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突破与局限
抗争与屈服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分析

抗争与屈服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抗争与屈服: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分析》这一课题,通过对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细致解读,探讨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与抗争。
本文将关注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分析她们如何在家庭、社会以及爱情中寻求自我认同,以及她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傲慢与偏见,最终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确认。
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本文旨在揭示女性在追求平等与尊严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她们在面对社会压迫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
本文也将反思当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我们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仍需努力的方向。
二、女性地位的抗争在《傲慢与偏见》这部文学经典中,女性地位的抗争表现为一种坚定的自我意识和勇敢的抵抗精神。
这种抗争不仅体现在女性角色对于社会既定规范的挑战,更体现在她们对于自身价值和权利的争取。
伊丽莎白·班内特是这种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
她聪明、机智、独立,不受限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当面对达西的傲慢态度时,她并不畏缩,而是用她的聪明才智和直率性格进行反击。
她拒绝接受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坚持自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抗争精神不仅让她赢得了达西的尊重和爱慕,更让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夏洛特·卢卡斯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她选择嫁给柯林斯先生,尽管这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她的选择体现了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无奈和被动,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
在婚后,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赢得了丈夫的尊重和家庭的和谐。
夏洛特的抗争在于她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逃避。
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抗争精神,展现了《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地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们的抗争不仅是对社会既定规范的挑战,更是对自我价值和权利的坚守。
这种抗争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就是: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挑战,女性都应该坚守自我,勇敢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女性自立与爱情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分析

女性自立与爱情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分析在《傲慢与偏见》这本经典的小说中,简·奥斯汀通过描绘女性自立和爱情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和女性地位的演变。
本文将从女性自立和爱情傲慢与偏见两个方面对这个主题进行分析。
一、女性自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依附于父亲或丈夫生活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然而,在小说中,简·奥斯汀通过塑造伊丽莎白·班内特这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意志和追求。
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独立、坚持自己价值观的女性。
她不愿意为了金钱或地位而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在接受到了多个求婚的机会后,伊丽莎白坚持选择了婚姻的自由,以及与她心灵相通的达西结为伴侣。
她的选择展示了女性追求自立与幸福的重要,不为食言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期望所束缚。
二、爱情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爱情中常见的毛病。
小说通过描绘各种形式的爱情傲慢和偏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也直指现实生活中的弊端。
在小说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是最典型的例子。
初始阶段,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傲慢印象十分深刻,而达西看不起班内特一家则是出于偏见。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改变了对彼此的看法,最终走到了一起。
这种从傲慢和偏见到真诚和理解的转变,反映出爱情中的成长与包容。
此外,其他角色的爱情故事也展现出了不同形式的傲慢与偏见。
如达西的姐姐英格丽德和班内特的姐姐简,他们因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遭受了外界的偏见。
而班内特夫妇之间久经考验的爱情则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需要经过琐碎和艰辛的磨合,而不仅仅是两人的美好幻想。
总结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自立和爱情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女性地位和爱情观念的关注。
她通过伊丽莎白·班内特这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以及爱情故事中角色的塑造,呼吁女性要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并且警醒人们在爱情中不要滋生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与性别平等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与性别平等1. 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它以描绘社会底层女性面临困境、追求自主和平等为主题。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蕴含的女权主义思想以及对性别平等的呼吁。
2. 小说中女性形象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塑造了多个鲜活而复杂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她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关注。
2.1 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独立自主、机智聪明且具有坚定原则的角色。
她拒绝接受传统束缚,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
2.2 班内特姐妹班内特姐妹一直被视为“寻找好丈夫”的目标,但奥斯汀通过她们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女性走向:•吉英,渴望爱情而不是物质,表达了她追求真爱和婚姻平等的愿望;•玛丽,注重教育自身、追求知识,体现了女性追求自我发展和独立的渴望;•若半娜、凯瑟琳,被描绘为传统女性角色,但也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道德束缚。
3. 女权主义思想《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角色们的行动和观念。
3.1 拒绝安排婚姻小说中多个女性角色都拒绝了父母为她们安排的婚姻。
奥斯汀通过这种方式呼吁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并强调婚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真实感情基础上。
3.2 女性地位与教育通过班内特姐妹中玛丽追求知识、吉英对男人要求更高以及伊丽莎白对慾望随意强迫者持质疑态度等情节,小说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双重标准,并提倡女性应该接受教育、追求自我发展。
4. 性别平等呼唤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呼吁性别平等,并挑战当时对女性在社会和婚姻中地位的传统观念。
描述角色的自主意识和追求幸福的决心,使得小说成为一个积极倡导和呼唤平等权利的作品。
5. 结论《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强调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观念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塑造独立自主且有思想的女性角色,书中探讨了婚姻、教育以及社会地位等问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下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们为争取平等权益努力与抗争的形象。
《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的角度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傲慢与偏见》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的角度研究背景《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情小说之一,也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于1813年首次出版,是一部以女性视角讲述情感生活的小说,被誉为“英国社会风尚的清醒剖析者”。
此外,该小说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受众和读者。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小说的翻译常常成为读者了解文化差异和评价小说的重要途径。
但是,不同的翻译版本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呈现原著。
特别是女性主义在翻译中的运用,从而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傲慢与偏见》两种中文译本,探究女性主义在翻译中的表现和影响。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2.两个翻译版本中女性主义的表现差异是怎样的?3.女性主义翻译对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评价有何影响?本研究的意义包括:一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回顾和解读《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和文化内涵,丰富了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深度;二是探讨翻译中的女性主义表现,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女性主义在小说中的表现特征;其次,选择两个翻译版本(金盈慧和陈瑛)对比分析,重点关注翻译策略、词汇和语句的不同之处以及经典对话和场景的表述方式;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读者对不同版本翻译的反应和评价。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发现:1.女性主义在翻译中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策略和手段?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性别如何影响?2.两个翻译版本中,女性主义表现的侧重点和表述方式有何不同?如何体现角色塑造和情感描写?3.女性主义翻译对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有何影响?如何体现文化差异和心理取向?参考文献1. 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Penguin Books, 1996.2. 王平. 语用翻译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3. 王明珂. 文化批评与翻译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杰出女性的群像《傲慢与偏见》的反思

杰出女性的群像《傲慢与偏见》的反思提到杰出女性的形象,我总是忍不住想起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这部经典小说不仅描绘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社会画卷,更为我们展现了一群令人钦佩的女性形象。
每一位女性角色都鲜活而真实,她们在那个充满限制的时代里,努力追求自我,打破世俗的偏见,让我对女性的力量和智慧有了更深的思考。
第一次读到伊丽莎白·班内特时,我就被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精神深深吸引。
作为五个姐妹中最具个性的一位,伊丽莎白并不拘泥于当时对女性的传统期待,而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既理智又勇敢,尤其是在面对达西的初次求婚时,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她相信自己的感情和尊严。
这种自信和独立,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女性魅力并不是依附于男性,而是能够自我主宰生活。
而简的姐姐简·班内特则是另一种风格,她的温柔善良和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同样让人动容。
简的爱情故事似乎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她和彭伯里先生之间的感情展现了真爱与尊重的美好。
她的形象让我反思,女性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成就上,温柔和包容也是同样重要的品质。
两种不同的女性角色,分别代表了独立和柔美,让我认识到,女性的成功和幸福并没有唯一的标准。
当然,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如莉迪亚和夏洛特,也为我提供了不少启示。
莉迪亚的叛逆和冲动,让我意识到人性中的弱点与局限;而夏洛特的理智与现实则提醒我,面对生活的选择,我们有时不得不作出妥协。
这些女性形象,无论性格鲜明或隐秘,都让整部作品更加生动复杂,也让我在反思中更加全面地看待女性的处境。
《傲慢与偏见》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一幅精彩的人性画卷,它让我看到了女性在面对成见、压力、选择时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
女性的价值不应仅仅依附于他人的看法,而是要坚定自我、勇敢追寻未来。
总结而言,阅读《傲慢与偏见》让我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挑战了我以往对女性角色的理解。
无论是独立、自信的伊丽莎白,还是温柔敦厚的简,抑或是现实折中的夏洛特,她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女性,她们的群像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现代女性的奋斗与成长有了更深的关照。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的角色:《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涉及到了不同的阶层、年龄、性格、经历等方面,其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包括了伊丽莎白·巴登、达西先生的妹妹凯瑟琳·达西、简·奥斯汀自己等。
这些女性角色都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了女性的思想、情感、行为,并在小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女性的思想:《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持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其中伊丽莎白·巴登被视为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角色,她持有的思想观点表现为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反抗,她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个人自由,不愿意接受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制。
女性的经历:《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和家庭压力,其中伊丽莎白·巴登因为贫穷和社会地位的原因而面临着婚姻压力,她不得不在婚姻和自由之间做出取舍,这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平等。
女性的情感:《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其中伊丽莎白·巴登的情感体现为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婚姻的反思,她在爱情和婚姻之间做出了抉择,体现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矛盾心理。
总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体现在女性角色、思想、经历、情感等方面,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对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反思和思考。
《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叙事解读

义观 点 。
关键词: ( 《 傲慢与偏见》 人物 婚姻 关系 女性主义叙 事学
一
、
引 言
认 为 是偏 离 了父 权 制和 白人 中心 的 社会 规 范 。…传 统 的男 性
二 、反 讽 手 法 下 的男 人 和 女人 们
男性 角 色 叙事 手 法 也 不尽 相 同。 在 《 傲 慢 与 偏 见 》 中 ,叙 述 者 聚 焦 班 纳 特 的 远 亲 威
西方 文 化 中 ,主 流 意识 形态 往 往把 自己 与一个 处 于 廉 ・柯林斯 ( w i ¨i a m C o l l i n s )就是这样 的体现 ,在其 从属地位 的他 者相 区分 并固执的认为 :他 者是粗鄙和低 下 来信 后他如约拜访 ,班纳特一家 比较热情 ,但是他 却显得
感 》 等 ,都 成 功创 作 了一 个 个 聪 慧 、勇 敢 、 个 性 鲜 明 ,敢 和简 ・奥斯汀 同样把 女性放在镁光 灯下 ,但是在这 部作品
精明 于 蔑视 世 俗 的新 女性 形象 。塑 造 的这 些女性 人 物特 立独 中的女性是被描 写成 两个极端 ,一个 极端的代表是 “ 行 ,经久 不衰 , 是简 ・奥 斯汀 女 性主 义和 新婚 姻 观 的化 狡猾 ” “ 善于投机 ” “ 无所不为 ”的R e b e c c a ,另一个极端 身 。简 ・奥斯 汀 的作 品在 众 多评 论家 中素 有 “ 简 约 的艺 是 “ 纯洁善 良” “ 温和柔顺 ” “ 优 柔 寡 断 ” 的A m e l i a 。 萨 术 ”的 口碑 ,她 关注创作手法 , 内容清新 简约 ,情节 百转 克雷 虽然对作 品中两 位女性持部 分同情态度 ,而 且即使对
从《傲慢与偏见》探析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

邵㊀毅
内容提要:本文以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视角, 以简·奥斯丁的 名著《 傲慢与偏见》 为着眼点, 探析了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注了英语 世界与中国大陆对《 傲慢与偏见》 及简·奥斯丁迥然不同的阐释和接受, 指出如 1世纪的女性主义立场, 反观英国当时的社会背景, 就会发现奥斯丁 果立足于 2 的作品中蕴寓着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虽然女性主义这个词在奥斯丁的时代 还没有出现, 但她的思想早已背离了那个父权至上的时代, 奥斯丁不仅以道德 家、 幽默家的姿态展现, 还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主义者。 关键词:简·奥斯丁;女性主义;《 傲慢与偏见》 A b s t r a c tT h e p r e s e n t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P r i d e a n dP r e j u d i c e f r o mt h e f e m i n i s t p e r s p e c t i v et oe x p l o r et h e f e m i n i s mi nJ a n e A u s t e na n dp r e s e n t s t h e e n t i r e l yd i f f e r e n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a n dr e c e p t i o no f t h ec l a s s i ca n dt h ef e m a l ea u t h o r b e t w e e nt h eE n g l i s h w o r l da n dt h e C h i n e s e m a i n l a n d .I t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f e m i n i s t b e l i e f d o e s e x i s t i nJ a n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突破与局限。
此篇作品对于女性主义的突破之处在于性别角色的塑造强烈对比,即男性形象被弱化,女性形象被强化,在道德理念中体现女性特有的视角,与此同时,局限性体现在女性角色的命运始终逃不过最终与男性结婚而收场,并且在经济上依赖男性,在爱情中处于被动地位,作者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当时男权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所束缚。
这篇作品对女性主义的发展有着启蒙作用,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突破;局限作者简介:陈文?h(1989-),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引言:英国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生于1775年,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称其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gilbert:330)。
美国知名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在英国小说作家中,简?奥斯汀可以与莎士比亚相媲美,受到读者稳定的喜爱(朱虹:1)。
奥斯汀的作品提倡人性本善,人要追求理性,并且有相当程度的自我节制,英国批评家弗?雷?利维斯称其为“英国小说大家”(利维斯:1)。
奥斯汀的作品主要聚焦于英国中产阶层乡村女性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也逐渐引起了关注。
1983年,玛格丽特?柯卡姆在她的成名作《简?奥斯汀:女权主义与小说》(柯卡姆,1983)中就以女性主义视角通过研究女权启蒙运动对简?奥斯汀的小说进行了全面探讨。
在《简?奥斯汀:女权主义与小说》中,她重点探讨了简?奥斯汀的女权意识,例如简?奥斯汀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注,对女性文学发展的作用等。
2005 年,玛格丽特?沃特斯在其作品《女权主义简史》(沃特斯:188)中,将简?奥斯汀列为“执笔的亚马逊女战士”之一。
国内文学评论家一部分从伦理学出发,如周青、王尧等探索小说中的道德理念,另一部分从女性主义出发,如朝阳、刘戈等分析简?奥斯汀对男权视角下某些观念的反驳。
笔者认为,简?奥斯汀的作品中道德观念是一大突破,女性人物塑造丰满,女性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女性角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她的作品挑战了男性社会话语体系为女性规定的言行准则。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女性平日光景为素材,不同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摒弃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本文将以《傲慢与偏见》为例,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简?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视角的人物塑造和道德理念突破以及价值观念的局限。
1. 强化女性人物塑造,臻显女性道德观在道德观的形成中,女性是以男性视角下道德观为基准,成为男性希望成为的某一种或某一类女性。
直到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完成,女性开始意识到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不平等,开始为自己的权益作斗争。
许多女性主义者涌现。
例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勇敢地向世俗宣言:“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我们的全部处境以应有的重视。
”(波伏娃,2004)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第一次有权利表达自己,女性不再是无知、温顺的附属品,而是敢于在公众场合显现才智和能力的有自信的人。
20世纪英国女性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提出女性是“家庭天使”这个概念,而奥斯汀恰好打破了这个概念。
虽然她笔下的女性仍是传统的女性形象,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简,但是奥斯汀仍然塑造了像伊丽莎白这样不同于“家庭天使”,而有自我意识的生动的女性形象。
奥斯汀通过弱化男性角色,强化女性角色来表达她的女性主义观点。
与富有智慧的女性角色相比,男性角色的道德和能力被有目的地放低,在两性关系中,男性似乎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的那一方:班内特太太想尽办法让她的女儿们嫁给好人家而班内特先生却什么都没有做;柯林斯与夏洛特结婚后,直到她掌管了一切他才知道夏洛特对他没有感情;尽管伊丽莎白社会地位低下,被达西的姨妈百般刁难,她仍然不卑不亢,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婚姻,捍卫家人的尊严,最终和地主的儿子达西结婚了。
另外,“父亲”在作品中是经常缺失的,并且在家庭中也没有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宾利的是父母双亡的,达西的姨妈凯瑟琳也是丧夫。
即使家中存在一个父亲,如伊丽莎白的父亲,他也是与家庭成员距离甚远,整天只想在自己的书房里看书以躲避外界的喧嚣,不想被打扰。
除了“父亲”的缺失,男性角色的道德也被描绘地较为不齿。
威克汉姆和柯林斯便是刻画的典型。
威克汉姆被塑造成一个骗子和流氓,不仅把父亲的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私奔,因失败而对达西怀恨在心,便对伊丽莎白谎称达西私吞了他父亲的财产。
有先天缺陷的柯林斯没有坏心,却是有些滑稽和荒诞的存在。
对待社会地位比他高的人,他阿谀奉承,卑躬屈膝;对待社会地位比他低的人,他鄙视嫌弃,毫无同情心。
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后,还自负地认为拒绝是淑女惯用的手段,极大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观,初步臻显了奥斯汀所宣扬的女性道德观。
奥斯汀虽然也赞同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但是却是以爱情为前提的。
简?奥斯汀出生于牧师家庭,父亲从事神职,因此奥斯汀信奉基督教,逝后也安息于英国最大的教堂之一―温彻斯特大教堂,可见她对于社会与家庭持和谐的传统理念:从善和孝敬父母。
其次,奥斯汀作为一名女性,没有职业,在当时的社会中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十分有限。
尽管18 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工业革命逐渐兴起,但女性依然是弱势群体。
毛姆在他的读书心得中提到过奥斯汀,说“她的兄弟们都进入了社交界,唯有她与姐姐被禁锢在家庭和狭小的邻里社交圈之中”(毛姆:35)。
对绝大多数女性说,可以从事的职业很少,社交活动也很有限,婚姻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正因为奥斯汀家庭经济拮据,不能提供丰厚的嫁妆,她的初恋离她而去。
她专注于写作之后,也是经济拮据,曾经有一篇未出版的手稿搁置出版社多年,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将手稿赎回。
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她的创作。
《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与伊丽莎白,是典型的王子与灰姑娘的翻版,伊丽莎白自尊自爱,富有个性,这些外貌之外的特质让达西不能自已,即使她地位低下,家境寒酸,面对身份显赫、家境优越的达西,也从未放弃独立的思想和优雅的品格。
但是他们各自都有缺点,伊丽莎白的“偏见”,达西的“傲慢”,让他们在交往中看到了自我的缺陷,双方的结合也给予女方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是理想化的结局。
通过伊丽莎白视角下的生活,奥斯汀将自身遇见的无奈和所希冀的光阴抒发在她的身上。
奥斯汀也曾遇到颇有资产的男性向她求婚,但两人的性格不合,男性学识也有所差距,奥斯汀最终没有和他走在一起。
由此可见,奥斯汀在婚姻中,首先关注的是爱情这一必要条件,但同时不排斥经济基础这一充分条件,她也在呼吁女性不要在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
2. 奥斯汀女性价值观念的局限在作品开头班内特太太就说了一句著名的台词:“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看似从男性视角写了这一句话,实则“举世公认的真理”是女性需要嫁给一位有财产的男性。
在作品中,女性大多没有职业,舞会是女性们唯一的社交场所,而年轻的女性去舞会只有一个目的:找一个有钱人。
无论是因爱结合,还是因财结婚,作品中的女性都逃不过一个最终的归宿:婚姻。
相较于其他几位女性,伊丽莎白对这种的金钱至上的婚姻观持蔑视态度,其出彩之处正在于她坚持去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
即使是特立独行的伊丽莎白,虽然她与达西结合不是因为财富,虽然她是“叛逆”的,要寻找和她有精神共鸣的绅士,她仍像其他女孩一样,在参加各类舞会之前盛装打扮,以优雅美丽示人,最终的人生目标也是寻觅意中人,嫁得一个如意郎君。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彰显了简?奥斯汀的婚姻观与金钱观,没有对爱情的执着,没有对人格的坚守,没有对平等独立的追求,婚姻就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命力可言。
奥斯汀创造了伊丽莎白,似是写她的人生经历,又是把她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伊丽莎白的身上,她醉心于童话世界中王子与公主的传统模式,善恶分明,超现实主义的人物表明奥斯汀忽视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
伊丽莎白在消除与达西的误会爱上达西后,并没有主动去追求达西,而是等待达西来再一次求婚,碍于“淑女”的社会准则,没有追寻爱情的勇气,并不是完全人格独立的女性。
没有女性试图谋求过经济独立,跳出家庭之外寻找职业,更谈不上实现自我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奥斯汀的笔下,女性的道德标准仍然是男性所规定的标准,女性仍然无法摆脱男性“附属品”的角色。
3. 《傲慢与偏见》的现实意义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开启了女性主义的启蒙运动,即使有道德观念上的局限,实质却是一种理性的思想启蒙,为女性意识的苏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奥斯汀为代表的女性知识分子,希望社会自由、平等和公正,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谋而合。
尽管在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局限下,在今天看来,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还不够觉醒,但不可否认的是,简?奥斯汀已是她所处时代的先驱,她用文学的铁锤在男权意识的巨幕上砸出了一条裂痕。
即使是今天,依然有太多的女性将婚姻视为物质生活的保障,依然有太多的文学作品充斥被男权意识所主导的女性角色。
时过两百余载,重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其中美好的结局给人希望,善必胜恶给人以慰藉;读懂她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初探西方知识女性对于塑造社会意识的积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能够予以借鉴。
在当代中国,不乏有像班内特太太和夏洛特这样的追求物质的女性,也有像柯林斯这样有钱但自大的男性,《傲慢与偏见》对他们的嘲讽与批判依然不过时,依旧给世人予以指引,仍然能够以它的特有的美好教育人们惩恶扬善,努力保持自我本心,让人们尤其是女性思考究竟以何种方式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