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5条

合集下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8条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者,表仍未解也。

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 细者,邪结于里也。

大便硬为阳结,此邪热虽传于里,然以外带表邪,则热结犹浅,故曰阳微结。

脉沉虽为在里,若纯阴结,则更无头汗恶寒之表证。

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今头汗出,知非少阴也。

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

服汤已,外证罢,而不了了者,为里热未除,与汤取其微利,则愈,故 云得屎而解。

清·吴谦《医宗金鉴》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

脉虽沉紧之「紧」字,当是「细」字。

本条上文并无「紧」字,如何说脉虽沉紧,「虽」字何所谓耶?必是传写之误。

伤寒五、六日,虽表有头汗出,微恶寒之阳邪未罢,里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之阳结已形, 但手足冷脉沉细,则阳邪所结殊微也, 故曰: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然脉沉细,似乎里阴盛,而头汗出,则为表阳郁也。

假令纯阴结,则不得复有头汗出之外证,始合悉入在里之纯阴结矣。

夫既非悉入在里之纯阴结,此必为半在里、半在表之阳微结也,故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三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者,和其不通身汗出微恶寒也。

设不了了者,必大便之硬未除,自宜利其大便使得屎而解也。

喻昌曰: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尽散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9条

【每⽇⼀诵】伤寒论第99条第99条伤寒四五⽇,⾝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温⽽渴者,⼩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渴者,⾥不和也。

邪在表则⼿⾜通热,邪在⾥则⼿⾜厥寒;今⼿⾜温者,知邪在表⾥之间也。

与⼩柴胡汤以解表⾥之邪。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四、五⽇,邪在三阳之时。

⾝热恶风,太阳证也;颈项强,太阳阳明证也;胁下满,⼿⾜温⽽渴,阳明少阳证也。

此为三阳合病之始,固当权其孰缓孰急,以施其治。

然其⼈胁下满,⼿⾜温⽽渴,是已露去表⼊⾥,归并少阳之机,故独从少阳以为治也。

主以⼩柴胡汤者,和解其表⾥也。

此三阳合病不必悉具柴胡证,⽽当⽤柴胡之⼀法也。

⽅有执⽈:三阳俱见病,⽽独从少阳⼩柴胡以为治者,太阳、阳明之邪微,少阳近⾥⽽⾥证见,故从少阳⼀于和⽽三善备也。

喻昌⽈:本当从三阳合并病之例⽽⽤表法,但⼿⾜温⽽加渴,是外邪逼于少阳,向⾥之机已着,更⽤⾟⽢发散,则重增其热⽽⼤耗其津矣。

故从⼩柴胡之和法,使阳邪罢⽽阴津不伤,⼀举⽽两得也。

⼩柴胡汤当从加减法,不呕⽽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为是。

张志聪⽈:⼿⾜温者,⼿⾜不冷也。

⾮病⼈⾃觉其温,乃诊者按之⽽得也。

不然何以既⽈⾝热,⽽复云⼿⾜温耶?汪琥⽈:此条系三阳经齐病,⽽少阳之邪居多也。

太阳伤寒已⾄四、五⽇之时,不⽈发热恶风,祗⽈⾝热者,此太阳之邪渐衰也。

其兼阳明证不⽈⿐⼲不得卧,⽽只⽈颈项强者,此阳明之邪,亦将衰也。

惟下满为少阳经之专证,况兼⼿⾜温⽽⼜渴,此为邪将传⾥之机已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热恶风,头项强,桂枝证未罢。

胁下满,已见柴胡⼀证,便当⽤⼩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

不任桂枝⽽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0条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针经》曰∶夺血者无汗。

尺脉迟者,为荣血不足,故不可发汗。

清·吴谦《医宗金鉴》脉浮紧者,寒伤荣之脉也;身痛者,寒伤荣之证也。

脉证皆表实邪,则当发汗,宜麻黄汤。

设若寸关脉浮紧,惟尺中迟者,则又不可发汗。

何也?以其人平素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由此可知,脉阴阳不俱紧,不可轻汗也。

方有执曰:尺以候阴,迟为不足,荣主血,汗者血之液,尺迟不宜汗者,嫌夺血也。

张璐曰: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发汗,当频与小建中汤和之。

和之而邪解,不须发汗;设不解,不妨多与之,覆而汗之可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脉浮紧者,以脉法论,当身疼痛,宜发其汗。

然寸脉虽浮紧,而尺中迟,则不得据此法矣。

尺主血,血少则营气不足,虽发汗决不能作汗。

正气反虚,不特身疼不除,而亡血、亡津液之变起矣。

假令,是设辞,是深一层看法,此与脉浮数而尺中微者同义。

阳盛者不妨发汗,变症惟衄,衄乃解矣。

阴虚者不可发汗,亡阳之变,恐难为力。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进一步论述伤寒夹虚不可发汗的原则。

脉浮紧,如果阴阳俱紧者,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脉象。

伤寒表实,寒邪凝滞,营卫不利,必见身疼痛之证,应该用麻黄汤发汗。

这就是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的意思。

但是,如果这个人脉象并非阴阳俱紧,而是尺中脉迟,尺以候里,迟是营血涩滞不足之象,故为里虚之征。

虚人外感,虽有表邪,也忌用汗法。

否则,强发虚人之汗,犯了夺汗者无血的禁忌,就会更伤营血而有劫阴之变。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记载有这样一个医案: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诵】伤寒论第40条第40条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表不解,⼼下有⽔饮,则⽔寒相搏,肺寒⽓逆,故⼲呕发热⽽咳。

《针经》⽈∶形寒饮冷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逆⽽上⾏,此之谓也。

与⼩青龙汤发汗、散⽔。

⽔⽓内渍,则所传不⼀,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痛、发热、⽆汗、恶寒之证仍在也。

⼼下有⽔⽓,谓⼲呕⽽咳也。

然⽔之为病不⼀,故⽈: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皆有⽔⽓之证,故均以⼩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

经⽈: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化则能出矣。

太阳受邪,若⽆⽔⽓,病⾃在经,若有⽔⽓,病必犯府。

病府则膀胱之⽓化不⾏,三焦之⽔⽓失道,停上焦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呕、或满,停下焦则或⼩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凡⽔所⾏之处,皆得⽽病之也。

⼩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青龙汤并得其名。

⼀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以治太阳表实之寒饮也。

程知⽈:此明伤寒表证未解,⽔积⼼下,散寒涤饮法也。

汪琥⽈:『明理论』云:青龙主风寒两伤之疾固已。

伤寒表不解,则⿇黄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可以散。

惟其表不解,⽽⼜加之⼼下有⽔⽓,则⾮⼆汤所能发散,必以⼩青龙汤,始可祛除表⾥之邪⽓尔。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是表未解,⼲呕⽽咳,是⽔⽓为患。

⽔⽓者,太阳寒⽔之⽓也。

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

其伤⼈也,浅者⽪⾁筋⾻,重者害及五脏。

⼼下有⽔⽓,是伤藏也。

《伤寒论》113方——小陷胸汤

《伤寒论》113方——小陷胸汤

第四十五方 ——小陷胸汤太阳百十七小结胸病,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15克) 半夏半升(65克)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约45克)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位与大结胸同。

但按之则痛,未如大结胸之不按亦痛也,脉则浮滑,亦不如大结胸之寸浮关沉。

白虎汤证,脉浮滑者,此里有热,表有寒也。

此虽不如大结胸之热实,而亦有里热,较之大结胸,证同而病轻。

小陷胸汤,黄连泄热,半夏降逆而涤饮,栝蒌清金而去垢,是即大陷胸之制,变而从轻者也。

(原解)1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大结胸病者,不按也痛。

脉浮滑者,区别于大陷胸的寸浮而关沉也。

脉浮滑者,浮为表郁,滑为痰壅。

黄连泄胸膈之壅热,半夏瓜蒌,降逆而去垢。

小陷胸汤 ——外感痰喘,表闭肺郁,而生痰热。

小青龙汤 ——外感痰喘,表闭里水,而生寒饮。

2 小陷胸病之来路,和大陷胸一样,未必就非得误下,有表证而没有误下误治,也能得结胸病。

皮毛窍闭,肺气内郁,气不化津,则生痰涎。

经阳伤寒,则太阳不降,胃气也逆,肺气不降,胃气也逆,胃气不降,肺气不敛,则胆木痞结,火气上逆,所以痰浊,气逆,火热,胆痞,胃逆,彼此壅塞,结于胸膈,是为结胸。

重点,不下也有结胸之义。

1小结胸证 ——刘渡舟医案孙某,女,58岁。

胃脘疼痛,按之加甚,且心下部位有一包块外鼓,大如鸡蛋,按之濡软而不硬。

饮食正常,但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伤寒论》说: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

糖栝蒌 30 克 黄连 9 克 半夏 9 克服药二剂后,大便泻下黄涎许多,尔后胃痛止而包块消。

解说:小结胸证是由于痰热邪气凝聚于胃中,阻塞气机所引起。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是本证的诊断依据。

由此可见,大小结胸证的主要区别是在于病变范围的大小不同,也正是由于病位大小不同,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

《临证指南》论:为什么会有鼓包,大如鸡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9条

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

经曰∶格则吐逆。

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以通寒格。

【 方解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清·吴谦《医宗金鉴》【 按 】经论中并无寒下之病,亦无寒下之文。

玩本条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当是「格」字,文义始相属。

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且与芩、连之药不合。

【 注 】经曰:格则吐逆,格者吐逆之病名也。

朝食暮吐,脾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热格也。

本自寒格,谓其人本自有朝食暮吐寒格之病也。

今病伤寒,医见可吐、可下之证,遂执成法,复行吐、下,是寒格更逆于吐下也,当以理中汤温其太阴,加丁香降其寒逆可也。

若食入口即吐,则非寒格乃热格也,当用干姜、人参安胃,黄连、黄芩降胃火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治之小误,变症亦轻,故制方用泻心之半。

上焦寒格,故用参、姜;心下蓄热,故用芩、连;呕家不喜甘,故去甘草。

不食则不吐,是心下无水气,故不用姜、夏。

要知寒热相阻,则为格症;寒热相结,则为痞症。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若食方入口即吐者,是中脘虚寒,而上焦有热。

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人参,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虚热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伤寒本自寒下,此厥阴证之寒湿下利,同于太阴、少阴之证也。

于法当温,乃医以为协热利,循《内经》通因通用之例,而更以承气汤下之,于是肠胃虚寒,阻格膈上之阳气。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2条

【每⽇⼀诵】伤寒论第152条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呕短⽓,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未和也,⼗枣汤主之。

芫花(熬)⽢遂⼤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

以⽔⼀升半,先煮⼤枣肥者⼗枚,取⼋合,去滓,内药末。

强⼈服⼀钱⼔,羸⼈服半钱,温服之。

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养。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下利,呕逆,⾥受邪也。

邪在⾥者,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者,表已解也;头痛,⼼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呕,短⽓者,邪热内蓄⽽有伏饮,是⾥未和也,与⼗枣汤,下热逐饮。

⾟以散之,芫花之⾟,以散饮;苦以泄之,⽢遂、⼤戟之苦,以泄⽔。

⽔者,肾所主也;⽢者,脾之味也。

⼤枣之⽢者,益⼟⽽胜⽔。

清·吴谦《医宗⾦鉴》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

若是「下」字,岂有上呕下利⽽⽤⼗枣汤峻剂攻之之理乎?惟其⼤便不利,痞满痛,始属⾥病;⼩便不利,呕逆短⽓,始属饮病,乃可攻也。

发作之「作」字,当是「热」字。

若⽆热汗出,乃少阴阴邪寒饮,真武汤证也。

且「作」字与上下句⽂义皆不相属。

太阳中风,表邪也。

不利呕逆,⾥饮也。

表邪解者,乃可攻饮也。

审其⼈微汗不辍,发热有时,头痛,若仍恶寒,是表未解,尚不可攻。

若不恶寒,则为表已解矣。

⽽更见⾥未和之⼼下痞满,引下痛,⼲呕短⽓,⽔蓄⽆所从出之急证,故迳以⼗枣汤峻剂,直攻⽔之巢⽳⽽不疑也。

伤寒表未解,⽔停⼼下,呕逆者,是寒束于外,⽔⽓不得宣越也,宜⼩青龙汤汗⽽散之;中风表未解,⽔停⼼下⽽吐者,是饮格于中,⽔⽓不得输泄也,宜五苓散散⽽利之。

此皆表未解,不可攻⾥之饮证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6条

【每⽇⼀诵】伤寒论第46条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

⿇黄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脉浮紧,⽆汗,发热⾝疼痛,太阳伤寒也,虽⾄⼋九⽇⽽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既服温暖发散汤药,虽未作⼤汗亦微除也。

烦者⾝热也,邪⽓不为汗解,郁⽽变热,蒸于经络,发于肌表,故⽣热烦。

肝受⾎⽽能视,始者(医统本作“寒”)⽓伤荣,寒既变热,则⾎为热搏,肝⽓不治,故⽬瞑也。

剧者,热甚于经,迫⾎妄⾏⽽为衄,得衄则热随⾎散⽽解。

阳⽓重者,热⽓重也。

与⿇黄汤以解前太阳伤寒之邪也。

清·吴谦《医宗⾦鉴》张兼善⽈:「⿇黄汤主之」五字,不当在阳⽓重之下,岂有乃解之后,⽽⽤⿇黄汤之理乎?其说甚是。

况服药已之上,并⽆所服何药之⽂,宣将此五字移于其上始合。

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谓伤寒表证仍在,当以⿇黄汤发其汗也。

服药已,微除者,谓已发汗,邪虽微除,犹未尽除也,仍当汗之,若因循失汗,则阳邪久郁荣中,不得宣泄,致热并于阳⽽发烦,热郁于阴⽽⽬瞑。

剧者,谓热极也。

热极于荣,势必逼脉中之⾎妄⾏为衄,衄则热随⾎去⽽解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

程知⽈:脉见浮紧,表证仍在,虽⼋九⽇,仍当以⿇黄汗解,服汤已其病微除,⾄于烦瞑剧衄,乃热郁于荣,阳⽓重盛,表散之药,与之相搏⽽然。

然⾄于逼⾎上衄,则热随⾎解矣。

此⾔发汗当主以⿇黄汤,⾮解之后,仍⽤⿇黄汤也。

张璐⽈:服药已微除,复发烦者,余邪未尽也。

⽬瞑烦剧者,热盛于轻也,故迫⾎妄⾏⽽为衄,衄则余热随⾎⽽解也。

以汗后复,故为阳⽓重也。

或⾔汗后复衄,⽽热邪仍未尽,重以⿇黄汤散其未尽之邪,⾮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5条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经曰∶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则其类矣。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先发汗表未解,仍宜汗之,而复下之,治失其宜矣。

脉浮者不愈,盖以脉浮,邪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

今误下未成逆,脉仍浮,故知邪尚在外,仍宜桂枝汤解外则愈也。

程应旄曰:愈不愈辨之于脉。

其愈者,必其脉不浮而离于表也。

若脉浮者,知尚在表,则前此之下,自是误下,故令不愈。

从前之误,不必计较,只据目前。

目前之证,不必计较,只据其脉。

脉若浮,知尚在外,虽日久尚须解外则愈。

有是脉,用是药,亦不以既下,而遂以桂枝汤为不中与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误下后而脉仍浮,可知表症未解,阳邪未陷,只宜桂枝汤解外,勿以脉浮仍用麻黄汤也。

下后仍可用桂枝汤,乃见桂枝方之力量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太阳病汗、下后不解仍可再汗。

太阳病,本应发汗而解。

现在是先发汗不解,说明可能是表里同病,或者是汗不得法,或者是病重药轻,以致一次发汗不能解除。

既然表邪不解,那就应当再以汗解,即使有里证也不应该攻下。

否则,误下必伤正气,引起表邪内陷,变生他病。

现在是表邪不解而复下之,脉仍见浮,说明病邪仍在太阳之表,没有内传。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是自注句,指出病不解的原因是当汗未汗,而反用下法。

由于现在这个病发生在汗下之后,虽然应当再汗,也不可用麻黄汤峻汗,而应当选用桂枝汤。

太阳病,有一汗不解可以再汗之法;阳明病,有下后余热复聚;可以再下之法。

临证以辩证为准,有是证则用是法,千万不能动摇不前。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汗下,发汗不好了,完了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呀,这是不对的,庸俗陋习。

那么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你像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由于这个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

没好了,这个大夫应该看只所以没好的原因,到底根据现在证应该用什么药。

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那发汗不好,我再给吃泻药吧,这是有这么一种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子了。

“脉浮者不愈”,你吃泻药的时候看看脉呀,脉还浮,外不解,那应该吃桂枝汤就对了,所以先发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应该吃桂枝汤。

这个大夫没这么来,他(给)吃泻药了,吃泻药的时候,脉浮者不愈,根本就脉浮,外不解,吃泻药是误治,这个病是不会好的。

什么道理呢?底下他解释了,“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这个病还在外嘛,到里边治去了,吃泻药不是治里吗,所以这个病它不好。

那么现在发汗了,又泻了,这阵儿再看看这个脉呢,还浮,所以这个病仍然在外。

那么在外,你就“当须解外”就好了嘛,给他吃桂枝汤就行了。

这里头你们看出来了没有,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

桂枝汤可见是最平稳不过的药了。

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解,还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挺重要。

就是我们给人家发过汗了,用麻黄汤,然后你再用银翘散也不行,这个薄荷还是发汗的,所以必须用桂枝汤。

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经发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这个地方挺重要。

这我们就看出来中医对这个外表呀,外表就是咱们普通得了感冒,这里头不是随便,现在咱们讲立个法吧,就是辛温发汗吧,我们讲这些都是辛温发汗,应该用哪个方剂呀?他提出桂枝汤证、桂枝证,就是要辨方证,原则上应该用辛温发汗,它是太阳表证嘛,所以是各个不同。

我们还没讲完,这太阳篇还早呢,因发汗就是这么样子复杂。

应该用葛根汤的,你要用了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用麻黄汤也绝对不行,不但无效,而反有害。

所以这个方剂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们看这个书也看出来了。

这个书上方子本来不多,非要记熟不可,不但要记他的药味、分量,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方剂适应的一切,你这样才能治病。

究其实这个很好明白,又好学,不是难学,你记住这个就能治病啊,记不住不行,你光谈论这些理论不行,我们看到这就看出来了,你看这个解表方剂,你看这几个都不一样。

你看大青龙汤那个,很像麻黄汤证,那个证候你要用麻黄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后面说这个“伤寒,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那个根本就是个水气病了,那用麻黄汤就更不行了。

就是他说那个中风,他特意搁个中风,怕你用麻黄,他那一段那个语句很好啊,所以后世注家,他越好越给人走邪路,说又治风又治寒,他给这么看了,风伤卫,寒伤营,大青龙汤就治营卫两伤,哪有这些事呀,不是的,他这个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可是有麻黄汤证,同时有越婢汤证,他就是这个,你要分析这个方剂,就能明白这个,你要不分析方剂,你就不清楚。

倪海厦注如果刚开始「桂枝汤」,给病人发汗没有好,又误攻下,攻下了以后,病人脉还是浮的,代表「表证」还在,没有好。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病在表如果攻里,走错方向了,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所以「桂枝汤」非常的好用。

子恒试注太阳病,先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未缓解,如果是浮脉,又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病不会痊愈。

浮脉主邪气在外,却使用下法治疗,属于误治,所以不会痊愈。

现在是浮脉,所以邪气在外,应当继续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疗,可根据情况选择桂枝汤。

此条可知脉象分用于辨表里之病,表证未解不可攻下,表证发汗不解可以继续发汗治疗,选方须慎重。

注:复:再;又。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版权说明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文提要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

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自我测验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复制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