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子总结归纳
伤寒论方子总结

大枣12枚
厚朴6g
杏仁6g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附子15g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汤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附子15g
新加汤
桂枝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生姜12g
大枣12枚麻黄汤杏仁葛根汤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半夏二两 人参二两 炙甘草二两 黄芩二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8g半夏两人参两炙甘草两黄芩两生姜两大枣四
枚
芒硝二两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半夏两半人参两半炙甘草两黄芩两半生姜两半
大枣八枚
桂枝两半芍药两半
柴胡加龙骨牡
蛎
柴胡四两半夏两半人参两半黄芩两半生姜两半
桂枝汤
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6g
桂枝10g
芍药6g
芍药30g
炙甘草6g生姜9g
炙甘草6-10g
大枣12枚
葛根12g
葛根20-30g威灵仙、秦艽
10g鸡血藤30g
葛根汤
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葛根12g
麻黄9g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大枣八枚
龙骨两半铅丹两半牡蛎
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
伤寒论 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是中医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伤寒论》中一些经典方剂的整理,这些方剂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及相关疾病。
1.桂枝汤:
•组成:桂枝、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外感太阳病初起,表证未解,恶风寒,无汗。
2.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太阳病,解表药不解,脉浮缓者。
3.麻黄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
•适应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4.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赤小豆、人参、甘草、大青龙。
•适应症:太阳病,发汗恶寒汤出。
5.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寒、胸胁满,口苦。
6.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小青龙。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汗而不解,身体热痛,汤出而不解。
7.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夏、生姜、大枣、黄芩、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风,胸胁满,口苦。
这些方剂都是根据《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制定的,其配伍、药物的运用都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方剂。
同时,这些方剂也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理论和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伤寒论全部方剂1.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量。
将以上药物研成粉末,加入一升半水中,先煮十枚大枣,取八合汁,去渣,加入药粉。
强壮者服一钱匙,体弱者服半钱匙,温水服用,早晨服用。
如果病情未能缓解,第二天再服用,加半钱匙。
当出现下泻症状后,就可以开始吃稀粥。
2.三物白散桔梗三分,XXX一分,去皮心,熬黑,研成膏状,贝母三分,将以上三味混合。
将XXX放入研钵中,用杵捣碎,然后将XXX加入药粉中,用白开水调服。
强壮者服半钱匙,体弱者减量。
如果病情在膈上,则会呕吐,在膈下,则会腹泻。
如果出现腹泻,可以喝热粥;如果持续不止,则可以喝冷粥。
3.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将以上两味加入三升水中,煮至一升,去渣,一次饮用。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将以上四味加入六升水中,煮至二升,去渣,分温服用。
5.土瓜根汁方该方应该是土瓜根汁灌肠导泻,但未详细说明使用方法。
6.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将以上四味加入一斗水中,先煮大黄和厚朴,取五升汁,去渣;再煮大黄,取二升汁,去渣;最后加入芒消,用微火煮沸一两,分温服用。
如果已经出现下泻症状,就不需要再服用。
7.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净生姜五两,切碎,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开,将以上七味加入一斗二升水中,煮至六升,去渣,再煮一次,分温饮用一升,每天三次。
如果需要,可以加入大黄二两。
如果不加大黄,就不是大柴胡汤。
8.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碎,大枣十枚,擘开,石膏碎成鸡蛋大小,将以上七味加入九升水中,先煮麻黄,减去两升;去掉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药材,煮至三升,去渣,分温服用一升,直到微微出汗为止。
如果汗出得太多,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
服用一次后出现汗,就停止服用。
如果再次服用,就会出现过多的汗,导致阳气不足,出现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
乌梅丸与厥症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桂枝10g 芍药30g 炙甘草6-10g
葛根12g
葛根20-30g 威灵仙、秦艽
10g 鸡血藤30g
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葛根12g 麻黄9g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厚朴6g 杏仁6g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附子15g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附子15g
新加汤桂枝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生姜12g
大枣12枚
麻黄汤麻黄15g 桂枝10g 甘草5g 杏仁9g
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半夏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柴胡加芒硝汤柴胡8g 半夏一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黄
芩一两生姜一两大枣四枚
芒硝二两
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半夏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黄
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
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四两半夏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黄
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牡蛎
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
二两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半夏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枳实三两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炙甘草二两黄
芩三两
桂枝三两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牡蛎二两
…|。