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合集下载

八、《伤寒论》序

八、《伤寒论》序
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急切仰望权势豪 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崇尚修 饰名利荣势,忽视抛弃身体。使自己的外表 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 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 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 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
2、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 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 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 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 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 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 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 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 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膊跳 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
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语见《论语·述 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 识之,知之次也。” 识(zhì),记。 知,同“智”。
[宿]平素,一向。 [尚]崇尚,爱好。
[事]奉行。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斯语]这样的话。指“学 而知之”和“多闻博识” 这些话。
2、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 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3、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 技,终始順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給,相对斯須, 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1、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 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 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 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伤寒论》一路流传的艰辛史

《伤寒论》一路流传的艰辛史

《伤寒论》一路流传的艰辛史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中医流传下来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计。

有些书籍人尽皆知,有一些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下。

有一些书籍命途多舛,经历了多次战火纷飞,但时间依然不能掩盖它们的光芒,正是因为流传艰难,才使得这些文字更加珍贵。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像中医长河中的灯塔,指引着中医的方向。

《伤寒论》原本历史无名,出处于东汉末年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先生。

张仲景先生生于乱世,经历了许多大战役、大瘟疫,没过十年,自己的族人却有三分之二去世,因为“伤寒”的有十之六七(《伤寒杂病论》原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自己发奋学医,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东汉末年,这种书写工具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很多人仍然用竹简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

这种工具书写不便、携带困难、不易保存,注定了古代记录的困难性。

《伤寒杂病论》就是在这种书写工具下成书。

东汉末年连年征战,以至于这部著作没完成多久,就在战火中丢失。

《伤寒论》在晋朝、南北朝《伤寒杂病论》到了晋朝,已经找不到原版,剩下的只有“断壁残垣”,晋朝出现了一位在《伤寒杂病论》流传历史上有卓著贡献的人,他就是万叔和。

王叔和医术高超,被选拔为太医令,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常人无法读到的医学书籍。

当他读到张仲景的只言片语时,就发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于是悉心收集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在《伤寒例》如实的记录到:“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也有人认为王叔和就是张仲景的一个学生,学生知道自己老师的水平,唯恐这本著作失传,于是从各位同门之中到处收集,但是仍然没有将《伤寒杂病论》集全,只收集到了其中关于“伤寒”的部分,王叔和将这部分重新编纂,于是《伤寒论》诞生。

王叔和先生尚有一部著作《脉经》传世,《脉经》中也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部分内容,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记载高度吻合。

伤寒论 教案

伤寒论 教案

伤寒论教案教案标题:《伤寒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和出版历史。

2. 理解《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

3. 掌握《伤寒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4. 能够运用《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一些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第一课:引入与导入1.1 引入:向学生讲解《伤寒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导入: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关于中医的了解和期望,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课:《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及出版历史2.1 学习《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介绍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2.2 了解《伤寒论》的背景和出版历史,让学生对《伤寒论》的起源和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课:《伤寒论》的基本理论与治疗原则3.1 介绍《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包括六经辨证、阴阳平衡等。

3.2 了解《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如解表宣肺、清热泄火等。

3.3 分析《伤寒论》中常见病例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讨论。

第四课:实践应用与案例研究4.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小组活动,选择一个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4.2 学生根据《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小组讨论报告。

4.3 学生小组报告,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并进行教师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讲解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报告:学生通过小组报告的方式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增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和问题的提问,评估学生对《伤寒论》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并进行评估,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解说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是研究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说,包括其背景、作者、内容概要、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背景伤寒病是一种传染病,也是古代中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古代,由于医学知识的不完善,伤寒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仲景创作了《伤寒论》。

二、作者张仲景(150年-219年)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医学家。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之一,被誉为“医圣”。

张仲景在医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不仅创作了《伤寒论》,还有其他医学著作。

他的贡献使得古代中国的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内容概要《伤寒论》共分为六十篇,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病因《伤寒论》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病因是外感寒邪。

这种寒邪入侵人体后,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从而导致伤寒病的发生。

2. 病机《伤寒论》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病机过程。

它指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寒邪入侵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和气血运行的障碍。

3. 症状《伤寒论》对伤寒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它包括了伤寒病的初期症状、进展过程中的症状以及后期的症状等。

这些症状有些是由于病情的发展而导致的,有些则是由于病人的体质和环境等因素所引起的。

4. 诊断《伤寒论》提供了一系列的诊断方法,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人是否患有伤寒病。

这些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听取病人的声音、询问病人的症状以及检查病人的脉搏等,医生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5. 治疗《伤寒论》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药物治疗,张仲景详细介绍了多种药物的用法和配方,帮助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四、影响《伤寒论》是古代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它不仅对古代的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txt41滴水能穿石,只因为它永远打击同一点。

42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现在我们讲概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

任何一部能够在历史上流传千古,对这个学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著作,它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所以我们也从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来谈谈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伤寒杂病论》这样流传千古而不朽的著作。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我们刚才在谈张仲景的生活时代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是一个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的社会。

我查了一下史书,从自然灾害来说,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在张仲景的存世的这几十年之中,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大的自然灾害就有22起之多。

像自然界中的旱灾、水灾、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地震、台风蝗虫、泥石流。

我查了史书之后,能够想象到的自然界的灾害在张仲景的存世的年代都有。

而且在史书上能够记载的,这不是局部的、小的灾害。

那么这样的灾害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造成了生产力被破坏,生产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长期的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所以历史上有句话,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从自然灾害来讲的。

从战争的角度来讲,大家想一想,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战争连年不断,所以中国历史上又有一句话,叫做“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正是这战争的连绵不断和自然灾害的连绵不断,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所以在《东汉会要》记载历史大事件的这本书里头说“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

“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就已经是人吃人的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了。

所以在《东汉会要》的描述,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这个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诗叫《七哀》。

《七哀》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第二集《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学著作。

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学的著作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医经”。

另外一类是经验用方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经方”。

东汉以前的经方。

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方”,而是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经过验证是有效的。

有医经7 家,有经方11 家。

医经7 家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白氏)旁经》。

《黄帝内经》完全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基本的治疗大法,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著作。

“经方”11 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起来,他熔“经方”和“医经”两家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的辨证论治体系。

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非常简单,有它的社会背景,是由于天灾和战争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这就为张仲景收集当时医家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创造了条件,为张仲景提供了临床时间的客观环境,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才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成为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基人。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基人。

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的成书年代在公元200 年前后。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收集、整理、编次时,他没有能够把十六卷全部整理出来,只整理出十卷来,内容大多数是以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心,收集整理以后,改名为《伤寒论》10 卷22 篇。

王叔和自著《脉经》,在《脉经》里把张仲景《伤寒论》的许多内容都收集齐了但是没有保留方药,所以《脉经》本也是我们今天在校勘《伤寒论》原文的时候,可以参考的一部书。

中医典故伤寒论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典故伤寒论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典故伤寒论的起源与发展中医,作为我国古老而璀璨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

其中,《伤寒论》无疑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探究《伤寒论》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横行,百姓生活困苦,疾病成为了人们生命的重大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仲景立志拯救苍生,深入研究医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仲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各种不同的病症表现,以及相同病症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差异。

他发现,很多疾病都具有相似的规律和特点。

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归纳,他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认识整理成了一部医学巨著——《伤寒论》。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六经辨证。

所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张仲景认为,人体在感受外邪后,病邪会按照六经的层次逐步深入,而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论治的体系,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详细阐述了方剂的运用。

他所创立的方剂,用药精准,配伍严谨,疗效显著。

例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经典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方剂不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治疗的范例,也为中药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论》在后世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唐代孙思邈对《伤寒论》推崇备至,在其著作《千金要方》中收录了部分《伤寒论》的内容。

宋代,政府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对《伤寒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校订,使其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金元时期,医学流派纷呈,各流派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挥和创新。

如刘完素主张用寒凉药物治疗热病,其理论与《伤寒论》中的清热方剂有着一定的渊源;张子和擅长用汗、吐、下三法祛邪,也受到了《伤寒论》中驱邪思想的影响。

明清时期,众多医家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

如方有执、喻嘉言等,他们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重新编排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伤寒论》的内涵。

中医经典专题讲座—《伤寒论》-

中医经典专题讲座—《伤寒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太阴病辩证纲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 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 太阴病证 1太阴脏虚寒证 “~宜服四逆辈”271 2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279 “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3太阴中风 “~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7痞证
热痞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154) 大黄服药方法 麻沸汤
附子泻心汤(155) 治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药、证 临证用方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寒热错杂痞 半夏泻心汤证(149) 本证成因:少阳误下,中气受损,斡旋失职, 气机壅滞,结于心下脘腹。 药、证 临床验案
生姜泻心汤证(157) 本证成因:表证汗后,表解里未和。 甘草泻心汤证(158) 误下治痞,痞利俱甚
· 通常所说的伤寒论398条112方,并不包括以上4篇, 而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到《辨阴阳易差 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的10篇,内容以六经辩 证为主
· 后8篇简称“可与不可篇”是对六经病证篇的补充。
《伤寒论》的核心六经辨证
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辩证
自然界分昼夜,昼分三阳,夜有三阴,天人相应。 自然界有三阴三阳人亦有之,《黄帝内经》“人生 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 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体得自然之气而生。六 经分手足,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这样将人体分为 了“以六经为统领的功能体系,六经辩证虽已六经 为名,实则并非专指经络。 在六经辩证中,其三阴三阳是病证概念,其中包括: 病性、病位、病势 “经”做何解?临床意义何在?
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txt爱情就像脚上的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赤脚走路是什么滋味骗人有风险,说慌要谨慎。

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

第02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现在我们讲概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

任何一部能够在历史上流传千古,对这个学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著作,它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所以我们也从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来谈谈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伤寒杂病论》这样流传千古而不朽的著作。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我们刚才在谈张仲景的生活时代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是一个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的社会。

我查了一下史书,从自然灾害来说,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在张仲景的存世的这几十年之中,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大的自然灾害就有22起之多。

像自然界中的旱灾、水灾、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地震、台风蝗虫、泥石流。

我查了史书之后,能够想象到的自然界的灾害在张仲景的存世的年代都有。

而且在史书上能够记载的,这不是局部的、小的灾害。

那么这样的灾害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造成了生产力被破坏,生产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长期的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所以历史上有句话,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从自然灾害来讲的。

从战争的角度来讲,大家想一想,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战争连年不断,所以中国历史上又有一句话,叫做“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正是这战争的连绵不断和自然灾害的连绵不断,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所以在《东汉会要》记载历史大事件的这本书里头说“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

“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就已经是人吃人的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了。

所以在《东汉会要》的描述,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这个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诗叫《七哀》。

《七哀》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

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

那么这是一段什么样的话呢?他说他在路上走着就看到有一个饿得面黄肌瘦的这样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就扔到大路边的草丛中,回头听见孩子的哭泣声,自个擦擦眼泪,不再回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未知身所往”,自己吃了今天的饭,不知道明天自己要到哪里去。

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何能两相完?”怎么能够使我和孩子都能够生存下来呢?所以她忍痛把孩子扔掉了。

那么这样一个社会,自然是传染病大面积地流行,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头,我们大家在座的都学过《医古文》,学过《伤寒杂病论序》。

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说我的家族是很大的家族,曾经有过二百多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建安纪年,就是公元196年。

那么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我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人是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总称,下面我们会提到它的含义的。

就死于传染病、死于外感病,所以他本人作为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又没有更多的办法来防治这些传染病来挽救这些亲人和百姓的生命,才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那么撰用了《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自己平脉辨证,这样才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所以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对张仲景的探索防治传染病的这种路子,是一种激励,是一种督促。

另外使他也有机会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和实践经验,也使他有机会来收集防治传染病的这些经验和方法。

大家说了,你今天是伤寒教研室的,你能不能够写一个治疗传染病的一个新的东西?我说我要抄书是可以的,你要让我谈实践经验我是没有的,因为传染病现在很少,即便有的话他们也到佑安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去了,在我们的普通内科门诊几乎见不到。

所以我不能写出象张仲景这样的著作来,因为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条件。

你看不到那么多传染病,而张仲景当时天天看到的就是这些病,所以他才能够有机会积累经验,收集当时的医家和百姓和传染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教训。

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类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这里所说的经方就是经验用方。

在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东汉以前的医学著作。

有医经7家,有经方11家。

那么医经7家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白氏)旁经》。

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那么它完全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这样一个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著作。

所以“医经”是基础理论。

那么“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经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方”,而是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在经过验证是有效的。

其实古代的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有些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农村的一些基层医生。

你让他讲理论他说不出来。

我曾经在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看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呢他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他的疗效还不错,就是凭一种感觉。

病人来了之后,头疼,身上疼,发烧,没有汗,他就给你写上麻黄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药。

有些药就是当地的一些药,既不见于药典,也不见于中药书。

我说老先生,你为什么开这些药呀?他说我的感觉开这些药它就可以,他开的方子留下来了,那么过几天这个病人来了,病人说哎呀,大夫,吃了您的药,汗一出好了,然后他就把这个方子放在这,方子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

又如来一个病人,水肿,憋气,心慌心跳,头晕头痛,然后他又开个方子,开个利尿的方子,过了几天,家属来告诉他,说“大夫呀,吃了您的药,一点也没有好,病人后来死了”,这时他这个方子就不留着拉,他就塞到这。

过了几天这边攒得多了,他就都烧掉了。

这边攒得多了,他就订成本,留传到后来就是经验用方。

所以经验用方是古人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开的一些方,有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

从今天我们看到的甘肃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来看,那都是西汉早期,或者西汉的一些东西。

那些就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什么症状用什么方,或者什么病用什么方,谈不上理论指导,又谈不上系统。

那么这些经验用方,有11家,其中在这11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

那么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起来,他熔“经方”和“医经”两家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

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

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就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经它只不过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它只不过是经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

所以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基人是张仲景。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张仲景。

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非常简单,有它的社会背景,是由于天灾和战争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这就为张仲景收集当时医家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创造了条件,为张仲景提供了临床时间的客观环境,在学术上,由于“医经”著作的大量问世,和“经方”著作的大量流传,那么就给张仲景把“医经”和“经方”两家结合起来提供了学术背景,提供了学术条件,才使张仲景能够把握理法方药,创立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第三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这就是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主要版本。

在公元200年前后,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那么从《伤寒杂病论》自序的这个话来看,说《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我们为什么说它的成书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后呢?这是根据《伤寒杂病论》,即我们今天的《伤寒杂病论》自序,是根据它自序里头的一段话,这段话我们刚才也说过,就是“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那么他既然说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的功夫,建安元年,是公元196年,那不到十年的功夫呢?那就是说要是十年的话,那就是公元206年,是以我们推测,他写这个序的时候,应当一般来说书已经写成的时候,是以推测他的写书的这个时间就在公元200年前后。

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哪个时候,并没有印刷技术,至于造纸在西汉的蔡伦虽然总结了民间的造纸技术,那么纸张已经有了,但是一般民间写东西的时候,仍然是应用竹本或者木本,所以这才造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它是一条一条的表述形式,所以张仲景在世的时候,他这书肯定是保存得不错的。

张仲景一去世,再加上战乱,再加上天灾,再加上你说那个竹本或木本是拿绳子穿着的,那时候用的绳子或者是棉线,或者是麻绳,你说过上十几年、几十年,那这绳子早就自然断了。

所以他的学生王叔和收集他老师的《伤寒杂病论》的残卷,然后进行整理,进行编次,因为绳子断了,不知道那个竹本在哪个位置,所以重新编次。

那么这个时间是在西晋,这个人物叫太医令王叔和。

这个王叔和也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这是依嘉溪先生最近考证的,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

收集、整理、编次,他收集的结果发现他没有能够把十六卷全部整理出来,他只整理出十卷来,而且他所整理的十卷内容大多数是以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心,所以他给他改了个名字,叫《伤寒论》10卷22篇,把《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一大部分内容,收集整理以后,改名为《伤寒论》。

张仲景自己不知道,他不可能征求张仲景的意见,是王叔和自己给他改的。

所以《伤寒论》这个名字从此就有了。

王叔和所整理的书,当然那个时候仍然没有出版,王叔和还做了另外一项工作,他自己有一本书叫《脉经》,在《脉经》里把张仲景《伤寒论》的许多内容都收集齐了,只不过他没有保留方药而已。

所以《脉经》本也是我们今天在校勘《伤寒论》原文的时候,可以参考的一部书。

这是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上,他是第一大功臣。

如果没有王叔和的收集整理,我们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中医临床学的奠基著作。

尽管他收集的不是完整的,但他是《伤寒杂病论》流传到今天的第一大功臣。

在唐代,孙思邈写过《千金要方》,在《千金要方》里收入了《伤寒论》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收入全。

他曾经在《千金要方》里说过这样一段话,说“江南驻师,密仲景要方不传”。

他这段话,说明什么意思呢?过去人认为就说,孙思邈没有收集到,他作为这么大和一个医家,他没有看到过《伤寒论》。

那么今天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江南的这些医生们都把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张仲景的要方都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不轻易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