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合集下载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证中风没有不发热的在六七日这个过程当然暗中就是说已经服过桂枝汤了还不解这个人反而烦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第74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六七日不而烦”,原先这个人得的是中风证,中风没有不发热的,在六七日这个过程,当然暗中就是说已经服过桂枝汤了,还不解,这个人反而烦。 不解指表不解了。 “有表里证”,表证就是上面说的“不解”,还是中风发热那种证;里证就指着下面所说水逆,饮水则吐这个水逆。 他说“有表里证”,这也是倒装句,先把结论搁前面了,底下详细解释。 “渴欲饮水,入水则吐者”,五苓散证就渴,渴,喝还渴,这叫消渴嘛,怎么样喝,也不吸收,胃停水多了就要呕吐,所以“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吃东西就不吐(喝水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不下去,专吐水。 可是渴,一喝就吐,那么这叫做水逆证,当然也用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证)开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发热,微热,这个时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 这个时候如果再延迟,不利小便而就是喝水,水喝到相当程度,再喝就要吐了,这叫做水逆。 水逆还是五苓散证的继续,所以仍然用五苓散。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胡希恕伤寒论171条

胡希恕伤寒论171条

胡希恕伤寒论171条
胡希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伤寒论》一书中总结了171条关于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以发热、寒战、体重减轻、全身疼痛等症状为特征。

胡希恕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搏等指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这171条中,胡希恕首先强调了伤寒病的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病情初期,病人可能只表现出一些轻微的不适,但通过仔细观察,医生可以察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及早发现疾病。

此外,胡希恕还强调了精确的诊断方法的必要性,只有准确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胡希恕提出了一些传统的中药疗法。

他认为,通过使用一些具有解毒、解热、清热等作用的中药,可以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症状。

此外,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适当的饮食可以提高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并有助于康复。

此外,胡希恕还关注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并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因此在治疗伤寒病时应该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来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胡希恕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通过总结
自己的临床经验,他对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胡希恕的理论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学和提高诊疗水平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展开全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

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

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

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

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

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

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它冲这一段来的。

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

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

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

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

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

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

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

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

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证候。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第25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

少阳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即,若不使胃和不但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

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

如第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为热证,阴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

以是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的疑问。

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无关重要,故从略),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

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

《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甚明。

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

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

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

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1.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

胡希恕讲伤寒论-50条~59条(上)

胡希恕讲伤寒论-50条~59条(上)

胡希恕讲伤寒论-50条~59条(上)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浮紧脉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嘛。

那么这个它表实,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

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

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他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嘛?你还要看看脉。

除了这个浮紧,你再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尺中迟这个脉都迟啊,就是浮紧而迟的脉呀,尺不是说尺中的脉迟而寸脉数,哪有那事啊,这血管就是一条,心一动脉一跳,脉一跳三部脉它全跳啊,这个脉跳那个脉不跳,没那个事。

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仲景的脉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关的前后也候表里,这都是《金匮要略》里的: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

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

我们说的那个促脉,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证。

那这个呢,他特意搁个尺,仲景这个脉法呀,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告诉你这是里,此里虚,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说是脉内的营气不足,血少的缘故。

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这个发汗啊,亡失人体的体液是最厉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这后头都要有的,我们慢慢的讲。

所以这个不能发汗,怎么办呢?用上边的那一条诠释。

虽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看看都象发汗,你看看有不可发汗的情况没有,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

这两条诠释的是这个,应该怎么救治,后头有的。

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就是前面我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

后头有的,现在先不管。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它是简文啊,那桂枝汤它脉浮不,也脉浮。

脉浮病在表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黄汤发汗吗?这不一定的,这是个简文,因为桂枝汤麻黄汤已经反复的说了,头前都有了。

胡希恕讲伤寒论-171条~178条(上)

胡希恕讲伤寒论-171条~178条(上)

胡希恕讲伤寒论-171条~178条(上)第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少阳并病就是先得的太阳病,这个病传入半表半里,又发生少阳病,而太阳病还不罢,这叫做并病,心下硬,这是我们前面讲的人参证,这是小柴胡汤证,心下痞硬,不可吃泻药,吃泻药下利不止者死,后头阳明施展就有了,它是胃虚嘛,颈,我们这个脖子两侧是颈,后面是项,颈强是少阳证,眩是指目眩,指少阳证,所以这个太少证候俱备,它叫太阳少阳并病,那么这个柴胡证不太完善,还不太完备,那么可以用针刺之法,当刺大椎、肺俞、肝俞诸穴,那么这个就去胸腹的邪热之气,我们吃小柴胡汤也是为这个,它就是祛这个胸腹邪热,慎勿下之,这个病啊,万万不要吃泻药,因为太阳也忌下,少阳更忌下,尤其是这个心下硬,你不要看它是个实证,这个心下硬,纯粹是胃虚,要当实证下之非坏不可,所以搁个慎勿下之,当然这个病我们要使小柴胡汤是可以的,这也就说明,少阳病而现柴胡汤证,柴胡证不太明显,那么有用针刺之法,大椎、肺俞、肝俞都可以刺,这个就祛胸腹间的邪热之气。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那么就指有太阳病的证候,这个太阳病的证候也不过是脉浮,发热而已。

它并不恶寒,要真正有恶寒啊,那还是要用葛根汤,它说有,那么所谓少阳病呢,当然有口苦咽干这类情况,那么这两种病同时发作者,谓之合病,合病与并病的差异啊就在这么一点,先有太阳病而后有少阳病,就是由太阳转属为少阳了,这个叫做并病,前一个病并到后面这个病而发病,这个合病呢既有太阳病的证候,又有少阳病的证候,叫同时发作,这个不是相传,叫合病,那么这种合病,自下利者,可与黄芩汤,那么这个证候呢,总而言之有热,太阳少阳都是一个阳热的证候,就是既有表热,又有半表半里之热,它是这种情况,但是太阳病决不明显,要是明显的,虽然有自下利,它也要用葛根汤,要么用葛根汤来加,所以这个我们必须分清了,刚才在那个协热利里讲了,它那个也是表里不解,这个也是表里不解,可是这个是太阳从少阳说的,有些口苦,有热象,半表半里也有热象,也有表热的情况,但它不是纯粹表证,要是纯粹表证,得先解表,那么要用葛根汤,那么这个黄芩汤,这个下利,也治热利,这种热利就是痢疾了,没有明显的表证,但是有发热,口苦,这一类的啊也给起名叫太阳与少阳合病,一发作就这样,那么这个情况有用黄芩汤的机会,这个黄芩汤啊,它下利,腹痛,它有芍药啊,那么这个它以黄芩为主药,它也是祛热的,烦燥腹痛而下利者,可以这种方剂,我们现在用的白头翁汤,它那个比这个更凶,它这个排泄物感觉烫呀,那你吃黄芩汤就不如吃白头翁汤了,那个后头要讲到,到厥阴篇就讲到,这个以腹痛为主,腹痛有些烦,这种痢疾,可以用黄芩汤,有热,如果要是有呕,还要加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加小半夏汤,就是止呕,那么黄芩汤就是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那么芍药甘草汤就治肚子痛,黄芩就是去热,解烦,大枣是安中的药,也治肚子疼,所以这个药治肚子疼,热利腹痛,但是要是下重,里急后重的样子,这个不行,起码要加大黄,那就……白头翁加大黄,黄芩加半夏生姜呢,就是上边黄芩汤加上治呕吐的半夏再加生姜。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

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

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

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3、强调厥阴不是伤寒的最后阶段,而是太阴。

4、经方辨证体系是六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5、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6、经方辨证为病-证-方证三级结构。

7、六经八纲是辨万病的总纲。

8、古方(经方)能治今病9、可用排除法确认半表半里病。

等重大观点。

胡老在经方体系内来解释条文与经方,使经方独特而又朴素的概念及脉诊得到正确的解读与总结,使《伤寒论》自身朴素的辨治体系重现于世,使整部伤寒论亲切可读,使辨证论治的实质得以体现。

既纠正了中国研究伤寒传统的错误观点,亦纠正了日本古方派不注重六经病机辨别的极大不足,为后人研究伤寒论指明了正确方向。

解放后,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中迷失了自我,胡老虽苦苦坚守,奈何不为世人所重,胡老与陈慎吾前辈友善且学术思想相近,二人每相互促进,曾共同办学,皆为经方大师。

胡老自我要求甚高,文稿一再修改,身前皆未出版。

胡老一生,只在别人要求下发表一篇文章,足见其严谨与耿直。

经方体系的辨病机就是辨六经,很简明。

它符合上古生命哲学中“一分为三”、“涵三维一”的核心思想。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经辨证就是在"三"的阴阳和合中辨病机,脏腑经络等很多辨证方法是在"万物"这一层次来辨的,五行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三十二天罡六十四卦,令人眩目------"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很多有志之士便是深陷其中,白白消耗心血而不得其门而入.自胡希恕大师横空出世,融合古今中外--“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伤寒论》自此方可读,古朴可珍,比它家更近仲景原意,可谓真得仲景之心,甚至可以说胡希恕前辈是近代研究《伤寒论》第一人,至今仍无人能及。

曾有听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在讲课中对其学生说到:有人统计,自东直门创院以来,病人数最多,疗效比较公认的就数胡希恕前辈,只是一般人难接受其学术见解,致了解他的人有限,范围不广而矣。

但有些内行人对其则有极高评价,如刘渡舟前辈就对其很佩服,多次在书面及口头赞其“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经方学派的大师”等,以及当时的很多名家如陈慎吾、谢海洲、任继学等大师级人物对胡希恕的经方疗效亦佩服不已。

然"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国人积重难返,多数中医至今仍对其不甚了解、不甚认同,良可惜也。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其方证和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后世称“张仲景为方剂之祖”,即认为《伤寒论》的方证都是张仲景一人发明创造,但这不免有过誉之嫌,更不符合中医发展史,也因此影响了正确认识《伤寒论》。

因此,要认识《伤寒论》,认识经方,必须弄清楚《伤寒论》方证的起源。

经方,是指《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经》简称《汤液》)、《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为代表的中医药学体系,在我国医药学界有着深远影响,其魅力所在,不仅是其方药及方证,更关键在其特有的理论体系。

《伤寒》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本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

《本经》的撰成年代和作者是谁,至今仍不清楚,但一致公认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药学著作,代表了我国医药的起源,如徐灵胎于《本草古今论》谓“本草之始,仿于神农”如是说。

其实其与《伤寒》一样,“神农一日遇七十毒”,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所完成的,而是我们先人祖祖辈辈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它起始于神农时代。

《本经》所以依托神农之名,一是确与神农有关;二是因在神农时代虽没有文字,但已积累了不少防病治病知识,后世记载其内容权当属于神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黄帝之前。

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4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

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属仰韶文化。

又于1995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

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

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

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

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

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或用大黄、芒硝可以解除便秘之苦……当时虽没有文字,但积累的经验被流传于后代,当有文字后便记载下来。

《本经》所记载:“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柴胡,味苦,平。

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大黄,味苦,寒。

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365味药,显示了神农时代用药总结,显示用药理念与《伤寒》一脉相承。

因这些医药知识产生于神农时代,称之为《神农本草经》当名实相符。

有关《本经》成书的时代,章太炎认为:“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代有增益,至汉遂以所出郡县附之耳”;钱超尘教授据《周易》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国语?楚语》有“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论语》有“季康子馈药”等关于药物知识记载,认为“先秦时代人们对药性药效已有所认识,并载于古书,《本经》形成于先秦乃至周初,增补于汉代,《汉书?艺文志》所以无其名者,或与《汤液》32卷合为一书亦未可知”。

说明不是一朝一代一人所著成,但其起源确是始于神农而早于岐黄。

《本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论述,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科学的起源,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开创了以八纲辨证的经方医学体系。

书中更详于记述了365味药物,以四气五味适用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症状论述,显示了单味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其述证主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即八纲理论,标志了经方基础理论的起源。

任应秋老师考证认为,张仲景系《神农本草经》一派,主要依据是两者都是用八纲辨证。

《本经》单味药和适应证,实际是单方证,这在《伤寒》可见有相类记载,如一物瓜蒂散方证、百合洗方证、文蛤散方证、矾石汤方证、苦参汤方证、狼牙汤方证、大猪胆汁方证、大乌头煎方证、甘草汤方证、猪肤汤方证、雄黄熏方证等等,这些方证与《本经》一脉相承。

后来发展为复方证,其理论仍是用八纲辨证,而不用脏腑五行、经络辨证,对比《本经》与《伤寒》的内容即可清楚。

更重要的是,《伤寒》中有许多记载了神农时代的医疗经验,如《伤寒》中多处记载“若被火者”、“若火熏之”、以粥治病、以麻黄汤发汗、以大承气通腑实等治法,标明了汉代对神农时代的继承和批判及弘扬。

皇甫谧《甲乙经序》谓:“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说明《汤液》、《伤寒》的方证,不论是单方方证还是复方方证,都与《本经》有渊源关系。

即说明《伤寒》的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伤寒》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本经》不仅指方药、方证,更重要的是其理论,即八纲辨证理论,亦起源于神农时代。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下简称《伤寒论》)是不同时代的两部中医古籍,《内经》前而《伤寒论》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