不至于威胁钙华景观的存在。同时这种地质、水文等的变化又是必然的,在黄龙钙华动态平衡与破坏消亡重组阶段,钙华体有进一步衰退的趋势,应尽快采取一些景观保护与修复措施来延缓其衰退。参考文献

[1]陈先,朱学稳,周绪伦.黄龙风景区岩溶水及泉华沉积的同位素研究

[J].中国岩溶,1988,7

(3):209-212.[2]姜泽凡.黄龙钙华及其沉积速率研讨[J].四川地质学报,1990

(4):145-150.

[3]林化岭.黄龙风景区钙华奇观的成因[J].地球,2000

(4):27-28.[4]杨俊义,万新南,席彬,等.九寨沟黄龙地区钙华漏斗的特征与成因

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2):90-93.

[5]刘再华,袁道先,DREYBRODTW,等.四川黄龙钙华的形成[J].中国

岩溶,1993,12(3):185-191.

[6]刘再华,袁道先.我国典型表层岩溶系统的地球化学动态特征及其

环境意义[J].地质论评,2000,46(3):324-327.

[7]刘再华,袁道先.四川黄龙沟景区钙华的起源和形成机理研究[J].地

球化学,2003,32(1):1-10.[8]

卢国平,李行健.四川黄龙自然风景区冷水型钙华地表堆积地貌研究[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2,19(65):55-63.

[9]宁爱风.黄龙牟尼沟景区水循环系统的同位素示踪及钙华成因研究

[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1.

[10]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四川省黄龙-九寨沟地质自然保护区地

质环境监测报告[R],1990-1996.

[11]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九寨沟-黄龙景观及地质环境演化趋势研究

(黄龙景区)[R].2003.

[12]杨俊义.九寨沟黄龙地区景观钙华的特征与成因探讨[D].成都:成

都理工大学,2004.

[13]石岩.黄龙水环境特征与钙华景观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成都理

工大学,2005.

[14]张英骏.石灰华沉积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岩溶,1994,13

(3):24-26.

[15]张英骏,莫仲达.黄果树瀑布成因初探[J].地理学报,1982,37

(3):12-17.

[16]鲁英.九寨沟-黄龙[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4.

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

103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