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案例分析:1984年奥运会
萨马兰奇的奥运会营销范式.

萨马兰奇的奥运会营销范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萨马兰奇是一位非常卓越的管理者。
前一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基拉宁勋爵,他在退休前给继任者的绝密信中说:“有时,我在这个职位上感到很孤独。
”萨马兰奇正是接了他的班,但萨马兰奇对基拉宁感慨的评价是:“也许,他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他常住在都柏林,没有跟踪国际奥委会的日常工作。
”的确,基拉宁在担任主席期间,始终住在爱尔兰,每年只去瑞士的国际奥委会总部三、四次;而萨马兰奇却离开故土,常住总部,整天和自己的团队呆在一起——他自己说:“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主席。
”这个例子只体现了萨马兰奇管理风格的一方面,实际上他在其他管理领域也表现突出,包括在奥运会的营销方面。
我们为什么要先强调他的管理?请记住,营销的基础是管理,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研究的成果,乃是“营销管理”,而非“营销”。
根据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21年的服务经历,我们可以根据其工作重点归纳出一个基本的大型赛事营销范式。
我们分别对其内容加以介绍和分析:核心产品层正如Product是营销4P之首,打造持续时间长、质量还精良的产品也是赛事营销的核心。
萨马兰奇对此非常关注,他曾在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中说:“我们不能允许今后的冰球比赛采用积分制而不是淘汰制,必须有你死我活的决赛。
”这就是要提高比赛对观众的吸引力。
实际上,赞助商都希望奥运会比赛时间更长一些,这样品牌曝光时间也更长。
但赛时拉长必然要求:每天比赛都要精彩,或能吸引高收入人群——也就是提高赛事产品的质量。
一般来说,提高这种质量靠两点:吸引更多优秀运动员参与,吸引更多针对高端人群的项目。
1981年,萨马兰奇上任不久,就主导废除了《奥林匹克宪章》中“业余化”的规定,让职业运动员可以参加奥运会,无疑地,他们可以让奥运会的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后来,在他和国际网联主席的斡旋下,1988年让离开奥运会60多年的网球项目回归,从而为奥运会吸引大量喜欢“优雅而激烈”运动的人群。
奥运营销研究报告

奥运营销研究报告一、引言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之一,不仅是运动员们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各国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的绝佳机会。
本文将对奥运会营销进行研究,探讨奥运会对企业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二、奥运会与企业市场推广1. 品牌曝光度的提升奥运会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体育盛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观众。
因此,通过奥运会赞助和推广,企业可以迅速提升品牌的曝光度,增加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例如,宝洁公司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官方赞助商之一,通过奥运会的平台,宝洁成功推广了多个品牌,例如奥妙洗衣液和海飞丝洗发水。
2. 市场拓展的机会奥运会是一个跨国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与奥运会的合作,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举例来说,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早在1984年首次将奥运会与其品牌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赞助运动员和国家队,成功进入了全球市场。
此后,阿迪达斯在奥运会上的推广不断提升,成为了世界上最知名的体育品牌之一。
三、奥运会与企业品牌建设1. 品牌形象的塑造通过与奥运会的合作,企业可以借助奥运会优秀运动员的形象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例如,耐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推出了一系列以中国运动员刘翔为代言人的广告,将刘翔的成功形象与耐克品牌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树立了耐克作为运动品牌的形象。
2. 品牌故事的讲述奥运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
通过与奥运会的合作,企业可以通过讲述自己与奥运会的故事来增强品牌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可口可乐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推出的广告《可口可乐,一份微笑》,通过讲述奥运选手与观众之间的微笑故事,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亲和力。
四、奥运会营销策略与建议1.选择合适的赞助项目企业在选择奥运会赞助项目时,应根据自身品牌定位与奥运会主题相符,避免投资过多的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
例如,运动品牌耐克选择与优秀运动员合作,与体育精神相关的赛事,以凸显自己的品牌理念和竞争优势。
奥运营销背后的故事

奥运营销背后的故事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至今,现代奥运的历史长河已经流淌了116年。
这一百多年里,奥运赛场上演绎了无数的精彩,在与之相关的营销赛场上,也曾经上演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阿迪达斯:家庭作坊开奥运营销先河开创奥运营销先河的,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阿迪达斯。
阿迪达斯的创始人阿道夫·达斯勒是个制鞋匠,也是位痴迷的业余田径运动员。
一战以后,阿道夫通过转卖德国军队的剩余物资获得了一些资金,决心投入体育产业。
1920年,阿道夫在母亲的洗衣店里研制出第一双训练用运动鞋。
然后,他与弟弟鲁道夫开办了达斯勒制鞋厂,这是一个家庭作坊,也是阿迪达斯的前身。
刚开始运作制鞋厂的时候,他们连一台皮革缝纫机都没有,所有的鞋都要靠手工缝制。
1925年之前,阿道夫的手下连同家人共有12个工人,他们每天能做出50双鞋。
由于阿道夫推崇工艺和品质,加上营销得当,运动鞋销路很快打开,在当地相当有名气。
阿道夫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志向是让阿迪达斯成为世界级的体育品牌,所以一直在寻找突破的机会。
就在阿道夫一筹莫展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
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
阿道夫带着手工缝制的运动鞋来到这里,他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运动员们能在奥运会上穿上他的鞋子,从而让全世界人都知道阿迪达斯。
功夫不负有心人,1个月的游说展示之后,阿道夫终于让自己的运动鞋成为这届奥运会的比赛用鞋,其穿着者林娜·拉德卡在奥运历史上首个女子800米项目中勇夺金牌,并创造了世界纪录。
阿迪达斯由此初步打开了局面,产品开始出口,并频频出现在各项大赛奖牌获得者和新纪录创造者的脚上。
8年之后,1936年第10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美国短跑名将杰西·欧文斯在阿道夫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下,穿上阿迪达斯钉鞋参与比赛,一举夺得4枚金牌,震惊世界。
由于当时纳粹德国在全世界很不得人心,杰西·欧文斯穿着阿迪达斯跑鞋的夺冠照片迅速风靡全球,这让希特勒极为恼火,同时也让阿迪达斯真正开始了扬名世界之旅。
奥运营销以少胜多的案例

奥运营销以少胜多的案例奥运会作为全球最盛大的体育赛事之一,不仅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体育爱好者的关注,也成为了企业们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平台。
在奥运会运动盛事上,通过巧妙的推广策略和创造性的广告营销,企业不仅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还能够增加销售额并吸引新的客户群体。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奥运营销案例,展示了奥运会上“以少胜多”的推广策略。
1.麦当劳的奥运赞助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球赞助商之一,麦当劳聪明地利用奥运会的影响力,推出了与运动员形象相关的广告。
他们与奥运会有关的广告一直致力于传达健康、爱心和梦想这些积极的价值观,并借此来塑造他们的品牌形象。
麦当劳还借奥运会之名进行许多活动,如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推出奥运早餐和米奥时尚潮衣。
此外,麦当劳也为奥运健儿和运动员筹集奖金,同时在奥运会期间举办趣味性活动,提供给客户们机会亲身与体育明星交流。
这种以奥运为背景的推广策略成功地让麦当劳赢得了公众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销售额和品牌知名度。
2.宝洁的奥运市场营销作为美国消费品巨头,宝洁集团通过奥运会的全球影响力,采用精巧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广产品。
宝洁旗下的许多品牌,如宝悦、奥莱和海飞丝等,都与奥运会合作进行联合推广,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特别是在奥运期间,宝洁旗下的西门子家电、奥迪汽车和品客咖啡等品牌都推出了以奥运会为主题的广告宣传。
这些广告宣传活动通过将品牌与奥运会的正能量联系起来,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共鸣。
此外,宝洁还通过赞助奥运健儿、运动员和运动队来展示其品牌的体育精神,并提高公众对其产品的认可度。
例如,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宝洁与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成为中国体操队的官方赞助商。
3.耐克的奥运市场营销耐克作为全球领先的体育品牌,多年来一直以来奥运会的赞助商,并成功运用奥运会推动品牌的市场营销。
他们通过赞助奥运精英运动员,设计运动员特别版服装和鞋子,并推出与奥运会相关的广告活动。
耐克一直以来都致力于通过奥运会推动其创新和设计理念,例如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推出的“基于性能的激励奖牌奖赏计划”,旨在鼓励运动员积极参与比赛。
一堂珍贵的创业课,奥运会扭亏为盈的秘诀|富日记

一堂珍贵的创业课,奥运会扭亏为盈的秘诀|富日记摘要:以前举办奥运会经常是亏损的,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尤伯罗斯用他让人惊叹的商业运营技巧,让这届奥运会最终赚了2.25亿美元,他的一些做法给所有人,特别是创业者上了宝贵的一课。
大家时间都很宝贵,可以先看一下摘要,如果感兴趣再继续阅读。
眼看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奥运会就要召开了,过段时间奥运会又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现在各国申办奥运会的意愿之强烈,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奥运项目,最后胜出的举办国都欣喜若狂,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举国欢庆的场面。
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申奥的情况却截然相反,这是因为现在奥运会不但能给举办国带来巨大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本身也是能盈利的,但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各国基本都是亏本举办奥运会。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花费超出预算十倍,还债还了十几年,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花费翻倍,市政府濒临破产,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花了高达90多亿美元,一分钱没赚。
这种情况导致1984年奥运会居然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申请,申奥成功后洛杉矶市民不是举城欢庆,而是反对和质疑声一片,没有人愿意为奥运会纳税,甚至公开抗议,连联邦政府都表示他们不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看起来洛杉矶奥运会的前景堪忧,但人们没有想到这次奥运会不但没赔钱,最后还赚了2.25亿美元,最终成为奥运会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完全归功于一个商人彼得·尤伯罗斯。
尤伯罗斯是体育的狂热爱好者,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经营着一家年收入3亿多、全美排名第二的旅游公司,当时他决定押上全部身家来支持奥运。
虽然已经是一般人眼中的富豪,但他的家当用来办奥运会显然还差太远,他还完洛杉矶申奥的债务后,只剩下洛杉矶留给他的一间空办公室、一个装满文件的鞋盒。
就连这个办公室,房东也后悔把房子租给他们,拒绝交出钥匙,最后尤伯罗斯不得不重新找地方办公。
面对这样的艰难情况,尤伯罗斯却像一位魔术师一样,用他让人惊叹的商业运营技巧,让这届奥运会扭亏为盈,最后居然赚了2.25亿美元,给所有人,特别是创业者上了宝贵的一课。
从体育营销分析奥运经济

从体育营销分析奥运经济现代奥运不仅是体育赛场,也是企业营销的决赛场。
奥运会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商机,也为许多企业构建了一个市场推广平台。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为我国的体育营销带来一个广阔的前景,我国的企业要珍惜此次商机,将古老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营销观念结合起来,以体育精神锻造知名品牌,树立企业形象,为特色而成功的体育营销奠定基础。
标签:奥运经济奥运商机体育营销体育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历程应该永远铭刻着这两个人的名字:刚刚卸任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美国金融家尤伯罗思。
萨马兰奇更新了奥运的理念,主张奥运会应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服务,将体育精神和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契机结合起来,为现代奥运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1984年以前的奥运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使举办国家或城市背上沉重的债务。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一改过去的做法,不再靠政府拨款,而是靠出售电视转播权、收取广告费来经营,首次将商业操作介入奥运运营,尤伯罗思是本次运营的策划者和操作人。
由于他的智慧和才干,本次奥运会不仅实现了历史上的首次赢利(赢利2亿美元),并使奥运会由体育运动转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参加的举世瞩目的大型社会经济活动而更加深得人心。
以后电视转播权和TOP(顶级)赞助商计划相辅相成,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商业营销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和品牌竞争提供了更具挑战力的现代平台,从而使奥运赞助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竞争的热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奥运经济。
”体育营销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从体育产业方面来讲即如何更加深刻而有效地推进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使之逐步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而成为独立的运营体。
而从企业方面来讲,即将体育活动和体育业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或形象背景,利用冠名、赞助等形式,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推广自己的品牌或树立企业形象,达到营销目的。
现在,体育营销的观念已经深入全球各大经销商心中,体育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商机成为世界著名大企业关注的焦点,体育赛事也成为公认的品牌宣传的最好广告载体之一。
奥运营销特性分析

前言自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尤伯罗斯创造性地将其与商业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奥运营销越来越成为众企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企业的营销活动越来越频繁,它们借奥运之机,宣传促销,整合资源,进而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
企业进行奥运营销有很多策略,针对于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提炼出相同的特性,从而指导企业在以后的奥运营销乃至体育营销中越走越好。
一、奥运营销基本状况(一)奥运营销的含义奥运会通过与营销的完美结合,而成为展示人类经济、社会和文明的盛会,奥运营销,是借助奥运赛事为载体来推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将产品与体育结合,把体育文化与品牌文化相融合以形成特有企业文化的一种战略。
企业围绕奥运赛事投入赞助费,采取一系列相关营销活动,从公益、文化、热点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活动等多种手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一个品牌的沟通高潮,产生轰动效应。
①奥运营销是指企业以奥运为平台、以消费者为核心,结合自身优势和奥运资源(即与奥运会有关的赛事、组织、运动员、运动团队、媒体以及转播赛事的套播广告在内的各种体育资源),围绕企业目标和品牌定位来整合广告、公关、促销等多种营销手段,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提高企业自身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形象。
在借势奥运影响力实施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与品牌内涵紧密贴合,使得目标消费群体充分感受和满足本企业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高层面的精神供给。
(二)奥运营销的发生发展传统上人们并不认为古代奥运会与营销有任何关联,但事实上从公元前3-4世纪,古希腊的统治者就开始关注利用奥运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来提高公众形象和树立权威。
但是总体上古代奥运会的营销还处于原始阶段,举办者并没有有意识地利用营销手段为奥运会服务。
直至1980年以前的奥运营销都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完善的整体营销方案,加上举办的巨大开支,政府需要大量投资,举办奥运会带来的沉重的财政负担导致各国申办热情不高,现代奥运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1984年奥运会

案例分析:尤伯伦斯经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4年的奥运会是特别的,因为美国洛杉矶不只是举办奥运会,更是第一次“经营”奥运会,扭转了之前逢办必亏损的奥运会举办局面。
1984年洛杉矶不但没有亏损,而且赢利亿美元。
谁是这届奥运会的经营大师呢尤伯伦斯。
他又是怎样经营奥运的呢一、深挖产品,确立信条要制定成功的市场营销策划,尤其是对于一个市场正值萧条的产品,首先要充分了解产品现状,以市场推广的角度认识产品利弊,然后极尽去扬长避短。
尤伯伦斯把此次奥运会策划看作是一次市场经营,他首先查阅了1932年洛杉矾奥运会以来所有奥运会举办情况的材料,他从浩瀚的资料中看到了奥运会财政"灾难"及其产生的原因,也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另一个不赔钱的"窗户":不再大搞新建筑、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同时直接让赞助者为各项目提供最优秀的设施。
同时他把“不再大搞新建筑、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同时直接让赞助者为各项目提供最优秀的设施。
”作为奥运会组委会工作的信条,并公开宣称:政府不掏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
尤伯伦斯确立的工作信条是对策划奥运会最大问题的解决,同时真正看见并开发了奥运会的潜在价值。
这个工作信条,类似于一个市场和员工都熟知的企业理念,是组委会成功经营奥运的长期战略的基础,也是营销目标。
二、审时度势,提升资源价值对于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以及吸引赞助商来说,参赛的国家越多,竞争就会越激烈,比赛也就越精彩,电视转播就越好看,越能赚钱。
难题是如何让更多的国家参赛。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冷战时期,奥运会在美国举办,距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不足3个月的时间了,这时却发生了苏联等东欧国家宣布抵制这届奥运会的事件。
尤伯罗思的工作因此而变得富有戏剧性,他经常作为一名少有的"穿梭外交家"往来于各国之间,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尤伯罗思以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终未能说服苏联等国家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尤伯伦斯经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1984年的奥运会是特别的,因为美国洛杉矶不只是举办奥运会,更是第一次“经营”奥运会,扭转了之前逢办必亏损的奥运会举办局面。
1984年洛杉矶不但没有亏损,而且赢利亿美元。
谁是这届奥运会的经营大师呢?尤伯伦斯。
他又是怎样经营奥运的呢?
一、深挖产品,确立信条
要制定成功的市场营销策划,尤其是对于一个市场正值萧条的产品,首先要充分了解产品现状,以市场推广的角度认识产品利弊,然后极尽去扬长避短。
尤伯伦斯把此次奥运会策划看作是一次市场经营,他首先查阅了1932年洛杉矾奥运会以来所有奥运会举办情况的材料,他从浩瀚的资料中看到了奥运会财政"灾难"及其产生的原因,也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另一个不赔钱的"窗户":不再大搞新建筑、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同时直接让赞助者为各项目提供最优秀的设施。
同时他把“不再大搞新建筑、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同时直接让赞助者为各项目提供最优秀的设施。
”作为奥运会组委会工作的信条,并公开宣称:政府不掏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
尤伯伦斯确立的工作信条是对策划奥运会最大问题的解决,同时真正看见并开发了奥运会的潜在价值。
这个工作信条,类似于一个市场和员工都熟知的企业理念,是组委会成功经营奥运的长期战略的基础,也是营销目标。
二、审时度势,提升资源价值
对于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以及吸引赞助商来说,参赛的国家越多,竞争就会越激烈,比赛也就越精彩,电视转播就越好看,越能赚钱。
难题是如何让更多的国家参赛。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冷战时期,奥运会在美国举办,距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不足3个月的时间了,这时却发生了苏联等东欧国家宣布抵制这届奥运会的事件。
尤伯罗思的工作因此而变得富有戏剧性,他经常作为一名少有的"穿梭外交家"往来于各国之间,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尤伯罗思以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终未能说服苏联等国家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但此时洛杉记矶奥运会的成功看来已是不可逆转的了。
最终,140个国家和地区的7960名运动员使这届奥运会的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
尤伯罗斯的努力让这次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在美国本土拍卖得到了2亿美元,在欧洲、亚洲分别得到了2000万美元,还得到了2000万美元的广告转播权转让费。
别出心裁的是这一届组委会规定:在招标期间,有意转播奥运会的电视公司须首先支付75万美元作为招标定金。
包括美国3大电视网在内的5家电视机构交付了定金,这些定金每天达1000美元的利息帮助尤伯罗斯渡过了第一道难关。
这样的成功得益于尤伯罗思不只在乎利用奥运资源筹资,同时更注重提升建设奥运资源的质量,真正把奥运打造成国际化的盛事,才能得到这些资源的最大价值。
更是论证了传统营销中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元素的重要性,营销者在营销过程要重视与产品密切相关的各类关系网络,同时要善于利用政治权利,审时度势,为产品营销做好铺垫。
市场营销要把这些传统的整合营销理论与现代理论相结合,把握营销理念,注重消费者同时不忽视产品自身质量,要让产品资源更优质,以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或品牌效益。
三、整合资源,控制开支
1、欲擒故纵打“心理战”
没有政府补贴,禁止发行彩票,可以说,此次奥运会举办经费主要要依赖于各类赞助商。
可是同时,尤伯伦斯并没有因为对于赞助商的亟需而忽视奥运会的潜力,在深挖产品的基础上,他深知投资奥运会对于赞助商们也是一个亟需的宣传机会,对于赞助商们,这是一次在全球范围的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扩大宣传的机会。
所以这里有一种双方互惠互利的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观念是交换,使买卖双方各得其所。
基于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尤伯伦斯不是没有降低对赞助者的要求,而是对赞助者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每种行业只有一家赞助商。
例如,赞助者必须遵守组委会关于赞助的长期性和完整性的标准,赞助者不得在比赛场内、包括空中做商业广告,赞助的数量不得低于500万美元,等等。
这些听起来很苛刻的条件反而使赞助具有更大的诱惑性。
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不参与赞助,此企业的赞助权就会被彼企业夺去,从而失去一次展示本企业形象的大好机会。
于是赞助者纷至沓来,一时竟成热门。
其中索斯兰公司急于加入赞助者行列,甚至还没搞清楚要赞助建造的一座室内赛车场是什么式样,就答应了组委会的条件。
最后,尤伯罗恩以5个赞助者中选1个的比例选定了23家赞助公司。
当时43家企业被授予“销售奥运指定产品”的特权,9家企业获得了“指定赞助者”的称号,并共同赞助了1亿美元。
这些赞助者都欣然允诺将使洛杉矶奥运会拥有最先进的体育设施。
尤伯伦斯对于从众化消费需求及时把握,充分利用,使之成为组委会的经营机会,用有限的赞助名额刺激消费者竞争,形成“抢购风潮”,把竞争机制引入赞助营销,最终充分发挥了奥运宣传价值,为奥运回举办提供最佳的基础设施价值。
2、以了解消费者确定价格
4C理论中提出,要注重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消费者为此欲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而不是直接地制定商品价格。
尤伯伦斯此次奥运经营中,数额最大的一笔交易是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做成的。
事前尤伯罗恩研究了前两届奥运会电视转播的价格,又弄清楚了美国电视台各种广告的收费,然后开出了亿美元的高价。
许多人认为全国广播公司不会接受,谁知该公司竟欣然接受了!该公司负责体育节目的副总经理对尤伯罗思在谈判期间所表现出的谈判艺术和工作效率表示十分钦佩。
市场营销人员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者方面寻找商品的突破口,而且不只要善于营销,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素质,多多培养谈判技巧。
同时,尤伯罗思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从此打破了广播电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
3、广开源头,控制开支
为了筹集举办奥运经费,与商家无丝毫联系的火炬接力也被尤伯罗斯变成了“印钞机”。
他开价3000美元一公里拍卖美国境内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的所有里程,对参加者只有两个要求,第一要身体好,第二要付3000美元。
美国人为自己能当一名奥运火炬手而感到自豪。
通过这一活动成功集资的1100万美元被用于当地建设体育设施,推广体育活动,培养体育人才。
门票出售也是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第四种收入来源就是经过美国政府的批准,发行了奥运会纪念币。
在开源的同时,尤伯罗斯全力压缩开支。
节省开支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尽量使用现有的体育设施。
当时的洛杉矶拥有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几乎全部场馆。
在1984年,只有3处体育场馆需要建设,分别是游泳馆、射击馆和自行车场馆。
在1979年,尤伯罗斯成为奥组委主席以后,他仔细分析了自二战以来的多次奥运会,发现只要把体育场馆建设的费用扣除,所有的奥运会都是有资金盈余的。
他由此相信,只要洛杉矶能够把场馆建设的费用最小化,奥运会就不会出现亏损。
”
当然,节省开支的方法还有很多,包括租借加州两座大学宿舍供运动员、官员住宿而不新建奥林匹克村、招募近3万名志愿人员为大会义务工作等等。
尤伯罗斯把奥运这个大资源从方方面面考虑,充分利用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为组委筹备了充足的资金。
本届奥运会的总预算为亿美元,最终的盈余为亿美元。
这种充分利用商业手段的做法,不仅给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承办奥运会以启发,同时也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带来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