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合集下载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已故名医刘渡舟先生精通医典,擅用经方,愚闻道在后,2009年冬在潘家园旧书摊淘得一本《伤寒论十四讲》,得以在书中领略先生风采,今摘录先生文章,与诸君共享。

读书难免有自己见解,认为独到或者重要的地方故予以描红加粗,认为可能存在笔误的地方,予以标注,望能谅解。

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

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

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

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

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

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7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7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726“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这两条是辨伤寒的生死。

它是有根由的,根由在热论。

发热为发于阳,阳主生而阴主死,虽然阳证发热发的很重,但不会死人的,因为它病于阳。

伤寒寒气作伤于阳,阳气起而抗之,热虽然甚但不至于死。

阳是浅,而阴深。

阳证里很少有死证。

成无已引针经,多热者亦已,多寒者难已,是热虽甚不死。

所以伤寒病热发热虽然很高,不能死人。

阳主外主表,有气血抵抗。

什么能死人?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伤寒是在一经,两感于寒就是表里为病,阴阳为病,脏腑皆病。

太阳、少阴同感寒邪而发病,这个病就危险了。

详细内容见36条。

这两条是说,病发于阳而在一经者,虽热不死。

但是两感于寒,病就危险了。

这是临床判断预后的一种知识。

以下就是讲六经为病生理、病理、证候的特点。

28“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

”尺寸俱浮,寸关尺三脉都浮,一二天就出现病证了。

太阳经经脉受邪,经脉所以行血气而行阴阳,气血不利了,头项痛,腰脊强,都是太阳受邪的反应。

这一条要分析这样几个问题。

张仲景在六经辨证前有个伤寒例,例有准则、规范的意思,以此为法。

六经之为病就应该按照伤寒例为法。

现在有些有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不知道有伤寒例,有伤寒例又认为其为伪书。

现在不重视它了,就没有准则了。

所以这一条就是指导太阳之为病的准则。

这是第一层意思。

根据这样的意思来看,太阳就不用说太阳经之为病了,因为已经说了,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

现在有些同志们,六经非经论,因为张仲景根本就没有说太阳经,只说太阳病。

但是人家伤寒例有了。

所以我们读伤寒例就带来了好处了,能澄清是非。

所以太阳病是讲六经的,要有经脉脏腑荣卫气血内容的。

正是因为有了经脉脏腑荣卫气血的内容,所以才决定了它的生理病理的特点,才决定了六经辨证的生理病理特点。

何以见之?我们说太阳病是表病,太阳主表总六经而统荣卫为一身之外范,所以太阳病就是表受邪,风寒之邪克表,表受邪了就是太阳病。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的伤寒论临证指要讲义(上)

刘渡舟的伤寒论临证指要讲义(上)

刘渡舟的伤寒论临证指要讲义(上)第一章辨非论第一节 (伤寒论)--中医之魂(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 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

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鹊? 白氏、旁篇等著作。

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

还罗列了针砭? 汤液等治病方法。

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

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等。

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 配伍? 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

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

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

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举例而言,桂枝汤仅五味药,它具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阴阳的独特作用,但组方与剂量又很严格。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2)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2)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简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论文。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基石,它记录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伤寒论》的作者刘渡舟以及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

作者刘渡舟刘渡舟(1875年—1959年),字咏兰,号幽居,是民国时期的医学家。

他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自幼酷爱医学。

刘渡舟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级师范学堂,并在此期间拜名医汪浴宸为师,开始了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

刘渡舟在医学方面多有造诣,尤其以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讲述而闻名。

他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融入到对《伤寒论》的解读中,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共分八十篇,以寒邪为主要内容,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它以系统的理论、清晰的分类和实用的治疗方法,对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病因和病理《伤寒论》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六经和七情,主要讲述了寒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它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往往引起体温下降、气滞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症状和辨证《伤寒论》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各种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寒、肢冷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对这些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供了相应的辨证方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伤寒论》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内服药物、外敷疗法、针灸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特点刘渡舟的讲稿主要是基于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刘渡舟在讲稿中经常结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对《伤寒论》中的理论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对病情的观察,为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系统而详尽刘渡舟的讲稿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和详尽的阐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5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5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50条40条“问日,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日: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有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

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紧脉主寒,以至于紧脉产生的条件。

紧脉之来,有三个原因,总的来说,都是跟寒邪分不开的,紧主寒、主痛、主实。

寒是根本。

假令亡汗,汗出太多,汗里有阳气,汗出太多,阳气受伤,阳气一伤,阴气就盛了,就可以促成寒相了。

呕吐,伤了伤了胃了。

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此坐,当因字讲,不是坐着喝冷水。

所以才有训诂学。

杜牧有首诗,停车坐爱枫林晚,此坐,也是因的意思。

就因为喝凉水,行寒饮冷再伤肺,水寒之邪伤了肺,水寒上射,肺胃有寒故咳,故令脉紧。

一个是误治,亡汗药吐,是误治,下利,胃虚冷,也可以出现脉紧。

一个是寒,一个阳气虚、正气虚,寒邪盛。

脉紧有三个来源,都可以出现脉紧。

学这个有什么意义呢?知道紧脉所生的原因,临床辩证就有了依据了。

亡汗,越吐是肺里寒,可以出现脉紧。

胃虚寒,也可以脉紧。

由于水饮之邪上逆,也可以产生紧脉。

临床凭脉辩证时,要考虑这三个来路,来探索寒邪的来路。

上面讲滑脉,这条讲紧脉,这两个有没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意思?有的。

滑者,紧之浮名也,为阴实,下面,就讲紧脉从何而来。

但是滑主热,是阴中伏阳,而紧主寒。

下面这八条,九条,总而言之,是论荣卫强弱,强就是实了,弱就是虚了,还有一个就是平和。

主要讲荣卫盛衰,平和。

原文:“寸口卫气盛,名日高,高者暴狂而肥。

荣气盛,名日章。

章者,暴泽而光。

高章相搏,名日纲。

纲者身筋急,脉强直故也。

卫气弱,名日心世木(操),(蝶)者,心中气动迫怯。

荣气弱,名日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

操卑相搏,名日损。

损者,五脏六腑乏气,虚掇故也。

卫气和,名日缓。

缓者,四肢不能自收。

荣气和,名日迟。

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也。

缓迟相搏,名日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寸口之脉,为脉之大会,荣卫之气会于寸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

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学内容学思路和方法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一、辨病识证用方太阳中风方:桂枝汤古病证结胸热实今病证胃痛寒凝气滞二、抓主症,对证用方。

(注意:症非证)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

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

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

――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四、抓主症,兼识病机例:真武汤证: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咳……水邪犯肺吐、利……水邪浸渍胃肠头眩……水邪上冒清阳美尼尔综合征(内耳水肿)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清长)五、抓副症,兼求病本副症:或见症状例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口渴,消渴,渴而欲饮水、烦渴………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五苓散主证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泄障碍少腹苦里急…………气化不利,气机不畅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心下痞例2: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仅量少,有尿涩痛短赤)…………水热互结主症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液不足。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副症咳、呕、利…………水邪变动不拘浸渍胃肠,上犯肺藏六、用合方,救治疑难例: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治膀胱蓄水、蓄血共见症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方法a.查史书;b.看文物重量:班固《汉书·律历制》:千二百黍米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前读sh¨)晋后:6铢=1分4分=1两文物:汉光和司农铜权,重12斤,汉1斤=250克1两=15.62克;容量:《汉书》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1合=20ml1升=200ml温取一升,本云黄耳杯(1黄耳杯=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度量:《汉书》(一黍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文物:汉1寸=2.3cm1尺=23cm晋→宋:1斤由250克→600克;1升200ml→1000ml1尺23cm→33cm但医药人命关天,天文涉及国运,仅此二条未改,一律追随古制、汉制。

宋→清度量衡未变,清代实行库平制宋代煮散,连渣服.用量少.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用两、钱、分、厘。

台湾、东北仍循库平制1钱=5克。

宋代后开一次药即一次治疗量,以前为多次治疗量。

例:麻黄汤:麻黄3钱(45克)桂枝2钱(30克)甘草1钱(15克)杏仁70枚(28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

一次治疗量相当于1/3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煮药:一次提取生药药效45%;第二次提取生药药效30%~35%-仲景弃之,所以,换算长沙方应:a.换算成今量b.看药吃几次,以了解一次治疗量。

例如:干姜附子汤(救急)干姜1两(15g)附子一枚(20g)且顿服临床用应记住经方剂量比例,并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剂量。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共七个方子,伤寒论方中应用最广一、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一)少阳病的特点:病位:手足少阳经脉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厥阴→少阳无阳明传少阳。

∵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里气调和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全身气机的调畅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燔之近炭也。

《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

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二)少阳病的证候特点: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三)小柴胡汤的方义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黄芩:清胆热清火辛散助柴胡以解郁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大枣/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

如:麻黄升麻汤作分。

铢(分)两钱厘。

6铢=1分,4分=1两。

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

熬----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不同字词一意义。

如: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

猪肤汤:白粉熬香。

稻曰白。

《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

渍----浸泡。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

烊----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

(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

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

傅延龄实验: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四)仲景用小柴胡汤: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a.经邪: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水满谓之满(mǎn);气满谓之懑(mèn)《史记》通用“满”。

汉后作懑,再后悶,简化为闷烦: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举例: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

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三服1/3为一次量:如下: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对于“柴胡伤肝阴”: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

柴胡解热用20~30g解郁10g升阳3~5g(例:补中益气汤);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如一贯煎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

b.腑热:口苦(干苦):少阳郁火上炎,清晨重主症咽干:少阳郁火伤津(轻于阳明热症)目眩:少阳风火循经上扰。

(目赤是经症,而目眩是自觉头晕目眩的腑症)嘿嘿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的感觉):胆气内郁,胃气失和。

精神抑郁症。

心烦喜呕: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少阳病指标)呕而发热: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

邪入胆腑,少阳内寄相火,故为持续发热,伴呕吐,在经时为寒热往来。

故持续发热呕吐重时多用主症芩以清腑热,寒热往来重时多用柴胡以解经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