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

合集下载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20【320~335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20【320~335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20【320~335条】以有形调⽆形以⽆形治有形●⽆法胜有法法⽆定法⼀叶知⼼巫娜 - 茶界 II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三⽇,⼝燥咽⼲者,急下之,宜⼤承⽓汤.这个少阴病传⾥的时候⼀般传⾥传太阴,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也有传阳明的,少阴病根本就是津液虚,那么它要传阳明呢他⼀化热就了不得了,所以津液枯竭和⼤便燥结特别迅速,所以要有少阴的外观,⽽发⽣阳明病,⼤概都要急下。

它这段就是,少阴病只是⼆三⽇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在表,⼆三⽇之后要传⾥,那么就突然间⼝燥咽⼲,咱们讲太阳病是⼝燥咽⼲不可发汗,说是热盛津液虚衰的⼀种反应,所以急下之。

那么这个要稍⼀延误,津液有枯竭的危险。

咱们讲阳明病也讲了,阳明病本来没有死证,假设津液虚竭之后,那你就攻补两难了,正虚⽽邪实。

你攻邪吧病⼈受不了,你扶正吧邪还在⾥搁着呢,越补越实,所以阳明病这个实呀,全是热实津液虚竭,这个少阴病⼀来就有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其他情况开始就是⼝燥咽⼲,这不可轻视,若不急下,转过来就是⼀个内⾥头实得厉害,津液再虚竭就不可措⼿了,所以需要急下,宜⼤承⽓汤。

这是⼆个⽅⾯看问题,仲景把他搁少阴病,⼀⽅⾯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原来是少阴病,那么到⼆三⽇了,急剧传⾥发⽣阳明病,有这种情况。

另⼀⽅⾯,我们在临床上,假设遇上⼀般的感冒,咱们说是外邪了,在初作很短暂的时间内马上发⽣⼀个,他⼝燥咽⼲呢,外表上就是脉微细,但欲寐,就是有少阴病的征候出现,与这个是⼀样的。

那么他⼀出现就发⽣⾥热太厉害了,所以他是⼝燥咽⼲,津液马上就要虚竭⽽且⼈马上就表现出虚衰的外象,以少阴病的形式就发现出来了,所以这条从不同⾓度说,根据具体事实来研究,那么他并没有开始发⽣少阴病这种情况,那么突然发⽣这种情况,也属于少阴病传⾥为阳明病的,⼀样治疗,也得⽤⼤承⽓汤,⽤在这⾥就是要说明这个,病来的⾮常猛,津液有⽴刻枯竭之势,这类的阳明病伴有虚衰征候可了不得,所以要治病当急嘛,这个时候你要迎头急下以存津液,否则转瞬恶证逢起,那就不可救药了,所以有这些问题呀,就得急下,没有其它的什么办法,你象咱们讲阳明病那个三急下,与少阴的三急下都是这个情形。

胡希恕讲伤寒论51条~59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51条~59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51条~59条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浮紧脉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嘛。

那么这个它表实,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

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

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他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嘛?你还要看看脉。

除了这个浮紧,你再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尺中迟这个脉都迟啊,就是浮紧而迟的脉呀,尺不是说尺中的脉迟而寸脉数,哪有那事啊,这血管就是一条,心一动脉一跳,脉一跳三部脉它全跳啊,这个脉跳那个脉不跳,没那个事。

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仲景的脉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关的前后也候表里,这都是《金匮要略》里的: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

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

我们说的那个促脉,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证。

那这个呢,他特意搁个尺,仲景这个脉法呀,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告诉你这是里,此里虚,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说是脉内的营气不足,血少的缘故。

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这个发汗啊,亡失人体的体液是最厉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这后头都要有的,我们慢慢的讲。

所以这个不能发汗,怎么办呢?用上边的那一条诠释。

虽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看看都象发汗,你看看有不可发汗的情况没有,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

这两条诠释的是这个,应该怎么救治,后头有的。

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就是前面我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

后头有的,现在先不管。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它是简文啊,那桂枝汤它脉浮不,也脉浮。

脉浮病在表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黄汤发汗吗?这不一定的,这是个简文,因为桂枝汤麻黄汤已经反复的说了,头前都有了。

伤寒论临证大家胡希恕老:少阴病解惑,少阴病治则,少阴病治禁

伤寒论临证大家胡希恕老:少阴病解惑,少阴病治则,少阴病治禁

伤寒论临证大家胡希恕老:少阴病解惑,少阴病治则,少阴病治禁少阴病解疑少阴属表,是胡老首先提出。

这是他通过临床研究《伤寒论》得出的结论。

一、以八纲来分析六经依据八纲的分析,即各病证有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分,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二种不同性属的证,表证自不例外,也有阴阳之分。

对此《伤寒论》有着明确说明,如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此条是“就其病发之始而言,所以称发也”,又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即是说在表的病证,有因阳实热之体,机体正气相对旺盛出现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也即太阳病;有因阴虚寒之体,机体气血沉衰,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相对当指少阴病。

藤平健也认为体质分为阴阳两型,如遇感冒则出现或偏于桂枝汤和小青龙汤的阳证,或偏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阴证。

这里所说的阳证和阴证实际即是太阳病和少阴病。

但是体质又非绝对因素,本来是表阳证(太阳病),可因发汗过多等而转化为表阴证(少阴病)。

如《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即是。

即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因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出现表阳证或表阴证。

表证分阴阳,证治自有别,《伤寒论》也有明确地说明,如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这里是说表证有大青龙汤之属的阳性证,也有麻黄附子甘草汤之属的阴性证,在讲解大青龙汤的应用时,特意提出“无少阴证”,是说表证虽应用汗解,但阴性表证即少阴病证者,不能用大青龙汤。

强调无少阴证,即明确是表阳证时,方可用大青龙汤发汗治之。

藤平健治疗自身感冒咳嗽,初以为是小青龙汤证,服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知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服之很快治愈。

这说明太阳病和少阴病都属表证,但其病性有阴阳的根本不同,其治疗也就根本不同。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7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7条

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者,阳明伤寒,而 寒气内攻也。

至二三日,呕咳而肢厥者,寒邪发 于外也,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里而不外发,其头亦不痛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是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而咳,寒邪上逆也;手足厥者,寒气见于四肢也;气上逆,则咳而苦头痛矣。

若不咳、不呕、不厥,则头不痛。

此证之头痛者标也,咳逆手足厥者本也。

【 集注 】程知 曰:无汗小便利,呕咳肢厥头痛, 曷不谓太阳病? 盖初起无头痛诸表证也,此头痛是二、三日后呕咳而厥所致,非因头痛致呕咳而厥也。

呕、咳二证,太阳、少阳俱有之,其表证未解,则属太阳病;其寒热往来者,则谓之少阳病也。

厥,则厥阴有之,但无呕与咳也。

张璐 曰:阳明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之荣卫俱伤而邪入深也。

然小便利,则邪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仍宜小青龙主之。

若不呕、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必顺水道而出,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林澜 曰: 须识阳明亦有手足厥证,胃主四肢,中虚气寒所致也。

然头苦痛而咳,自与阴寒但厥者异矣。

此类数条最为难解。

吴人驹 曰:呕咳手足厥头痛,皆由反无汗之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小便利,则里无瘀热可知。

二三日无身热汗出恶热之表,而即见呕咳之里,似乎热发乎阴。

更手足厥冷,又似病在三阴矣。

苦头痛,又似太阳之经证。

然头痛必因咳呕厥逆,则头痛不属太阳。

咳呕厥逆则必苦头痛,是厥逆不属三阴。

断乎为阳明半表半里之虚证也。

此胃阳不敷布于四肢故厥,不上升于额颅故痛。

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

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

【注】①太阳病,汗法为正治。发汗后而病未解,预示着传变的可能。
②蒸蒸发热,言其热如蒸,即潮热。从内达外,为里热已转属阳明,故曰属胃也。
③无大汗出、口舌干燥,不同于白虎汤证,无腹满硬痛,故不用小承气汤,虽有潮热,但无谵语、屎硬等证,故不用大承气汤,以胃热蒸腾发自于里,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有芒硝之故也。
第249条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释】吐后,胃不和而腹胀满者,宜与调胃承气汤。
【按】吐后,胃不和腹胀满,不要误为大实满,而与大承气汤攻之。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
【注】①腹胀满,乃吐后气逆而胃不和的表现。吐后,胃中实满之病因已有所去,与大承气汤证得大实大满显然有别。
③此处的阳字指津液,当有别于本条中前一个阳字,不可不知。
【按】本条暗示,大便硬除阳明热盛里实,销铄津液,汗出伤津,亡血失液,还有病人体质津液自虚者,须知。
浮为阳者,谓卫气强于外,芤为阴,谓荣气虚于内也。荣卫不和,当自汗出不已,以至胃中干生热,阳绝于里,大便因硬也。可与53条注互参。
由以上的脉和证可知,此为三阳并病而又并发黄疸者。刺之小瘥,谓用针刺治疗,耳前后肿已稍微减轻之意,但仍不得汗出而外不解。病过十日而脉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治之。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则可与麻黄汤。至于黄疸病,虽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仍不尿,腹内水气不消,故腹满有增无减,并加哕甚者,则胃气大衰,故不治。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
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释】趺阳脉为足动脉,古人用以候胃。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脉浮,故谓浮则胃气强。涩主津血虚,小便数则耗泄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古人谓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亦受到约束,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胡希恕讲伤寒论301条~32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301条~32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301条~320条第301条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释】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

今反发热而脉沉,发热为邪在表,沉为寒饮在里,故以解表而兼温中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太阳篇谓“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故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

脉沉主里有寒饮,本不宜发汗,今以始得之反发热,则表邪明显,故以两解表里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金贵》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兼逐饮也。

【注】①反发热脉沉中间不当断句。

反字贯彻发热脉沉两者。

少阴病本虚,以不发热为常。

病在表,脉当见浮,发热、脉沉均不寻常,故曰反。

脉沉,当责里有水饮。

反发热的原因有二:一是邪在表,其人抗病能力较强;二是里有水饮。

此亦同表阳证邪在表、里有水饮者,单纯发汗不但表邪不去,且激动里饮而生变证,小青龙汤证即其例也。

不管是表阳证,还是表阴证里有水饮者,必须解表逐饮同时实施。

若是表阳证,先解表后逐饮,即有变证,尚容时调整方证。

若表阴证,解表逐饮分步治之则不可轻视也,必须同治。

盖虚寒之人里有水饮,并于里则转太阴病之下利也。

②得少阴病的人本来就虚(津虚血少),即使用发汗药解表,也得减轻麻黄的用量以小发其汗,且必加亢奋药。

若里有水饮,必加逐饮药以两解表里。

本方附子细辛正为此而设,故曰“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本条为少阴病兼里有水饮者,乃变治方剂,下条才是少阴病的正治方剂。

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释】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不传里而无里证为常,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按】二三日无里证,说明少阴证本是表证。

以其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四五日即常传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

若胃气衰败,则死也。

外感而现少阴病,宜抓紧时间治疗,稍有疏忽,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而致死。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5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5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5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是承接第四条而来,感受外邪以后,首先是肌表的太阳受之,如果在太阳层次阻挡不住,邪气就会逐渐深入,由表证的太阳,传变为半表半里的少阳,在少阳层次还没有阻挡住的话,就再传变为里证的阳明。

仲师所论伤寒的传变,是由表到半表半里再到里,简单而言是表里传变,也就是疾病的发展是由体表而一层一层的深入,最终到达身体的内里。

在表的是太阳、少阴,半表半里的是少阳、厥阴,在里的是阳明、太阴。

并且大多是阳证传阳证——太阳传少阳,再传阳明;阴证传阴证——少阴传厥阴再传太阴。

偶尔出现阴证、阳证的互传,像是如果病家身体偏弱,可能出现由一开始的太阳病而变成太阴病,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就是治疗太阳病时发汗太过,从而造成了内里的虚证,所以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温补、通畅太阴。

本条说的二三日,不是指真正日期的两三天,跟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三千尺”一样,都是虚指,是为了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来对照。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在五六天、六七天的时候传为少阳病,在七八天、八九天的时候传为阳明病。

第四条是说明病家感受外邪有段时间了,没有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也没有出现“胃家实”的阳明病,就说明疾病没有传变,还是按太阳病治疗。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56条阳明少...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56条阳明少...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56条阳明少...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

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

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本条应读为“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滑而数,为里实有热,下利见此脉,为有宿食的缘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阳明病本不下利,由于木来克土,故反下利,因以阳明少阳合病冠之。

此句和“其脉不负……名为负也”一段文字均为附会五行家言,不足为法,亦可能是后人所附,宜去之。

本条所述下利,即指今之肠炎、痢疾而言。

中医治病重在辩证,其以太阳病证出现者,即依汗法解之,以阳明病出现者,即依法下以解之,其以少阳证出现者,即依法和解之。

本是活泼泼的,不存任何成见。

治痢如是,治它病亦无不如是也。

开头的这句话不是本条辩证的依据。

【注】①阳明少阳合病,指既有阳明病的不恶寒、但热等,又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等。

必下利的必字,一定是也。

②这段文字是以五行理念来解释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阳明属土,脉大;少阳属木,脉弦。

若大盛于弦,即木未克土,此为顺(不负)也,不致下利;若弦盛于大,即木来克土,此为负,土被木克,则必下利。

古人论病是先由经验掌握治病规律,后求解释。

在这个长期的探索中,当时兴什么学说,就尝试用什么学说来解释。

本条用五行学说解释,显然是十分牵强的。

照仲景书惯例,第一句应为“少阳阳明合病”才是,凡此者,疑为后人所附。

下利是本条为证,须知。

③以脉来辨里有宿食,《伤寒论》中有本条,《金贵腹满》中有“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

阳明病里有热,开始本应能食(参见197条),但随着里热的伤津烁液,食反不得消化而逐渐成为宿食。

如果还没有结滞而影响气血运行,则其脉滑数,若影响到气血运行,则必不滑而涩也。

若大便硬,腹气不通,已大实满,脉不当滑矣。

本条虽有下利,但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伤寒论》缺失条文注释摘自《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阳明篇缺失诸条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释】阳明中风,即太阳中风转属阳明。

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

腹都满即上下腹俱满,为里有水气。

胁下及心痛,指胁下及心下俱痛,属少阳证。

久按之气不通,指按其胁下和心下稍久则觉气息窒塞,呼吸困难。

鼻干属阳明证。

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属太阳证。

嗜卧属少阳证。

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为黄疸病。

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

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由以上的脉和证可知,此为三阳并病而又并发黄疸者。

刺之小瘥,谓用针刺治疗,耳前后肿已稍微减轻之意,但仍不得汗出而外不解。

病过十日而脉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治之。

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则可与麻黄汤。

至于黄疸病,虽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仍不尿,腹内水气不消,故腹满有增无减,并加哕甚者,则胃气大衰,故不治。

【按】本条是黄疸而现三阳并病的重症,治从少阳而用小柴胡汤。

麻黄汤之用,实想不通,可能有错简。

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预后多不良,谓为不治不为无据。

【注】①太阳中风本有自汗,但本条为黄疸病而现三阳并病的重症,在传变的过程中变为无汗。

若有汗出,热得外越,还不至于到一身及目悉黄的严重程度。

②小便难为里有水气,水热互结于里,故发黄疸,一身及目悉黄。

③有潮热为阳明证,时时哕乃水结于里,外不得汗,小便又难,气不旁通,故时时上逆而哕。

④耳前后肿属少阳病,一般孔窍部位炎症以少阳证居多。

【按】小柴胡汤亦治黄疸,加橘皮治干咳或哕逆,加石膏治腮腺炎及淋巴腺炎,用之屡验。

据明代赵开美本,本条自“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以下单列一条。

即使如此,据脉但浮而用麻黄汤亦不可解,有待后学研究。

第245 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夜,大便因硬也。

【释】脉象浮沉相对,浮为太过,属阳,沉为不足,属阴。

阳脉微,指脉浮而按之微,即太阳中风的脉浮弱(浮缓)。

阳脉实,指脉浮按之而不微,即太阳伤寒的脉浮紧。

太阳中风则自汗出,若汗出少者,津液无大损伤,故谓为自和。

若汗出多,致津液大量丧失,故谓之太过。

太阳伤寒当发汗,但发汗取微似汗,若大发其汗而使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无论自汗与发汗,汗出太过则津液亡失,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因而硬也。

【按】太阳中风自汗出,津液虚于表,故阳脉微;太阳伤寒无汗,津液充于表,故阳脉实。

仲景于此不言脉浮缓、脉浮紧,而言阳微、阳实者,正是教人明白所谓阳绝于里者为津液绝于里也。

书中所论亡阳亦多指亡津液,一些注家执定阳即热,甚为不当。

【注】①阳,和阳脉实中的阳字,均指浮脉。

微是细而虚(无力)的兼象。

脉阳微即浮而微,乃太阳中风的浮弱脉。

阳脉实者,即太阳伤寒的浮紧脉。

②汗出太过,则大量亡失津液。

③阳,指津液,参考27条注可知。

绝,不能机械的理解为竭绝,当是津液亡失太过的意思。

【按】在脉学上,太过为阳,不及者微阴。

仲景著作中,脉的阴阳在部位、取法、机能、物质上各有所指,并无玄虚之弊。

兹举本书为例:第六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其阴阳指尺部与寸部。

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其阴阳指脉的内外,既有机能上的又有物质上的。

本条脉阳微、阳实是指浮脉而言。

所以读仲景书要琢磨文义的真正涵义,是要下苦功夫的。

本条屎硬不该以大承气汤攻之,自不待言。

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释】浮为太过,主表主热,芤为不及,主津血不足。

脉浮于外,芤于内,为热亢于外而津血不足于内。

浮芤相搏,即热与津虚互相影响,必使热者愈热,而虚者愈虚。

由津液外越,胃中干而生热,故使阳绝于里。

【按】此论津液自虚,非因他故亡失者,故专以脉论。

津虚本可致热,热盛更使津虚,二者相搏,必致胃气生热,阳绝于里,大便硬自在言外。

【注】①脉浮而芤,即轻取浮大,重按觉血行滞涩而无物。

芤脉乃浮大其外,空涩其内之象,故主血虚、虚劳。

亦有谓芤为应指两头有、中间无者,实非。

②浮为阳,芤为阴。

此处的阴阳系指脉的属性。

脉浮于外而芤于内,为阳亢于外,津血不足于内。

③此处的阳字指津液,当有别于本条中前一个阳字,不可不知。

【按】本条暗示,大便硬除阳明热盛里实,销铄津液,汗出伤津,亡血失液,还有病人体质津液自虚者,须知。

浮为阳者,谓卫气强于外,芤为阴,谓荣气虚于内也。

荣卫不和,当自汗出不已,以至胃中干生热,阳绝于里,大便因硬也。

可与53条注互参。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释】趺阳脉为足动脉,古人用以候胃。

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脉浮,故谓浮则胃气强。

涩主津血虚,小便数则耗泄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

古人谓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亦受到约束,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按】以上四条均为脾约证,其因虽各有不同,但津液绝于里而大便硬是一致的。

津液亡失致大便硬者,即前所述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与大承气汤证的热实燥结,潮热、谵语、烦乱者大不一样,故不可以大承气汤猛攻。

若就大便难一证取治,最易弄错,以是连续论述,或以证分,或以脉辨,处处示人以辩证之道,并名之为脾约,出麻子仁丸缓下方,以示与大承气汤的证治有别。

【注】①趺阳,古代三部九候便诊法的切脉部位之一,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筋间,候脾胃。

浮主热(胃热),涩是津血不足,此与寸口脉法相同。

②胃热则气强,其脉浮,小便数乃致津不足,其脉涩。

③约,穷也。

胃热和小便数相互影响,水分被夺而伤津,所以大便硬。

【按】前250、251、252三条屎硬之理同本条,未出方。

脾约证无大实满痛。

麻子仁丸,现在市售名麻仁滋脾丸或麻仁丸,润下药也。

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释】太阳病三日,虽发汗而病不解,其人反蒸蒸发热者,此发自于里,不似太阳病的发热翕翕然于外,故谓属胃也,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按】太阳病才三日,发汗不解,马上蒸蒸发热,传变可谓迅速。

不用大承气汤,以无大汗出而腹满痛故也。

【注】①太阳病,汗法为正治。

发汗后而病未解,预示着传变的可能。

②蒸蒸发热,言其热如蒸,即潮热。

从内达外,为里热已转属阳明,故曰属胃也。

③无大汗出、口舌干燥,不同于白虎汤证,无腹满硬痛,故不用小承气汤,虽有潮热,但无谵语、屎硬等证,故不用大承气汤,以胃热蒸腾发自于里,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有芒硝之故也。

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释】吐后,胃不和而腹胀满者,宜与调胃承气汤。

【按】吐后,胃不和腹胀满,不要误为大实满,而与大承气汤攻之。

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

【注】①腹胀满,乃吐后气逆而胃不和的表现。

吐后,胃中实满之病因已有所去,与大承气汤证得大实大满显然有别。

②阳明病胃家实,有热实(里热充斥)、容物毒实(如燥屎、宿食等容物毒变者)之不同,程度亦有很大差别,为证表现也不一样,所以三承气汤各有其特定的适应症。

大实、大满、大痛、大热者,大承气汤证;胃不和,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证;里实胃不和、以热为主者,调胃承气汤证(如上条);实满腹胀为主者,小承气汤证(如下条)。

本条表现是腹胀满,按常理应予小承气汤,所以予调胃承气汤者,盖因吐后之腹满乃胃气不和也,和胃则愈。

此可与29、70、108、127诸条互参。

第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释】太阳病,吐、下、发汗后,由于津液亡失,胃中干而不和,故微烦。

若小便数,益使胃肠枯燥,大便硬结不通,可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即愈。

【按】此太阳病误治而转属阳明病者。

里热不甚,故只微烦。

虽大便硬,不宜大承气汤猛攻。

虽有脾约证,但后者虽十日不大便无所苦,而此则微烦,故不用麻子仁丸而用小承气汤。

辩证必如此入细,用药方能恰到好处。

【注】①太阳病,吐下是非法治疗,发汗有当与不当,若发汗不当而病不解,邪乘虚入里,则转属为阳明病。

②微烦,尚未至大烦,乃邪热入里的反映。

热入于里,斥津外排,故小便数。

小便数,津液亡失,因而大便硬(亦可致烦)。

③大便硬,故宜小承气汤,以枳实、厚朴消胀去满有余而攻下不足。

调胃承气汤以芒硝去热,虽芒硝、大黄合用,但有甘草,下之并不峻猛。

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释】无太阳柴胡证,指无太阳表证和少阳柴胡证。

今既烦且燥,心下又硬,已四五日不大便,里实显然可见。

能食为胃热,据理当可议下矣,但以脉虚,而且只限于心下硬,因稍稍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稍安其烦躁,再行观察。

至六日,还不大便,可增与小承气汤一升。

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虽不能食,有似结实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屎未定成硬,大便初硬而后溏,则仍不可以大承气汤攻之。

若不慎而攻之,必使溏泄不止,须待其小便利,则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按】本条脉弱与前之脉迟均属不及的脉(参见240条按)。

阳明病见此类脉必须精心观察,慎重用药,尤其脉弱而心下硬,更当虑其虚,即有一二实候,亦不可妄试(大承气汤)攻下。

先以小承气汤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再增与一升,用药何等慎重。

四五日、六日、六七日、观察何等周详。

治大病难,治疑似病更难,病家急躁,医者粗心,未有不败事者。

四五日至六日,虽无不大便的明文,然据不大便六七日一语,则四五日至六日未大便自在言外,古文简练,读者应仔细玩味。

【注】①得病二三日,指始得病二三日也。

刻下既无太阳证,又无少阳证,唯有烦躁和心下硬,而且已四五日不大便,可见里实已逐渐形成。

胃有热当能食,今能食亦有里热,判断病属阳明当不为错。

治之之法不可孟浪,一是因为脉弱与阳明脉大矛盾,这是一个主要着眼点,二是心下硬有虚的可能,即使不为虚,因只限于心下,结实还不为甚。

因此,在遣方上着眼于四五日不大便而用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刻下证小安矣。

②过一天还不大便,仍以小承气汤增加点量,再观察之。

③若迁延至六七天仍不大便,而且已不能食,里实肯定已很重,是否就可与大承气汤攻之呢?不行,得看屎是否确实已硬再作定夺。

若小便少者,大便未定成硬,或初硬后溏,此时与大承气汤攻之为时尚早,强攻之则溏泄不止也。

④小便利者,屎定硬也,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

【按】烦躁一证,从里热能食来看,当为热烦,而非虚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