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4条

吴茱萸汤主之。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
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
312条:少阴病,咽
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第313条:
314条:少阴病,下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
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324条
第324条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
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按】
。嗢嗢者,乃吐饮之状也。【注】
【集注】程知曰:此言少阴饮吐,为肾邪上逆,当温不
其手足但寒而不厥,脉但弦迟而不沉细,则为邪实胸中,
属于阳分,当吐而不当下。吐者有物,呕则无物,
当因其势而利导之,不出“高者越之”之法。然病在少阴,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
,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
304条:少
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
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
308条:少阴病,下利
。始得之手足寒,则中阳不
此与太阳篇「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同例。彼言胸有寒,
「呕
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因为脉弦,弦主有饮,有实性的痰饮格拒,所以要吐;
这是个实证,这种手足厥冷不是阳虚,
也可能有四肢厥冷,但脉都是沉微的,源自可吐也,干呕,阳气不能够蒸化而出现寒饮,这是虚性的,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0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
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证,则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注】此详上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仍脉沉发热不解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
盖谓二、三日不见吐利里寒之证,知邪已衰,然热仍在外,尚当汗之,但不可过耳,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盖于温散之中有和意也。
此二证,皆末曰无汗,非仲景略之也,以阴不得有汗,不须言也。
【集注】张璐曰:少阴无发汗之法,汗之必至亡阳。
惟此一证,其外有太阳发热无汗,其内不吐利躁烦呕渴,乃可温经散寒,取其微似之汗也。
程应旄曰:既云微发汗矣,仍用「以」字、「故」字推原之,足见郑重之意。
按此二条,与太阳篇发热头痛脉沉用四逆者同一证。
彼以不差,则期过三日,可知病已入里,虽尚冒太阳头痛,直以少阴法律之。
此少阴病在初得二、三日,虽无头痛证,不容竟作少阴治之,故仍兼太阳之法以律之。
一出一入,不啻爰书。
假令前条得之二、三日,后二条过二、三日不差,则四逆之与麻黄,易地皆然矣。
汪琥曰:上条反发热脉沉,此亦反发热脉沉,但上言始得之为急,此言得之二、三日为缓。
病势稍缓,治法亦缓。
【方解】柯琴曰:彼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是里寒阴盛也。
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
夫以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
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
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言无里证,则有表证可知。
以甘草易细辛,故曰微发汗。
要知此条是微恶寒、微发热,故微发汗也。
《皮部论》云∶“少阴之阴,其入于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0条

【每⽇⼀诵】伤寒论第70条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与调胃承⽓汤。
上三味,以⽔三升,煮取⼀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汗出⽽恶寒者,表虚也;汗出⽽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经⽈∶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未和。
与调胃承⽓汤和胃⽓。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发汗,汗出病解,必不恶寒,亦不恶热,始可为愈。
若发汗后恶寒者,是阳虚也,宜⽤芍药⽢草附⼦汤主之。
今发汗后不恶寒,但恶热,则是胃实也,故与调胃承⽓汤泻热以和胃也。
⽅有执⽈:发汗后不恶寒,其⼈表⽓强也。
但热、亡津液⽽胃中⼲,故⽈实也。
当和胃⽓,以⼲在胃⽽实也。
故⽈与调胃承⽓汤所以泻实,⽽⽢草则有泻中调和之义。
程知⽈:汗后恶寒,则为荣卫俱虚;汗后不恶寒但发热,则为津⼲胃实,故有调胃通津之法。
然⽈当、⽈与,则似深有酌量⽽不肯妄下,以重虚其津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虚、实俱指胃⾔。
汗后正⽓夺则胃虚,故⽤附⼦、芍药,邪⽓盛则胃实,故⽤⼤黄、芒硝。
此⾃⽤⽢草,是和胃之意。
此见调胃承⽓,是和剂⽽⾮下剂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阳虚之⼈,汗则亡阳,阴虚之⼈,汗则亡阴。
汗后恶寒者,⽓泄⽽阳虚故也,故防⼊少阴,不恶寒,反恶热者,津伤⽽阳实故也,是已⼊阳明,将成⼤承⽓证,宜早以调胃承⽓和其胃⽓,预夺其实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此节借上⼲姜附⼦、桂枝⽢草汤证,以见调胃承⽓汤证恶寒与热之绝不相类也。
汗后恶寒为虚,恶热为实,虚寒者当温,实热者当泻,此意最为平近,初学者能辨之。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草附⼦汤主之。
(本条与第68条同讲)。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5条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
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血也。
津液不足,里有虚寒,必数更衣;反少者,温其上,以助其阳也,灸之以消其阴。
【注】脉微,阳虚也。
涩,血少也。
必数更衣者,下利勤也。
反少者,欲下而反少也。
即今之阳虚血少,里急后重,下利病也。
呕而汗出者,阴盛于内,上逆而作呕也。
阳虚失护,故汗出也,当温其上,宜灸之。
【集注】程应旄曰:少阴病下利,阳微可知,乃其脉微而且涩,则不但阳微而阴且竭矣。
阳微故阴邪逆上而呕,阴竭故汗出而勤,努责一法之中,既欲助阳兼欲护阴,则四逆、附子辈,俱难用矣。
惟灸顶上百会穴以温之,既可代姜、附辈之助阳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辈之辛窜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于阴血无伤。
可见病在少阴,不可以难用温者,遂弃夫温也。
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
脉经云:灸厥阴俞。
常器之曰:灸太冲。
皆误。
郭壅曰:灸太溪虽系少阴经穴,亦误。
仲景曰:宜温其上。
方有执曰:上,谓顶,百会穴是也。
『图经』云: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原治小儿脱肛久不差,可灸七壮。
此条亦灸之者,升举其阳以调夫阴也。
脉微而涩,呕而汗出,阳已亡矣。
大便数少而不下利,是下焦之阳尚存,急灸百会以温其上,则阳犹可复也。
脾陷则为利,利亡血中温气,是以脉涩。
胃逆则为呕,阳气升泄,是以汗出。
阳气愈升,反则下愈寒而利愈多,必数更衣,乃利少者,是脾阳续复而胃阳欲脱也。
当温其上,灸之以回胃阳也。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下,灸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此为水分太多,血之热度,受寒水压迫而益见低弱,此本四逆汤证。
若呕而汗出,肺胃气疏于上,而小肠、大肠之积垢,必将以上部开泄而脱然下坠,故知必数更衣。
盖一呕即汗出,汗一泄则更衣一次,汗再出则更衣二次,故云:「必数更衣。
」反少者,则为浮阳在上,吸引大肠水液而不得泄。
然则「当温其上」之「上」字,当为「下」字之误,所灸必在足少阴太谿、三阴交诸穴。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10条

【每⽇⼀诵】伤寒论第110条第110条太阳病⼆⽇,反躁,凡熨其背⽽⼤汗出。
⼤热⼊胃,胃中⽔竭,躁烦,必发谵语,⼗余⽇,振栗⾃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便不得,反呕,欲失溲,⾜下恶风,⼤便硬,⼩便当数,⽽反不数及不多。
⼤便已,头卓然⽽痛,其⼈⾜⼼必热,⾕⽓下流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则邪在表,不当发躁,⽽反躁者,热⽓⾏于⾥也。
反熨其背⽽发汗,⼤汗出,则胃中⼲燥,⽕热⼊胃,胃中燥热,躁烦⽽谵语,⾄⼗余⽇,振栗、⾃下利者,⽕邪势微,阴⽓复⽣,津液得复也,故为欲解。
⽕邪去,⼤汗出,则愈。
若从腰以下不得汗,则津液不得下通,故欲⼩便不得,热⽓上逆⽽反呕也。
欲失溲、⾜下恶风者,⽓不得通于下⽽虚也。
津液偏渗,令⼤便硬者,⼩便当数。
经⽈∶⼩便数者,⼤便必硬也。
此以⽕热内燥,津液不得下通,故⼩便不数及不多也。
若⽕热消,津液和,则结硬之便得润,因⾃⼤便也。
便已,头卓然⽽痛者,先⼤便硬,则阳⽓不得下通,既得⼤便,则阳⽓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痛。
⾕⽓者,阳⽓也。
先阳⽓不通于下之时,⾜下恶风,今阳⽓得下,故⾜⼼热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中风、伤寒,⼆⽇不躁,今反躁者,是不得汗出⽽躁,⼤青龙汤证也。
不以青龙汤发汗,反以⽕劫熨背,逼汗⼤出,⽕邪⼊胃,胃热⽔竭,则烦躁谵语所必发也。
⼗有余⽇,邪正相持,持久必争,争必振栗作解,然解⾮汗出及下利,邪⽆从解也。
若⾃下利,此为欲从⾥解也;若⾃汗出,此为欲从表解也。
今⼗余⽇不⾃下利,⽽有欲⼩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者,是⾥不解也;不⾃汗出,⽽下⾝⽆汗,⾜下恶风者,是表不解也。
⾥不解者,⼤便必硬,⼩便当数⽽反不数,则知⽔留胃中,久必肠润,其久积之⼤便⾃应多下⽽解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0条

【每⽇⼀诵】伤寒论第280条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续⾃便利,设当⾏⼤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弱,易动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腹满痛者,太阴病也。
脉弱,其⼈续⾃便利,则邪虽在⾥,未成⼤实。
欲与⼤黄、芍药攻满痛者,宜少与之,以胃⽓尚弱,易为动利也。
清·吴谦《医宗⾦鉴》【注】太阴为病,必腹满⽽痛,治之之法,当以脉消息之。
若其⼈脉弱,则其中不实,虽不转⽓下趋少腹,然必续⾃便利。
设当⾏⼤黄、芍药者,宜减之,以胃⽓弱难堪峻攻,其便易动故也。
由此推之,可知⼤便者,不论在阴在阳,凡脉弱皆不可轻下也。
【集注】程知⽈:此⾔太阴脉弱,恐续⾃利,虽有腹痛,不宜⽤攻,与建中汤相发明也。
喻昌⽈:此段叮咛与阳明篇中互相发明。
阳明⽈:不转⽮⽓,⽈:先后溏,⽈:未定成,皆是恐伤太阴脾⽓。
此太阴证⽽脉弱,恐续⾃利,虽有腹痛,减⽤⼤黄芍药,⼜是恐伤阳明胃⽓也。
汪琥⽈:或问⼤黄能伤胃⽓,故宜减芍药能调脾阴,何以亦减之?答⽈:脉弱则⽓馁不充,仲景以温⽢之药能⽣⽓,芍药之味酸寒,虽不若⼤黄之峻,要⾮⽓弱者所宜多⽤,故亦减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阴脉本弱,胃弱则脾病,此内因也。
若因于外感,其脉或但浮,或浮缓,是阴病见阳脉矣。
下利为太阴本证。
⾃利因脾实者,腐秽尽则愈;⾃利因藏寒者,四逆辈温之则愈。
若⾃利因太阳误下者,则腹满时痛,当加芍药;⽽⼤实痛者,当加⼤黄矣。
此下后脉弱,胃⽓亦弱矣。
⼩其制⽽与之,动其易动,合乎通因通⽤之法。
⼤黄泻胃,是阳明⾎分下药;芍药泻脾,是太阴⽓分下药。
下利腹痛,热邪为患,宜芍药下之。
下利腹痛为阴寒者,⾮芍药所宜矣。
仲景于此,芍药与⼤黄并提,勿草草看过。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阴为病,其脉软弱,其⼈当续⾃便利。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3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32条第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始发热,邪在表也。
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当不能食,而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除,去也;中,胃气也。
言邪气太甚,除去胃气,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此欲胜也。
食以索饼试之,若胃气绝,得面则必发热;若不发热者,胃气尚在也。
恐是寒极变热,因暴热来而复去,使之能食,非除中也。
《金匮要略》曰∶病患素不能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阳气胜也,期之旦日夜半愈;若旦日不愈,后三日脉数而热不罢者,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
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清·吴谦《医宗金鉴》【按】不发热者之「不」字,当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之文耶?当改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病虽发于阳,而阴反胜之,厥利,此胃阳将乏竭矣。
如胃阳未亡,腹中不冷,尚能化食,故食之自安。
若除中,则反见善食之状。
如中空无阳,今俗云食禄将尽者是也。
此为阳邪入阴,原是热厥热利,故能食而不为除中。
其人必有烦躁见于外,是厥深热亦深,故九日复能发热,复热则厥利自止可知。
日热续在,则与暴出有别。
续热三日来,其脉自和可知。
热当自止,正与厥相应,故愈。
此愈指热言。
夜半者,阳得阴则解也。
若续热三日而脉数,可知热之不止,是阳气有余,必有痈脓之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9条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下利不渴者,里寒也。
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
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协热也。
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
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
此之谓欤?清·吴谦《医宗金鉴》【注】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
今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
饮热相抟,上攻则咳,中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
宜猪苓汤利水滋燥,饮热之证,皆可愈矣。
【集注】赵嗣真曰:少阴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眠,及厥阴下利欲饮水者,是皆传邪之热,脉必沉细数,故以黄连滑石等清利之。
其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是本经阴邪之寒也,脉必沉微,故以附子、干姜温之。
汪琥曰: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焉知非少阳、阳明之病?然少阳、阳明若见此证,为里实,脉必弦大而长,此病脉必微细,故知其为少阴之病无疑也。
林澜曰:下利则邪并于下矣,其呕而且咳何也?盖至六、七日渴而心烦不眠,则传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则必恣饮,多饮必停水,是邪热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证复作也。
热邪传陷之下利,非阴寒吐利并作之可比。
呕而渴者,盖先呕后渴,为邪欲解,先渴后呕,多为水停,况又有水寒射肺为咳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
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乃少阴风热,转入阳明而致下利,故以猪苓汤驱导水邪,还从膀胱而去,急救胃中津液为主;彼条之心烦不得眠而无下利,乃肾水枯少,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急救肾阴为主也。
魏荔彤曰:咳而咽不痛,渴而口不渴,则知邪虽为传经而入之热,惟其有水饮相混,故热势不能甚肆。
其猛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律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得眠,于少阴但欲寐,阴证中见阳证,岂非传经之热兼水湿者乎?其所以不发黄者,以少阴病原有下利,湿不能留,热不能蓄故也。
由此观之,热邪兼水饮昭然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少阴病,但欲寐,心烦而反不得卧,是黄连阿胶证也。
然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矣。
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之故,非芩、连、芍药所宜。
咳呕烦渴者,是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是心火不降耳。
凡利水之剂,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用猪苓汤主之,以滋阴利水而升津液。
斯上焦如雾而咳渴除,中焦如沤而烦呕静,下焦如渎而利自止矣。
五味皆润下之品,为少阴枢机之剂。
猪苓、阿胶,黑色通肾,理少阴之本也;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阴之源也。
泽泻、阿胶,咸先入肾,壮少阴之体;二苓、滑石,淡渗膀胱,利少阴之用。
故能升水降火,有治阴和阳,通理三焦之妙。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脾陷而为利,胃逆而为呕,肺逆而为咳,火升而为烦渴,阳泄而废卧眠,是皆水泛而土湿故也。
宜猪苓汤,二苓、滑、泽、渗己土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润燥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少阴病,下利至六七日,正阴尽阳回之候。
阳回则病机当见阳明,所谓少阴负趺阳为顺也。
按阳明篇浮热在表,水湿内蕴,则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证,故有猪苓汤方治,导水邪而清血热。
今下利未止而见咳与呕之兼证,则为水湿内蕴,与阳明篇小便不利同。
渴、心烦不得眠,则为热在血分,与阳明篇渴欲饮水同(饮水为饮寒水)。
况心烦不眠,尤为湿热留恋营分之显据,此所以宜猪苓汤。
猪苓汤方中,所以重用阿胶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少阴阴虚有热,水热互结的证治。
学这一条,要和真武汤作比较。
为什么?因为少阴是讲阴阳的,阳虚就有寒,有寒的停水就是真武汤证。
如果少阴病阴虚有热,在阴虚有热的时候出现小便不利,出现了水证,这个就是猪苓汤证。
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虚;一个是有寒,一个是有热,但都有一个停水的问题。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因为少阴阴虚有热,同时还有水饮,这个水饮就随着三焦上、中、下发病。
热在上则心烦而咳嗽,在中焦则呕,在下焦则下利。
因此,这个水热之邪随上中下的三焦变动而不拘。
猪苓汤证应该有小便不利,为什么张仲景不说小便不利?因为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已经讲了。
除此以外,它的脉是弦细的,舌红而苔往往是水滑的。
猪苓汤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煮好去渣胶后入,育阴利水法兼全。
这叫育阴利水之法。
真武汤是祛寒镇水之法。
这两个方子要作对儿的。
少阴病讲阴阳水火,辨证之理在阴阳水火。
它有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黄连阿胶汤证,也有阳虚水停、寒邪内盛的真武汤证,也有阴虚有热、水气停留的猪苓汤证。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个更不是少阴病了,这个根本是没道理,「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这个纯粹是水谷不别,水谷不别的有自下利,起码得有小便不利,如果没有小便不利,只是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你用猪苓汤是不行的,也不知道怎么搞到少阴病来了,我想这个也许这里头有错误。
猪苓汤也是常用的方子,猪苓汤这个药和五苓散是不一样的,五苓散有气上冲,常是表不解,它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变化,所以还有表不解的情况。
可是这个猪苓汤单纯治小便不利,不能治表证,这个放到少阴篇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个猪苓汤它是个利尿消炎药,就是利尿去热,所以我们由于利尿有问题而有炎性症的机转的毛病,大家用这个方子都好。
你像咱们这个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这方子是常用的,就用这个猪苓汤加生薏仁就行,那么热的的比较厉害,小便特不利,也可以稍加大黄。
大黄这味药呀它能诱导旁边的炎症,从大小便往下行,像咱们在临床中常见的肝炎吧,真正实证也有用大黄的时候,它虽然往下泄,但是诱导其它的炎症消失,所以大黄这味药是个好药。
但我们对泌尿系这方面不要重用,要少用,不能过一钱,那么最常用的呀就是这个猪苓散加生薏仁,这个你在临床上可以试验,对这种泌尿系感染的,我认为咱们比西医要快的很,可以说百发百中。
加上大黄呢,对尿结石有很好下的作用,这个生薏仁不要忘了。
子恒试注少阴病,下利持续六七天,出现咳嗽、干呕、口渴、心烦、难以入眠等症状,是少阴阴虚有热,伴有水饮内停所致,主方选择猪苓汤。
少阴热化主要表现为阴虚阳亢,下利日久则阴伤更甚,若夹有水饮内停,水热互结,变证百出。
上焦肺阴不足、水饮犯肺均咳;中焦水饮内停,胃气上逆则干呕,胃阴虚津不上承则口渴;阴虚阳亢,虚火扰心则心烦、不能安眠,治疗应顾全育阴、利水两个方面,所以选择猪苓汤。
猪苓汤和真武汤均为少阴治水之方,前者育阴利水,后者温阳利水,有阴阳之别。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版权说明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第299条: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第307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第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自我测验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复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