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参考PPT

郁化热,郁热扰心的烦躁 • 用身无大热除外了阴盛格阳证
•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伤寒论第一讲
• 【例1】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 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 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 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 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伤寒论第一讲
•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 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 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 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
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还可治厥阴提纲 证。
• 白头翁汤的现代应用。
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
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 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 心所致。
近有人用其治疗热喘和舌痛皆有效。
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第一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伤寒论第一讲
• 【例1】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 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 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 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 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伤寒论第一讲
•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 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 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 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
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还可治厥阴提纲 证。
• 白头翁汤的现代应用。
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
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 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 心所致。
近有人用其治疗热喘和舌痛皆有效。
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第一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伤寒论 课件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1 2
中医学的经典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床指导价值
伤寒论对临床医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3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汉 方医学,朝鲜东医学等。
02
伤寒论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定义
六经辨证是根据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的 不同部位,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并以此为依 据,归纳总结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03
伤寒论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发热是伤寒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高热
,体温升高至39℃以上,并 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
原因
发热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症 反应所导致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发热通常呈稽留热,即 持续高热,且在发热初期常伴有相 对缓脉。
恶寒
定义
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即使 在室内或穿着保暖衣物也无法
缓解的症状。
原因
恶寒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 症反应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 身体为降低体温而产生的反应
。
特点
恶寒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且 可持续数天。
呕吐
01
02
03
定义
呕吐是指患者胃内容物不 由自主地经口喷出,常伴 有恶心、反酸等不适感。
原因
呕吐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反 应引起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呕吐通常在发 热初期出现,常为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 物。
以伤寒论为主,适当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伤寒论绪论》课件

伤寒论的六经
02
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是《伤寒论》中用来描述外感热病病情深 浅的重要概念。
六经病证是外感风寒之邪,邪正交争于人体六经所表现的证候,是伤寒病变过程中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 。
六经病证是伤寒病变过程中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是外感风寒之邪,邪正交争于人体六经所表现的证候 。
饮食劳倦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变 化。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过度劳累等。
02
疫疠之气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03 04
01
病机
正气不足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 下降,易受外邪侵袭。
邪气入侵
外邪通过口鼻、皮毛等 途径侵入人体,影响脏 腑功能。
脏腑功能失调
邪气入侵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03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运用扶正与祛邪的方法,以达到最 佳治疗效果。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
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环境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调理脏腑
调理肺腑
针对肺腑功能失调,采用调理肺腑的方法,改善 呼吸系统症状。
药物的使用方法
煎煮方法
煎煮中药时,应先将药物用清水 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煎煮两次 ,每次煮沸后煎煮20分钟左右,
最后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
服药时间
中药的服药时间一般为饭后30分钟 左右,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药物剂量
中药的剂量应根据病情和医生指导 来确定,一般以克为单位计算。
《中医课件:伤寒论》

伤寒论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伤寒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结合患者身体表现和脉象特 征来确定病情和治疗方案。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强调以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 愈的目的。
伤寒论的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伤寒病主要使用草药,如麻黄、芍药、桂枝等,每味药物都有特定 的性味和功效。
结论和要点
《伤寒论》不仅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更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珍品,对于中 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课件:伤寒论
伤寒论的概述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中医针灸治疗感冒和发热等疾 病的原理和方法。
伤寒论的历史背景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撰,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 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病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状及分类
伤寒病是一类以发热、寒战和汗出不止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症状和病理特点,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伤寒论》讲稿解析63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伤寒论》讲稿解析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伤寒论》讲稿解析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伤寒论》》ppt课件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阴阳脉法ppt

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阴阳脉法现代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促进中西医结合
通过对阴阳脉法的现代研究,能够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阴阳脉法现代研究的意义
06
结论与展望
阴阳脉法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辩证施治,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要点三
探索脉象与证候、疾病、药物等的关系
通过研究脉象与各种中医证候、疾病、药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阴阳脉法的科学内涵。
要点一
要点二
脉象客观化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脉象进行客观化研究,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脉象信息研究
通过对脉象信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脉象信息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要点三
伤寒论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主要内容
辨症、立法、拟方
篇章结构
共10卷,23篇。卷1为辨症基础,卷2-9为伤寒论各症,卷10为杂病论。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家必读之书。
历史地位
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为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国际化推广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病变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伤寒论中的脉象变化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方面。
伤寒论中的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脉-穴位”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脉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阴阳脉法现代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促进中西医结合
通过对阴阳脉法的现代研究,能够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阴阳脉法现代研究的意义
06
结论与展望
阴阳脉法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辩证施治,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要点三
探索脉象与证候、疾病、药物等的关系
通过研究脉象与各种中医证候、疾病、药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阴阳脉法的科学内涵。
要点一
要点二
脉象客观化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脉象进行客观化研究,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脉象信息研究
通过对脉象信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脉象信息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要点三
伤寒论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主要内容
辨症、立法、拟方
篇章结构
共10卷,23篇。卷1为辨症基础,卷2-9为伤寒论各症,卷10为杂病论。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家必读之书。
历史地位
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为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国际化推广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病变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伤寒论中的脉象变化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方面。
伤寒论中的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脉-穴位”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脉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最新伤寒论讲义课件:太阳病变证06(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3)外源性激活途径:药物依赖途径,如链激酶 (SK)、尿激酶(UK)、重组t-PA,是溶栓治疗的 理论基础。
[病机]:里虚之体,外感伤寒。平素脾胃中焦虚寒,化源不足。 [治则]:健中补脾,调和营卫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桂枝汤--------既调和营卫,又健中补脾(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饴糖—— -- 甘温健中,调养脾胃 全方以酸甘辛和合而成,共奏温中健脾,平补阴阳,调和气血之功。健 脾胃,益气血,则悸烦可治。
一、正常的止血机制
正常的止血需要的必要的条件: • 完整的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 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 • 足够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血小板的作用
•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在正常血流中沿着毛细 血管内壁整齐排列,随血流有序循环,减低血管通透 性和脆性,维持血管内壁光滑和完整性。
• 粘附功能:病理情况下,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 膜糖蛋白Ib-Ⅸ -Ⅴ(GPIb-Ⅸ -Ⅴ)与暴露的胶原纤维 结合,即血小板粘附。
最新伤寒论讲义课件:太阳病变 证06(心阳虚,脾阳虚,肾则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 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
心阳虚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凝血调节系统
• 抗凝血酶:AT-Ⅲ • PC • PS • 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PZ和ZPI(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纤溶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PL)
激活途径:
(1)内激活途径:通过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裂解 PLG形成PL
(2)外激活途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尿 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使PLG转变为P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姓名考
• 张机,字仲景。“机”之名,始见梁· 陶弘景《辅 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 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 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 •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疗 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 “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 • 清《南阳府志》改“机”作“玑”,误。
张仲景的传记考据
《三国志》、《后汉书》无传。
正月十八是医圣张仲景诞辰日??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 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 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甘伯宗《名医录》 张仲景曾“总角造颙 ”, 何颙谓其 “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 且“卒如其言”。 ——《太平御览· 何颙别传》
• 不但仲景里籍古今有异议,就是张机之 名——“机”亦有异议。清孙鼎宜从训诂角 度认为张机之“机”当作“羡”,此张羡 即主掌长沙太守张羡。见孙氏《仲景传略》 一文。 • 章太炎先生亦有此说。考证此事较详者为 20世纪郭象声《张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 今天我们不一定将张仲景称为张羡,但作 为史料,当知此事。
张仲景
曹操,生活年代是 公元155~220年,张仲 景比曹操大约大五岁。
刘备, 公元 160年 公元 223年。
张仲景比刘备大约大十岁。
关羽(160-219)
张仲景比关羽大约大十岁。
华 佗 医 关 公 图
华佗,卒年是公元 208年。
张仲景故乡考
• 涅阳说。《邓州志》、《南阳府志》、清· 孙鼎宜《仲景 传略》、陆九芝《张仲景传》、《辞海》等皆持此说。 • 棘阳说。《襄阳府志》、《湖广通志· 方技门》等皆持此 说。 • 枣阳说。黄竹斋《医圣张仲景传》持此说。 • 南阳说。《何颙别传》、唐· 甘伯宗《名医录》、陶弘景 《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持此说。 • 今多从南阳说,南阳为南阳郡所辖,而非为南郡所辖。 清· 陆九芝《张仲景传》称“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 也。”大误。东汉南郡在南阳郡之南,涅阳为南阳郡所辖, 而非属于南郡。至今仍有袭用陆九芝误说者,当正。
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郭雍
(著《伤寒补亡论》二十卷)等。他们与王叔和、 孙思邈被称为宋及宋以前研究《伤寒论》八大家。
●二是形成二个版本:即宋版本(公元1065 年)和成注本(公元1144年)。 宋版本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 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 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 除重复方,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至此,内容固化。 成注本则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本 著作-- 《注解伤寒论》。
4.宋代:研究者渐多,可谓是《伤寒论》流传与发 展的重要转型期。期间有二点需特别注意: ●一是大家涌现,最有成就者有韩祗和(著《伤寒 微旨论》二卷)、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六 卷)、朱肱(著《南阳活人书》二十卷)、许叔 微(著《伤寒百证歌》五卷、《伤寒发微论》二 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成无己 • • • • 较早见《何颙别传》 唐 ·甘伯宗《名医录》 南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宋 ·张杲《医说张仲景方叙伦》 元 ·马端麟 《文献通考》 明 ·徐春圃《古今医统》
张仲景生平考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后世别号张长沙。 约生于公元148~152年 之间,约卒于公元211~219 年之间。
张仲景比诸葛亮大约大三十岁。
二人都在南阳、荆州生活过,但可能素未谋面。
• 张仲景、华佗、董奉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 华佗与走方
• 约生于汉冲帝永熹元年 (公元145年),卒于汉 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年)。
• 仲景与坐堂
• (约生于公元148~ 152年之间,约卒于公 元211~219年之间)
第一讲
一、《伤寒论》的作者及其发展沿革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主要成就
一、《伤寒论》的作者及其发展沿革
(一)作者--张仲景 (二) 《伤寒论》的发展沿革
(一)作者生平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150-219) ,东 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伟大的中医 药学家,后人尊为“医圣”。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 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同郡何颙在为仲景占卜前程时说:“君思精 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可能是他弃官从 医的始因。 ●疫病流行的伤痛激发了济世救人的责任感。
中医经典研究生班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全书397条,113方,用药84种, 共计13404个字(赵开美复刻宋本),可谓 是一本“小”书。但若从内容和思想看,又 是一本巨著。 舒诏曰:“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 医。” 俞昌曰:“《伤寒论》一书,天苞地苻, 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 之理,则百病可通。”
• 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 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张仲景的塑像
张仲景祠,又称医圣祠。 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城区 东关温凉河畔,是为纪念东汉 时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建祠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建安 二年,诸葛亮隐居求志躬耕于南阳城西卧 龙岗。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 衡,商圣范蠡,后人称南阳四圣。
5.明清时期,研究者更多,要点有三:
一是始尊张仲景为医圣,将其《伤寒论》 尊为医经之一,成为医家必读之书,并逐渐 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维护旧论派、错简重定 派、辨证论治派。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柯 琴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 集》和吴谦等人编撰的《医宗金鉴》。
(二)《伤寒论》的发展沿革
1.原著《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0—210
年。后因战火而散佚不全。
2.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
成册,名为《伤寒论》,其时间大约在公元
276年,距仲景去时不远。
3.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收载了
《伤寒论》全书内容,现被认为是最早的版
本,其时间大约在公元6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