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68发汗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小腿转筋徐迪华医案: 王某某,男,28岁,1958年1月4日初诊。
自诉:3个月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轻工作轻发,重工作重发,休息后不发。
发作后小腿酸痛数天不退。
近4夜连续小腿抽筋,头昏少力,食欲正常。
2年前有钩虫病史,服2次驱虫药后,5次大便检查,末见虫卵。
检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
舌淡苔滑,脉软细。
面色萎黄,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末触及。
红血球325万,血色素60%。
处方:芍药甘草汤60毫升,为2天量。
1月6日复诊:服药一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即停。
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黄芪9克,党参12克,当归9克,服5剂。
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发过。
(中医杂志1959)按语: 小腿转筋,即29条所谓“脚挛急”也,乃芍药甘草汤之主证,由肝之阴血亏虚,筋脉挛急所致。
有是证使用是方,有是方即获是效。
诚信仲景之方,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二、不安腿王明如医案: 朱某某,女,45岁,1986年11月30日初诊。
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
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
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
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
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
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处方:生白芍60克,甘草5克,5剂。
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
(浙江个医杂志)按语: 肝藏血,主筋。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
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三、属脘痛(急性胃痉挛)刘持年医案: 朱某,男,17岁。
胃院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诊为急性胃痉挛。
处方:白芍l5克,甘草9克,3剂。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恶寒、发热、口渴、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伤寒论》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方三十。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

伤寒论条⽂398条(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5、伤寒⼆、三⽇,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重,多眠睡,⿐息必鼾,语⾔难出。
若被下者,⼩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者,微发黄⾊,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熏之,⼀逆尚引⽇,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愈。
发于阴,六⽇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七⽇以上⾃愈者,以⾏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未上。
10、风家,表解⽽不了了者,⼗⼆⽇愈。
11、病⼈⾝⼤热,反欲得⾐者,热在⽪肤,寒在⾻髓也,⾝⼤寒,反欲不近⾐者,寒在⽪肤,热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阴弱。
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8条

【每⽇⼀诵】伤寒论第68条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草附⼦汤主之。
上三味,以⽔五升,煮取⼀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发汗病解,则不恶寒;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
今发汗病且不解,⼜反恶寒者,荣卫俱虚也。
汗出则荣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草附⼦汤,以补荣卫。
清·吴谦《医宗⾦鉴》发汗病不解之「不」字,当是衍⽂。
盖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今⽇反恶寒者,正所谓病解之义也,病解恶寒,始谓之虚。
伤寒、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表虚也,是表邪犹在不解,仍当汗也。
今发汗汗出,病已解,不当恶寒矣。
反恶寒者,⾮表邪也,乃阳虚不能卫外所致,故以芍药⽢草附⼦汤主之。
盖⽤附⼦以扶阳,芍药以补阴,⽢草佐附芍补阴阳⽽调荣卫也。
⽅有执⽈:未汗⽽恶寒,邪盛⽽表实;已汗⽽恶寒,邪退⽽表虚,汗出之后,⼤邪退散,荣⽓衰微,卫⽓疏慢,⽽但恶寒,故⽈虚。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汗后反恶寒,⾥虚也,表虽不解,急当救⾥,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
故于桂枝汤去桂、姜、枣,加附⼦以温经散寒,助芍药、⽢草以和中⽿。
脚挛急与芍药⽢草汤,本治阴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皆仲景治⾥不治表之义。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汗泄⾎中温⽓,⽊郁阳陷,故表病不解,⽽反加恶寒。
芍药⽢草附⼦汤,芍药清风⽽敛营⾎,⽢草培⼟⽽荣⽊⽓,附⼦暖⽔以补温⽓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病不解,未可定为何证也。
汗⼤出恶热,则为⽩虎汤证。
外证不解,汗出恶风,则宜发汗,为桂枝汤证。
若反恶寒者,则为营⽓不⾜。
⾎分中热度太低,不能温分⾁⽽濡⽪⽑,故反恶寒。
芍药⽢草汤在误服阳旦汤条下,原为⾎不养筋,两脚挛急,疏导营⾎下⾏之⽅治。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〇:甘草附子汤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〇:甘草附子汤一九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掣痛,痛得很厉害,抽筋的痛,不得屈伸,弯都会痛,近之则痛剧,碰到都会痛,汗出,病人痛得一直流汗,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于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桂枝重用,譬如桂枝四钱,其它全部都用二钱,桂枝去风,白朮去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光这三味的时候,跑得最快的是桂枝。
因为桂枝去风的力量很强,湿比较慢,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面,所以桂枝四,炙甘草二,附子二,白朮二,如果是胖子桂枝可以用到六钱。
为什么会有风湿相搏?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湿会停下来,如果湿停在上焦,当得到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的时候,又刚好下利。
就变成结胸了,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湿停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湿停在肌肉,有的人湿停在关节,虽然看起来表面有红肿,其实里面是寒湿。
膝盖风湿,下针「膝五针」,扎完针后摸摸脉,如果没有表证就是「白朮附子汤」,如果是痛风,风吹得很难过,不可以碰,用衣服盖着比较好,整个红肿的,这是标准的痛风,扎针「开四关」、「合谷」、「太冲」、「大杼」,骨会大杼,「脾俞」脾主四肢主肌肉,「肾俞」把湿从小便利出来,「曲池」、「膝五针」,全身差不多都好了,再开「甘草附子汤」吃。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骨节烦疼,不得屈伸、上冲,汗出,恶寒,小便不利者。
日三服,一天吃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刚开始服的时候,会得微汗,一层黏黏的汗,那是湿不是好的津液,恐一升多者,可以分五六次吃,二小时吃一次,或三小时吃一次,看病况而定。
——完——。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一、痉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讲解:痉,抽搐痉挛也。
痉病多不恶寒,仅刚痉恶寒,故云“反恶寒”,实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表证,一为伤寒无汗,一为中风有汗,痉以中风证出现者,名曰“柔痉”。
2.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讲解:“为难治”三字为衍文,当去。
本段主要论述柔痉。
柔痉为病,热盛津液虚,肌肉痉挛,约束脉道而脉沉不出。
太阳病不一定就是痉病,若发汗太多,表未解,热未退而津液已伤,组织枯燥,肌肉痉挛,方为痉病;“风病”即太阳中风,应以桂枝汤解肌,而反下之,病必不愈,徒亡津液,津伤而致痉;若下之后,再以麻黄类复发其汗,津液更伤而致拘急成痉;平素身有恶疮,津液随脓血而亡失,本已不足,虽有身疼痛的表证存在,但仍不能发汗,发汗重亡津液,亦作痉。
总而言之,痉病的发生基础是津液亡失到一定程度。
3.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讲解:本段言刚痉。
身热、恶寒、颈项强急,为葛根汤证,气夹津液而上冲,下部津少而足寒,上冲头脑则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颈项活动不利,难于转动,则独头动摇。
甚者牙关紧急,口难开,背弓反张。
“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一句,《伤寒论》及《玉函经》中俱未载,为衍文。
4.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讲解:刚痉以葛根汤发其汗,发汗之后,其脉紧弦当变为缓曲前行如蛇形状。
表邪已解,冲气已去,津液当下,下则暴腹胀大,为欲解也。
如果脉直上下行,紧弦如故,而又沉伏不出者,主于由表入里,其痉更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
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它是一种什么(病)?就是简约的说法,这篇文字搁这块就不成立,发汗之后病不解,还反倒恶寒,那么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不对的,这怎么能对呢。
他这个书啊,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给你解释太阳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应该知道,因为头前咱们讲过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不治脚挛急嘛,芍药有育阴作用,由于津液虚而挛急,同时再恶寒,那么就是芍药甘草附子证。
这个附子加到芍药甘草汤里,他说如果发汗丧失体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恶寒了,不好反倒恶寒。
这个反恶寒,反倒增加其恶寒,以前太阳病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反倒恶寒加甚,那么说明这个病是由阳入阴了,那么现什么证候呢,就这你不能用这个方剂,他总是现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而恶寒者)你才用芍药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这个药啊。
那么仲景他提到这,他没详细解释这个证候,因为芍药甘草汤在旁处讲的很多,所以在这里就不那么详细分析,主要目
的讲的这个太阳病,太阳病应该发汗,在发汗的过程上,由于发汗不得法呀,由于滥用发汗药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当发汗,也许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讲这个,这个当大夫也应该知道。
所以这个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们研究治太阳病,是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够详细。
下面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