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也和她的油画艺术
500 年画不够的《丽达与天鹅》

500 年画不够的《丽达与天鹅》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6期达·芬奇(1452~1519) 及其追随者切萨雷·达·塞斯托(1477~1523) 《丽达与天鹅》油画达·芬奇的追随者切萨雷·达·塞斯托按照达·芬奇原作仿制的版本。
画面正中赤裸的丽达怀抱天鹅,含情脉脉低头凝望刚从蛋中孵化的四个亲生骨肉,那俯视的神情和繁复有致的发型,与英皇室收藏的手稿造型几乎一致,尽管并非大师原作,但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个性解放,以人为中心的思潮影响下,达·芬奇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表情祥和、姿态内敛、充满人情味的丽达。
正是从他开始,“丽达与天鹅”这个希腊神话故事便成为几个世纪以来后世无数绘画大师的“灵感缪思”。
米开朗基罗追随者《丽达与天鹅》油画与达·芬奇同为“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也曾以这个神话故事为蓝本有过创作,也遗失了。
与达·芬奇版本的构图和肢体语言相比,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的后世仿本,由米开朗基罗的追随者于16 世纪重绘的《丽达与天鹅》不仅在构图上沿袭了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家族小礼拜堂所创作的大理石雕塑《夜》的造型,在画面细节上也更追求对希腊神话故事情节的还原:映衬在大红色的绸缎下,赤裸的丽达和雪白的天鹅相互交织着缠绵在一起,四目相视含情脉脉??显然,米氏仿作在情感表露上显然比达·芬奇更为直接。
米开朗基罗这个作品还有多个副本,包括1563 年科内德牛 Cornelis de Bos 完成的雕版。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 -1640)《丽达与天鹅》木板油画在鲁本斯的这幅画中。
全裸的丽达占据画面中心。
右手搂抱着鹅颈。
她体态丰腴,脸上挂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天鹅张开右翅紧抱丽达,仰望着她的面孔意欲亲吻,丽达羞耻地将面庞避向右肩。
背景是一座深色古代废墟,衬托出丽达洁白无瑕的玉体。
论静物油画的审美特征

论静物油画的审美特征作者:杨昌靖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3期静物油画作为西方绘画体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以静态物体作为研究与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它是检验一个油画家心态及技法最有效的试金石,好似一面镜子能反映出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
通过对静物油画的欣赏以及了解大师们个性语言的表达,从而归纳出油画静物具有以物喻世、借物喻情、以静寓动等审美特征。
一、静物油画审美特征之一——借物喻世从油画历史的发展来看,静物油画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借物喻世。
意大利早期静物油画明显地突出了借物喻世的审美特征。
这个时期的静物画中的水果、石榴、面包、酒水,都有着某种宗教的寓意。
荷兰静物画中老鼠、飞蛾、苍蝇、蜡烛以及骷髅头也同样具有人生虚荣无常的象征性。
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代表作之一《鳟鱼》便是静物油画最好的例子。
当我们把目光从鳟鱼腮下正流着的缓缓鲜血转向那只正处于绝望的鱼眼睛时,库尔贝式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显现出来,显然这里面暗含了某种对现实寓意的东西。
“借物喻世”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静物油画审美特征之二——借物喻情从静物的发展过程可看出早期静物较重视技艺的发挥,追求真实的再现,并借物喻情,反映出画家的思想和情感。
真情实感是艺术表现的前提,情真才能意切,情感反映画家对于物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艺术作品动人的关键,有感而发才能架起物与我之间的桥梁,从而传递出“物”的本质特征和审美属性。
没有感受的无病呻吟只能使画面变得虚假和做作,失去感动人的内在品质。
静物写生的过程就是用真情去感悟自然的过程,要想以物传情,必须对物要有情,其情便自然流露于画面之中。
如乔治,莫兰迪的《静物》这幅作品。
该作品舍弃纷繁细节,造型极为简约,只留下基本形态,几乎走到具象艺术的边缘。
他的旨趣在于,借形表意,借物传情。
他重在把握静态,主要表现为线、形、色的构图,布局上形成有机制的节奏,意趣横生,随意中隐约地遵守着“严谨”的形态。
世界上最名贵的20幅油画赏析

一、《蒙娜·丽莎》——达·芬奇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富商,蒙娜.丽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
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
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法国的缘故。
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
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
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
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
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
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
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
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
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
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二、《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新中国以来最贵的十张写实油画,你都知道吗

新中国以来最贵的十张写实油画,你都知道吗我学我网 2016-4第一名:85,100,000(万元 RMB) 靳尚谊1983年作塔吉克新娘布面油画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之作《塔吉克新娘》不仅成为了靳尚谊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标志着画家本人的艺术创作迈入黄金阶段,亦被中国油画界看作“新古典主义”的开端,其美学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可见一斑。
靳尚谊谈《塔吉克新娘》1981年,我在新疆收集素材,进行写生。
因为母亲去世,我没有加工那些写生作品。
1982年,我赴美探亲一年,到美国东、西部各著名博物馆观摩,研究了大量欧洲油画的精品,感悟到欧洲传统油画非常注重体现体积和空间,作品多出在顶光、侧光、半侧光之中,很少用平光,从而形成了一种层次丰富、体积浑厚的特殊美感。
19世纪末,受日本浮世绘影响开始用平光,作品有了新的变化。
但从前大部分作品用侧光和顶光来表现人物。
回国后,我画了《塔吉克新娘》,设计构图时就采取侧光的方式,一半亮一半黑,用古典的方法强化形体的体积感,解决体积问题。
这幅作品的艺术基调和表达方式也与我当时的心态有着极其紧密地关系。
“文革”后期和“文革”以后,我看到社会生活中暴露出一些不好的现象,人际关系也很不正常,这对我的思想有很大冲击,心情不太好,又无法改变这些现实,因此希望能在作品里体现一种理想美,表现一些宁静、和谐、崇高、纯洁的情感,冲淡或解脱一下自己心里的苦闷。
而在《塔吉克新娘》中,在艺术的追求上我对西方明暗体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心态上则深深地融入了对理想美追求的情感,两者有机结合,完成了这幅肖像画的创作。
从《塔吉克新娘》开始,我用笔时突出用点的技法,追求一种力度、浑厚感来强化画面。
去美之前的用笔几乎都是“扫”就的,而“扫”弄不好就容易简单。
点的面积小,明暗、体积一点一点地转过去,在小范围内既严密又丰富,层次多,可造就一种雕塑感,显得比较厚重,不轻浮,通过内在的转折,很理想。
第二名:81,165,000(万元 RMB) 陈逸飞1994年作山地风布面油画《山地风》大胆运用了镜头感十足的方式处理这组画面人物设置“顶天立地”,长袖、宽腰、大襟的宽大藏服,迎风而走,画面静谧而深沉,端庄且恬静,流露出强烈的异域风情;没有设定特定的动作、特定的语言。
华托-法国杰出的洛可可画家

华托-法国杰出的洛可可画家让·安东阿·华托(Jean Antoine Watteau,1684-1721) 法国杰出的洛可可画家。
出身于一个烧瓦工人的家庭,早期曾受威尼斯画派和鲁本斯的艺术影响,作品多描绘富家男女的闲逸生活,画风抒情,画中人物带有忧郁之感,反映了贵族阶级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和彷徨。
来到巴黎后,结交了一些上层社会的人士,逐渐把题材转向了描绘贵族男女寻欢作乐的生活中,这种转变是和当时法国的时代有关。
1、舟发西苔岛华托法国布面油画 1717年129×194厘米巴黎卢浮宫藏1717年,华托创作了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发舟西苔岛》。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维纳斯刚刚从海中诞生,西风之神塞比罗斯便把她送到西苔岛,所以自古以来西苔岛就成了维纳斯岛和爱之岛。
18世纪初期剧作家费罗拉·达库尔根据这个岛的传说创作了轻喜剧《三姐妹》,在当时影响极大。
画中表现了三个姐妹出于对幸福与爱情的向往,决定带着自己的情侣,乘舟奔赴幸福之岛——西苔岛。
华托在这幅抒情性的作品里,人物组合的各个细节很有生活情趣,以写实的前景与抽象的虚无飘渺的远景,构成一幅世外桃园式的、欢乐与爱情共存的幻境。
2、小丑华托法国布面油画 1718年 185x150cm 巴黎卢浮宫藏这幅画是华托在他短暂的生命中的最光辉时期为后人留下的一幅令人难忘的作品。
画中人物叫吉尔斯,他是哑剧中的一个丑角,在他身后的其他喜剧角色半藏在极低的位置,而丑角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画面上都被孤立着。
他头戴滑稽的帽子,面容稚嫩却努力保持着镇静,好像拼命压抑要哭出来的感觉,两只手臂无力的下垂着,身着松松垮垮不合体的衣服,显现出孩子般的纯真和无辜。
这个为人带来无数笑声的丑角在画家笔下变成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是真实而没经过艺术加工的。
他站在那里无奈地接受着人们的注视,那若有若无的苦笑暗示出他曾经经历的苦难。
3、西苔岛的巡礼华托法国布面油画 1717年 129x194cm华托26岁时曾受喜剧《三姐妹》的启发,画过一幅《发舟西苔岛》的草图,7年后修改完成了这幅《西苔岛的巡礼》。
新中国成立之初油画肖像风格初探

新中国成立之初油画肖像风格初探作者:赵南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历史学角度,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油画肖像的发展脉络。
基于此,讨论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中国油画肖像发展的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探索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油画民族化;年画风格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82-01一、年画风格在油画肖像中的初步体现新中国成立伊始,油画创作作为文艺创作的一部分,成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
油画作品的审美标准是工农兵群众的“喜闻乐见”。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油画肖像最早集体体现出的是年画风格。
年画这种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与毛主席个人的审美有关。
列宁说过“革命的胜利即革命者的节日”,而中国农民的艺术大多与节日有关。
因此,喜庆作为农民艺术的重要基调与毛泽东歌颂革命和光明的观点一拍即合,年画成为最好的载体。
而年画对50年代油画肖像的创作面貌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当时大环境下,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迎接社会主义的高昂热情,感染着新老艺术家,他们以通俗的风格,形式和明朗,乐观的情调,反映革命斗争和新时代的群众生活。
这都成为50年主流美术创作的共同特征。
比如艾中信创作的《朱总司令在军舰上》,殷光宇的《小伙子,到底看谁强》等作品。
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甚至样式与文革时期的“红光亮”油画如此相似。
这也正是“红光亮”风格的开始。
其实,50年代至文革之前,年画风格在大多数时间里作为毛泽东模式语言的主导因素,同时把引进的苏联模式加以改造,形成了年画风的油画肖像风格。
董希文创作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就已经开创了油画年画化的先河。
二、苏联油画对新中国油画的巨大影响在新中国油画创作的道路上,不能不提到苏联老大哥。
正是在老大哥的带领和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实现政治目标。
毛泽东的主要文艺思想也是以苏联模式为基础的。
马克西莫夫

•
马克西莫夫作为专家经常参加校内外一些重要的教学会 议,那种积极鼓励但又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彰显出他真诚 帮助新中国油画教育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通过他勤恳 扎实、按部就班的教学工作,油训班学员较为全面和系统 地接受了前苏联油画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了对于油画这 一外来画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学员们的日常习作和 毕业创作表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高级师资已经从 油画技巧上改变了当初“土油画”的状态。马克西莫夫以 前苏联油画教学体系为蓝本,协助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制 定教学大纲,由此开始,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及其他专 业教学逐步脱离了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的粗放办学状 态,步入正规化的发展渠道。中国油画教育的正规化起步 是1953年,9月,系内分立油画、彩墨画和版画科。1955 年,三科独立为系,新中国美术教育高等学府正式恢复油 画专业的系别设置。
• 马克西莫夫常和学员一起作画,通过示范 让他们了解油画的物理性能和表现技巧, 而他娴熟的色彩造型能力常使学员发出啧 啧赞叹。
真诚的人
• “他首先是一个很真诚的人,对新中国 的美术事业,特别是油画事业,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秦征说,如今,半个世纪过 去了,但马克西莫夫当年的业绩,仍然突 出。他在中国的作品大多是和学员们一起 完成的,这些作品不仅是上世纪50年代 中苏美术交流的见证,本身是新中国油画 教育史上一部生动直观的“原版教科书”。
靳尚谊 汪诚一:怀念我们的老师 马克西莫夫
靳尚谊回忆说,“他热爱中国,回国后,他再 也没有像在中国这样振奋起来。他晚景不佳,但 如果他知道有这么多中国学生在怀念他,他在中 国播下的种子已经有了很好的收获,他会满意和 微笑的。” • 他十分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对年纪比 较大已经具有自己风格的老同志总是以一种讨论 的口吻谈他的看法。他从不要求我们画得和对象 一模一样,总是要求我们“主动一些,不要做对 象的奴隶,要做对象的主人”。一次,他指着一 位同学的画说“你这部分颜色很好,不要动了, 虽然它和对象不一样。”并再三说:“你们不要 去抄袭对象。”这话现在听来很一般,当时对我 印象很深,它一直影响我后来的创作和教学。他 • 老师十分重视生活,平 还要求我们作画要适可而止,要知道什么时候该 时走到那里总是注意什么可 以入画,并不失时机地画下 停下来。为此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天一位画 来,油训班的毕业创作在反 家朋友告诉他,自己画了一幅非常满意的画,请 映现实生活这一点上基本体 他去看。过了几天他去了,这位朋友却灰心丧气 现了他的教学意图。 地低着脑袋,原来他想画得更好一些,继续在上 面改动,结果却弄糟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就 让我们停下来,或者去看电影。 •
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画

导读:由“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入睡的维纳斯、无名女郎40幅等世界著名油画作品,至今还会有很多人喜爱与欣赏。
1、蒙娜丽莎1503年-1506年莱奥娜多·达·芬奇意大利77cm 53cm板油彩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
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
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外表的欢愉。
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安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
这正是现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妙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2、入睡的维纳斯约1510-1511年乔尔乔内意大利108.5cm 175cm布油彩德累斯顿国度美术馆藏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
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照应。
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
这种充满人文肉体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梦想"美"的典范的。
3、无名女郎1883年I.N.克拉姆斯柯依俄国75.5cm 99cm布油彩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
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
终究"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
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画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武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生机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4、女占卜师卡拉瓦乔油画1590年99 131厘米藏巴黎卢浮宫5、宫娥委拉士贵支1656年318 276厘米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宫6、海伦娜.弗尔曼肖像鲁本斯1620-1625年79×54厘米伦敦国立美术馆藏7、珍珠女郎柯罗1868-1870年70 55厘米巴黎卢浮宫藏8、吹笛少年马奈油画1866年160 98厘米9、向日葵1888年文森特·凡·高荷兰91 72厘米布油彩《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国北方时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莫也和她的油画艺术 作者:钟声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02期
摘 要:莫也的油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品以表现大凉山彝族女性为主题,突出表现年轻、纯真和朴实的彝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画面着力再现大凉山风土人情,从色彩到造型都强调视觉的真实感,富有神秘的情调,颇具古典主义画风痕迹。第二阶段的作品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感受为主题,常以自己为模特,描绘出沉思的女人、金秋的残荷,营造出一种沉寂、静谧的内在精神氛围,富有具象兼意象的表现主义风格。……
关键词:莫也;具象油画;油画艺术 去年夏天,我趁暑假去南京看画展的旅途中,从微信公众号“写生啦”中获悉当代油画家莫也的女儿莫芷发的一则消息:“2016年7月23日00:06,莫也于厦门因肺癌,呼吸衰竭去世。妈妈,愿你在天堂好。”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又不得不信这是真的。我十分难过!紧接着在微信公众号“写生啦”《沉痛哀悼莫也老师》中留言:“中国优秀的画家莫也英年早逝,令人悲痛!请莫芷节哀,化悲痛为力量。”后来,《美术家通讯》双月刊也在2016年第4期资讯中做了报道: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莫也因病于2016年7月23日逝世,享年59岁。
莫也,1958年生于四川宜宾。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5年~199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油画研修班。油画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首届、二届、三届中国油画学会展,首届中国油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世纪女性艺术展”“中国当代油画展”“大河上下──1976-2005年新时期中国油画优秀作品回顾展”“融合与创作──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展”。部分作品被国家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选送美国、日本参加“龙画展”“第二届亚洲美展”。其中《雁南飞》《清泉》《99·荷·日记》连续三届获福建省金奖,《牵牛花》获国际青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铜奖,《记忆-空间》获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一等奖,《记忆-空间(之二)》获中国油画大展优秀奖……
莫也从小就喜欢画画。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岁的莫也报考四川美术学院。那年冬天,全国570万年龄参差、背景各异的考生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场高考,被高校录取27万人。四川美术学院77级报考人数是几千人,最终4个专业共录取56人,其中绘画系油画班20人(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程丛林、张晓刚、莫也 ……)。在校期间,莫也创作出的油画作品《母与子》参加了全国美展。1982年毕业分配在宜宾博物馆工作,1984年任副馆长。1985年调到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任教,投身美术教育和油画创作的工作。
回忆往事,记得第一次见到莫也是20多年前的一个暑假。那时我读小学二年级,父亲带着我应莫也的邀请从福州到厦门去她家做客,见到美丽的莫也和她漂亮可爱的女儿莫芷。莫也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热情好客,性格乐观开朗。那时莫也的家其实是两室一厅的教师宿舍。对我来说,她的家就像是一所艺术殿堂,客厅的墙上挂满莫也的油画作品。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油画原作,至今还难忘的有《天歌》《家园》《金子的女儿》等作品。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也许就从那时起心中萌生了长大后要学油画的愿望。应该说,莫也是我的油画启蒙者。
莫也除了绘画之外,喜欢阅读韩少功的散文集,还喜欢音乐、摄影、雕刻、刺绣、体育等。1995年莫也在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油画研修班学习。1996年暑假,莫也回到厦门又一次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这时她已搬进厦门大学海滨东区教师集资的三室一厅新房,有阳台的那间作为画室,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到大海。
莫也从北京回来,她的绘画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画室的画架上摆着一幅好像刚完成的油画作品《隐语》,后来改为《影语》。因而,就有了周绍斌(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对《影语》的评述:“……像《影语》中漠然的女人、残败的花蕊与陆离的光影所幻化出一种惆怅与凋零的心理情境,正是一种超验的视觉理性和超然的心理情境,这种近乎宗教般的写实化的抽象语言形式,导引出一种肃穆、沉寂和静谧的内在精神氛围,它与人们所进行的艺术对话是细润无声和潜移默化的。” 随后莫也陆续创作出《丝巾莲荷》《残梦》《99·荷·日记》,以及《阳光·画室》等系列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具象的视觉语言和细腻的油画技法来表现创作者的文化韵致和精神取向。
关于油画创作的理念,莫也在1997年这样自述:“作为一个女性画家,或许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生命本真的表现,更愿意述说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意蕴和生命需求。在画中我以虚幻的光影、凋零的花蕾、沉坠的果实及殉道般的女性来组构心理现实,呈现出一种纯洁的情感和颇为伤感的精神气氛,试图以这种氛围,勾起人们对情感本真的生活经验与内省意识,生发一种庄重、静穆而内在的精神伟力。其实,我是在超越现实存在中,在内省的心理极致中,来呈现这种现实和表现这种内在真实的。它的基点始于对自然、社会的审视,终结于对精神、情感的内省,这是一个艺术思维的环,而横亘其中的生命脊梁,是对心理现实的感悟与对内在真实的坦诚。”
莫也是20世纪80年代末崛起的一代油画家。正如姚玳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在《自我画像:一条贯穿共和国60年女性美术的叙述脉络》一文中写道:“……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女艺术家:聂鸥、闫萍、王彦萍、陈淑霞、刘曼文、莫也、喻红、申玲、夏俊娜等,以她们自觉的女性目光观察世界、摹写自我,开拓女性表达的另一片天空。”
正如,莫也在《个性化生存的意义·寻找中国油画的精神家园》中认为:“许多油画家的实践证明,离开自我表述,艺术创作就失去了个人意志,最终在流行语言中消失。其实一个艺术家不可能长久统治一种艺术语言。他必须时刻注意语言流行对他的艺术侵犯。心灵世界个性化状态,是一种独语的世界,是一种内在灵魂的孤独呐喊。这是具有个人精神功利的思维运动,以艺术语言展示这种个体化的精神状态,是艺术家精神的探索和独行,它与人产生共振是由于这种精神力量与某些接受者相适应……因此,油画语言与创作个性的自觉状态,就成为当代油画家努力寻找的精神家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我眼里,莫也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之外,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莫也的女儿莫芷从小喜欢画画、写日记。莫芷6岁那年父母离婚,母女相依为命,莫也一个人撑起这个家。莫芷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她永远用最充满爱意的眼神望着我,从我出生到现在,这样饱含深情的注视从未停止过。因为早年家庭离异,致使她总担心我得不到足够的爱,于是身兼数职,为严父,为慈母,为尊师,为姐妹。所以在我的生活里,绝大部分的故事都与妈妈有关。她极为开朗大度,所以受她影响我不曾有其他单亲家庭孩子常有的忧郁。她给予我一切她所能给的,几乎满足我所有的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她在小事上对我无比溺爱,在教育方面却极其严厉。高三那年学画的时候,她呕心沥血,为了我暂时放下她的画笔,专心守着我,两头担心:一边是作为老师恨铁不成钢的焦急;一边是母亲望女成凤的急切。2月,春寒料峭,母亲带着我千里迢迢到郑州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考试。当时天下大雪,考生的队伍长龙绕着操场排了好远。母亲就为了我在雪地里排着队,却让我去屋檐下躲雪……”2006年莫芷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10年本科毕业保送本校读研,201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为此,莫也很欣慰。
无论是“彝女”系列,还是“画室”系列,亦或是“残荷”系列,其实都是莫也的《春秋日记》。在她的艺术生涯中,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表现女人、花等,成功地用画笔表达了自己华丽的艺术人生。从她的作品演变过程仿佛可以看到一位四川妹子由单纯、温柔,变得刚强、成熟,但依然温文尔雅。
莫也的油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品以表现大凉山彝族女性为主题,突出表现年轻、纯真和朴实的彝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画面着力再现大凉山风土人情,从色彩到造型都强调视觉的真实感,富有神秘的情调,颇具古典主义画风痕迹;第二阶段的作品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为主题,常以自己为模特,描绘出沉思的女人、金秋的残荷,营造出一种沉寂、静谧的内在精神氛围,富有具象兼意象的表现主义风格;第三阶段的作品以表现具有生命力的意象符号为主题,就像莫芷所说:“母亲生病的三年里,创作了80多幅油画精品。”“只是,她的风格开始变了──过去,她喜欢画人物,色彩浓烈而稠密;后来,她喜欢画一些没有人物的风景,色彩逐渐明亮,好像随着岁数的变化,情感也不像原来那么热烈了。”这批作品由厦门传世艺宫美术馆印制出《解语禅花──莫也油画艺术》画册。
…… 莫也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她一生执着献身于美术教育和油画创作,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梦幻般的艺术世界。清明将至,我情不自禁地写下此文,以寄托哀思。
参考文献: [1]莫也.莫也油画作品[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姚玳玫.自我画像:一条贯穿共和国60年女性美术的叙述脉络[J].美术,2011,(03). [3]钟建东.走进春天[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莫芷.清华美院高考第一名考前示范──素描·色彩[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